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蹦、施、肥、除、运、饿、挑、担、疑、惑”;并认识“足字旁”。
2、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运、送、挑、担”四个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指导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话,让学生知道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有收获。
4、启发学生根据提示展开想像,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重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蹦、施、肥、除、运、饿、挑、担、疑、惑”;并认识“足字旁”。
2、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运、送、挑、担”四个字。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指导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话。
2、启发学生根据提示展开想像,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知道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有收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今天老师邀请了一对好朋友和我们一起来上课,你们看,它们是谁?(出示媒体:小白兔和小灰兔手拉手走过来的动画情景)
2、揭示课题:22 小白兔和小灰兔(读课题)
3、提问:小白兔和小灰兔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的故事。
说明:“兴趣是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课开始出示动画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设悬念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出示多媒体整个故事的动画)边看动画边听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听懂故事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说说大意,教师可以提示。
3、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标上小节号。
4、指名分节读,纠错并正音。
5、提问:读了课文后,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说明: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边听边记的习惯,能说出故事的大概意思,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读课文,学习生字,感受内容。
(以下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
(一) 如第三节
1、小组学习:(1)四人合作分句读第三节
(2)学习生字“蹦、施肥、除”
(3)找一找描写小白兔种菜的句子,用“——”划出,并在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1)抽四人小组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找出小白兔种菜的句子,看看动画(小白兔种菜的过程),做做动作读一读。
(3)看着动画试着背一背。
说明:一年级下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小组中学习既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又能培养团体意识,合作能力。小组学习时要有组长负责,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临时指定或轮流做;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3—4分钟;组内学习生字注重字音准确,识记字形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可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或学着说一说;全班交流识字方法时,教师评价要以小组为单位。找句子,看动画,做动作背一背,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熟悉种菜的过程,体验种菜的辛苦,感悟到小白兔的勤劳。
3、提问:小白兔在辛勤地种菜,小灰兔在干什么呢?出示多媒体(小灰兔躺在床上吃菜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4、师生配合读第四节,学习生字“运、饿”。
(二)如第二节
1、提问:小白兔为什么不要白菜,要菜子?
2、齐读第一、二节。
(三)如第五节
1、自由读第五节,用“——”划出小白兔的话,用“~~~~”划出小灰兔的话,同桌对读。
2、出示句子:小灰兔疑惑地问:“小白兔,你的菜是从哪儿来的?”
小白兔自豪地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1) 学习生字“挑、担、疑、惑”。
(2) 用“疑惑”“自豪”来说一句话体会含义,指导读出语气。
(3) 各种形式练读。
4、分角色朗读。
5、拓展练习:听了小白兔的话,小灰兔会怎么想,怎么做?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来讲读,紧紧抓住“三个不同”来教学:1、小白兔和小灰兔从老山羊那儿要的东西不同。2、它们回家后的表现不同。3、它们的结果不同。在对比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词。如:小白兔的种菜的动作“翻土、浇水、施肥、捉虫、除草”,小灰兔的“天天不干活,饿了就吃”。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含义。
四、复习巩固
1、小灰兔种白菜游戏。(读生字)
2、小灰兔收白菜游戏。(读词语)
3、指导写字“运、送、挑、担”。
说明:以上两个游戏是顺着拓展说话练习安排的,为了给小灰兔一次“改错的机会”,给学生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第一个游戏是把各个生字写在每棵菜上,学生读对了,菜就会长高一截;第二个游戏是把各个词语写在菜叶上,学生读对了,菜就会跳进箩筐里。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妈妈送华佗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蔡医生让他分开争斗着的两只羊,华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办法,巧妙地中止了它们的争斗。蔡医生高兴地收华佗为徒。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从故事中受到启发: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蛮干。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教法建议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两幅图:一是画着两只羊正在争斗,二是放大的文中插图。
