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考察报告五篇

莉落

四川考察报告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县职教改革发展步伐,5月下旬,由政府副县长陈少敏同志带队、陈再新局长等一行四人赴四川省合江县考察了该县职业教育。

  一、合江职教基本情况

  四川省合江县地处云、贵、川、渝交汇点,总人口84万,是一个中等农业县,自然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然而,近年来人们却纷纷把目光投向那里,四面八方的求经问策者纷至沓来。这一切均缘于该县职教的蓬勃发展。该县现有职业学校5所,职业学校教职工900余人,在校生18420人,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比例自20xx年来保持在5∶5左右,20xx年职教招生人数甚至超过普高招生人数。在该县5所职业学校中,生源火爆、规模逾万人的少岷职业技术学校显得格外耀眼。20xx年全国职教现场会在该校召开,教育部长周济高度评价说:“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代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合江职教发展主要经验

  (一)政府引导。合江是农业县,政府将发展职教作为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加快农村劳力转移、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对职教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了职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县政府办、教育局、农业局、劳动保障局、建设局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职教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抓政策服务。在职业学校发展需要拓展校园时,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搞好协调,为学校征地扩建创造条件。三是抓环境优化。县政府明确规定,任何部门未经许可不得到学校收取费用。公安文化等部门联手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卫生部门为学校确定实习医院。安监、消防、防疫部门定期到学校提供免费培训和服务。金融部门简化贷款手续,给予资金支持。

  (二)多元办学。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合江县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中等职业教育,如公办职业学校可引进民办机制,通过股份合作、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或合作办学;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于xx年转制为民办学校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目前该校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校师生员工13000余人,开设了13门职教专业课,每年招生8000人以上。近期,该县又在着手进行公办符阳职校改革,将符阳职校现有资产进行整合,将符阳职校、成教中心、合江卫校“三校合一”,引进民间资金,组建政府控股的股份制学校,将其办成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存共同发展新型职业学校。

  (三)市场运作。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办学活力是该县职教发展最大的特色。以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首先坚持面向市场设专业,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先后取消了需求不旺的化工、建筑、农业类专业,整合了机械、电子、保安、汽车、文秘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了机电一体化,驾文保(集驾驶、文秘、保安于一体)等专业,并借势发力,将其发展为骨干专业。二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按需施教,以适应就业需要,获取职业资格为标准,面向市场培养合格人才。三是紧贴市场,建立就业网络,开辟畅通的就业渠道。学校指定专人定期走访企业,收集就业学生的反馈信息。目前,该校已组建了由50多人组成的毕业生就业联系和跟踪调研队伍,在省内外共建立了2000多个用人信息联系点,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生率都保持在90%以上,而且预约要人的单位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四)自主管理。为增强职业学校自主发展能力,该县保证了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籍管理、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如在重点扶持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上规模、上档次时,坚持了“三个放活”:一是放活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走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办学之路,自主投入、自主招生、自主设置专业;二是放活用人自主权,职业学校实行了教职工全员聘用,唯能是举,唯才是举;三是放活管理自主权,政府、教育部门不干预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职业学校对人,财、物有绝对的管理和使用权。

  三、启示与建议

  同样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县,短短几年时间内,合江县职业教育发展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值得我县认真思考。借鉴合江经验,我县职业教育要在“十一五”时期取得突破,除了要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外部条件,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转变观念。无论是政府,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既要重视、宣传职教,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大服务观念,立足农民脱贫,使职教为农民子女成才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让职教更加贴近农民子女,用看得见的实惠,有效地增强职教的吸引力。

  第二,要紧跟市场。作为职业学校来说,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就业安置,都必须以市场为指挥棒,服从市场需要。出口旺方能入口畅。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既是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准则,也是决定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三,要创新机制。办学自主、机制灵活是合江职教发展的宝贵经验。大力发展我县职教,要从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着手,一方面,要给予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安置、教师聘任、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充分利用改制、重组等手段,推进多元办学,整合职教资源,壮大职教块头。更重要的是,职业学校要通过强化专业特色、做好宣传等方式,逐步实现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招生计划到学生、家长自发选择职教的转变。

四川考察报告2

  一、资源的宝库

  1、丰富的旅游资源。四川省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名胜古迹驰名中外,拥有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区文化历史名城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以及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7个。自然风光绮丽多姿,拥有2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群,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植物群落种类繁多,是科学考察和专项生态旅游的理想去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每年都会举办10余个少数民族民俗活动,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

  2、丰富的水资源。四川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548.5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553.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14268.85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0345.96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7611.20万千瓦。

