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高一作文1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选自于《论语?公冶长》,意思就是说“勤奋好学,不以向比自己不如的人请教为耻。”我想,这句至理名言应是我们当代学生乃至全社会所应具备的。
一定就有人问:“为什么呢?”
敏,乃勤奋也。好,乃喜爱也。所谓“笨鸟先飞早入林,”你勤奋好学终会有所成就。当你学习时,必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必然的,有何“耻”可言。通过勤奋学习,会增长见知,提升自我;不耻不问,又会进一步地升华自己。因此,能做到它是十分重要的。况且,对于社会来说,每个公民谦虚而优秀,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将得到无限的发展。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那又怎样去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呢?说起来简单而又复杂。
第一,敏。即是勤奋。要在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努力去工作、学习。当然要付诸行动,嘴上清谈有什么意思呢?还要能坚持,有恒心和毅力。当然需要不是外界环境的干扰,仍旧能继续学习。像毛泽东少时不顾家里的反对,克服贫穷,毅然出门求学。没有读书的环境,就在繁闹的街边读书,丝毫不影响他学习。也就在这嘈杂中成就了一位伟人。
像汉代孙敬读书的“头悬梁”,战国苏秦读书的“锥刺股”,都是敏而好学的体现。喜爱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不止只有学生当如此,工作中的人也是这样。
对于“敏而好学”也许有不少人都能做到,而“不耻下问”呢?能有多少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这可不仅仅是好不好学的问题,而且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人的天性往往不可思议。有的人位卑才低,求教于位尊者,才高者,那似乎没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卑求教于位卑,以才高者求教于才低。往往会觉得别扭,也许会感觉不光彩,耻于开口了。
这种感觉多半来自于心理压力,我们当然要克服它。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问个问题有什么嘛?”“他也许比我强呢!”“别人才不会这么在乎我呢,何难堪之有”???。。。。。。在自我暗示下,可以尽快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不久之后,定会有显着效果。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人前人后都保持谦逊的作风,忘却自己造成的思想上的尴尬,久而久之,习惯了,也说真实了。
努力吧,朋友们,你一定会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不问”的。
不耻下问高一作文2
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呢?
要做到不耻下问,首先应虚心求问 。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精通文学的人不一定精通历史,精通数学的人不一定精通物理,文理兼通者更是少见。学问是无边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年轻,可能缺少老年人的经验;如果你年老,可能缺少年轻人的敏感。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
要做到不耻下问,就要勤于求问 。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古至今人们无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然而他的智慧很多都来源于他经常地向下属和百姓请教。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与群下教》的文章,其中讲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余……”意思是说:丞相府需要幕僚,就是为了汇集大家的才智来做好工作。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地位得失,不敢向下级求教,那么缺点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多。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
要做到不耻下问,还要善于求问。古人把求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字之书”另一类是“无字之书”。所谓“有字之书”即书本上的知识,“无字之书”是社会知识。社会知识就是我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的知识。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想学到知识,就要会看、会听、会想、会问。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要领和窍门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但只要我们善于向有实践经验的人求问,便能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
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春秋时代卫国大夫孔圉死后,卫国国君授予了他很高的谥号——“文”。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圉也有错误,不应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孔圉为什么能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敏,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且不认为羞耻,所以国君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