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生字中,重点指导读准声母是鼻音的“那”,韵母是后鼻音的“聪、硬、争”。
一些生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的方法来识记,如“用——角”“村——对”“公———分”“看——着”“头——斗”
2.写字教学
写字前,要借助田字格把握字的结构比例,如“分、角、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其中“分”上下各半,“角”上小下大。可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辶”,一捺要长些,托起“文”
“那”右半部“了”起笔要比左边低些,“I”向下伸,收笔也较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上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目”字体形窄长,与“”上下对齐。
词句教学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句中“学徒”指当蔡医生的学生,跟着他学医术。
“两只羊……叫得很凶。”“斗”是双方互争,谁也不让。课文中“打架、争斗”都是这个意思。学生在生活、影视中见过斗鸡、斗牛。这句话具体描述了两只羊争斗得厉害,暗示了很难拉开。
“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这一想法正是华佗聪明之处。“硬拉”句中指用大力气制止羊打架。理解这句话要联系上文“斗得很凶”,华佗“七岁”,明白他使再大的力也分不开这两只羊。“得想个办法”,句中“得”读“dei.”,与“斗得很凶”的“得”读音不同,表示必须、需要的意思。读第四段就知道华佗想的什么办法,结果怎样。这句话写华佗遇到问题先动脑筋找窍门。他所想的办法说明他了解羊爱吃草,而青草很容易找到。小华佗确实是个聪明的孩子。
朗读指导
本课有几个长句,朗读时要按句子的意思,用停顿的方法突出要点。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
正巧这时候/院子里/有两只羊在打架,蔡医生就叫华佗/把它们分开。
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斗得/很凶。
第三段第二句华佗心想的话要读得轻些、慢些,但语气要肯定。
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摘抄课文中的词语,训练学生注意语言积累。这项练习的灵活性较强,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词语抄写。可以选带生字的词语,帮助识记生字;也可以选自己认为常用的好词,如“面前、点点头、不行”;还可以选没教过但自己学会的词,如“正巧、硬拉、争斗”等,只要写对都行。
第四题是句子训练,让学生在例句中感知“从”的用法(与后面的名词组成短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方向)。练习时先读例句,知道这句说华佗拔草,这草是从路边拔来的。第二句学生补充后可再问问:__从哪里走出来?强化“从”的后面一定要说出“什么地方”。最后让学生自由用“从”说句子,先各自说,再相互交流。
扩展活动
收集名人童年时期遇到问题开动脑筋巧妙解决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用蔡医生考华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切身体会华佗真聪明,他的办法真妙。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两只羊正在争斗的画面,提问:如果让你把它们分开,你怎样做?评议各人想的办法合适否。
2.简介华佗,老师范读第四段,并出示插图放大图,观察华佗引开羊的做法。口头填空:()的华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适即可。)
3.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说说图中华佗旁边两个人各是谁,他们三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逐段读课文,随阅读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四)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课文,再把自己读得的一段读给别人听。
(五)评议:华佗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可引导学生自由说。如不用费大气力、不用花很长时间,方法简便易行,不会伤害羊等。假如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更好。
(六)识记生字,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那、着、想”。
(七)完成课后练习。
(八)布置作业。
1.用蔡医生出的问题考考爸爸妈妈,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2.收集有关故事。准备开故事会。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并有一定的感情。
2、 通过朗读、讨论、填空等方法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知道要互相帮助,做一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愿意做个好孩子吗?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算一个好孩子呢? (引出课题《好孩子》)。
2、让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里讲了哪几个好孩子?他们好在哪里?二、初读课文。
(一)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
1、出示(带拼音):着急 淋湿 蹦着跳着 急忙 心疼 哗哗哗 嘭嘭嘭 蹬蹬蹬
2、出示象声词连线题。
3、检查课文段落。
三、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第一段,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天下大雨、奶奶很着急)
2、出示:京京带着伞,不要紧。小玲忘了带伞,一定要淋湿了。(指导读出奶奶奶奶着急的心情。)出示:
小玲 ——淋湿? 京京——不会淋湿?
四、学习课文(第2——4段)
1、奶奶的猜测对不对呢?让我们自由读一读。(第2——4段)
2、读了这几段,你知道了什么?(小玲没有淋湿)奶奶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3、出示:小玲 ——淋湿?——没淋湿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奶奶的奇怪的语气。
5、 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时,我们就要走进故事里面去,他们着急,我们也着急,他们开心,我们也笑眯眯的,这样读课文多有趣呀!
