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地理上学期教案1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区域农业发展
第34讲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2.东北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有耕作业、林业及畜牧业,如下表所示:
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产品 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农业区 耕作业 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热量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的需求;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林业和特产区 林业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白桦、人参、鹿茸、苹果 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畜牧业区 畜牧业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的温带草原区及部分林区草地 马、牛、羊 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拥有众多的优良牲畜品种
4.问题、对策、发展方向
问题 对策 发展方向
①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②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③开垦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黑上层几于流失了 ①实行合理的耕作制度,注意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如秸秆还田。②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 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③植树种草,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提高单产是今后粮食生产的根本途径 ①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②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③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
例1 (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Ⅱ)下图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苏联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
(1)甲地属于___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适宜发展的农业为____。乙地属于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的_____平原。
读表1,回答问题。
表1 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 单位:1000
年份 稻谷 小麦 玉米 合计
2001 686.9 53.8 2609.5 3350.2
2003 541.0 22.1 2627.2 3190.3
2004 600.1 11.4 2901.5 3513.0
2005 654.0 9.5 2775.2 3438.7
(2)表中四年数据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若以每年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值面积所占百分比达________,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________。
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很多地区适合种植玉米,如今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很快。成为玉米需求新的增长点。
表2 中国玉米产需表 单位:10000
年度 产量 年度总需求 需求结构
饲料消费 食用消费 工业加工 其他
2001 10600 11813 8380 771 1180 1482
2002 11136 12410 8327 737 1380 1966
2003 12130 13789 9020 828 1450 2500
2004 11400 13077 9156 792 1540 1589
2005 12160 13181 9360 820 1730 1271
2006 13000 13400 10000 — — 600
(3)根据表2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命题意图:试题以“玉米”这种粮食作物的传播过程、种植条件为背景,通过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确定气候类型,并根据气候特征描述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世界三大主粮在吉林省的4年内的种植面积,考查考生对比分析及简单的地理计算能力。粮食安全是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试题设计的意图还在于示意考生关注社会热点。
解析:⑴根据文字信息“苏联中亚某地(46°N,62°E),”和甲地的图中信息,确定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对种植玉米的不利影响:有降水量少;冬季气温低等。根据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等,推测该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⑵根据文字信息“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和乙地的图中信息,确定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其对玉米种植的有利影响是:夏季气温高,降水较丰富,雨热同期。根据吉林省的位置,推测我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也可以从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角度来回答)。⑶以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统计为素材,考查考生获取表中信息,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回答相关问题的能力。第一空直接分析稻谷面积的变化趋势即可:先降低后升高。第二、三空为获取表中信息的计算题,计算时注意相关技巧即可。
答案:(1)①温带大陆性 ②降水少(干旱) ③畜牧业 ④温带季风 ⑤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利于玉米生产 ⑥松嫩 (2)⑦先隆后升 ⑧82.6% ⑨0.28% (3)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从2001年至2006年,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总共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增加玉米产量。
例2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下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⑴-⑵题。
⑴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此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⑵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评价。
解析:⑴根据题干和图10中信息,可以推出该区域的25个方格中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每个方格中两个数字相同说明土地利用类型没有变化,图中有11个“11 ", 8个“31 ". 4个"33"、1个“12 ", 1个“22",可知该区域2005年比1979年湖泊面积大量减少转化成耕地,湿地面积较少,湿地生态环境效益减弱,水生生物物种减少,又由于该区域辽宁西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土地次生盐债化加剧,空气湿度减少,干旱、洪涝频率可能增加。⑵图示区域为辽宁西北部某地,降水量较少,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蔗基鱼塘主要适宜在降水量大的珠三角地区,水稻种植适宜分布在南方,该区域草地资源少,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⑴A ⑵C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11?武汉模拟)黑龙江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此完成1~3题。
1.该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土地肥沃 B.雨热同期
C.人均耕地多 D.可垦荒地多
2.2010年该省小麦在晚种了两周的情况下,仍然收成不错。小麦晚种的主要原因是( )
A.年均温偏低 B.春季气温偏低
C.春季降水偏少 D.春季积雪融水偏少
3.十几年来,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全球变暖 B.雨热同期
C.市场需求 D.交通改善
图1 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1,完成1-2题。