  3、丰富的矿产资源。四川省是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矿种较齐全,探明储量较丰富,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截止1995年底,四川省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2种,是我国探明矿种储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为1327处,占全国的6%。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8种,居全国第2位的有11种;居全国第3位的有4种。截止1995年底,四川省开发利用的矿种达64种,拥有各类矿山企业达13516个, 1995年采选业总产值为115.13亿元,矿石产量15779万吨。

  4、丰富的政策资源。政策是最大的资源,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川西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扶持民族地区以及加快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优厚的政策扶持下,川西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必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大亮点。

  二、开发的热潮

  1、旅游开发亮点频现

  四川省的旅游构架和旅游品牌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两大线路(以自然生态为主的北线、以历史人文为主的南线)、三大品牌(九寨沟、大熊猫、三星堆)、四大遗产(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大旅游区。目前,四川省正集中力量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精品旅游区、四大优先开发旅游区和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实施以旅游精品带动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在打造旅游精品过程中,四川省特别强调景区内涵的丰富和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景区品位的提升;强调景区内外交通的建设完善,景区内道路网络的通畅,交通服务设施的完善,对外交通的快速便捷;强调产品结构的优化与配套协调发展;高度重视精品旅游区的开发管理和经营管理;突出旅游精品的宣传促销。集中力量从各个方面包装旅游精品,推销旅游精品,从而使旅游精品很快走向市场,深入人心,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2、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随着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川西地区的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以成都为例,城市的功能和格局进一步完善,通关、航空、物流、能源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来,旧城改造、南部新城和东部新城的开发已逐步完成,正积极地调整着中心城区功能,分散中心城区密度,形成更加合理的功能分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府南河改造工程是一项集防洪、环保、绿化、交通、管线、民居、文化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整治工程,河道两旁种植乔灌木1.9万株,草坪15万平方米;建成了融历史文化、雕塑艺术为一体的主题公园4个,以绿色环保教育为内容的活水公园一个。这项工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优秀水岸最高奖、环境地域设计奖、地方首创奖、联合国最佳范例奖等5项国际大奖。今年,市政府与建设、文化、文物等部门联手斥资5.8亿元,介入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之一、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宽窄巷子保护性改造工程。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古城留下的珍贵历史遗产,他的改造与旅游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使之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并以此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

  3、地方小水电开发蓬蓬勃勃

  四川省一直把发展小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作为实施“治水兴蜀”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结合中小河流治理,积极开发小水电,使之为农业、农民和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为建立长江上游绿色屏障服务。“七五”至“九五”期间共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104个,超额41%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74个县的建设任务,还建成了雅安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市。新增小水电装机291万千瓦,解决了15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彻底“消灭”了无电县。已建成的104个初级电气化县,80%以上属“八七”扶贫攻坚县、省级重点扶贫县、少数民族聚居县、革命老区县。农村电气化实现了“小水电代燃料”,告别浓浓炊烟,留住绿水青山,在生态环保方面发挥了强大优势。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和川东北、川东南及雅安市近100县(市、区)150万人实行了“小水电代燃料”,目前每年至少节约木材300万立方米,相当于保护自然林地15万亩。实施“小水电代燃料”,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流域主要因群众砍伐自然林木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果。“十五”期间,四川省将力争建成60至8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乡通电率达到100%,基本消灭无电村;新增地方电力装机125万千瓦,累计达到560万千瓦;

  三、深刻的启示

  1、从“大旅游”发展理念看旅游品牌的包装与整合

  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四川省高度重视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着力做大做强旅游品牌和区域旅游产业。目前正在重点集中整合开发以九寨沟为重点的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和以成都市为中心的大成都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以九寨沟、黄龙风景区为龙头,以整合阿坝州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计划通过2—3年的努力,最终形成集会议、观光、休闲、度假、运动探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旅游精品,成为四川省入境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大成都旅游区通过经营城市、构筑旅游交通网络、整合成都周边旅游资源和产品、挖掘展示古蜀历史文化,将成都市建设成为集观光、商务、会展、度假、都市旅游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中心城市与四川旅游的集散中心和四川旅游便捷的中转口岸。同时,四川强调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开发,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合作与互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快与xz、云南联合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进程,打造“康巴文化生态旅游区”;联手与贵州、重庆共同开发川、黔、渝旅游“金三角”,联合推进重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加大与陕西联合开发“川陕旅游合作区”的力度,形成新的区域旅游亮点。这一高点定位的“大旅游”思路,值得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借鉴和学习。

  2、从九寨沟的生态发展思路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四川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除了美丽的风光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当地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当地政府为保持九寨沟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严格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将所有住宿、娱乐、购物场所全部迁出沟外,在沟口设立唯一一家旅游服务中心,同时实行严格的“绿色管理”,垃圾、污水全部运出沟外处理。在九寨沟,沟内旅游观光车、流动公厕都是环保型,环保标志随处可见,时时处处提醒人们维护天然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生共存。这种对环保的高度关注,让九寨的美景保持着原汁原味,也让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