6、 口头填空:小玲没带伞,()把她送回了家,奶奶夸()是个好孩子。 板书:小梅
五、学习课文(5——7段)
1、那么京京回家时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自由读(5——7段)。
2、填空:带了伞的京京,把伞借给了(),自己却(),奶奶夸()是个好孩子。板书:京京
3、句式练习:
出示:小玲没带伞,()把她送回了家,奶奶夸()是个好孩子。
带了伞的京京,把伞借给了(),自己却(),奶奶夸()是个好孩子。
(齐读两句话,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3、奶奶为什么夸京京是个好孩子?
4、分角色朗读。要读出相应的语气。
5、出示第7段,及彩图,理解“一边…….一边…..”, 请两位学生表演,感悟两个动作同时做,练习说话。
六、小结:这篇课文讲的是两个孩子在雨天帮助同学的故事。赞扬了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
在生活中,你是个好孩子吗?
我帮妈妈( )
我帮爸爸( )
我帮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3.继续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的方法,看懂图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语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3.看懂图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难点
1.课文较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为什么“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课文篇幅较长,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个叫明明的小同学,他可喜欢蛐蛐了,一次上学的路上他逮开了蛐蛐,那么结果如何呢?请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语文,就会知道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请同学们先按着图的顺序,观察一下四幅图,了解图的大意。
(三)范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边听边想,本课是写谁的一件什么事?
3.读完指名回答:
本课写的是明明没有因上学路上捉蛐蛐耽误学习。
(四)学习生字。
1.看田格中的生字,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随老师范读课文,看看自己是否把所有的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画全了。
(1)教师边读,边提示画哪个词。
(2)同桌互相对照一下,画的词语。
3.借助拼音同桌一起读准生字及词语的音节。
(1)同桌互相读,一人读一人听,互帮互学。
(2)检查同桌学习情况。(用卡片)
(五)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提醒学生注意轻声的读法,“蛐蛐”第二个音读轻声。另外还有“啦,的,了”读轻声。
2.要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
3.边读边体会生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六)识记生字:本课生字也较多,要充分利用熟字快速记字。
丛:上边“从”下面一横。草丛是指很多很多的草生长在一起。单独几棵草长得再高也不能称草丛。看图理解。
扒:左边提手旁,右边“八”。扒开,因为草很多,他要找蛐蛐,所以用手扒开草找蛐蛐。
仔:单人旁右边一个“子”,还读z!。仔细,和粗心是反义词。
迟:一把尺子的“尺”加走之旁。当“晚”讲。迟到,我们小学生天天上学不迟到。
拍:左边提手旁,右边“白”。拍了拍身上的土,即用手把身上的土打掉。拍手,用手拍,所以提手旁。
往:左边双人旁,右边“主”。往和来意思相反。往学校跑去,即向学校跑去。前往,往来,来来往往。
校:左边木旁,右边“交”。学校。
教:共11笔,左边笔顺是 ;也可以这样记,先写一个土,再一撇,然后加子字;也可以这样记,“老”字下边去掉“匕”换上“孑”。右边是反文旁。
室:“到”去掉右边立刀旁,上边加宝盖头。教室:同学们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课:左边言字旁,右边“果”,或一棵树的棵去掉木旁换成言字旁。上课,听课,课堂。
追:笔顺: ,外面加走之旁。追赶,追上去。
利用生字卡片再次巩固。
草丛 扒开 扒来扒去 追上去 仔细
迟到 拍了拍 往 学校 教室 上课
(七)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
追和教,这两个字笔画较多,比较起来又较生疏。
2.其它的字要求学生照田格的范字写。
(八)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二)继续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的方法,看懂图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二)继续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的方法,看懂图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课后第2题)。
1.先拼读音节,拼的时候先一个字一个字的拼,两个字都拼完后,再合起来读词。
2.在书上括号内写字。老师巡视。
(二)按顺序观察书上的四幅插图,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
1.明明走在上学的路上,听到草丛里蛐蛐的叫声。
2.明明放下书包,到草丛里捉蛐蛐。
3.小文在路上喊正在捉蛐蛐的明明,让他快去上学。
4.明明和小文刚走进教室,就上课了。
当你观察好几幅图时,要先观察几幅图的大概内容,确定几幅图的顺序,然后再看图说图意,并且要把几幅图的内容联系起来说,即从整体出发。
(三)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
(1)小声读课文,标出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再读课文,边读边看插图、帮助理解句子的意思。
(3)指名每读一句,就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第一句话、告诉时间是早上,图中的人物是明明,并说明他去上学。
②第二句话告诉我们明明听到蛐蛐的叫声。
③明明知道是一只好蛐蛐。
让学生反复读一读第三句,想:为什么,明明一听叫声就知道草丛里有一只好蛐蛐呢?
