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黄飞

2016年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备注关注的话题,而其中农村空巢老人及其养老问题更是成为焦点。3月2日下午,由河北省钻石公益基金会主办的“农村空巢养老两会提案研讨会暨《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状况调研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报告聚焦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及其因丧偶、与子女分居等导致的精神文化“荒漠化”问题。来自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及河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嘉宾,深入探讨了报告中的问题,为破解农村空巢养老难题贡献了宝贵的意见。

  另据介绍,河北省钻石公益基金会作为全国首家专注农村空巢老人服务的慈善基金会,本次研讨会将整合嘉宾的发言意见,拟出相关提案或建议,将由全国人大代表闫光华、李小亭、全国政协委员李蓝向两会提交,为我国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状况堪忧

  “女性比例大、高龄老人比例大、丧偶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收入较低、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健康状况差……”河北省农村养老课题调研组在深入邯郸、唐山、张家口、石家庄等地的4座村庄、收集了54个空巢老人家庭样本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此次调研由河北省钻石公益基金会发起,河北大学民生研究中心、保定市善和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心参与,旨在关注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及其养老问题。

  根据报告数据,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60岁以上)中女性比例较大,约占55.60%,而男性约占44.40%;婚姻状况方面,农村空巢老人丧偶比例高达53.7%,独居老人数量惊人,其物质和精神生活也最为困窘;身体状况方面,50%的空巢老人都处于不健康状态;空巢老人收入水平很低,其中月收入300元以下的占68.5%,月收入不到100元的就占14.8%,而且收入来源极不稳定。

  与普通老人不同,空巢老人因与子女分居,面临着更多的生存和养老挑战。空巢老人经济上孤立,更容易陷入贫困。数据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收入主要靠子女资助的仅占20.4%,更多依靠本人或配偶的劳动收入、退休金、抚恤金以及养老保险。与子女分居模式不利于患病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接受护理与康复支持,增加其遭受疾病和突发意外伤害的风险。

  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单身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夫妇”家庭)占河北省农村总户数的34.28%,意味着河北省目前有超过133万户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除了贫困和疾病的困扰,与子女分居导致缺乏精神慰藉,也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巨大困扰。调研组在张家口崇礼县狮子沟乡10号村调研发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留守的空巢老人与外出的子女渐行渐远,极度缺少慰藉。然而,调研组在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东牛各庄村调研时意外发现,受访者仅47%的空巢老人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比例远低于预期。报告分析,分居模式导致父母和子女缺乏深层次交流,产生了代际关系的疏离;传统观念更强调精神和心理生活的含蓄、自足,这样遮蔽了空巢老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

  报告中指出,农村空巢老人文化生活正普遍面临“荒漠化"。村中文化设施的匮乏、年轻人的离巢以及农村文化的变迁,令空巢老人逐渐失去参与村中互动、文化娱乐的条件和能力。报告显示,“看电视或者报纸、听广播”几乎成为受访空巢老人娱乐文化生活的唯一选项。据唐山市玉田县某村干部和受访对象介绍,由于当地有重商文化,村民纷纷外出经商或打工。除春节少数人回来聚众赌博或者打麻将、扑克之外,更多的村民选择上网或参加朋友聚会,而老人群体则很少参与此类娱乐社交活动。究其原因,除了身体和年龄因素之外,传统乡村文化的消失以及乡村人际互动的衰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面临新问题

  报告称,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分居冲击了农村家庭养老的传统,削弱传统家庭养老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和支持功能。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养老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不仅缺乏养老院和日照中心等硬件设施,护理照料以及社区康复等基础服务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仍处于半真空状态。

  2008年邯郸市肥乡县肥乡镇前屯村试点“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依托“互助幸福院”形成社区照顾和社区康复的系统支持,是对家庭养老削弱的有益补充,可以作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和空巢老人“抱团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然而该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至今,也逐渐面临着新问题。如调研组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杜家庄村革命老区,当地互助幸福院运营状况差,对空巢老人吸引力不大,同时整体社区支持力度相对较弱等问题。报告指出,“互助幸福院”这类农村互助养老组织往往身份模糊,仅能以村民自治组织的形式存在,导致它们无法以正式身份参与社会活动、接受社会捐助、享受政府相应的政策扶持。另外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缺少力度和持续性,这种互助模式显得十分脆弱。

  报告考虑农村实际情况,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社区层面、家庭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如政府应该对社会组织参与协同治理的“合法性”进行充分授权和系统培育,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伙伴关系,尽可能为社会组织的介入提供制度支持;社会应该转变公益活动思路,创新慈善救助模式;社区改善和营造邻里关系,补偿家庭养老功能;家庭方面,应努力适应当下家庭结构变化,实现自我养老和“群体养老”,让农村空巢老人能够在脱离家庭的情况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