4. (2009年高考宁夏卷)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5. (2009年高考宁夏卷)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2011?厦门模拟)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是我国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读下图,完成7~8题。
6.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比重逐年增加,增长幅度,潜力巨大的是( )
A.玉米 B.大豆
C.水稻 D.粮食
7.上题正确答案的农产品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也能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土地广阔平坦,黑土肥沃
B.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D.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多
(2011?淄博模拟)读下图,回答14~15题。
8.图中N表示的是( )
A.灌溉农业 B.传统农业
C.生态农业 D.石油农业
9.图中M表示( )
A.光能 B.化石能源
C.一次能源 D.新能源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8~11题。
10.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
11.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社会经济因素
12.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
A.农作物A B.农作物B
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
13.该地区可能是( )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 D.河西走廊
下图为我国各大农业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属于不同的农业区
B.⑥⑦⑧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
C.⑥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绿洲农业
D.③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15.关于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地土地荒漠化严重
B.④地水土流失严重,⑤地土壤盐碱化严重
C.⑥地水土流失严重,⑦地石漠化严重
D.⑧地酸雨危害严重,⑨地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二、综合题
16.(2011?广州六中测试)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图甲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2:图乙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的作物是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的优势条件。
(3)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
(4)请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改变的区位条件。
17.(2011?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下面是我国目前部分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2: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两个商品粮基地,并填表。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甲
乙 旱涝灾害频繁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18.(2011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下图东北地区地形剖面示意。读图回答问题。
(1)从农业生产部门看,图中甲以 业为主,乙以 业为主,丙以 业为主。
(2)指出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从气候条件分析东北平原生产稻米的有利因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解析】黑龙江地广人稀,这是其相对于其他商品粮基地最突出的条件。
【答案】C
2.【解析】抓住题干中的“今年”“晚种”等信息,今年与往年相比晚种的原因是春季气温偏低。
【答案】B
3.【解析】根据题干中的限定词“十几年来”这一信息判断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种植面积。
【答案】C
4.【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650—1780年中,原始林地的比例急剧下降,耕地比重上升,所以可以推测是经历了移民开垦
【答案】C
12.【解析】资源利用率的各个项目中,农作物A的利用率都远高于农作物B和C,说明当地最适合种植农作物A。
【答案】A
13.【解析】由第1题的分析可知,气温条件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说明该地区纬度较高或海拔高,再综合土壤养分含量高这一条件,可以确定该地区为松嫩平原。
【答案】C
14.【解析】①②为西北牧业、灌溉农业区,③为东北地区,④为黄土高原地区,⑤为黄淮海平原区,⑥为青藏高寒牧业区,⑦为西南地区,⑧为长江中下游地区,⑨为华南地区。①②属同一农业区;⑦⑧为我国重要茶叶产区;⑥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河谷农业);③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答案】D
【答案】(1)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甲 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乙 光热、水源充足
(2)地块小、河网密布 人口稠密、城市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该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18.【答案】(1)畜牧 种植 林
(2)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喜温作物受到限制,多低温冻害。
(3)冬季气温低,可抑制病虫害,夏季白昼长,日照长
人教版高三地理上学期教案2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课前预习】
1.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3.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社会不同时期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
早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类活动导致灭绝的物种主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
【归纳总结】
1.在人类还没有了解某种物种的价值之前,它就从地球上消失,将会使人类抵御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并面临生存威胁。
2.不要食用野生动物,要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课堂反馈】
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
1.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
A.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B.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
D.农业技术改革
2.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也反映了( )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
3.我们外出春游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采摘几朵美丽的鲜花放在家中观赏
B.把用过的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带回家中并送到废品收购站
C.见到有人在景区刻画名字留念,主动前去制止
D.遇有草地多走几步路绕过去继续观光
人教版高三地理上学期教案3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环境保护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一、环境污染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思维:co2的来源?森林的减少?
⒈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⒉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⒊产生原理:
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产生原因:
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⒋解决措施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 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③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二)酸雨
思维:酸性气体?降水的形成?
