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高中生调查报告

马振华

  春节高中生调查报告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它不但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标志着春天的来临。对农民伯伯们来讲,这是一个伸展身心的好机会,但是对现在正处于紧张学习中的高中生来讲,他们会如何安排这美好的春节呢?因而,我们对这一项进行了全面的社会实践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高中生春节的外出情况和假期安排。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1日——20xx年1月31日

  调查对象:

  亲戚、同学、朋友、家长、教师.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电话咨询、访谈。

  调查进程:

  首先制作好问卷,电话咨询亲朋好友,再采用访谈咨询家长、教师来记录高中生的假期安排和外出情况,以便给出恰当又公道的建议。利用网络整理出资料。

  调查结果:

  经过访谈记录知道里大部份高中生都喜欢蜗居在家里造作业,特别是高三学生,在为最后的冲刺做预备。高一学生比较悠闲,大部份喜欢外出,但是有小部份外出都是往网吧等不良场所。固然都喜欢外出,但是出往锻炼身体的极其少数。高一学生外出的大约有60%,但是锻炼身体的只有20%。高二学生外出的大约有40%,锻炼身体的只有15%。高三学生外出的只有15%,锻炼身体的几近是没有,只是微不足道,唯一3%左右。经过计算,高中生均匀外出的时间约为2—3个小时,一般都是往书店、公园等公共场所。这些人中,是父母清楚缘由后才外出的有60%左右。

  对假期的学习安排,百分之百的学生会上网或看电视,均匀在1—2个小时,由于不论是谁,都承受不住这些。高一、高二的学生在完成冷假作业后,都喜欢上网或聊天,但也有部份学生喜欢浏览有益书籍,大约在1—2本书。高三学生做完冷假作业后,还喜欢温习之前的知识,然后做做高考的题目。

  在这个假期中,大多数家长们喜欢让孩子们反思一下这一年自己的表现如何,也会敦促孩子们赶快完成作业,让他们不要总是负着作业这个沉重的担子。没错,作业是一定要完成的,但是有一些对孩子管束严厉的家长喜欢让孩子上假期补习班,大多数为高三学生,为了在这次高考中考出好成绩,他们不能不在休息的时间再给自己再给自己增加一点学习时间。但是,我以为,这样做只是徒劳无功的,由于假如你上课不好好听讲,那末你课后想怎样补习也是没有用的。这也不就白白地把这个美好的假期浪费了吗?

  对上述情况,我以为学生外出是不能完全否认的。由于一些学生外出是为了有益身心,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一些学生在寄宿学校就读的就应当多多外出,否则一些学生会因此得忧郁症,最后走上不回之路。我们现在的任务主要还是学习,但是亲近大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不能少,外出也不能少。我们应当公道的制定好假期计划表,将学习和外出相结合。所以,以下是我给出的建议:

  1、制定一张假期计划表,公道安排时间。

  2、外出时应先和父母说明缘由,让父母放心。

  3、外出时最好是多往一些有益的地方,尽对不能往不良场所,特别是网吧。

  为了更好地安排学生外出与学习的时间,我们咨询了家长、教师的意见,也上网采取了一些建议。

  制定冷假生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在的初中生更应当制定一张假期生活计划表,充实自己的假期生活,同时也能公道的安排学习时间,不但能学习还有走进大自然。在冷假的最后几天里,还可以写一份新学期的打算,为新学期做好充分的预备。

  组员感想:假期生活多姿多彩,很多人都喜欢趁这个假期外出。但是,有部份学生把这个假期全都放在了玩乐中,却忘记了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也有大多数学生把假期都放在了学习上,使自己的生活缺少欢乐和嬉戏。对,没错,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也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生活上,适当的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愈益多姿多彩。

  春节高中生调查报告2

  前言:春节是中华民族极为醒目的文化符号。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一个个古老的习俗,构成了春节浓浓的年味儿。在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大家的生活是轻松了,然而对去传统节日大家却是感觉渐失了节味。鞭炮声没了,春联变了,祭祖也忘了······而对于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们,对去春节了的传统习俗懂得也甚少。祖国的未来在我们青年,传统习俗历史文化都在我们的传承。虽然现在政府在节日上做了许多措施,然而看现今的社会,春节的年味还是渐淡了,人们对去传统的`了解也渐少了。

  于是我决定利用寒假时间,对于衡阳地区人们如何过传统节日春节做了相关调查。

  调查人员:xxx

  活动地点:

  衡阳市区及周边部分乡村

  调查对象:

  各个层面的群众

  活动时间:

  20xx年1月29日至20xx年2月18日

  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取随机问答部分实地调查的形式,了解大家是如何看待春节以及对于春节中传统习俗的了解情况。并在调查过程中对相关情况及其具体事例进行了记录。

  一、网上过年成新宠。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在春节前后的调查过程当中,我发现网络渐渐在成为大伙新年里的新宠。网购年货、微博拜年、网络春晚、网上晒年味儿一键连通全国各地,网络一下占尽春节年轻人的主题。一台电脑一键鼠标,宅在家里轻轻松松的购物拜年就都OK了。

  与此相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春节长假刚过,登录论坛、贴吧、微博发现,不少网友在网上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人还在乎年味吗?城市化进程是否冲淡了那些古老的年符号?网络能否找回“失落”的年味,引起了人们的探寻和思考。

  虽然在调查中也有不少群众表示对网络过年的反对。但更多的年轻人表示,一年辛辛苦苦的工作,就是在春节好好休息下,网络能够使自己轻轻松松在家足不出户就办好所有的事情何乐不为呢。而且目前全国各地也都对于网络新年渐渐转向热潮,对网络新年的追捧也更多的反映了年轻人对与时尚潮流的追捧与当今社会对于传统转变的趋势。

