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祠堂功能作用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7月11日——20xx年7月17日
调查地点:安福县赤古乡赤谷村、集丰村、书山村
调查对象:刘氏宗祠、谢氏宗祠、李氏宗祠
一、前言:
祠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信息化科学技术在农村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农村传统的祠堂文化也受到现代文明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祠堂文化在沿袭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的同时,也正在经历着不断的演变。祠堂文化不是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但是却比城乡祠堂文化的传统习俗保留得更加完整,传承和沿袭的风俗习惯也比较完备。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日程的推进,农村传统的祠堂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演变的历程也更加迅速。假如说宗谱是平面的非物质的宗族历史文化遗产,那么祠堂是立体的物质的宗族历史文化遗产。从大处讲,祠堂乃是华夏各姓氏子孙缅怀祖先,寻根谒祖的圣殿;是传承华夏乡土文明和文化血脉的根基;是华夏民族和宗亲邻、凝聚宗亲人心的精神支柱,它有利于宗族的团结,进而促进国家民族的大团结。因此,传承和保护我们传统的乡土宗祠文化对于保护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意义重大,并且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保护和沿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能让其发挥特有的功能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呢?我们小组在本次暑期社会调查过程中通过走访的赤谷乡的赤谷村、集丰村、书山村三个村,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刘氏宗祠、谢氏宗祠、
李氏宗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且对当地的居民和宗祠的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从而了解到一些关于宗祠的文化习俗和发展;了解当地的一些历史故事;了解宗祠祠堂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从中熏陶性情,学会关心与体贴、懂得感恩、懂得饮水思源;了解我们身边的对历史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渴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祠堂这一特殊建筑及其重要性,唤起大家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让这一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的时代产物不至于绝迹,们小组在本次暑期社会调查过程中通过走访的赤谷乡的赤谷村、集丰村、书山村三个村,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刘氏宗祠、谢氏宗祠、李氏宗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且对当地的居民和宗祠的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从而了解到一些关于宗祠的文化习俗和发展;了解当地的一些历史故事;了解宗祠祠堂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从中熏陶性情,学会关心与体贴、懂得感恩、懂得饮水思源;了解我们身边的对历史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渴望。通过我们小组的调查并结合在网上阅读的有关宗祠文化的资料,结合和综述了被访者的观点看法,作出了如下的调查报告:
二、农村祠堂概况
1、祠堂的起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祠堂的由来。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根据本次调查访谈的几位有名望的老人介绍,他们村里面宗族的祠堂基本上都是在明清时候建的,祖籍都在江浙一带,搬迁的原因有的是为了躲避战乱,有的是为了做生意的。
2、祠堂的修复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祠堂的拆迁、修复和重建都沿用原来祠堂的地址。据记载,古人在修建祠堂的时候,特别讲究风水,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以在建祠堂的时候选址十分讲究,一般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祠堂的大门前面还有石狮,门前格外宽敞。
2、祠堂的建筑特点
在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祠堂的重建很多都沿袭了原来祠堂的建筑特点,或者是直接按照原来的建筑修复。据我们观察,赤谷乡的每个村重新修建的祠堂都沿用了原来的横梁、地址、牌坊,祠堂的中心建筑都没有改变。其建筑规模宏大,造型庄重,建筑精美,讲究风水,讲究门面造型,样式都是事先根据某个地方祠堂的图纸来修建的,人们一看就知道是祠堂。祠堂是祖先的神灵所聚之地,所以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它像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神主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有的用大长方形术桌,将神主摆设在桌上。一般的家柯正龛往往是供从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始祖是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其祠堂的规模还根据当地宗族的大小来定,据调查了解,重修的祠堂都是本宗族的人集资修建,有的家族女丁是不出资的,而有的宗族女丁也可以出少量资金来参加本宗族祠堂的修建。一般会在祠堂大厅的右面墙上把出资的人的名字和金额写出来,会在左面的墙上记录当时宗族里面出现的杰出人士,比如当官的、考上名牌大学的等等。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刘氏大宗祠的横梁上放有大量的竹叶,其寓意是“开枝散叶”的意思,竹多而叶茂,想必是祖先们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们能够人丁发达旺盛。我们还发现,所有的祠堂大门的门槛都比较高,门前都有两只巨大的石狮做向导。
三、祠堂的功能作用
祠堂是民间非物质文化的载体,祠堂的建造融合了包括雕刻、绘画、书法等在内的多种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例如:戏台的斗角形屋顶是顺应当地气候同时结合美学的产物,在实用的基础上给人以美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使祠堂有了欣赏价值;纯手工工艺下凿就的栩栩如生的镂空石窗、富丽堂皇的镶金天花板、精雕细琢的浮雕等等,无一不显示出当时工匠的智慧与高超的技术,这也是民间极其宝贵的财富。祠堂又是物质文化的历史遗产,就祠堂建筑本身而言,大部分祠堂建于明清两代,是历史长河中的沉积岩,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人文价值。祠堂还是联系血脉的纽带,由于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祖先们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其子孙后代则遵着先辈的训诫越走越远。但是,祠堂的族谱却把整个宗族的的子子孙孙都记录了下来,祠堂的祭祀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属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祠堂还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祠堂原始的功用之一就是展示文化,就这点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延伸其特点,将祠堂作为书画展览、地方特色展览、土特产展览乃至某些荣誉展示的举办地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祠堂的功用,还可以让村民加深对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村民的文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可见,祠堂文化作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在社会新农村建设日程不断推进的今天,祠堂在农村的功能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祭祀祖先或先贤