⒈形成条件:
酸性物质: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降水:湿润的气候;PH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⒉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⒊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4.解决措施:减少酸雨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三)臭氧空洞
思维:氯氟烃、紫外线、白内障
⒈产生原理:人类大量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2、产生地区:三个寒极
3、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臭氧层被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皮肤癌、白内障),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鱼业造成破坏,同时也会使全球变暖。
4、时间: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5、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保护臭氧层的合作,是保护臭氧减少的积极措施。
二.生态问题
(一)森林保护
[人教]南美热带雨林的保护
1、森林的生态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①重要作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环保功效:净化空气、关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被毁的危害:
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3、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背景):①当地发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
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4、保护亚马孙雨林的措施: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④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二)草原退化
思维: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1、草地退化原因: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草地退化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草地退化的后果:土地沙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气候恶化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三)湿地保护
1、湿地的定义: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水区。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人工河、人工湖
2、湿地的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
3、湿地破坏的原因及对策(以洞庭湖为例)
原 因 对 策
自然原因 泥沙淤积,湖面减小 禁止长江中上游天然林的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人为原因 围湖造田 ,湖面减少 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危害 (1)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2)影响航运
(3)破坏生物多样性
4、保护湿地的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3、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雨林和珊瑚礁
4、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①物种本身有发生、发育、消亡过程(被自然环境淘汰)②火山喷发、陨石橦击地球、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③外来物种入侵④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⑤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⑥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大气、水等环境的污染⑦战争,核试验⑧人口增长
5、人类社会不同时期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早期-----狩猎和采集;现在-----污染和破坏生态
6、人类活动导致灭绝的物种主要是植物和昆虫
7、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③离体保护,建基因库,种子库
(五)水土流失问题
思维:水?土?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为例
1.危害: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原因: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
3.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保源、固沟、护坡。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沟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七)沙尘暴
思维:沙源?动力(强风)?
1、沙尘暴的概念
沙尘暴(黑风暴、白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的一种。
2、沙尘暴的形成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
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沙尘向东南输送,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
3、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
4、防治:通过气象卫星对沙尘暴的监测,目前已能作出准确预报。减缓沙尘暴灾害频率与强度,关键在于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如建设防护林,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加强国际合作等。
人教版高三地理上学期教案4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专题复习学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
【考纲及对应教材】
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必修一》P27—35页。
【真题考向引航】感悟真题 找准考向:考什么?怎么考?
.(2007—3)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9--26 )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1)题。
(1)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010—5,6)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6.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2011—(3)(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主干知识回顾】
1.说出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煤等岩石的类型,简述沉积岩的特点?
2.如图写出①--⑧的地质擢用名称,简述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3.如图写出①--③的地质构造名称,推断该区域地壳运动地质演变过程。
4.分别写出图中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及地形类型,简述地形类型的成因。
5.如图写出乙、丙、丁、戊四处的外力、表现形式及其地貌名称,简要分析戊、丁两者的关系?
6.读图理解内、外力的相互关系
结论: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只有内力作用;地形、地貌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典例剖析】例1:(2011?苏北四市3月调研)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c、d类岩石中含有化石②大理岩属于c类岩石③a、b类岩石为岩浆岩
④甲处是向斜,乙处是背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有关图中大气受热过程与各圈层间关系的说法正确是( )
①煤炭资源的形成与N地质作用无关
②a处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削弱了③作用
③①②③④大气受热过程对M地质作用有深刻影响
④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能导致④作用增强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1】1.2010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 B.⑤ C.③ D.④
[例2] (2011?临海模拟)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回答(1)~(2)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谷地
(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 )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 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 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2】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专题提升】
(2011?潍坊模拟)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喀斯特地貌区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①、②、③、④处中,最适宜建水库大坝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4.甲地区的构造地貌属( )
