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传》800字读后感五篇

李盛

《托尔斯泰传》800字读后感1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读完了《托尔斯泰传》,感悟颇深。俄罗斯艺术奇葩列夫.托尔斯泰用自己传奇与矛盾的一生,向我们展示着他苦心孤诣创立的“爱”的宗教,评判事物的标准“道德”,即爱心、善良和真诚。他对美好的憧憬,他用近乎完美的现实主义来观察他所看到的人,用他的大爱之心去探索和思考人生。跟随着他一生的跌宕起伏,感动我的不仅仅是他高尚的灵魂,对自己一生所追求境界的执着是却是我自愧不如的。

从《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托尔斯泰将自已的一生融入到这些故事中。书中人物的不同命运与思想的转折,无一不折射出他的身影。童年时期,他拥有纯洁和仁慈的心灵,永远能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秀之处,这是一种多么温柔的情怀!青年时间,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思想有些混乱,他长相丑陋,爱形而上学的谈话,甚至堕落到去赌博、欠债,沉醉在“体面人”的生活之中。然而,他心中根深蒂固的真诚拯救了自己,作品中“涅赫留多夫”成为了他的化身,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结局,从关于青春、关于高加索的颂歌《歌萨克》中,我们看到了他心灵的平静。在战争中,他通过自己的真切体验,赞美和剖析所有奋斗的勇士,牺牲的烈士;他在圣彼得堡文人圈子中格格不入,他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审视着这个文学团体,他甚至对屠格涅夫也怀着一种憎恶和轻蔑……之后,在自己思想的`不断净化和成熟过程中,不管现实和心中的真理多么背道而驰,他依然怀着这颗坚定的心,勇于将自己的丑陋展现给

大家,自我忏悔,自我批评;在婚姻的庇护下,他获得了暂时的和平和宁静,他开始深入生活,关注现实,走进民众,创作出了巅峰之作。莫斯科惨状对他的触动颇深,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他也会犯错,他根本不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多么重要,体会不到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以怎样的毅力去奋斗、去拼搏,但是他依然心怀真诚善良,看待这个世界;晚年的他是悲惨的,被迫离家出走,最终得到永久的安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无可争议的,他用自己坎坷和多难的一生书写着对真诚和善良的坚定信念,这种执着的精神和这颗爱心是值的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发扬的。“它仍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光亮仍足以吸引并抚慰我们青年的灵魂”,是的,这种精神将成为一颗启明星,照亮和引导我前进的道路。

《托尔斯泰传》800字读后感2

《名人传》这部激情四溢、充满感染力的传记体小说,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作,全书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分组成。而其中,《托尔斯泰传》不仅是篇幅最重的一部,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和精华所在,这与作者和托尔斯泰的交往是密不可分的。

在《托尔斯泰传》中,作者将自己对托尔斯泰的爱和自己找到的人生答案都渲染到了极致,书中充满了激动的情绪和战斗的激情。而从主体上讲,三部作品是相通的,那就是:英雄主义的战斗精神。作者是在用三位精神上的“英雄”来鼓舞每一个人前进和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用坚强的意志在痛苦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快乐。

《托尔斯泰传》的第一章,被作者称为“最近消失的光明”,也是作者叙述托尔斯泰整个的“人生战斗史”的一个引言。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散文一般的结构完成了这“完整交响曲”的最后一章:时而低沉地追忆他的一生经历,时而饱满地宣誓他的壮志凌云,时而理性地分析他和其他人物的迥异,时而清冷地描绘他的痛苦迷惘……

整个《托尔斯泰传》是一部托尔斯泰一生不懈地追求真理和爱的战斗史,他敢于坚持心中的真理,哪怕为此受到孤立。他的人格高尚,敢于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周边的一切。

但是,他同米开朗琪罗一样,也有弱点。他的思想似乎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无所知,这导致了他的思维停滞在俄罗斯的乡村生活,从他的文章中也大有体现。他将物种起源、光谱分析、镭的本质等重要的研究,统统称为“无聊”,他将莎士比亚贬得一文不值,对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无动于衷。有人甚至认为,托尔斯泰是与这个社会脱节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打动着我们,他在弥留之际的话语震撼着我们,他还是个英雄,是“咱们的兄弟”,毕竟——人无完人。

我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明显地感受到了一种激情,一种对托尔斯泰崇高人格和灵魂的赞美之情,同时这种激情包含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毫不掩饰的、深刻伟大的爱。这种激情笔端下的文字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托尔斯泰传》800字读后感3

霾浓重的黄昏,它就是那抚慰人的星辰,它的目光吸引着,安抚着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法国,大多数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的朋友,而且他还是欧洲全部艺术中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致使他从小都缺乏母爱和父爱。这种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砥砺着他作家的人生,使得作家在以后的生活和写作上获得动力和深邃的思想。正是他幼年的惨痛遭遇,正是这种痛苦给了他创作的素材,也正是这种经历奠定了他作品的艺术风格。托尔斯泰的遑遑巨着《战争与和平》,这是以他现实中的生活经历为母体加工而成的艺术品。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但成绩平平而且也不愿学,最终还是退了学。名人传托尔斯泰读后感托尔斯泰在成年以后回忆自己的童年并评价自己的《童年时代》时,却不以为然,他十分严厉的指出了自己的错误和缺陷,对此大多数读者不能理解。

总结了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思想不断变迁和发展,这是他人生中的转折期,同样也是过渡期。在这一过渡期,天才的托尔斯泰在摸索,在怀疑自己,他似乎很激动,“没有很强的激情,没有主宰意志”,如同《记数人日记》中的涅赫留波夫亲王。但在这一时期,他却创造出了他此前从未创作过的最精粹的作品——《夫妇间的>幸福》。我们不得不由衷惊叹爱情这伟大的力量!