祠堂的是最常用的.祭祀祖先的场所,每个祠堂都会有本宗族的祖先或是先贤的牌位,族中人每逢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都会定期去祠堂祭祀、供奉自己的祖先,有的也会在办理红白事或是族中大事的时候来祭祀祖先,据说有的人要外出远门或者是从远处归来时都会第一时间去祠堂祭祀跪拜自己的祖先。据说,很多宗族的祭祀典礼都很隆重,像摆酒席一样,会燃放烟花爆竹,有戏台的祠堂还会请人来表演各种节目,可热闹了。现在农村的祠堂都传承了祭祀祖先的风俗习惯。
的东西,如妇女不得随意入,族人修建居室不得有碍祠堂风水等。但更多的是一些积极的内容,像族人损坏祠堂物件必须赔偿,族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严禁行窃、嫖娼、赌博、狼狈为奸、仵逆尊长等有违家族道德的行为等,对违反者进行教育,使之改过迁善。当在祠堂审判犯法的族人时,族众都要去旁听,借此引以为鉴。虽然.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健全,这种族规的作用已经有些弱化,但毕竟还是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着一定程度上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祠堂的功能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爆发加上*新农村建设日程的日益推进,传统的乡土祠堂文化日新月异,祠堂的功能发生着不断的演变,现如今在农村祠堂演变的功能作用主要有:
(1)、村内文化交流、传播场所
(2)、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阵地,如解决群众、民事等内部纠纷,选举村干部等
(3)、管理宗族的财务出纳,照顾鳏寡孤独
(4)、农村休闲娱乐聊天场所
(5)、先进文化传播、教育的重要基地
五、影响农村祠堂功能发挥的因素以及建议
1、宗祠内部管理不善
根据本次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赤谷乡三个村的祠堂只有在特殊的日子才会开放,祠堂平时都是大门紧锁、闭门不开,这样不利于充分运用和发挥祠堂的功能作用。祠堂的大门钥匙在族中只交给一个人保管,有些祠堂也至多有三个人有钥匙,极大地限制了把作为日常活动场所祠堂的利用价值。祠堂内部很多地方都积满着厚厚的灰尘,里面摆设桌椅的地方有好几处还长了蜘蛛网,似乎好久都
没人动过,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据祠堂负责管理钥匙的人介绍,祠堂只有在办红白事的时候打扫,其他时候都不会清理打扫。
2、有关部门重视度不够
据集资重修祠堂的内部族人介绍,政府、村委会对祠堂的重修资金没有给予过任何的资助,完全是由族中人自己商量,按照男丁人口自愿出资修建的。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赤谷村的刘氏祠堂在重修宗祠时男丁每人出资1000元、女丁每人出资300元,而书山村的李氏祠堂在重修时因为当地的李氏家族人口比较少,女丁又不参加出资重修祠堂,因此李氏祠堂重修时每个男丁的出资额是3000元,这个数字真不小,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承担这笔费用无疑有些困难。另外,很多地方的村委会和乡政府都没有利用祠堂来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场所,认为祠堂仅仅只是某一姓氏家族的活动基地,与*新农村建设毫无关系,从不干涉或是过问祠堂内部发生的大小事务。
3、祠堂本身条件有限
祠堂功能的发挥和应用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如资金问题、空间不足、缺少人力物力的支持等等。要把祠堂发展为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阵地,管理宗族的财务出纳,照顾鳏寡孤独,发展成农村休闲娱乐聊天场所或是先进文化传播、教育的重要基地,都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足够的资金。在农村,现有条件下祠堂要发挥这些功能似乎比较困难。
4、宗祠的发展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宗祠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发展相对于时代比较滞后。尤其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进步的今天,宗祠文化的发展和弘扬都比较落后,作为传统文化,也有其保守的成分,还有很多族中的杰出人士在一举成名之后也不怎么注重宗祠的扩建发展。而且,村里的人大多没有发展和弘扬祠堂文化的想法,大多数只是把祠堂看做是单纯的宗族符号的标志,只是为了保留对祖先的悼念。
为了充分发挥祠堂的功能作用来支持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把祠堂变成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促进精神继承和弘扬祠堂文化,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各级政府应该十分重视祠堂这个特殊“载体”,充分利用祠堂资源,挖掘祠堂文化积淀和传统道德积淀,将祠堂打造成村史教育阵和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利用祠堂来加强群众对姓氏宗族的认同感和归属,以便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将祠堂打造成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阵地。祠堂文化作为地方传统文化,是最具个性特征的文化,有着突出的地域性,它所承载的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村两委要不失时机地引导祠堂活动,可以在祠堂积极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育时代道德风尚,为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祠堂阵地作了有益的探索。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祠堂的功用,还可以让村民加深对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村民的文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三、保留古老的乡村祠堂风貌,发展旅游和休闲观光业。祠堂作为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建筑宏大,引人入目,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祠堂的建造融合了包括雕刻、绘画、书法等在内的多种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可以将祠堂作为书画展览、地方特色展览、土特产展览乃至某些荣誉展示的举办地点。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日趋富裕,对年代久远、保存较好、体现地方特色的农村祠堂,加以保护和整修,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以祠堂为中心进行的旅游景点开发以及展览馆、博物馆的改造。通过网络、图片、文字展示等的宣传,让民众加深对祠堂历史、文化、建筑审美价值的认识,增强人们对祠堂文化研究旅游的兴趣和欲望。这样一来,既有利于保护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也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同时也为祠堂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结束语: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对祠堂文化和祠堂的功能作用都有了较深的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保护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祠堂就是我们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对人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还是对当地民俗的尊重和对其人文价值的肯定。在新的历史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祠堂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作用,把祠堂变成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促进精神继承和弘扬祠堂文化,努力把祠堂打造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阵地,促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