  3、从巴蜀饮食和民俗文化看文化对旅游的带动作用

  早有“蜀戏冠天下”之誉的成都是我国戏剧之乡。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文字优美,幽默风趣,表现手法丰富,程式化动作含蓄隽永,器乐帮腔独具特色,尤其是“变脸”、“吐火”等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这句四方流传的名言点出了成都“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饮食特点。巴蜀饮茶习俗也是古老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都特有的矮桌竹椅和茶碗、茶盖、茶船子的“三年头”茶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茶馆、茶肆在蜀中更是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极富特色,或隐于闹市,或立于郊野,置身于其中,不但可以品茗养性,还可以听评书、看围鼓,充分体味巴蜀的风土人情。四川十分注重将古老的巴蜀文化与发展旅游有机结合,看变脸、吐火,品盖碗茶,吃四川火锅,亲身体味藏羌风情已经成为四川旅游的“必修课”,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映成趣。

四川考察报告3

  一、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强调将旅游业作为四川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着力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显著的成绩。20xx年四川全省接待游客总量7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0.2亿元人民币,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均位居西部省区第一位。四川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以经营城市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镇建设,围绕两条主线,打造五大精品,提升四大遗产,开发五大片区,建设一座名山,加快两个转变。即: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两条主线,着力打造“中国第一山”、九寨沟与黄龙、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大熊猫和都江堰——青城山五大精品;全面提升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四大遗产地水准;重点开发好成都中心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川、陕旅游合作区和川、黔、渝旅游“金三角”五大片区;尽快将峨眉山建成中国第一名山;实现旅游形态由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特色旅游转变,旅游市场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与入境游并重转变,建成全国旅游经济强省。发展目标是:把旅游业尽快发展成四川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0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90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gdp的10%,年均增长幅度在20%以上,力争达到30%。到20xx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0%,相当于当年全省gdp的15%以上,旅游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和全省6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四川省发展大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认识高度统一,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1、四川省近几年先后出台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川委发[20xx]48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xx]19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的通知〉》(川委厅[20xx]17号)系列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充分体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快四川旅游业发展的坚强决心,阐述了旅游业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思路和各项措施,确定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在发展大旅游、大产业中的责任,提出了加快四川旅游发展的系列扶持性政策。

  2、调整充实了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该小组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专管旅游的省委常委和专管旅游的副省长任副组长,省委宣传部、省计委、旅游、经贸、建设、交通、国土资源、林业、水利、公安、财政、文化、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环保、物价、工商、技术监督、广电、宗教、文物、统计、外办、安全生产、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26个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由四川省旅游局负责。同时撤消了四川省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等相关机构,这些被撤消机构的职能全部并入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旅游发展情况汇报会,听取各级政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促进旅游发展的各方面情况,研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全面动员各方面力量,调动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积极性,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3、明确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在指导、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各级旅游局不再是单一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而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指导协调部门,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而不是政府直属机构,有力地提高了旅游部门在指导、管理、协调旅游业发展中的权威性和各项工作的有效性。

