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宗教状况调查报告

秦风学

中国当代宗教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发现,我国只有10%的人自认为有宗教信仰。在这些人中,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的被访者比例偏高;宗教信仰与收入之间不存在相关,但当人们的客观收入相当时,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自身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更高,这意味着宗教信仰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现状的满足感。佛教仍然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6.75%的被访者自认为信仰佛教,几乎是其他所有宗教信徒总和的两倍;另外,相较于基督徒,佛教信仰者的年轻人和高学历者比例更高,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更低。数据显示,1.9%的人信仰基督教,据此推算,我国大概有2600万左右的基督徒,从信徒规模来看,基督教已成为汉人地区第二大宗教;在局部地区基督徒的绝对数量已经超过佛教徒,所以我们判断基督教在我国已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另外,从信徒的组织化程度、信徒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以及信徒对宗教信仰重要性的主观评价这三个指标来看,基督教甚至已经超过佛教。

  [关键词]: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当代宗教状况

  引言

  我国当代宗教状况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对于宗教的迅猛发展,学界对宗教人群的定量研究略显滞后。由于种种原因,全国范围涉及宗教信仰的抽样调查比较少见,学界能够公开利用的有关宗教的抽样调查数据更是缺乏。有感于此,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执行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项目组在2012年的调查中专门设计了一组有关宗教信仰的模块,其中包含以下三个问题:

  一、请问您属于什么宗教?

  1.佛教2.道教3.伊斯兰教(回教)4.基督教(新教)5.天主教6.无宗教7.其他【请注明】______

  二、不管您是否参加宗教活动/事宜,宗教对您来说重要吗?

  1.很重要2.有点重要3.不重要

  三、您大概多长时间参加宗教活动/事宜?

  1.从不2.一年一次3.一年几次4.一月一次5.一月两三次6.一周一次7.一周几次7.其他【请注明】________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自2010年始至2012年已经开展了三期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家庭户和样本家庭户中的所有家庭成员,不含香港、澳门、台湾、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宁夏、海南。由于这25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的95%,因此,可以将CFPS的样本视为一个全国代表性样本。该调查的目标样本规模为16000户。其中,有8000户从上海、辽宁、河南、甘肃、广东五个独立子样本框(称为“大省”)过度抽样得到,每个“大省”1600户;另有8000户则从其他20个省份共同构成的一个独立子样本框(称为“小省”)抽取。5个“大省”的子样本具有地区自代表性,可以进行省级推断以及地区间比较。5个“大省”样本框在二次抽样后,与“小省”样本框共同构成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总样本框。[2]

  基于此次调查数据,本报告试图对当代中国的信仰状况进行描述,包括宗教信徒的比例、宗教信徒的人口特征(性别,年龄,社会阶层)、以及当前中国信仰版图中的一些突出特点。

  一、当代中国信仰状况概览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用调查数据呈现中国信仰版图,被访者参加宗教组织及宗教活动的情况,以及被访者对信仰重要性的主观认定。

  1、当代中国信仰版图

  目前我国政府承认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2012年的CFPS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就全国而言,89.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宗教信仰,只有10%的人宣称有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徒最多,大概有6.7%的成年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佛教,占所有宗教徒的2/3以上。其次是基督新教,比例达到受访者的1.9%。排其后的分别是道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占受访者的比例都在0.5%左右。考虑到本次调查没有涉及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宁夏、海南,而这几个省份的是穆斯林和藏传佛教徒聚集区域,所以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比例或许有所低估。

  CFPS的数据显示,我国近90%的人自认为“无宗教信仰”,只有略多于10%的人自认为有宗教信仰,这与皮尤调查报告所称的“在世界范围内,超过80%的人认同自身归属某一宗教群体”[3]的判断形成鲜明的对比。事实上,不只是CFPS调查数据,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4]也表明,中国的“无宗教信仰者”比例非常高(见表1)。

  当然,全国不同地区宗教情况存在差异。CFPS数据五个具有独立代表性的省份的样本显示,辽宁和广东宣称信仰宗教的较少,其他三个省份都相对较多,且比例相差不大。上海受访者中信仰宗教的大多数选择的是佛教,其他省份佛教虽然也是选择最多的,但是其他宗教也占有一定比例,例如,河南信基督教的比例达到5.6%,接近佛教,甘肃穆斯林的比例达到3.4%。

