关于K细胞的初步认识
K细胞,是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成,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5%~7%。较T、B淋巴细胞少,而体积略大,是中型淋巴细胞,其直径约为9~12μm。胞质内有溶酶体和分泌颗粒.K细胞膜上有Fc受体(抗体的受体),当抗体与靶细胞(抗原)结合时,K细胞以Fc受体与具有特异性抗体的Fc端相结合。使靶细胞迅速失去活性,而杀伤靶细胞.K细胞必须在抗体协助下才能具有免疫杀伤作用,所以K细胞又称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 cell,ADCC)。
K细胞的作用机制
K细胞杀伤的靶细胞主要是:攻击比微生物大的靶 细胞,可以是病毒感染的细胞,如慢性活动性肝炎中的肝细胞。发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时必须有靶细胞的相应抗体存在。靶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再结合到K细胞的相应受体上,从而触发K细胞的杀伤作用。凡结合有IgG抗体的靶细胞,均有被K细胞杀伤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说K细胞本身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其对靶细胞的识别完全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识别作用。当体内仅有微量特异性抗体,虽可与抗原结合,但不足以激活补体系统破坏靶细胞时,K细胞即可发挥其杀伤作用。
肾移植中的排斥反应,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组织的破坏,都可能与K细胞有关。由于这种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吞噬,K细胞具有细胞外的杀伤作用,将它们清除,对肿瘤细胞也有明确的杀伤作用,在异体移植病人的外周血中的K细胞增多,说明K细胞也参与排斥反应。
关于NK细胞的初步认识
NK细胞全称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具有细胞毒性和免疫调节双重功能。K细胞形态上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15%。NK细胞与人体其他150多种白细胞都不同,它不需要接受免疫系统的特殊指令,也不需要其他细胞的配合,自己单独就能识别和攻击外来细胞、癌细胞和病毒,在医学上被称作是人体抵抗癌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道防线。
NK细胞的作用机制
NK细胞杀伤的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较大的病原体(如真菌和寄生虫)、同种异体移植器官、组织等。它具有广谱抗瘤作用,特别是对淋巴瘤和白血病细胞作用更为明显。
NK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抗御感染和防止细胞恶性转化的重要免疫调节细胞,典型的表面标记是CD3-CD56+,杀伤速度快,范围广,NK细胞识别靶细胞无MHC限制性,可以在无预先致敏的情况下杀伤肿瘤细胞。
NK细胞可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穿孔素在靶细胞表面穿孔,使颗粒酶b进入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同时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如ifn-v、tnf-x、gm-csf、il-3、m-csf等,直接作用于靶细胞,或通过进一步激活其他种类免疫细胞攻击靶细胞。并可表达可以诱导细胞凋亡的蛋白(fasl)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使靶细胞进入程序性凋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