  4、各部门大力支持配合旅游业的发展。如四川省宣传部专题召开旅游产业宣传、旅游产品促销会,集中各宣传渠道、新闻媒体形成旅游宣传合力,大力推进旅游宣传。经常组织中央新闻单位、省外、国外新闻媒体集中报道重大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集中宣传四川旅游精品景区。四川省内各媒体积极为旅游开展免费宣传,如四川电视台免费开设旅游联播栏目,四川日报等免费开设旅游专题栏目。目前四川还正在积极争取开通四川旅游卫视频道。四川省计委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安排、项目立项审批等方面优先支持旅游项目建设。在资金、项目安排和有关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支持旅游业发展,遇到与旅游有关的重大项目立项时,省计委主动征求省旅游局意见。四川省交通厅在公路建设规划、建设资金安排投入等方面突出旅游交通基础建设这一重点,在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时间安排上坚持把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作为论证的重要依据。在具体公路规划设计过程中,交通部门主动征求各级政府、各级旅游部门的意见,把旅游发展和产业经营中的具体需求纳入公路设计中予以充分体现。省建设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等部门在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城镇规划与建设、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安排等方面都充分与旅游部门协商,力求与旅游有机结合,以此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二)突出强势旅游品牌的包装和打造,集中力量建设旅游精品。四川省的旅游构架和旅游品牌概括为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两大线路(以自然生态为主的北线、以历史人文为主的南线)、三大品牌(九寨沟、大熊猫、三星堆)、四大遗产(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大旅游区。目前,四川省正集中力量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精品旅游区、四大优先开发旅游区和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实施以旅游精品带动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在打造旅游精品过程中,四川省特别强调景区内涵的丰富和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景区品位的提升;强调景区内外交通的建设完善,景区内道路网络的通畅,交通服务设施的完善,对外交通的快速便捷;强调产品结构的优化与配套协调发展;高度重视精品旅游区的开发管理和经营管理;突出旅游精品的宣传促销。集中力量从各个方面包装旅游精品,推销旅游精品,从而使旅游精品很快走向市场,深入人心,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三)高度重视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做大做强旅游品牌和区域旅游产业。目前四川重点集中整合开发以九寨沟为重点的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和以XX市为中心的大成都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以九寨沟、黄龙风景区为龙头,以整合阿坝州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范围包括:九寨沟、黄龙、神仙池、牟尼沟、丹云峡、若尔盖草原、九曲黄河第一湾、红军长征纪念碑园、九寨天堂(超五星级豪华度假酒店)、白河、勿角自然保护区、漳扎镇、川主寺镇等景区和小城镇,计划通过2—3年的努力,将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建成四川连接世界的桥梁与窗口,最终形成集会议、观光、休闲、度假、运动探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旅游精品,成为四川省入境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大成都旅游区通过经营城市、构筑旅游交通网络、整合成都周边旅游资源和产品、挖掘展示古蜀历史文化,将XX市建设成为集观光、商务、会展、度假、都市旅游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中心城市与四川旅游的集散中心和四川旅游便捷的中转口岸。同时,四川强调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开发,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合作与互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快与西藏、云南联合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进程,打造“康巴文化生态旅游区”;联手与贵州、重庆共同开发川、黔、渝旅游“金三角”,联合推进重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加大与陕西联合开发“川陕旅游合作区”的力度,形成新的区域旅游亮点。

  (四)一系列扶持性政策法规的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四川省除了在一系列文件中明确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外,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四川省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条例》等系列政策性、操作性强的法规条例,并狠抓监督和实施,让政策法规落到实处。

  1、加大对旅游规划的实施和监控力度,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各市、州、县和重点旅游景区的规划,都需要报省旅游局审批,跨区域的大旅游区规划报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杜绝未经规划审批的旅游项目开工建设。

  2、制定和实施系列降低旅游企业营业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的系列政策和规定。如:宾馆、酒店等的水、电、气收费价格与其他服务业的收费标准一视同仁,严禁对旅游企业和单位乱摊派、乱收费、乱检查,对专业旅游车船公司车船更新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以提高旅游车船档次,对景区景点实施以旅游养旅游的政策,切实减轻不合理负担,增强旅游景区景点的自我发展能力。

  3、不断推进和完善旅游景区开发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取得良好效果。在土地、税费方面明确了吸引外来大企业、大财团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和项目建设的系列优惠政策,在各项旅游价格方面按市场规律办事,建立了适应市场需要的旅游价格优惠机制和浮动机制,同时加强对旅游价格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定价、调价的杠杆作用。

  4、加大旅游主管部门在旅游市场秩序整顿方面的力度和权威性,将各级旅游质监所分层次改为旅游执法总队、支队、大队、分队,并赋予各级执法队伍强有力的执法权限,在执法装备和工作经费等方面也作出专项安排,由此确保了旅游市场整顿的机构和力量,为营造四川良好的旅游环境,树立四川良好的旅游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川考察报告4

  XX区xx届小学校长培训班一行60人教育考察团,于20 年x月x日至x月x日赴四川成都学习该地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次学习考察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我们跟随考察团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概述

  1、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成都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情况,学习其先进经验。

  2、此次考察的学校有:XX市龙江路小学分校、XX市棕北中学、XX市桐梓林小学、XX市锦官新城小学。

  3、此次考察的形式主要是:参观校园,听取校领导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并与他们就学校管理方面的困惑进行面对面交流。

  4、对成都四所学校教育的总体印象:无论是聆听几所学校校长的讲话还是深入参观他们学校,都能感觉到他们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人本发展理念,有明确的“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目标。不管办学条件如何,都努力在学校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追求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坚持从小事做起,精细化管理,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考察后的反思及收获