  需要注意的是,在华人社会中,很多自称无宗教信仰的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无神论者。张茂桂和林本炫曾对无信仰者进行过细致的知识社会学考察。他们对于那些自称无宗教信仰的被访者进行了多次追问。首先是问被访者是否有宗教信仰,很多人选择无信仰。然后对无信仰者进行第一次追问,是否“信神”?有六成无信仰者选择“信神”,有四成人选择不信。接下来进行第二次追问,对象是不信神者,问他们是否“拜神”,发现在自称无信仰也不信神的人中,有七成是会拜神的。而所有这些人,当被继续追问时又会说自己所拜的神属于佛教。如此一来,真正无宗教信仰且不信神也不拜神的人,只占被访总体的6.3%[5]。上述研究表明,很多人选择无宗教信仰只是因为他们对“宗教”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说我们的测量工具仍有待改进。单纯测量宗教归属而忽略宗教性的其他维度(宗教实践,宗教信念,宗教体验等)仍难以真实反映现实状况。未来在测量人们的信仰状况和宗教活动时,我们需要有更合适的问题。有鉴于此,CFPS2014年的调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改进,届时我们就能对自认为无宗教信仰的被访者进行更为细致的探究。

  2、宗教组织以及宗教活动参与状况

  调查表明,即使是那些自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很少参加宗教组织。全国仅有约1%的受访者加入了信仰或宗教团体。从分省的情况来看,河南、甘肃、辽宁等省加入宗教组织的受访者较多,而广东的受访者中加入宗教组织的非常少,上海受访者中虽有10%宣称自己信佛,但加入宗教团体和组织的受访者同样不到1%(见图2)。

  尽管受访者中参加宗教组织的比例不高,但国人整体上而言参加社会组织的程度本身就不高。因此,相对而言,宗教组织成为表中各类组织中排在共产党、共青团、工会组织之后第四大组织,也是第一大社会组织,部分地区宗教组织成员人数甚至超过工会会员人员(见表3)。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基于宗教信仰的社会组织的出现并壮大值得学界持续关注。

  从宗教活动参与情况来看(见表4),全国参与宗教活动的人比宣称有宗教信仰的人还少,部分人自认有宗教信仰者并不参加宗教活动。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中多数人参加频率不高,一年只有一次到几次。表示每周都会参加宗教活动的受访者占全部受访者的1.4%左右。就不同省份而言,河南受访者参与宗教活动的人最多,每周参加一次到几次活动的受访者就达到3.4%。甘肃一周参加一次或几次宗教活动的受访者达到了2.2%。经济更为发达的广东、上海等省市的受访者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要低一些。

  这种情况在2010年的CFPS调查中同样得到体现,2010年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受访者最近三个月的宗教活动参与情况(见图3)。整体而言,全国也就2%的受访者表示最近三个月参加过宗教活动,远远低于宣称自己信仰宗教的受访者比例,但高于表示加入了宗教组织的受访者的比例。

  2010年的调查还显示,河南和甘肃的受访者参与宗教活动更多且频率更高(见表5)。进一步地分析发现,甘肃的伊斯兰教徒几乎每天都会举行和参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活动。

  从参与宗教活动的时间安排来看(表6),2010年的调查显示,工作日参加宗教活动的人占1.7%,周末参加宗教活动的人相对多一些,达到2.04%。从用时来看,参加宗教活动的人平均每天用时一个半小时左右。辽宁和甘肃参加宗教活动的人平均用时相对较长,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平均每天用时都超过1.8个小时。从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差异来看,广东参加宗教活动的人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时长差异不大,但是休息日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更多。而河南的宗教信仰者不仅休息日参与宗教活动的比例更高,活动时间也比平时更长。辽宁的情况与此类似,但差异要小一些。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各省教徒类型结构存在差异有关:河南、辽宁的基督徒比例相对较高,周末参与礼拜活动更多,而广东的宗教信仰者绝大多数信佛教,而佛教组织化程度更低,缺少相应的短周期宗教活动。

  3、被访者对宗教之重要性的主观认定

  不管受访者是否宣称自己信仰某种宗教,也不管是否参与宗教活动,当被问及宗教对自己的重要性时,有5.5%的受访者表示宗教对其很重要,超过前述宗教活动及宗教组织的参与比例。上述比例在不同省份有所差异,河南和甘肃接近或达到8.0%,广东只有4.3%。全国有82%的人认为宗教对其不重要,各省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但都低于宣称没有宗教信仰的受访者的比例(表7)。也就是说,至少有部分宣称不信宗教的人并不认为宗教对自己而言不重要。这些受访者有一定的亲宗教倾向,这有利于宗教文化的发展。

