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读后感

张东东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读后感【1】

  我认为,一所好的学校,老师应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近代世界著名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经说过:“我们所期望的老师不仅仅是一个讲授者, 仅仅满足于传达现成的答案,而是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事物的导师。”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说过:“如果学生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他还 是学不到什么。”但纵观当下的教育模式,重考试分数轻知识运用等依然在主导 着我们对人才的培养。 而真正的教育并不只等于考试。因为教育不是训练人们成为驯服的工具,去 为他人的利益服务, 教育应该是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教育是帮助人们了解自 己的`潜在能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以应对未来不可知的变化,增强个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民主社会中,履行自己 的社会责任,并最大限度地行使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高分+高能”才是评价学生的标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学习的目的是为 了获得知识、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习的方法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顺从,而是学会管理自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 础。 这决定了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分+高能”才是正确评价学生的科学标准。

  好学生的标准应该是富于想象力,具有创造力和自学能力。好老师的标准应 该是善于观察和把握每个孩子的特点。 好学校的标准则是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 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各种生存能力。 我们应用教育智慧教智慧学生。 纵观国内外, 关于教育本质的探讨日渐深入, 这些探讨所迸发出的教育思想, 逐渐聚合成教育的智慧。如果将这些智慧运用到 教育中,就形成了智慧教育,比如: 知识是找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灌出来和背出来的。 能力的获得不是靠发奋苦读,而是靠会学、巧学。 学生没有动起来,再好的老师也无能为力。 学生不是不学,不是少学,而是用智慧的方法去学。 学生不体验、不参与,很难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教育家对于教师而已,就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 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在快乐中成长。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读后感【2】

  因为喜欢周国平的文章,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周国平翻译的尼采的作品一样可以读得懂、喜欢读。这种想当然的感觉让我在读书过程中越来越强烈。前面的部分基本上没有读懂,后面的两部分还能读得懂。

  “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每个人都理应在唯一的一次人生中实现这个自我的价值。”“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他在世上只存在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巧合,能把如此极其纷繁的许多元素又凑到一起,组合成一个像他现在所是的个体。他明白这一点,可是他把它像亏心事一样地隐瞒着——为什么呢?”“因为惧怕邻人,邻人要维护习俗,用习俗包裹自己。”“然而,是什么东西迫使一个人惧怕邻人,随大流地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快快乐乐地做他自己呢?”“人们的懒惰甚于怯懦,他们恰恰最惧怕绝对的真诚和坦白可能加于他们的负担。”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受舆论、习俗的限制,束缚了行动、思想,这是懒惰的表现,是随大流的思想。

  尼采分析了哲学家与学者的不同:“一个学者决不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家……哲学家不仅是一个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一个真实的人何尝脱胎于一个学者呢?”“学者让概念、意见、掌故、书本横插在自己和事物之间”大学里的哲学家是为国家服务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哲学家的思考不应该受时空的限制,也不是能给学生上课就马上有的感悟。同时,大学哲学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反观他们的老师,也会发现这一现象。

  读这本书感悟很粗浅,写得也没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