  1、有思想,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体系和对教育执着的追求

  在校长的报告中,几位校长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办学思想,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培养品德、极具爱心、有良好习惯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在校长的报告中和各种管理方法中,无不渗透着这个培养目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的。因此我觉得作为校长,就应该站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管理学校,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我想他们的教育思想站在了教育的前沿上,紧紧抓住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并且展现出他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2、带队伍,校长要建立、引领一支敬业奉献,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在培养教师队伍上,几所学校着重提到了师德建设,两所也是民办学校,但他们招聘教师第一看重是老师抱着什么目的来学校,如果只是为挣钱,他们会拒之门外,他们看重的是教师对事业的激情,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理想。正如一位校长讲的,教育是事业,收获的是快乐;教师象一把火,不仅要点燃自己,还要复燃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光、发热,自己去燃烧;没有坏孩子,只有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和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在一起,我也会成为优秀的;一位优秀教师常能给他的学生以终身的影响。这些思想反映出他们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到位和工作到位。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具备高素质的管理才能是管理好学校的必要条件。高素质的管理者应是专家型、学者型的领导,不仅能机智灵活的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更重要的要表现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精通、指导和疏通上,并竭力用自身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吸引人、感召人、引领人,真正以行家里手带领学校向前发展。让教师们感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快乐的。正如XX市龙江路小学分校校长段红所说:“用教育改变生活,让工作成为快乐。快乐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力量,让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从事教育带来的成就感,我们的教育就是快乐的。”

  3、重科研,校长要积极参与、投入到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中

  从XX市龙江路小学分校快乐教育特色、XX市棕北中学劳动服务德育特色教育、XX市桐梓林小学科学教育特色、XX市锦官新城小学精致教育特色。更使我感到教育科学研究在创建特色学校中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认真研究和探索教育自身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只有加强教育科研,才能正确分析学校的实际办学基础,才能挖掘潜力、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创办特色学校的动力。

四川考察报告5

  为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先进,借鉴经验,切实转变观念,开拓思路,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10月22日至30日,由县委徐书记带队,各乡镇党委书记和县经合局、县城投资公司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组团赴成都、重庆、武汉、浙江、福建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在整个学习考察活动中,考察团带着问题学习考察,在学习中考察思考问题,围绕产业链延伸、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等主要议题,对重庆恒大城、成都“5朵金花”、浙江诸暨市等地进行了重点参观考察,认真聆听各地在加快城市建设、推动小城镇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旅游产业等方面的新鲜做法和成功经验;深入重点企业,与福建阳光集团、四川金路集团等企业老总推心置腹座谈,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投资意向。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发展景象所震撼,无不为这些地方超前的发展理念,新颖的发展思路所吸引,无不为先进地区敢为人先、敢行敢试的创业精神所震动。整个考察活动收获丰富、体会深刻、感受启人。

  一、总体感受

  (一)发展理念新颖。视野开阔而超前,谋划科学而大气,思路新颖而有效,是考察中我们体味最深的一个感受。无论是

  发展的取向、定位,还是工作的思路、措施,总能立足实际,超前谋划。如重庆市在谋划发展目标时,正确审视优劣条件,准确把握竞争态势,按照50年不落后,100年后更好的全球视野,将建设森林、畅通、健康、平安和宜居“五个重庆”作为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全面改善软硬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迅速呈现出强大的产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力,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具投资价值的城市,并在短时间内很快吸引了世界IT业巨头惠普公司、中国房地产业巨头恒大集团等一批大企业的抢滩入驻。成都市锦江区在开发城郊17.3平方公里非城市建设用地过程中,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创造性地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打造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走出了一条不拆迁、不征地,让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利,就地转化为市民的致富路子。不仅整合了城郊农村土地资源,建成了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还通过景区建设,解决了农民的就业安置,带动了商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环境优越。此次考察的这些地方,均处于我国南方地区,山青水秀,气候宜和,环境优美,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地处西北地区的我县无法比拟的。但让我们影响更深的,则是这些地方广交朋友,海纳百川的人文情怀,轻松愉悦,成熟完善的投资环境。在整个考察过程中,无论城市还是乡镇,无论大集团还是小企业,无论企业老总还是职员,总能大处体现精神,小节表现品质。待人接物,大方而细致,自信而热情。谋划发展,即熟知发展的优劣条件,又能在细微处捕捉商机。时时流露出敏锐的市场意识,追求卓越的创业意识。无论城市、

  乡镇或园区,在规划建设中,处处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融,浑然一体,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彰显出人文文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能够主动站在发展的高度,置身客商的角度考虑问题,既舍得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又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充分保障企业的发展利益,鼓励企业发展壮大。这些地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处处饱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以人为本,客商至上,宜居、宜业、宜商、宜学的发展理念。

  (三)发展活力充沛。遵循市场规律,给企业以至高的尊崇和鼓励,视企业家为功臣,把企业家作为最大的财富,是这些发达地区特有的一个人文现象。特别是在重庆、浙江等地,政府总能正确站准在市场中的位子,善于发挥政府的市场职能,积极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一方面,政府依托当地浓厚的商业文化底蕴,制定各种鼓励经商、鼓励创业、鼓励致富的扶持政策,大力完善设施条件,兴建要素市场,为发展提供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出台财政、税收、产业等扶持政策,努力为企业提供信息、金融、担保等帮助,积极为企业降低成本,解决问题,汇聚了民众强大的创业激情。另一方面,又不断健全办事和服务机制,强化政策执行力、公信力,及时为客商提供周到细致、方便快捷、主动高效的服务,营造亲商、重商、富商、安商、爱商的创业环境,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潜力,民间的投资活力,聚集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使经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浙江省诸暨市,仅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就达10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000多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近300家,上市公司7家,30多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