不久,托尔斯泰到达人生创作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中,他已经将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自己的人生处境全部写进了作品中。他已完全将自己融入了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中去,过度的思考让他十分迷茫??最终他竟然不得不求助于上帝,让上帝来帮助他化解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这么意志不坚定的人,他是会战胜自己,最终战胜自己迷茫的思想的。

《托尔斯泰传》800字读后感4

这本《托尔斯泰传》与其他任何一本传记都不同,它是一本心灵的专记。我原本是想读一本真正的传记,对于书中那些深奥的句子,我曾经想把它投入阴暗的箱子里,永不去翻开它。可我终于还是把它读完了。言归正传,正如书中说的,像圣经中的约伯一样,托尔斯泰在事业巅峰时,在“彻底的幸福”时,突然的开始了他的思想史。

他,开始了对虚无的思考,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类的思考。托尔斯泰就这样那样深的命题开始了那样深的思考,并且他也几乎战胜了虚无、死亡,理解了生命、人类。托尔斯泰在闪动的灯光下写下(如果我活着),就这样,一天一天,他不再惧怕死亡。因为他明白,死亡就是逃向上帝,飞翔永恒。托尔斯泰在会客厅中,在书桌前,在运动场上,战胜了虚无。他从没有让任何肌肉停止工作,不管是手部用于写作的肌肉,还是身体上用作运动的肌肉,甚至是嘴边用来交谈的肌肉。他从没有虚无过,因为他天天都在思考,永不停止。因为托尔斯泰那透彻的观察力,生命都亲和于他。

六十岁是,他还经常起码追猎兔子,没有人比这位拥有透彻的观察力的猎人跟了解生命的了。他能猜出一只猎犬接近野鸭时的本能,也能描述一匹良种马在起跑时的想法。在这位大作家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对人类的理解。他的作品就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他能写出一位妇女在怀孕时的真实感受,也能写出伊万?伊里奇快死时的恐惧。还能写出一个少年第一次起马的感觉。托尔斯泰就是这样一个与精神的恶魔搏斗的勇士,与思想的圣人交友的智者。作者用美丽的文字让我延前啊出现了这样一个托尔斯泰他是一个强壮、精神抖擞的老人。他经常运动,并保持了一颗接受新鲜事物的心。

他面孔轮廓粗犷,如同任何一个下地干活的农民,任何一个乡村贵族,任何一个军官,任何一个猎人。除了他那能揭穿一切谎言的眼睛和主教似的大胡子,他的面容就是一个普通的俄国汉子。托尔斯泰作为一个艺术家却是一丝不苟的。他会因为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让印刷工人重新印刷。

《托尔斯泰传》800字读后感5

《托尔斯泰传》主要介绍了托尔斯泰的作品以及本书作者罗曼罗兰对托尔斯泰思想的理解,也分析了由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导致的作品风格变化。

在作者生命的某一时期,托尔斯泰的作品就如同《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于当时那一代人的影响一样。但是,有一些人从党派的角度批评托尔斯泰的作品这让作者发出了声讨:“仿佛我们匆匆拼凑的小集团能够成为衡量一位天才的尺子似的!”“难道我要先看看但丁和莎士比亚属于何党何派之后再去呼吸他们的气息和沐浴他们的光华吗?”

“在如托尔斯泰这样的一个人的心中和思想上,统一是绝不存在的,它存在于他自身激情的斗争中,它存在于他的艺术和他的生命的悲剧中。”从书中我可以感受到,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的思想实际上是极其不稳定的,更贴切地说就是纠结。或许,每位真正的艺术家实际上都有轻微的分裂症,这样他们才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激情去释放自己。

托尔斯泰有着“青少年荒漠时期”,大家都说他不想干也干不成。那时他不断变换着各种教派与信仰,即使在后来他也一次次地相信又一次次地唾弃上帝。当他对生活感到迷茫时,他把一切都交给上帝处理;当他在生活有了方向后,他便狠狠地打击信仰上帝的人们。只要他发现了任何与他思想不统一的事物存在于他的生活中,他就要远离那种事物、厌恶那种事物。可事实上,连他自己的思想都是不统一的。所以,每次他在赞美后产生的新的厌恶,实际上就是厌恶以前的那个自己。他认为对自己的鄙视是由于当时的环境引起的。

他解剖着自己的思想,一层层地把对立面进行划分,他本身沉浸在这种痛苦中,可他所创作的艺术却从中汲取了无穷无尽的养分。托尔斯泰非常注重自己在作品中体现的个性,以至于他认为助他成名的《童年时代》根本没有可取之处。这正是因为人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对于作品的评判标准会变化,而如托尔斯泰这般更加注重激情的人,在创作与评判时会更注重作品当时给予他的心灵震撼程度,同时他性格中极端的部分也是众所周知的。

超于时代的大家永远不会被同时代的人们看好,这众多“大家”中明显有托尔斯泰的一席之地。他是痛苦的,因为他得不到他人的陪伴;他也是幸福的,雾里看花,在思想的挣扎中他只有找到心中神灵的唯一念想。没有人敢陪伴他,没有人能陪伴他,只有他自己,在探索人性与信仰的道路上踽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