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县走转送活动的安排,我深入到联系点东张孟乡北苏庄村,围绕走转送活动的要求开展调研。通过与走访广大群众、基层干部和党员,了解摸清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并就加快该村发展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东张孟乡北苏庄村基本情况
东张孟乡北苏庄村位于县城东北部,309国道南侧,交通便利,位臵优越。全村共有人口2700人,耕地4300亩,党员43名,两委干部7名。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比较强,群众整体素质较高,村风淳朴,各项工作基础不错。近几年来,北苏庄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群众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县有关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民小农经济意识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在与该村农民谈话中,他们认为现在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已经很满足了,至于在此基础上怎样追求更高、更好则是茫然的、无所作为的。虽然经过近几年农业种植产业的发展,给群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增收,但由于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把自己定位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水平上,不能使他们大胆地、勇敢地去搏击市场经济的大潮,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投入资金不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北苏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该村经济的发展。但总体来看,由于受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该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电力设施老化、文化基础设施尚未健全,严重制约该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影响农民增收。该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且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养殖业主要是以养鸡、养猪等传统养殖业为主,但规模不大,比较分散,不利于发展。该村还是采用以前的、低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农民无法在其他经济作物生产上增收,农民增收渠道少,增长缓慢。
三、关于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北苏庄紧邻309国道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立足现有的沿路贸易和苏庄商贸市场基础,实施规模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好乡村规划建设。高标准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形成良好村容村貌的前提。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抓好乡村规划。在制订规划时,既要着眼于美化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另外,要确保村镇建设规划得到实施。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房舍建设要符合规划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及时制止。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三)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结合村庄建设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重点搞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瓶颈”制约,建立起适应群众需求的供水、排水、能源、道路、通讯、环保、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抓好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农民是建设*新民居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教育培训好农民。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二是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实施倍增计划、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走出家门,闯市场、办企业、上项目,示范带动,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带动经济发展。三是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开展歌舞、球类、棋类等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赌博、迷信和计划外生育等行为。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构建和谐农村。
一、调查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1、调查时间: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
2、调查地点:县镇村。
3、调查人:
4、调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下面是我对1990年前的家百分比的调查及XX年我家乡的家电普及百分比。(统计图略)
通过20年的发展,我家乡的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条件也逐步提高。到XX年我家乡的生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下面是对下在家乡家电的调查:(统计图略)
2、按不同人群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统计图略)
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从19世纪到现在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只变化。下面是对当前家乡人普遍的娱乐方式的调查,当然这也是我组调查的几个村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