A.向斜谷地 B.背斜谷地 C.向斜山岭 D.背斜山岭
5.图示景观图片中,能代表甲地区典型地貌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四幅地理景观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示景观反映的外力作用类型中,属于同一类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图示景观与华北平原在形成机制上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黄河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
A.a B.b C.c D.d
9.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聚落一般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条带状
10.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
下图是四条河流的纵剖面图。若四河的落差相同,且仅从河流落差的角度考虑,回答11~12题。
11.从源头到一半流程的河段内,水能最丰富是( )
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12.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发育最广泛的是( )
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图中地貌、岩石和地质作用相匹配的是( )
A.花岗岩——变质作用 B.大理岩——沉积作用
C.乙地缓坡——流水侵蚀作用 D.丙地丘陵——化学溶蚀作用
14.图中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A.砂岩、砾岩、页岩、花岗岩、石灰岩
B.砂岩、砾岩、花岗岩、页岩、石灰岩
C.石灰岩、页岩、砾岩、花岗岩、砂岩
D.石灰岩、页岩、砾岩、砂岩、花岗岩
15.该地区地表水资源缺乏,适宜开采地下水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图中河流最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________。
(2)图中②③处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是________。
①处山岭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流水作用下,图中乙、丙、丁处依次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4)如果形成暴雨天气,乙、丙、丁处最容易形成洪灾的是________;若在乙处修建一水库,对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泊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1?东莞模拟)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区域一段河流(如图,虚线部分表示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后回答问题。
(1)该研究小组考察的区域,其地形是________。
(2)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分布特点是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小组认为A湖是一段旧河道,你认为他们的观点对吗?________。请解释湖泊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________灾害,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 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 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 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 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用模拟实验法研究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以4cm×30cm的竹片为材料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了岩石变形过程。在下图中方框内画上相应的示意图以完善实验过程和现象,并说明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是 。
(4)填表回答:①②两地地形区中典型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典型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
①
②
(5)B所在高原地区人口、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表示的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 地貌。
(2)B图是 地貌,往往形成于 地区;近年由于人类 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 。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 ,判断理由 ;图上的地质构造是 ,
判断理由是 ;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
岩石圈与地表形
【规律总结】
一
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
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太
阳辐射能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形成陆地与海洋、
山脉与盆地,使地
表变得高低不平 对地表进行破坏,
把物质从高处搬到
低处堆积起来,使
地表起伏状况趋向
于平缓
相互
关系 ①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
起作用
②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
种作用占优势
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
的基本格局
二、
地质构造 判断依据 构造地貌 实 例
形态 岩层顺序 地形 成因
褶
皱 背
斜 上拱 中间老、两翼新 山 岩层上拱而成山 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谷 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
成谷岩层下弯而
向
斜 下弯 中问新、两翼老 谷 成谷
山 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断
层 地
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 块状山地 庐山、泰山
地
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侧下沉 裂谷、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汾河
谷地、渭河平原
1.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①找矿、找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天然气一般存在于背斜构造之中;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②工程建设: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山地开凿隧道,通常选在背斜部位;③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导致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
形式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 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 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3.外力力作用的类型比较
作用类型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作用 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形成瀑布、峡谷等③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石芽、溶蚀洼地等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表形态
搬运作用 砾石、泥沙在重力和流水的冲击力、浮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 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作用 ①形成山前冲积扇
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都有沉积分选现象: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特别说明 河流地貌及其形成过程(1)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
(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黏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3)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河底沉积物颗粒较细小,河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在凸岸堆积。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专题提升】参考答案
高考题:C 低山丘陵 流水侵蚀 DC AD
例1答案: (1)B (2)C 【变式训练1】(1)B (2)B
例21答案: (1)B (2)C 【变式训练2】(1)D (2)C
【专题提升】
1.A 2.B 3.A 4.B 5.D 6.D 7.C 8.A 9.D 10.A 11.D 12. D 13.C 14.D 15.A
16.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 雨水补给
(2)②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成山岭
(3)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4)丙 滩涂增速变缓 削峰补枯
17.答案:(1)平原
(2)弯曲河道段偏向河流的凹岸 河流的凹岸接受侵蚀,河床较深;凸岸接受堆积,河床较浅
(3)对 弯曲河段两岸不断接受侵蚀或堆积,河道将继续弯曲,最后弯曲段两端有可能连接在一起,河道自然取直,原弯曲河段被废弃成湖
(4)洪涝 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 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18.