这说明明明非常喜欢蛐蛐,并且玩蛐蛐很有经验,只从叫声中就能判断是不是好蛐蛐。
(4)读一读这一段,再看插图,用“谁,干什么时发生了什么事?”的句式说一说这段的主要内容。
早上,明明在上学的路上,忽然听到草丛中蛐蛐的叫声。
(5)再仔细观察图,看一看明明的神态,想象一下:明明这时心里会怎么想?
“这真是一只好蛐蛐,要是捉回家饲养起来,玩玩多好。”
2.学习第2段。
(1)自己读第2段,标出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逐句理解:学生读一句理解一句。
①第一句话,验证了明明的判断,果真是一只好大的蛐蛐。
②再细读二、三两句,画出表示明明捉蛐蛐动作的词语,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体会出什么?
捂,追,扒开,扒来扒去。
再观察第二幅图,看明明捉蛐蛐时的神态表情,联系词句,说明明朗是多么的喜爱蛐蛐,多么想把这只蛐蛐捉住呀。
(3)指导朗读。
要读出明明捉蛐蛐时的紧张心情。“轻轻地”读轻些,“好大”“捂,跳,钻,追,仔细,怎么”这些词要重读。还要读出明明捉不到蛐蛐焦急的心情,更体现了明明是那么的喜爱蛐蛐。
(4)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本段的段意。
明明在捉蛐蛐,蛐蛐又钻到旁边的草丛里,明明扒开草丛怎么也找不到蛐蛐。
3.学习课文第3、4段。
(1)指名读课文3、4段。思考:
正当明明专心捉蛐蛐时,发生了什么事?明明是怎么做的?
找到相应的句子读出来。
(2)看第三幅图:
小文张大了嘴,使劲地喊明明,并且用手指向学校的方向,明明听到小文的喊声,回过头来答应。
(3)指导朗读第3段,要把小文喊的句子读得声音稍高,稍拖长点音,读出喊的语气。
边读边想象,这时明明会怎么想?这么好的蛐蛐,没有捉住太可惜了,继续捉吧,可我还要去上学,怎么办呢?
(4)指名读第4段;边听边想,看看明明怎么做?他毫不犹豫地,从草丛里走出来,和小文一同上学去,他真是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自己读全段,思考:
①“刚……就……”说明什么?
②明明为什么看了看小文笑了?你想象一下明明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2)小组内读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认真观察插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①明明恐怕迟到,使劲地往学校跑去,累得满头大汗。说明明明遵守纪律。
②老师捧着书本和粉笔刚往讲台走去,同学(女生)刚往凳子上坐,还没坐好,说明是刚上课。
③明明回头冲小文笑笑。心想:还好,我们没有迟到;亏了你喊我,要不我们就会迟到了,谢谢你。(这里的笑包含两层意思,为没有迟到而高兴,用笑感谢小文的提醒。)
(3)把全段读一读:“刚、就”“笑了”重读。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读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二)看图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三)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二、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三、教学难点
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四、教学过程
(一)小声读课文,想一想每段讲的是什么?
(二)边读课文,边看插图,然后看着四幅插图讲述《明明上学》的故事。讲的时候,要加上明明的心理活动。
这样既巩固了本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1.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再看插图练习讲故事。
2.小组内每人讲一遍,评出本组优秀者。
3.各组优秀选手在全班学生面前讲一讲。老师要对每个学生讲评,评好在哪儿,给学生以导向;同时指出不足,并告诉他应该怎样改才好。
(三)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学习明明不因为爱好而贪玩,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四)说话练习。
1.读题目明确说话练习的要求。
(1)“喜欢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应当有故事的情节。只有你喜欢的,才能讲得有声有色。
(2)要讲清:什么时间,谁,发生什么事,事的经过,结果如何?
2.自己动脑想一想,你想讲哪个故事,自己试着讲一讲。
3.小组内讲。
4.指名把你准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要注意同学们讲的故事的真实性。
(2)每讲完一个,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他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会听的能力和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