  (四)园区建设力度大。在重庆、浙江等地我们看到,园

  区容量大,设施健全,功能完善,企业成群,产业聚集,充满无限商气和人气。而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所体现出的,正是当地政府持之以恒、大手笔兴建经济园区,强力吸引企业落户,实现经济总量迅速膨胀的决心和气魄。诸暨市为引导五金、袜业、纺织、环保等产业长足,先后建设了店口“中国南方五金城”、浙江大唐轻纺袜业城、店口环保产业基地等经济园区,吸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取得了良好成效。以该市店口镇为例,在90年代初还只是一个生产小五金、汽车配件、电除尘器等为主导的小作坊聚集区,但经过政府坚持不懈的基础投入和产业引导,已转变为目前我国环保行业唯一一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基地。2009年实现环保装备销售收入75.7亿元,其风电、核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已率先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建设的诸暨市城西工业新城,更是提出要用三年时间,投入基础设施资金50多亿元,创设一个政策通、人脉通、配套通、信息通、产业通、人才通、物流通、市场通、融资通,拥有现代化城市平台,“九通一平”的现代化工业城。

  二、几点启示

  (一)强烈的发展愿望,是撬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人具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上上下下形成了大干快上的浓厚氛围,是这些发达地区所体现出的人文特质。凡是我们接触的企业家,凡是考察的开发区和地市,都被他们敢于追求幸福、恳于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作风所感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每一个地区都有他们埋头苦干,跨步发展的艰辛历程,每一个民营企业的发展史都是一部艰辛的创业史和奋斗史。如诸暨市,在

  短短的几十年里,从摆摊叫卖、沿街推销、家庭作坊、设店办厂、承揽加工的原始积累,到股份合作、规模发展、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甚至于国际化运作,成为“中国袜业之都”、“中国香榧之都”、“中国珍珠之都”、“中国无公害茶叶之乡”、“中国名品衬衫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靠的就是创业家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 ;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为人先、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争创一流、实业报国的敬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勇争第一的成功者和企业家,成就了这些地方令人仰慕的发展成就。

  (二)特色主导,产业链配套,多元化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注重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努力推进产业规模聚集,合理引导配置产业分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是这些地方能够不断迈上发展新台阶,又好又快领先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浙江诸暨市,一个撤县建市刚刚20年的城市,已连续5年排名中国百强县前15位。究其根源,得益于诸暨市坚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引导发展相关产业,鼓励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超前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不懈努力。多年来,诸暨市始终坚持将发展板块经济、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和区域经济竞争力、有效抢占市场的重要法宝。一方面,坚持不懈地以袜业、珍珠、香榧、五金、茶业等特色资源为依托,引导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板块;以产业板块为平台,引导发展纺织、

  机械制造、物流批发等配套产业,形成了五金、袜业、;(三)走对接融合一体化发展之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四)坚持不懈地推进招商引资,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强解放思想的重要抓手,后发地区赶超先进的捷径;三、几点建议;(一)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增强发展;环境推动的新路子;(二)要抢抓机遇,加快重点地段开发,拓展发展空间;(三)要做

  机械制造、物流批发等配套产业,形成了五金、袜业、珍珠、纺织、环保装备等多个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民营企业发展层次,逐步实现了“诸暨制造”的扩张和提升,使原有的贴牌企业转变为品牌企业,依靠低成本竞争转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竞争,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块状产业由特色经济转向品牌经济。

  (三)走对接融合一体化发展之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快捷之道。主动接轨中心城市,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积极参与产业分工,既拓展城市空间,又拓展新的产业空间,是这些地方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打造,正是当地在谋划发展中,敏锐地捕捉到城市化进程中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旅游业态的需求,从而因地制宜,开创了“中国农家乐”的样板模式。诸暨市在应对杭州湾大都市圈建设中,抢抓机遇,错位发展,按照“大城市”建设目标,启动了城西商务区开发,面向杭州湾大都市圈,建设宜居、宜业配套区,吸引杭州等地居民,承接杭州市内产业转移项目,有效地激发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房地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投资活力,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建设步伐和相关产业的极速兴起。

  (四)坚持不懈地推进招商引资,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干部群众的主要精力、考核评估的主要指标都是招商引资,这是这些发达地区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对招商引资的认识到位,摆在“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实力、优化结构的主要途径,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手段,引导干部群众

