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山腰,其建筑古朴浑厚,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该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后),梁王武三思奏请武则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为“香山寺”。当时的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霄,石像七龛,浮图八角”。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将给密友元稹撰写墓志铭的润笔费,捐修香山寺,并撰写了《修香山寺记》。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寺名大振。白居易还把自己在洛阳12年所写的八百首诗,编为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经堂内。
白居易曾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和胡果、吉皎、郑据、刘真、卢负、张浑、李元爽、僧如满等结为“香山九老公”。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0,白居易病逝旧居履道里,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北和满师塔之侧。
洛阳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盛唐时期居于“龙门十寺”之首。女皇武则天曾在此留下“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白居易晚年居于此,自号“香山居士”。
香山寺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文化内涵深厚,位于伊河东岸,与西山石窟隔河相望,与东山石窟、白园并肩而立。香山寺始建于公元516年,在盛唐时期规模居于“龙门十寺”之首。在历史上香山寺经历4次大规模维修。1936年,为庆祝蒋介石五十寿辰,在寺肉建造了后来被称为“蒋宋别墅”的二层小楼。20xx年前后对香山寺进行了第5次大修。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历史文物进行修缮,并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与龙门石窟隔伊河相望,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于唐天授元年(690)重修,并正式命名为“香山寺”。那时候武则天常常亲驾游幸,并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喜爱香山寺的还有大诗人白居易。唐大和六年(832),他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到了晚年,白居易更是常任于此,自称“香山居士”。“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对香山寺的喜爱跃然纸上。
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山腰,其建筑古朴浑厚,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该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后),梁王武三思奏请武则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为“香山寺”。当时的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霄,石像七龛,浮图八角”。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将给密友元稹撰写墓志铭的润笔费,捐修香山寺,并撰写了《修香山寺记》。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寺名大振。白居易还把自己在洛阳12年所写的八百首诗,编为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经堂内。
白居易曾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和胡果、吉皎、郑据、刘真、卢负、张浑、李元爽、僧如满等结为“香山九老公”。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病逝旧居履道里,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北和满师塔之侧。
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
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了,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
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蒋宋别墅”。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如今,为了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拓展龙门石窟景区的观光项目,丰富香山寺的文化内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品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洛阳市委、市政府及龙门石窟管理局依据《龙门石窟区规划》和《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投资600万元于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对香山寺的改造。该改造工程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历时100天,创造了我国寺院速度之最。
这也是香山寺历史上的第五次修复,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香山寺自创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