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生预防艾滋行动现状调查

孙小飞

沈阳大学生预防艾滋行动现状调查

  2016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艾滋病和象牙塔,这两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却在这个敏感日子被人为地“碰撞”出情殇:随着大学生人群在新感染艾滋人群中的构成比逐年攀升,如何科学防艾控艾已演绎为一场特殊的高校保卫战。

  11月30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相继走进沈阳高校、省、市两级疾控中心、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对象牙塔下风起云涌的“防艾保卫战”进行了调查采访。

  阑尾炎术前遇尴尬

  白净、清秀,明眸善睐,很难将这样一张年轻的面庞与HIV感染者联系起来。他叫小秋(化名),今年20岁,在沈阳一所高校念大三。今年春天,小秋在寝室里突然感到腹痛,被同学送到校医院,经诊断,他患了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即手术。随后,小秋被送到沈阳一家医院,手术前的例行检查中,一项结果令人震惊:HIV呈阳性!无奈,小秋又被转送到艾滋病治疗定点医院——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的小秋病情平稳,很快出了院。

  “我跟他聊天时得知,他在大一时就成为一名‘同志’,后来因感情原因频繁更换男友,没料到竟染上艾滋。”该院艾滋病房李医生告诉记者,小秋特殊的病情既瞒着家人,又瞒着学校,但他需要定期来医院接受系统治疗。“除了身体上的病痛外,这类患者的心伤更需要抚平,所以,我们还常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

  95后“男同”染怪病

  小楠(化名)是名95后,刚上大学不久,就通过手机“陌陌”软件约了一名网友。怀着好奇心,他与这名同性网友见了面并发生了同性性行为。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一开始总感觉浑身没劲儿,接着就一直发烧、头痛、淋巴结肿大。”他回忆,吃了很多感冒药不见好转,就去了一家小医院。查来查去也没查出病因,怀疑是因为常去网吧患了肺结核,就开始治疗。后来,小楠上网查询,发现自己的症状很像HIV早期感染。更让他想不到的是,竟然联系不上那名网友了!

  果然,HIV检查结果显示小楠感染了HIV病毒,原本性格开朗、阳光帅气的他一度精神萎靡,沉默寡言,“就像变了一个人”。由于害怕同学、老师知道,他不敢就医。后来,他的身体不断出现异常症状,直至出现意识障碍。

  市六院艾滋病专家告诉记者,艾滋病患者合并症有脑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的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的晚期病人易患间质性肺炎,严重的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早检查早诊断很关键。

  防艾知识靠“寝聊”

  采访中,一些大学生对记者直言不讳:现在大学生的“性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异性恋已不足论道,性行为也比较常见,在外租房同居的学生也不少。此外,除了特殊性取向者外,也不乏为了追求时髦和刺激而误入歧途者。对此,大学生们说法不一:

  “我们系里就有好几对‘同志’,他们都在外面同居,大家看多了,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同性恋易导致艾滋,这个说法大家都知道。但太具体的事儿就稀里糊涂了,因为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课程,甚至连相关的讲座都很少。”

  “主要通过寝室同学之间聊天相互获取性及防艾知识,其次是从影视文学作品和网络等渠道学习。从父母和学校处获得这方面知识的几率近乎为零!”

  记者了解到,这些“吹”出来的“知识”并不科学,掺杂了太多偶然因素,相互“学习”的后果是使更多大学生对性及防艾一知半解,甚至误解。

  每新增20名“染艾者”中就有一个是学生 沈阳最小染艾患者16岁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再次引发关注,而艾滋病低龄化、校园化现象令人堪忧。11月30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艾滋病患者人数不仅在大学校园逐年递增,甚至蔓延到了中学校园。

  日前,沈阳市卫生计生委发布,目前沈阳艾滋病病例报告数呈上升趋势,今年1-10月全市13个区、县(市)均报告了艾滋病疫情。自2002年起,全市报告HIV/AIDS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2005年以来,报告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而2016年上升速度有所减缓,2016年1-10月全市报告的HIV/AIDS病例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6%。2016年1-10月新报告病例男性同性传播比例为87.3%,同性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艾滋病病例中,学生人群尤为突出:近几年学生病例能占到全部病例的5%左右。