  网络不仅让祝福充满情趣和快乐,而且将人们的情感交汇、串联、凝聚。长假即将结束,归家的游子又将远去,网络上,微博上,网友纷纷“晒团圆”“晒幸福”;也有80后集体晒春节账单,从几百元到上万元的过年花销,凸显了年轻一代的“年关”经济压力,这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也让更多人理解他们。假日尾声,“向日葵”成为网络热词,“兔年里,我要做一朵积极的向日葵,给点阳光就能灿烂。”不少网友把简单而快乐、知足而奋进作为新年积极生活方式的标签。

  二、炮竹声声声渐轻

  每年春节,鞭炮禁、放的争论总是一个热门话题。出于安全、环境等因素的考虑,前几年很多城市曾试图“禁鞭”。但2006年之后,又有不少城市陆续放开禁令,还俗于民。衡阳市也早将禁放令给取消了。但在调查中大多人表示对于燃放鞭炮已不再曾经,家中所购鞭炮也是为数不多的几封而已。对于此种变化,大家反映最要是出于安全考虑,而且再燃放鞭炮后对于空气也严重影响。在精神和物质受到威胁的压力下,人们不得不将曾经的大封鞭炮转变为小封短封的,给孩子买的炮竹也都是一些火药少的彩珠棒之类的炮竹。

  根据相关部门对于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调查,72.3%的人承认“对环境有一定污染”,63.8%的人认为会导致安全问题。77.2%的人支持“应该限定燃放时间和地点”,也有39.8%的人认为“不放鞭炮还能叫过年吗”。

  我在调查中大家也反映,炮竹燃放的确存在安全问题,但大家不会放弃这一习俗,只是对于过去的多放大放,改为小放定点燃放安全燃放。

  不少人表示没有烟花炮竹的燃放,这年也没味了,正是烟花炮仗给“年”带来的快乐和仪式感,现在的我们要重视传统习俗,不是取消,而是要引导改进它。

  三、青年一代不懂民俗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我调查过程中,对于传统习俗的了解,青年一代是知之甚少。写春联,祭财神,开门炮,占岁接神这种种习俗大家都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对于过年先长辈拜年也不是很了解。大家表示过年的事大部分都是父母在家安排妥当的,自己并不过问。有部分年长者也反映,现在年轻人根本就不过问过年的那些习俗了,都是家里安排好了,叫他怎样做就怎样做,教他们也不愿意学,还嫌长辈麻烦。

  李汉秋也在网上强调,过年要有仪式感。仪式没了,“年”的庄重也就没了。在他看来,“家庭团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它的内核是人伦感情。一个农民工不远千里赶回家,绝不只是为了吃顿饺子。年三十团聚是仪式,大年初一向长辈拜年也是仪式。这些仪式是一定要回到家才能参与的。要是习俗没了,那这年还能叫做“年“吗?

  然而青年一代则多数表示是春节太过麻烦,想轻轻松松的随便聚聚就是了,那些习俗懂不懂无所谓,只要在一起热闹就行了,春节图的也不就是一热闹快乐,只要热闹快乐,那些习俗在青年一代这也就显的有些无关紧要了。

  调查过程中也明显的发现如今舞龙灯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都是一些中年人和小孩,青年一代几乎是看不见了。途中一老者反映:“曾经舞灯大家都是挣着去,当时的庙堂为了防止人员过多每户还限制了人数,可现在庙堂里派人家家户户的请也就只有这么一点人。现在的灯是一年不如一年了。”问及当地的青年人时,则大多表示舞灯太累,拿的钱也少的厉害,而且舞灯又没什么保护措施,常常就是舞完灯回家口里鼻子了都是炮竹灰,身上也不时会被炮竹炸到。

  过年要适应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有些老的习俗该去的就该去掉。如此的青年一代,新年在今后的时间里就真会“旺”起来“闹”起来吗?我想要现在的青年一代还是需要更多的去了解春节里的传统习俗,“年”才会真正的红起来闹起来。

  四、总结:

  毫无疑问,“现在的民俗,感觉更像是花里胡哨的点缀,就好比馒头上点的红点一样。这不是对民俗应有的态度。”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改变称呼,还是前些年出现的“保卫春节”呼声,都难以改变年的文化色彩越来越淡的现实,尽管这种现实有着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春节是一种文化的缩影,其中的习俗、礼仪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影响。几千年来,人们把心灵的祝福不断融入春节,使之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我以为,传统的春节通过代代传承,除了文化的象征,还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通过寒假期间的调查了解,我认为复兴传统节日,加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并非就是对传统节日过法的“照搬照抄”,否则就是南辕北辙,就是对时代发展和变化的漠视,这同样是一种误区。

  春节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继承,更需要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扬弃与创新,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这样才能成为开放的节日。我们应该重视传统中具体的年节民俗事项,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年节礼物等年俗细节共同营造了年节的祥和氛围。

  在全球化与商业化的浪潮中,春节的变化正在发生。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源,只要我们经营得法,它就有着巨大的文化增值潜力。

  做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必须得弘扬传统,保护传统,应是从实际行动出发,主动去了解保存中华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是我们新一代的任务,而不是单单的做些口头的呼唤。

  我们昭示着祖国的未来,只有我们认真行动起来,将中华传统习俗传承下去,年才会继续红下去,各种传统节日也才会闹起来热起来,中华文化才会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