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国家的立国之本,自古至今都是各行各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关系着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国民生计,经济的发展与否。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农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如今的农业、农村与农民各方面都较几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究竟有多大的转变?趁着暑假回家的这段空闲时间,再加上我也是家在农村,为此便对家乡揭阳的三农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分析。
揭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地处东经11524-1163745和北纬2220-2330。全市总面积5240.5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形以山地为主,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北部为大北山,大南山横贯中南部,两列山之间夹着榕江流域平原和低矮丘陵,大南山以南则是龙江流域平原。2001年末全市耕地总面积146.2万亩,其中水田113.6万亩、旱园32.6万亩。我市地处南亚热带,全市年均降雨量正常年份在1750-2119mm之间,年平均温度为21.4℃,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无霜期长,但是每年夏秋期间常有台风影响我市,自90年以来每年一般有2-3个台风影响;我市人多地少,2001年全市总人口5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472.7万人,人均耕地0.25亩,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乡镇劳动力达240万人。200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7.94亿元(90年不变价),比1992年增加32.64亿元,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五业比重为41.5:1.4:16:29.9:11.2,农村人均收入达3581元,比建市之初的1992年增加2388元。
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耕地则作为农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一切的农业活动都是在耕地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揭阳的耕地基本上集中在揭阳市的四周,包围着中心的城市地区。农村也相对集中在这一部分地区。作为南方地区,本地的主要农作物跟其他地区一样也是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由于地处温;热带,揭阳地区的阳光充足,雨水也充沛,对于水稻的生长特别有得,尤其是一进入夏季,水稻的生长更为迅速,在农历的六月便可收割。
对于揭阳的农业来说,相对于其他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说很有特色,在这里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说新旧共存。在这里既有高新技术的利用与实践,也有古老的耕作方式存在。以此次的水稻夏收为例,从人们所用的收割工具便可看出了本地农业的新旧共存。繁忙的农田上既可看见先进如巨型收割机在稻田上来回的影子;也可看到农田上一上一下起伏不断忙着用镰刀收割的农民的身影。在农田里,收割机的效率高而且一条龙地把稻谷热干装袋;而对于人工收割来说,虽然效率低,而且速度慢收割完毕还需晾晒数日才能装袋。但这对于农民来说却易于掌握,技术含量不大,同时人工进行收割也更符合了中国农民的吃苦精神。除了上述的新旧共存外,农田里施放的肥料也可看出。农田里既有化肥厂出品的化肥,也有农民自产的绿肥。
农业的发展前景对于本地来说,正在逐渐地向前迈进。中央的减轻农民负担在这近几年得到了实施,取消了以前所存在的农业税,切实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了生产中去,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而且鼓励了农民多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农民种植的技术在不断地提高,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力同样的农作物的产量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更多地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
农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农村的变化,现在的农村早已不再是解放初的农村样子了。在现代的农村里不再是单纯的农村气息,还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农村里不只是有以往的农舍和晒谷场、古井等这些农村特有的建筑。,还有了许多新的乡镇企业,食品加工厂等。现在有这些新兴的乡镇企业,食品加工厂的农村在揭阳地区已不再是少数了,有百分之八十的揭阳农村都是这样的类型。而且这样的乡村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几个加工种类相近而且地域也相近的农村往往成够成就了一个镇乃至一个县的支柱产业。迄今为止,在揭阳市出现这样的镇或县不下百个,往往这样的县镇除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外,大部分的劳动力及土地都是用来进行食品小商品的加工,制作等。
今年暑假期间(20xx年8月14日22日),我在家乡(四川省荣县留佳)做了一个关于家乡三农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研究,我对家乡三农所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更好的把握当前的三农问题,深化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加强理解中央的这一系列的政策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总所周知,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同样存在,并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家乡的一些村落,同一些村民、村干进行了交谈,真真实实的了解到了,三农问题不仅是国家当前的一大核心问题,而且也对我县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每一个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开资均来自农业上的收入,而我们却在农业生产上有着极多的缺陷,从而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并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共存问题。以下,我就我家乡的一些实际问题,来谈谈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首先,三农问题是三个共存性的问题,它们互相牵连,互相制约;其次,三农问题会引发其它的问题,这就更加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再者,三农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历史性的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就有着历史的艰巨性。
三农问题是有着很大的关联的,它们是并存的。农业得不到发展,就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总是处于低迷状态,那么农村也无法得到发展。这样一来,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农村的种植方式,民房,都还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基础设施非常缺乏,受天气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今年,我目睹了家乡水稻无法正常收割的情况,令人堪忧。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如同恶性循环一样的并存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所改善才能改变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状态。家乡的三农问题尤为显著,家乡的生产发展都是靠农业农业,所以有的地方栽种花生,有的种西瓜,有的种柑橘,虽然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性,但是却是采用的小户自家种植,这样的种植方式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的。首先,小户种植,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科技种植方法,产量就会得不到提升,其次,小户种植太过随意,对于作物的出售渠道就会有所限制。这样,农民的所收获的产物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收入,农民的经济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农村的道路就依旧还是不通畅。基础设施差,农产品无法得到及时的运输,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农问题就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农问题的存在,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存问题。第一,农业一直得不到发展,家乡年轻一代的群众就选择了外出谋生。很多人都觉得在家务农不如出去闯荡,我小时候的朋友,有好几个都是留守儿童,这样一来,在农业生产上就只能靠所谓的老弱残兵了,农业发展的前景就更加堪忧了。并且,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跟着同时产生了。据调查显示,家乡的留守儿童占了儿童的57%。儿童是国家的希望,但是却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心和怀抱,那么就在学校形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最终父母是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在我下乡走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么这其次就是,房屋荒废,田地荒芜。一个村,就有三四家的房屋无人居住,甚至是杂草重生,这并不是家道中落,而是全部都选择了外出谋生,那么这些田地也无人看管,落得个荒凉。其实,人们选择外出打工并不是一个错误,三农问题严重,人们在家入不敷出,这个选择或许也是出于无奈,这是一个并存性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三农问题。如果农民有了足够的收入,那也就没有人想外出了。
三农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从古至今,农民都是一个核心问题。长久以来,农民的生产生活对经济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县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所以要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不能靠一朝一夕来完成,但是要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扎实稳固,历史性的问题就要通过长期的检验来完成。只有慢慢的让农民富裕起来,才能让整个国家更加强壮起来。
三农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它影响了一个国家。我县的经济也是要依靠农业的发展的。国家要以民为本,而这个民则是农民占了多数,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增收这个重中之重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兴旺了,农民的生活才有可能提升,那么农村的教育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才能得到一一的解决。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当前的三农问题,当前的农村是处于一种低下的状态,虽说比起50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严重,农民依然属于弱势群体,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所以我们就应该关注国家,关注三农,国家的兴旺发达就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