(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4)
典型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
① 雅丹地貌 风力侵蚀
② 喀斯特地貌 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5)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19.答案 (1)流水沉积 三角洲(平原)
(2)沙丘 干旱、半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 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 向斜 中心岩层较新,四周岩层较老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
人教版高三地理上学期教案5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旅游景观欣赏与旅游活动设计
第2讲 旅游景观欣赏与旅游活动设计
考点一 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疑难剖析
1.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结合实例分析如下:
种类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形成 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 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
规模 一般较大 一般较小
变化 一般比较缓慢 一般比较迅速
分布 野外较多 居民地较多
功能 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等 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会议旅游等
示例 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构景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 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
2.主要特点
旅游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差异性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具体如下表所示: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含义
多样性 ①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千差万别的自然旅游景观;②各地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民俗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又造成各地文化旅游景观各不相同;③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
观赏性和
吸引性 自然和人文要素是否富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功能,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特点。观赏性越强,吸引力越大,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就越高
不可移动性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具有不可移动性
重复使用性 游客参观游览,带走的只能是印象而非旅游资源本身
可创造性 人们的旅游兴趣、旅游需求和时尚潮流,随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人为创造新的旅游资源成为必要和可能
即时训练 1.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的旅游胜地,它有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其中已经规划开发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就有以下旅游资源:热带沙滩、浅海水域、阳光、火山、珊瑚礁、森林、独特的动植物资源、民间舞蹈、手工艺品、传统音乐、婆罗浮屠佛塔、普兰班南神庙等等。据此完成下表。
分类 具体分类 所对应具体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
游资源 天象与气象景观
地质地貌景观
水域风光
生物景观
人文旅
游资源 人文活动
遗址遗迹
建筑设施
考点二 旅游景观欣赏
疑难剖析
1.选择观景位置
观赏距离远近、角度变化、俯仰差异等,都会带来不同的观赏效果。景观欣赏,要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
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及其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观丰富且富有变化,兼收避暑之利);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飞瀑——雨季
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出现的自然景观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五月;大理蝴蝶会——农历四月十五;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 动静结合
漫步于景物之中,步移景异,感受不同,获得空间进程的流动美。
4.把握景观的美感特征
(1)全面了解景观特点。
(2)抓住园林建设等景区结构布局的节奏韵律。
(3)抓住园林等景区的构景手法(园林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5.体验景观的意境
如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与佛教宣扬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相一致。
6.以情观景
我国传统的山水风景欣赏,强调外在景色和内心感情的交融。赏景时须观景生情,以情悟景,以至达到物我合一,情景结合。
即时训练 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为达到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要置身其中近观的是________(填A、B、C、D代号,下同)。
(2)为达到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要在适当距离仰视,以兼收其形、色、声、动等美感的是________。
(3)为达到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要选择适当的天气的是________;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的是________,这个时间是每年的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三 旅游活动设计与旅游安全
疑难剖析
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能够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时间取得效果,也能保障旅游安全。如下图:
即时训练 3.暑假期间在菏泽工作的王老师打算去青岛探亲,回来时顺路游览本省,最后从省城回家,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为王老师设计一条自驾车的旅游线路。
(2)说明要准备的物品有哪些?
(3)沿途打算停留的旅游城市及其城市内的主要景点有哪些?
1.读“我国十大旅游胜地分布图”,回答问题。
(1)按旅游资源类型,图中D为________________景观,F为______________景观。
(2)按旅游资源价值,D以________________价值为主,F以__________价值为主。
(3)黄山之日出、云海之奇观,对匆忙的游客如同幻影,说明旅游观光应注意把握____________。
(4)旅游偏好不同,选择的旅游地不同,对F、G两地中,甲想体会“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应选择________,乙想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应选择________。出发前甲、乙应做好哪些工作?
(5)写出从G地到F地旅游地的合理的铁路线。
2.的黄果树大瀑布,高74米,宽81米,是中国第一瀑布,也是世界最广阔壮观的瀑布之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黄果树瀑布位于 省,该地区地形特点是 ,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果树瀑布从成因上看主要 作用的产物。从表现形式上看是 作用的结果。
(3)黄果树瀑布是我国的瀑布,因河床跌落,形成多级大小瀑布,其中的一级落差有74米,如万练倒悬,气势磅礡,欣赏它要注意哪几个方面才能达到效果?
3.下图A处为我国名山之一,每年大量的游客来此山旅游观光,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____山,与泰山、恒山、嵩山、衡山被称为我国的“________”。
(2)该山因何特色而名扬天下?
(3)登此山最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是什么?
答案
即时训练
1.
分类 具体分类 所对应具体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天象与气象景观类 阳光
地文景观类 热带沙滩、火山、珊瑚礁
水域风光类 浅海水域
生物景观类 森林、独特的动植物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活动 民间舞蹈、手工艺品、传统音乐
遗址遗迹 婆罗浮屠佛塔
建筑设施 普兰班南神庙
2. (1)D (2)B (3)C A 农历八月十八左右
3.(1)旅游线路:菏泽→青岛→济南→泰安→曲阜→菏泽。(其他线路合理即可)
(2)准备的物品
生活用品:衣服1~2套,旅游鞋1双,雨具、个人卫生用品适量,自己喜爱的食物、水果适量,饮用水或旅行用保温瓶等。
游览用品:山东省旅游图(各旅游城市旅游图到达目的地后购买)、指南针、照相机、摄像机、望远镜等。
其他:常用药品、身份证、手机、钱、针线包等。
(3)游览的主要景点
青岛:海滨浴场、栈桥、崂山;
济南: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
泰安:岱庙、泰山;
曲阜:孔府、孔林、孔庙。
综合演练
1.(1)人文 自然
(2)历史文化 美学
(3)观赏时机
(4)F G 收集旅游地的信息;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路线;考虑旅游安全情况。
(5)京沪线→上海→沪杭线→杭州→浙赣线→株洲→京广线→衡阳→湘桂线→桂林。
2.(1)贵州 地势崎岖不平(地无三尺平) 多阴雨天气(天无三日晴) (2)外力 流水侵蚀 (3)适当距离仰视,以感受其形、色、声、动的美感。
3.(1)华山 五岳
(2)因“华山自古一条路”,“华山天下险”而名扬天下。
(3)交通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