不耻下问高一作文3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里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我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特别是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格言,对我的教育意义最大。
这个格言后面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说的是:范仲淹是北宋时大文学家。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对自己的文章十分满意。后来他的朋友李泰伯看了文章,建议把“德”字改成“风”字,这样做既可以与前边的“云山”、“江水”相呼应,并且更有韵味。范仲淹觉得李泰伯言之有理,便接受他的意见。经过这个故事,更可说明,当自己有了令自己满意的成果,应当不耻下问,向人多请教。无论是谁,只要有学问,都该去向他们请教。
我平时就没有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点。正因为这样,我还失败过呢。记得有一天,我正在做奥数题,做着做着,一道题把我给难住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我还是一边思索,一边在草稿纸上比划着:“一定要把这道题给解出来。”大约过了十分钟,突然妈妈回来了,看到我正在做题,就不打扰我了,可又看见我愁眉苦脸,问我:“怎么了,解不出来了,我跟你一起解,好吗?”“不用了,我自己做。”我答道。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还是没有把那道奥术题给解开。妈妈又走了过来,看了看那道题,思索了一会儿,“我知道了!”妈妈说道。她把那道题的解法和意思全部告诉了我,我这才豁然开朗。还有一次,我记得我画了一幅画,自己认为画的很不错,就得意洋洋地拿给爱画画的妹妹看,妹妹看了以后说:“画得真好,我还画不出这样的画呢!”我高兴地笑了,妹妹也高兴地笑了。妹妹又仔细地看,她说:“哥哥,你好象有一处地方画错了。”“哪里?我看看。”我说。妹妹指着画说:“你画得是春天春意盎然的景象,可吹的是西北风,这可是牛头不对马尾了吧。”“哎呀,我真粗心啊!妹妹你真仔细啊,你可以做评画专家了。”我赞叹着。妹妹“哈哈”地笑了。
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大有收获。我以后一定改正这个缺点,一定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我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使自己更加完美。
不耻下问高一作文4
每当看到那一张张奖状,我都会想起妈妈教育我要不耻下问的那个故事。
我一年级时,在班里有些胆小,很少说话,只有老师上课叫我回答问题时,我才会说话。学习上有时候有很多问题不懂都没有去问老师或者同学,生活上也是如此。渐渐地,妈妈发现了这种现象。于是就在一天晚上,我正准备入睡,妈妈进来了,她手里还拿着一张纸。
凌薇,先不要睡,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妈妈径直走向我,也坐在了床上。她清了清嗓子,说:妈妈今天给你讲的故事是孔子不耻下问。接着,她拿起了那张纸,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我听着听着,听入迷了,想:孔子这个才华横溢的人居然还会向别人问这问那的!不过他这不耻下问倒是做的不错。妈妈就是妈妈,一眼就看穿了我在想什么,她语重心长地说:凌薇啊,以后你得像孔子一样,要不耻下问其实你其他方面都还不错,就是有些事情你不懂,又不去问,就一直不懂,会对你的学习有害的。听了妈妈的话,我恍然大悟,点了点头,便把这个故事铭记于心。
从那以后,我就变得勤学好问了,许多疑惑的事情也就云开雾散了。后来,因为我一直坚持着不耻下问,获得了许多奖,有了许多的奖状。
不耻下问就成了从此以后就成了我家的家训。
不耻下问高一作文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北宋时范仲淹为文学家。一日,他写了一篇文章,对自己的文章非常满意。后来,他朋友看完后,建议范仲淹把文中的德字改成风字,说这样既可以与前文呼应,又显得更有韵味,范仲淹经过着磨,采用了他朋友的意见。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欣赏,应当不耻下问,向更多人请教,才能使作品更优秀。
孔子时期,孔子偶遇两小儿辨日,一人说太阳中午离我们最近,一人说日出时太阳离我们最近,两小儿争来争去,得不出结果,问路过的孔子,孔也没有仗着自己的作为高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也没有随口敷衍他们,而是虚心讲教两小儿,为什么说日出,日出太阳离我们最近,因为孔子也不明白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并不是学问深,功成高的人就知道的多。
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不仅没有因为自己地位很高,不向别人“问路”,反而还向与自己地位相差甚远的医生,药工,樵夫,渔民等人请教。终于有了今天的著作《本草纲目》。我们就应像李时珍那样对待学习。才会得到更多知识。以不耻下问为题的作文600字
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手画了一幅《卖羊图》,一位农民看后却连连摇头说:“你多画了一条绳子。”丰子恺仔细地看了看自己的画,两条绳子牵两只羊,没有多绳子啊,他看着农民,以为农民是在耍他,刚想发怒,又想,这农民应当知道点什么我不知道的,才会这么说的,就向农民请教,:“请问,哪里多了绳子?”那个农民告诉他:“牵羊只需牵羊头,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根绳子就行!”丰子恺听后叹服。假使丰子恺发怒辱骂了农民,他就不会知道牵羊的道理,也许会被知识道理的人看笑话。
生活就是这样,有我们知道的事,也有我们不知道事,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定要不耻下问,向的人请教,才会使自己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