  二、当代中国宗教信徒的人口学特征

  尽管总体上而言我国宣称信仰宗教的人不多,但并不妨碍我们追问“哪些人更有可能宣称信仰宗教或参与宗教活动呢?”。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城乡来源、经济收入水平的人口中信仰宗教的群组差异情况。

  1、性别与宗教信仰

  无论是历史上看,还是在其他社会,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信仰宗教,中国也不例外。调查发现女性受访者中有11.5%表示有宗教信仰,高于男性的8.4%。表示信仰宗教的人中,女性占近乎60%(具体为58.5%)。女性中有1.2%加入宗教组织,而男性受访者中表示加入了宗教组织的比例为0.5%。而加入宗教组织的人中,女性超过70%。女性中认为宗教很重要的为6.6%,男性中仅3.9%认为是这样。

  2、年龄与宗教信仰

  如表8所示,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信佛教的比例高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基督教相反,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信基督教的比例高于年轻人。这是否意味着佛教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更大呢?由于被访者中基督徒和佛教徒的数量较少,统计效力不够,不能代表全国。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关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确实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有着一定的偏好,但基督教也有相当的市场,而且基督教在大学生具有很高的可及性,部分高校学生中有超过半数被基督教传过教[6]。未来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CFPS数据还显示,中老年人加入宗教组织的比例高于年轻人(见图5)。不过样本中,年轻人中认为宗教重要的比例甚至比中老年的还要稍高一些。信教者中各个年段人口的比例与总人口的结构类似,除基督徒中60岁以上老人比例偏多(占30%)外。

  3、文化水平与宗教信仰

  表9显示,整体而言,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特别是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有宗教信仰的人相对更少。但其他各种文化水平的人中信教的比例都差不多。以宗教类属来看,文化水平中等的人信基督教的比例相对较低,处于两端的人信基督教的比例反而相对较高。相反,中高学历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信仰佛教的比例仍然比较高。宗教组织参与的模式与基督教教徒分布模式很近似,文化处于两端的人加入宗教组织的比例更高一些(见图6)。由于我国人口整体而言文化水平并不高,因此从教徒内部的构成来看,宗教信徒中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占到75%左右,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的不足10%。

  4、城乡差别与宗教信仰

  表10表明,城镇和农村的被访者中有宗教信仰者的比例相差不大。但不同地区的宗教类型结构有一定的差异,城市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比例较高,镇级农村佛教徒较多。从组织参与比例来看,城镇受访者中加入了宗教组织的比例更高,且认为宗教重要的人更多(图7)。

  5、人口流动与宗教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大规模频繁流动是我国社会的巨大改变之一。宗教作为社会支持来源之一,是否会在更需要支持的流动人口中更为兴盛呢?表11说明,总体而言,流动人口中宗教信徒比例并不明显高于非流动人口。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情况值得关注。非流动人口中天主教的比例相对较高,而流动人口中基督徒的比例较高。而且,样本中流动人口中加入宗教组织的比例,认为宗教重要的比例都要高一些,不过差距并不特别大,虽然该差距在统计上显著。

  6、社会分层与宗教信仰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信仰宗教的可能性是否相同呢?有关文化基督徒、文化佛教徒讨论似乎都在将宗教信仰与特定的社会阶层联系起来。依据CFPS中受访者个人的年收入,可以将受访者分为不同的阶层。从表12可以看到,不同收入水平的受访者中表示自己不信仰宗教的比例差不多,收入与是否信教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具体到各个宗教,收入水平与信教类型的关系也不大。一个稍微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没有任何收入的人信基督的较多。有一点点收入的人中表示信佛的比例较高。

  反过来看得更清楚一些,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的经济状况似乎还是有所不同。穆斯林和天主教徒中没有经济收入的人更多。天主教徒,即使有收入,平均年收入也比较低,而穆斯林一旦有收入,平均收入还不低(表13)。相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基督徒的收入水平似乎相对较低,穆斯林和佛教徒的平均收入较高。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社会阶层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还体现在信仰与阶层认同的关系上。社会学家认为,当人们的预期高过现实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反之,如果人们客观的收入较低但对自身主观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评价较高时,那么这意味着人们的满足感较高,从而有益于社会稳定。从CFPS的数据来看,宗教信仰似乎可以改善人们对于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认知。相对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有宗教信仰的人中认为自己收入地位很高的人比较多,而基督徒中认为自己社会地位很高的人比较多(表14,表15)。这似乎表明宗教信仰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不过,由于各个宗教被调查的人数较少,要分析各类宗教信徒内部的结构,CFPS数据的统计效力显得不足。目前而言,“宗教信仰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现状的满足感”还只能是一个研究假设,未来我们将利用相关数据扩充宗教信徒的样本规模,以期对此假设进行验证。