  11月30日,沈阳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均每发现20名的新增艾滋感染者中,就有一个是在校学生。而在染艾的学生人群中,18-22岁的大学本科生占80%。这位负责人还透露,沈阳新增的学生艾滋感染者中,最小年龄仅为16岁,是中学生。对于这一群体的干预措施目前来看还比较滞后。关注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刻不容缓。

  “网约”背后的隐患

  记者采访的省、市两级疾控专家均表示,青年学生发生男男性行为的大多是通过网络交友,一些年龄较大、喜欢男男性接触的人结识他们,在教会他们这种性行为的同时也把病毒传染给他们。

  ——纯粹是好奇

  已发现的学生感染者中,并不都是大家认为的“坏孩子”,多数纯粹是因为好玩、好奇,在搞不清性取向时发生了男男性行为。大多通过网络交友,也有的是同学或朋友。

  ——男男性行为

  男男性行为人群已经成为传播艾滋病毒最危险的人群。研究机构曾在某地对男男性接触者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其发病密度达到每年4%,就是说每100个人里有4人染艾。

  ——向文化人群转移

  而且,男男性行为人群多集中在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这表明艾滋病感染者已经从过去以贫困地区、知识文化不高为主的人群向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人群发展。

  “话聊”挽救轻生大学生

  眼下,“沈阳市医诚红丝带之家”已成为染艾学生人群的栖息港湾。11月30日,记者从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了解到,目前“红丝带之家”已有志愿者近百人。

  志愿者王姐今年58岁了,是六院的退休护士。她告诉记者,志愿者们目前主要开展心理干预、咨询、培训、病人转介、一对一心理疏导等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目的是帮助HIV感染者和病人树立信心,提高大众对HIV的认识。

  “为了与感染者及时沟通,我还特意学了上网聊天。”她说,目前,她发起建立的“艾友Q群”成员持续维持在百人左右,其中最小的感染者是一名95后的大学生。

  “曾有一个大学生被查出染艾后,一度轻生自杀,经家人发现救了回来。他的'家人通过手机登录了Q群,我就每天跟孩子在网上聊天。”王姐说,“我先是给他讲HIV是怎么回事,告诉他,这只是一种慢性病,就像糖尿病一样,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

  “刚聊天的半个月里,我几乎是24小时都挂在QQ上,生怕错过了什么,担心他出意外……最长一次聊了1个多小时,得知他终于放下了轻生念头的那一刻,我才如释重负。”王姐说,日常中,类似的病例不胜枚举,不间断的“话聊”成了救命法宝。“来自对艾滋病知识的匮乏及恐慌,是罪魁祸首。”她呼吁,对于学生群体来说,防治艾滋病的关键是预防。

  防艾培训走进沈阳10所高校

  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推广、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普及,曾经社会上的“恐艾”情绪正在逐渐缓和。但在沈阳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宋巍科长看来,目前大众对于艾滋病的危害、预防等意识依然不足,加大宣传力度依然十分必要。

  她告诉记者,过去,疾控部门在进入校园向学生宣讲艾滋病防护知识时经常遭遇部分学校的婉拒。原因在于,校方害怕被扣上“艾滋”的帽子。“今年以来,更多的沈阳高校负责人观念发生变化,愿意主动配合我们进校园宣传防艾知识。”她说,包括开展防艾知识讲座、志愿者培训、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活动,截至目前,上述活动已普及了沈阳10所高校。

  大学应增加防艾滋病课程

  沈阳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科长宋巍科长表示,在艾滋病防治教育中,应该加入学生接触同性恋网站、交友软件的指导,避免学生接触有复杂背景的不良网络信息。同时在大专院校学校内开展新生艾滋病防治宣传,可以加入专门课程或专题讲座;对于初高中学校,也应适当加入性教育知识,这样的预防效果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