  解放思想的重要抓手,后发地区赶超先进的捷径。招商方式方法务实有效,既坚持舆论先行,又注重领导调度。既坚持不懈地高水平建设开发区和各类“集中区”,又重视广泛开展专题活动、发动各级各部门办节办会,形成了节会连连、客商不断、商气汇聚、高潮迭起的局面。既招商选资,又招才引智,还招商引品。既重视小分队敲门招商、蹲点招商,又注重产业招商、中介招商,形成了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招商模式。措施过硬,坚持内资外资任务一起分配、一起考核、一起奖惩。要求各级领导带头招商、包片招商,全方位负责。对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敢抓典型、严处分、狠治理。

  三、几点建议

  (一)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意识。通过这次考察学习,使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差距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当前,我县正处于国家鼓励西部加快发展,市委实施“再造兰州”战略的黄金机遇期。在这个发展的紧要关头,我们必须从解放思想入手,牢固树立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创业意识,锐意创新,努力推动发展。要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克服不敢想、不敢闯、不敢干的保守思想,树立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要克服固步自封,胸无大志,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加快发展的进取精神。要增强忧患意识,抢抓机遇,千方百计抓项目、促发展,以强劲的投资拉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增强全民创业意识,人人创业,个个争先,勇于追求富裕生活,善于学习、甘于吃苦、敢于冒险、勇于进取。要增强全方位开放意识,走开放带动、项目拉动、

  环境推动的新路子。要增强亲商意识,善于“换位思考”,“互利互惠”,放下架子,敬商、亲商、爱商,安商、富商,主动为客商服务。要增强人才意识,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和技术人才,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智力保障。

  (二)要抢抓机遇,加快重点地段开发,拓展发展空间。发展空间狭小,土地资源紧缺,投资不足,发展后劲乏力,是制约我县经济加快发展的两大难题。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县应切实按照“对接两市,承建新区,拓展空间,跨越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坚决走对接融合,借力发展的路子,以土地开发为突破口,推山开门,创建平台,以土地换空间,以空间引资金,积极融入“大兰州”发展格局。深入挖掘对接的空间和产业潜力,综合利用区位、交通、土地、农业、能源和人力等优势,布局吸引新兴产业。要创新对接的思路和举措,按照“整体规划,重点突破,产业支撑,统筹发展”的思路,统筹安排土地开发、区域规划、产业培育和城乡发展,选准对接点,抓住着力点,培育增长点。要敢于创新和尝试,整合利用先进理念,打包宣传,打包开发,大胆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模式,走市场化开发、建设和经营之路,力争土地开发和空间拓展的跨越式发展。要选准对接的突破口,重点实施水阜、西岔130平方公里土地开发,率先对接兰州新区,承建兰州新区;加快九合、忠和与“两城一区”接壤带土地开发,构建承接都市经济扩张的前沿开发区;利用黑石一带较小的丘陵资源,开发储备建设用地,发展大型工业企业承载区;以县城西山土地开发为龙头,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加速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县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三)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发达地区一条很成功的经验。今后,我县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的产业发展之路,切实抓住“弱点是什么”,“特色是什么”,“核心是什么”三大要点,努力做好“大项目、大园区、大产业”三大文章,力争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推动产业扩量升级,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一要立足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这一县情实际,制定出台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偏有重,吸引工业企业落户,为扩大经济总量,培育延伸产业链条夯实基础。当前,要特别鼓励中小型工业企业落户,汇聚工业经济活力。二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和培育新型产业。要切实抓住国家出台支持甘肃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市委实施“再造兰州”战略的机遇,制定九合、忠和、水阜、西岔、黑石等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突出产业特色,培育产业板块。结合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白银西区和国家原油储备基地、西固石化城、兰渝铁路、兰北环城高速、中川快速通道等园区和重点设施建设,在九合规划建设化工产品集散中心,在忠和建设汽车配件和五金材料物流中心,在水阜建设建筑材料基地,在西岔建设环保产业基地,在三川口建设装备、汽配制造基地,规划建设黑石大型工业承载区,加快县城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汽配加工、化工建材、环保设备、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县域工业板块,以仓储物流、商贸配送、生产资料集散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三要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引进发展配套产业。依托我县丰富的电力资源,延伸现有的电石、建材产业链条,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PVC树脂、液体烧碱、

  固体烧碱、建筑材料等上下游产业。结合忠和汽车配件、汽车销售和五金批发市场的建设,整合金刚轮胎和首刚两厂资源,对接浙江、福建等地,引进建设大型汽配制造、电子器材、五金加工、服装加工项目。当前,要积极与四川金路树脂有限公司、四川金山钢铁有限公司加强联系沟通,力争两家企业的PVC生产项目和百万吨级钢铁生产项目成功落户我县。四要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在三川口园区创立装备制造、汽车配件、化工建材类产品实验室、孵化器,加快引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大规模的现代工业,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和壮大。