  三、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发展状况

  中国到底有多少基督徒一直是一个人言人殊的问题。《耶稣在北京:基督教如何改变中国及全球力量平衡》一书认为,过去30年中国的基督徒已经由几百万发展到近7000万,照此趋势,中国1/3的人口有可能在今后30年内成为基督徒,届时中国也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基督国家[7]。美国福音派的媒体《今日基督教》则更为乐观地估计中国的基督徒已达1.3亿。与以上估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抽样调查表明,基督教在中国的信徒规模远不如上述估计乐观。2010年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的《宗教蓝皮书》认为,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为2305万人,其中1556万人受洗。由于该数字远低于社会上流传甚广的“中国至少有7000万基督徒”的认识,一时之间引起不少关注。

  本次CFPS调查数据显示基督教已经成为我国(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宁夏等省市除外地区的)第二大宗教,在个别省份如河南,基督徒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在河南省的农村地区自认为是基督徒的被访者比例已经超过佛教徒。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收集的覆盖全国各省市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汉族样本数据中自称信仰基督教的人所占比例同样已经排在了五大宗教的第二位,比例与CFPS调查所得数据相当。由此我们认为基督教在我国已经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分布格局。

  以占总人口的1.9%计算,中国的基督徒大概有2600万左右,与2010年宗教蓝皮书的估计相近,远低于流行的7000万的估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低估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在随后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由于基督教强调明确的成员资格、绵密的宗教实践以及高度的宗教认同,因此它的实际影响非常大。

  1、将近1/3的基督教徒加入了宗教组织

  不同宗教信仰的组织化程度存在差异。在我国,佛教是第一大宗教,但是它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自称信仰佛教的人中,加入宗教组织的比例不到3%(表17)。道教类似,信徒中成为道士或其他道教成员的很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督徒、穆斯林和天主教徒加入宗教组织的比例高得多。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在全国这一比例在18%左右,部分省份也达到1/3以上。而信仰基督教的信众,31%加入了宗教组织(更确切地讲,回答问卷时,他们认为自己加入了宗教组织)。虽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不少省份这些信徒加入宗教组织的比例都在1/3以上。上海、广东等沿海城市化较发达的地区,信徒加入宗教组织的比例似乎要低一些,只有20%左右。前文数据还表明,参与基督教组织的受访者比例排在了调查涉及的各类组织中第四位。总之,基督徒加入宗教组织的比例最高,至少有这么多教徒愿意在调查中能够明确表示自己加入了宗教组织,可见基督徒的组织归属感更强。

  2、基督徒参与宗教活动更积极

  从宗教活动参与频率来看,宣称自己信仰佛教的人中40%从不参加宗教活动,一年有一次或几次的再占去45%左右,只有15%左右的信徒能够坚持每月参与几次,能够坚持每周都参与宗教活动的比例不到2%。道教信徒的情况更是如此,60%表示从不参与宗教活动。也许他们事实上参与宗教活动,但至少调查时想不起来或者不愿意承认。穆斯林和天主教徒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较高,这两个群体的成员能够坚持每周都参加宗教活动的比例分别达到31.3%和23.5%。宗教活动参与最积极的是基督徒,他们中有超过一半(54%)能够坚持每周参与宗教活动,每月都参与宗教活动的比例达到将近2/3(64%),表示从不参加宗教活动的占16.7%。各类宗教信徒中,基督徒宗教活动参与频率最高的,至少他们更愿意承认自己经常参与宗教活动。如果以每周都参与宗教活动作为教徒的界定标准,CFPS覆盖省份中基督教已然成为中国教徒数量最多的宗教。

  3、基督徒对信仰重视度更高

  基督徒的委身程度高还体现在对宗教重要性的主观评价上,超过2/3的基督徒认为宗教对自身很重要,认为不重要的仅6.1%,对于宗教的重要性评价排在几种宗教的最前面。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徒对宗教重要性的评价也比较高,认为宗教很重要的占比53%,认为不重要的只有8.3%。天主教教徒对于宗教重要性的评价排在其后,但认为宗教不重要的比例达到了16.5%。佛教和道教信仰者对于宗教重要性的评价比前三者差很多。只有不到三成的佛道教徒认为宗教对自己很重要,认为宗教不重要的都达到三成左右。总之,基督徒组织性与虔诚性更强。

