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门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数量众多,自然环景极为优美。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因其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潭柘寺”。
今天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坛、室各具特色,楼、阁、亭、斋景色超凡,古树名木、鲜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叠翠,曲水流觞相映成趣,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齐,庄严宏伟。今天的潭柘寺不仅以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而且还修建有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实行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的一条龙服务,是京郊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
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的宝珠峰山坳,距北京城40多公里,始建于晋代,是北京地区历史最久远的寺庙,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建燕京城”一说。因寺院后有龙潭,前有柘树,故得名潭柘寺。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在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谚语。潭柘寺在晋代时名叫嘉福寺,唐代时改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其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潭柘寺”。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里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是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解放初期将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并新建了一些房舍,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捧月的众星,散布其间,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点众多,形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
寺院依山而建,殿宇宏伟,建筑格局分为东、西、中三路。中路建筑金碧辉煌,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前面我们到达的是山门,上门上面写着‘敕建岫云禅寺’,是康熙皇帝所提,通过山门后我们来到了天王殿,其供奉的是未来佛祖弥勒佛祖。弥勒佛祖相传是释迦牟尼佛祖钦定的接班人,加上燃灯佛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纵三世佛,燃灯佛祖就是过去佛。天王殿里还供奉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通常分列在净土佛寺的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相传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山腰上的四座山峰:东方持国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西方广目持蛇(赤龙),住西牛贺洲,南方增长毗琉璃,持宝剑,住南赡部洲,北方多闻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四大天王也被称为“风调雨顺”。中国佛教徒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
在弥勒佛祖背后是韦陀,他是佛的护法神,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将)。据说,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从宋代时期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而我们的潭柘寺是杵在地上,那潭柘寺是大寺还是小寺呢,相传潭柘寺下面管辖着365个村,刚好供给365天,潭柘寺鼎盛时候庙里有和尚3000多人,3000多人的和尚同时用餐,规模可见一斑。说到韦陀和弥勒佛祖,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早之前,他们两是不在同一个寺庙的,弥勒佛祖笑脸敞肚。憨态可掬,四方香客都喜欢前来,而韦陀则是一脸严肃,香客敬而远之。弥勒佛祖的寺庙香火就很旺了,但是弥勒佛祖又不管这些细事,寺庙也就缺少管理了,所以尽管香火很旺,仍然很难维持,而韦陀所在的寺庙则因为香客少,也维持不下去了。怎么办呢,后来佛祖就想了一个办法,把他们两放在一起,弥勒佛祖在前面笑迎香客,而韦陀在后面精心管理。寺庙因为也更兴旺起来了。
过了天王殿,就来到了寺庙的中心大雄宝殿,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清静庄严”,下檐额题“福海珠轮”。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高2.9米,是北京市古建筑中最好最大的一对鸱吻。鸱吻相传是龙的一个儿子,龙生九子,其子各异老大赑屃(bìxì)老二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老三蒲牢(púláo)老四狴犴(bì’àn)老五饕餮(tāotiè)老六(虫八)(虫夏)(bāxià(yázì)老八狻猊(suānní)老九椒图(jiāotú)。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佛祖塑像,神态庄严,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左右分立“阿)老七睚眦难”、“伽叶”像,均为清代遗物。大雄宝殿的堪忍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祖,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佛祖,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祖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合成横三世佛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根据印度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起来的.。三世佛指西方过去佛,阿弥陀佛,也叫燃灯古佛,主管西方过去佛国极乐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勇”大势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中央现在佛,释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东方未来佛,药师王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他有两位胁侍,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
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人人可以成佛,佛的主要任务是度化众生超越轮回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派观世音菩萨前来协助释伽牟尼,当众生成佛後,释伽牟尼将涅槃回归西方。但因为十八层地狱下尚有永世不得超生的恶鬼,这个世界尚未成为琉璃光世界,未来佛不来接收。因此有住在地狱发愿不将所有恶鬼度化永不离地狱的“大愿”地藏王菩萨接收,直到所有生灵往生西方,这个世界成为没有任何生灵的琉璃光世界。
所以三世佛和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王菩萨是大乘佛教,尤其是汉地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是中国庙宇中的主要神像。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浙江省普陀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是山西省五台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是四川省峨眉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是安徽省九华山。
大雄宝殿后为斋堂院,是和尚们吃饭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折除。只剩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树体高大。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构。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
毗卢阁是中路的最高建筑,"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智如来"。五尊佛中,正中者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接下来是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东方香积世界阿阀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这五尊佛代表中、南、东、西、北正方。其中东、南、西、北四万的佛又称作"四方四佛"。正方佛有的供奉在大雄宝殿内,如泉州开元寺,山西大同善化寺;华严寺等寺庙的大雄宝殿内都供奉着正方佛。有的佛寺供的正方佛不在大雄宝殿,而是在毗卢殿或干佛殿内。
五方佛如并排供奉,居中的是毗卢遮那佛,靠正中左侧第一位是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右侧靠中一位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侧最外面是东方香积世界阿阀佛,右侧外面是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毗卢遮那佛梵文的本义是"光明遍照"、"遍一切处"、"大太阳",所以又叫"大日如来"。密宗金刚界和胎藏界都将之奉为主尊佛。"三身佛"中的法身佛毗卢遮那就是大日如来,因而,毗卢遮那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之一。他在密宗里又成了大日如来,在五方佛中代表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的造像在宋代以前如菩萨形,头髻如宝冠。宋代以后是头戴五宝天冠,天冠上有五化佛。有的五头戴花冠,冠中有一小坐佛,口射金光,头后有流光遍照。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又叫"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的福德,这种性智视世界万法平等无差别。密宗认为宝相佛最能管理财宝,故称他为"平等金刚"。东方香积世界阿阀佛。"阿阀"的意思是"不动"、"无目真怒",代表着大圆镜智的党性,这种智能显现世界万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的智慧,这种智能观方法,明善恶。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又称"不空成就佛",又叫"羯磨智",此智可成就自利利他事业。
阁前植有腊梅、探春、二乔、玉兰等名贵花木,阁前的一株紫玉兰已有200多年的树龄,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株玉兰,每年初春时节,是赏玉兰的大好时机,另有两棵银杏树曾被乾隆帝“御封”为“帝王树”和“配王树”。东路是一组庭院式建筑,碧瓦朱栏,幽雅别致,有方丈院和清代皇帝的行宫。西路建筑庄严肃穆,有戒坛、观音殿等。
寺院东路有一座方形流杯亭,名“猗轩亭”。亭内巨大的汉白玉石基上雕琢有弯弯曲曲的蟠龙形水道,当泉水流过时,放入带耳的酒杯,任其随水飘浮旋转,止于某处,取而饮之,并饮酒作诗,这就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曲水流觞”习俗。北京共有四处流杯亭,分别在故宫宁寿殿,恭王府翠锦园。
潭柘寺有二宝:宝锅、石鱼。
宝锅:天王殿前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现在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
石鱼: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后来人间大旱,玉帝送给潭柘寺消灾。一夜大风雨时,石鱼从天而降,掉在院中。据说石鱼身上13个部位代表13个省,哪省有旱情,敲击该省部位便可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