  (四)要切实强化园区建设力度。规划滞后,投入不足,入驻企业少,是我县园区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今后,我们要以破解园区建设融资问题和壮大园区产业实力为重点,努力加快重点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县域的主要经济增长极。一要加大融资平台建设,争取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全面启动三川口、九合、西岔等三个工业园建设,尽快完善园区设施条件,争取达到“五通一平”开发条件。在条件允许和时机成熟时,要积极采取BT、BOT及债券发行等现代资本运作方式,利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完善园区建模式,加速建设进度。二要健全园区建设机制,完善园区发展规划,设立管理机构,制定园区管理办法,提升园区服务功能。三要积极抢抓兰州高新区、经济区增容扩区的机遇,着力引进新兴工业产业项目,加速培育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纳税能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四要充分利用国家关于鼓励产业转移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将三川口工业园设立为国家或省级产业转移园区。五要

  立足我县实际,在三川口土龙川或黑石乡合理布局中小;(五)要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提高项目支撑能力;(六)要着力推进县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建设中的合作经营经营模式、创意理念,无不告诉我们;(七)要进一步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所以必须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下气力打造一流的

  立足我县实际,在三川口土龙川或黑石乡合理布局中小企业产业孵化基地,制定产业鼓励政策,积极引导发展中小型企业,努力壮大县域工业总量,培育产业链条,发展新兴产业。

  (五)要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提高项目支撑能力。引进的项目仍然较少,项目投资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带动能力低;部分项目建设进度较慢,经济效益不理想,是目前我县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必须以转变理念,强化力度为重点,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一要更新树立“招大引强,招商引才”的招商理念,学会甄别项目,善于整合利用资源,对真正有实力、有潜力、有贡献力的好项目,舍得给政策,敢于去扶持。二要强化宣传推介力度,综合运用务实有效的招商方式。要善于“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以商招商、网上招商、节会招商等招商活动。要充分做好项目包装工作,开展产业招商、中介招商、小分队招商。要进一步完善与外地驻甘商会合作交流机制,坚持每年举行两次以上座谈活动。探索与东部沿海地区,积极谋求与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建立友好城市合作机制,扩大信息交流,强化项目合作。三要做好政策研读和挖掘工作,充分利用政策挖掘包装项目。当前要特别利用好国家鼓励产业转移、市内企业“出城入园”和兰州新区建设等政策机遇,主动承接引进产业转移项目,大力引进发展节能环保、汽车配件、电子设备及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产业。

  (六)要着力推进县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城市又是经济社会在这次考察中,无论是重庆市的“五个重庆”建设,还是恒大、阳光等房地产业巨头在城市开发、

  建设中的合作经营经营模式、创意理念,无不告诉我们,建设一个高品位、功能化、人文化、现代化城市,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县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依然很低。县城作为县内唯一的人口和要素聚集区,正处于城市化转变的起步阶段,县内小城镇更是处于培育阶段。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经营和建设城市,加速县城城市建设进程和县内小城镇发展进程。一要准确定位县城发展目标,对接兰州、白银两大城市发展和兰州新区建设,结合县城实际和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着力建设现代化卫星城市,努力将县城建成交流合作的名片,招商引资的招牌。二要科学地做好全县城市化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和龙头,以乡镇小城镇为辅助的城市化格局。要注重县城建设的品位档次和功能设定,既要立意高、档次高、品位高,更要承接、带动、辐射能力强。三要布局合理功能和产业,处理好县城建设与农业发展、园区建设的关系,要立足带动和服务县域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谋划县城和周边小城镇建设,切实以城带农,以城哺乡,力求城乡一体化发展。四要大胆创新城市建设和经营模式,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主动引进实力雄厚、理念新颖、诚信经营的房地产业大集团、大企业,引资、引智,合作建设和经营城市。当前,应抓住此次学习考察中与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接触交流的时机,进一步加强与恒大集团、阳光集团的沟通联系,寻求合作开发建设县城的有效途径。

  (七)要进一步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在环境建设方面,我县没有南方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人文、交通等优势,

  所以必须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下气力打造一流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吸引资本注入。要引导全县上下牢固树立“营造环境就是创造新的吸引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观念,努力形成“你投资 、我铺路,你赚钱、我保护,你有难、我帮助”的良好氛围。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制型、诚信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彻底消除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弊端,坚持依法行政,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营造公正、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要健全灵活有效的服务机制,尽快建立招商引资“一站式”办公机制,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继续实行重点企业县级领导跟踪督察制度,帮助企业和项目办理有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