  4、基督徒与佛教徒的年龄及文化构成比较

  CFPS的数据也显示,与佛教相比,基督教虽然组织化程度更高,更注重日常的宗教活动,但是基督教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劣势。在年龄构成方面,基督教的年轻人比例低于佛教;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基督徒的文盲半文盲的比例(28.9%)高于佛教徒(21.5%),同时拥有本科学历的基督徒比例(1.9%)低于佛教徒(2.5%)(见图9)。这似乎意味着佛教比基督教更能吸引年轻人和高学历的人,但是鉴于调查得到的基督徒样本较少,我们目前尚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需要进一步地探讨。

  5、基督教我国已经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分布格局

  CFPS的数据显示,基督教已经遍及全国,在部分地区,如河南农村,自认为信仰基督教的被访者比例(6.6%)甚至超过佛教(6.1%),成为第一大宗教的情况(见表19);据此我们认为基督教在我国已经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分布格局。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分析CFPS的数据,我们可以对当前中国民众的总体信仰状况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中国自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例偏低。皮尤的调查表明,全球范围而言,80%的人信仰某种宗教;但是CFPS(2012)的数据显示,我国只有10%左右的被访者自认为有宗教信仰。其中,佛教的比例(6.7%)最高,其次是基督教(1.9%)、道教(0.5%)、伊斯兰教(0.5%)和天主教(0.4%)。鉴于此次调查没有涉及穆斯林聚居较多的新疆、青海、宁夏,因此伊斯兰教被低估;又鉴于内蒙古和西藏没有被纳入调查,佛教徒的比例也肯定被低估。但总体而言,我国有明确宗教归属的被访者比例很低。即使那些自认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很少参与宗教组织或宗教活动。2012年的数据表明,只有1%的人加入宗教组织,2010年的数据则显示,全国仅有2%的受访者表示最近三个月参加过宗教活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参加宗教组织的受访者比例不高,但是由于我国居民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受访者参加宗教组织的比例仅次于共产党、共青团和工会组织。宗教组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第二,佛教仍然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6.75%的被访者自认为信仰佛教,几乎是其他所有宗教信徒总和的两倍;或许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皈依佛教,也没有常规的宗教实践,但是他们愿意自我宣称为佛教徒,这本身就已说明佛教已深植民间。另外,从年龄和学历构成来看,佛教似乎比基督教更为乐观。CFPS的数据显示,相较于基督教,自认为信仰佛教的被访者中年轻人和高学历的人比例更高,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更低。

  第三,过去几年里,学界一直对中国基督徒的人数争论不已。很多从事田野调查的学者以及海外媒体都认为中国至少有7000万左右的基督徒;CFPS的数据表明,只有1.9%的人信仰基督教,据此推算,我国大概有2600万左右的基督徒,远低于7000万的流行说法。CGSS多年调查数据也表明大概2%的受访者是基督徒,与CFPS的数据相当。我们认为,在分析基督教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时,需要进行研究视角的转换,即不再纠缠于基督徒的数量之争,而是从其它维度(组织化程度、宗教实践及对宗教信仰的主观评价等)探讨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实际影响。CFPS和CGSS的数据表明,从信徒规模来看,基督教已成为汉人地区仅次于佛教的第二大宗教;在某些地区,比如河南农村,基督徒的绝对数量已经超过佛教徒,所以我们判断基督教在我国已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从信徒的组织化程度、信徒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以及信徒对宗教重要性的主观评价这三个指标来看,基督教已经成为汉族地区最有影响的宗教。

  第四,在我国,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的人更有可能信仰宗教和参加宗教组织。有宗教信仰者与无信仰者在经济收入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当人们的客观收入相当时,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无宗教信仰的人对自身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更高,这意味着宗教信仰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现状的满足感,或者说宗教信仰提高了幸福感。社会学家认为,相对剥夺感往往会导致社会动荡,而满足感则有利于社会稳定。如果宗教信仰能有效地提升人们对生活现状的满足感,那么它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毋庸置疑。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次CFPS调查得到的宗教信徒样本数量较少,我们很难对各类宗教进行内部推断,因此我们最好把上述发现当成有待验证的假设,而非真实不虚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