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读后感范文

马振华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读后感范文

  对于朱勇老师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以下简称《案例》)一书,我可以说得上非常"熟悉"了。从备考重庆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之时,这本书就已经存于我的专业书籍列表之中。研一的下半学期,《案例》还作为我们的专业——"国际汉语堂教学案例"的本。这次暑假,又重新读上一遍,总共算已有三次翻开此书。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真是不假。

  第一遍读《案例》时,我正作为一个跨专业的学生,初次踏入汉语国际教育这个未知的领域。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是一本重要的专业书,但他与其他专业书不同的是,书中语言浅显自然,读真是轻松简单。当时的我虽读完一遍,但因从未真正接触过留学生,从未上过,所以这些案例只是在脑中短暂留存,而后不留其他印象。

  所以在研一上时,重新翻回这本书,恍惚觉得是第一次翻这本书一样。当时我已经在本校的国际学院兼任写作老师,有了少许教学经验,心中正慢慢积攒了一些困惑。比如上有学生突然提问,打断堂,老师该不该解疑答惑?学生上时出现的语音错误要不要严格纠正?等等。《案例》正好为我提供了些许思路。比如前一个问题,书中案例4——"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建议老师绝不能避而不答,要看问题能不能简单解决。后一个问题在案例2中也有所建议:"严格纠音,不吝夸奖。"因此,正因为有了教学经验,碰到了实际的问题,对于书中的案例才更有深刻印象。

  而这次暑假在即将赴任之时,我再次阅读该书,又有了不一样的视角。由于我的赴任国是意大利,所以我会特别注重意大利的教学案例。另外,虽然我教过留学生,但我从未教过小孩子,更别提在海外教学,所以我会尤为关注儿童汉语教学以及汉语第一如何安排。从这些角度入手,我又再次发现了《案例》一书的宝贵。

  《案例》的宝贵之处,相信已有无数老师学生深有感受,吕滇雯老师的《细节的力量——<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述评》一就对《案例》的出版、节内容安排、成功之处与不足做了述评,她认为案例一书构思高屋建瓴、处理方式细密、资价值宝贵,不足在于"没有依托权威机构的大力辅助,搜集到的教学日志等资料毕竟有限"1该对《案例》一书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本也就不再赘述,而是将自身目前为止的教学经验与该书案例相结合,谈一谈该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朴实无华——实用性至上;引人启迪——为各种类型的汉语教学提供思路;以小见大——通过小而真实的案例让人懂得实际教学之道。

  一、朴实无华

  正如上所说,第一次看《案例》时,我就觉得该书简单易懂,似乎没有多少理论性的东西。书中一个个案例像是在讲故事似的,也没有扯什么"大道理",还配有实际教学地点的照片,格外"接地气儿""讲故事"、"接地气",我认为正是案例教学的优点。该书中的教学案例都是于一线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笔记,这些笔记都是真实地记录了彼时彼景,非常具有说服力。除开真实以外,教师也没有过多地去修饰、渲染,最大程度地以客观的角度、质朴的语言叙述了案例发生的经过。让读者在不经意间就代入了教学场景中,并自然会联想到如果是自己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再加上编者在每个案例之后都设计有案例分析,给出建议;分析之后还有问题思考,那是对案例设计的问题情景补充;最后还有阅读板块,给出适合的论或书籍供读者们引申阅读,留有给读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种真实、客观和质朴一层层地突出了《案例》的实用性,相信读者们阅读这本书时不仅能够代入情景,还能够延伸思考。

  我也从该书中学到了很多实用性的技巧。比如在案例28中讲到如何应对学生爱迟到或者缺勤问题,令我印象深刻。该案例中的老师会在学生缺勤后给学生发邮,并把上资料发给学生,并且还要加上一句"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给我发邮。"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而不是放任不管。面对迟到的学生,老师不仅要反思堂制度规则是否明确,还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堂出了什么问题,无法吸引学生。

  在我上写作时,刚开学一个月时缺勤和迟到问题还不是很严重,因为我的写作时不多,一周一次,学生压力不大。但渐渐地缺勤和迟到的现象就越越严重了。同学们缺勤大多数会给我发消息请假,但他们的请假内容都出现很多语法错误,有的直接就说:"我生病,不了上。"虽然知道这是请假,但这么直接,心里总是带点儿不舒服。看着微信群里接二连三的请假消息,我当时灵机一动,请假条也可以作为写作内容教啊,除了语法外,还可以教他们中国人请假时一般都会带有"不好意思/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因此我专门挑了上的一部分时间学习如何请假。令人高兴的是,在那之后,同学们的"请假条"显得"正规"了许多。但我需要反思的是,我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异物感远远比不上《案例》中的老师。对于缺勤和迟到,我从没有真正深刻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反而任其发展。对待上的同学,我也并没有做出任何赞扬或鼓励。现在想,在这一方面是很失职的。另外对于迟到的学生,《案例》中老师的做法给我上了有意义的一。因为我是写作,所以一般我都会在上最开始进行上一次的作评讲,这之后才会开始新。看了案例后,我恍然大悟,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环节显得枯躁,所以学生才会在上十五分钟甚至二十分钟后才慢悠悠地进教室。我应该向《案例》中的老师学习,认真反思问题的头,并及时做出调整与改正。以后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时,我或许可以调整一下教学的环节。

  二、引人启迪

  《案例》中汉语教学有语言要素教学、教学管理、化教学、语言技能教学,另外还专门分有少儿与老年汉语教学、专门用途教学,可以说是为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思路。(fsir)除了案例以外,还有分析、思考与阅读环节,更能让人延伸思考。读完该书,关于如何设计第一堂汉语和堂活动设计给了我很大启发。

  对于海外的儿童汉语教学,我能想到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学生们很有可能是零起点的学生,所以对于我的第一堂汉语,我没有丝毫信心,恨不得在出国前把所有的知识装在脑子里才好。而在《案例》一书中,多次提及了海外汉语教学的第一的教学设计。案例4"如何打好第一场战役?"从不仅讲了授,还特别提及上前应做好充足准备;案例6针对零起点儿童设计了三个环节:中国宣传片播放、中国知识英语问答、汉字演变与十二生肖的动画介绍,在分析中还提供了第一节汉语教学思路;案例7页提到汉字教学第一,告诉我们要遵循"短、平、快"的原则;案例94中还提及国家汉办印发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手册》建议第一堂应该包括的内容。看了这么多看案例,我的心中可以说是多了些底气。这些案例给我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不至于一头雾水。

  另外,由于我从未教过儿童汉语,所以在堂活动形式的丰富有趣这一点上是非常欠缺的。但《案例》中提到了很多教学活动的设计,令我开阔了眼界。比如案例18中提到的"幸运星期三"游戏,用作食品类词汇的练习,我觉得非常新颖有趣;案例20中提到歌曲教学,可以用歌曲进行词语搭配练习、标声调、化教学等等,寓教于乐,虽然我知道歌曲教学,但我却没有想过可以用做这么多种练习;还有案例72中春节教学活动设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案例87服务员和顾客点菜活动设计,克服了服务员和顾客不知道说什么的难关,让活动更加精彩;案例88和案例99中对于"把"字句教学的活动设计非常有趣,在刚开始教汉语的老师看,"把"字句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也不例外,但看了这两个案例中的活动设计,顿感"把"字句教学没有以前那么难了!还有案例100中提到的外国教师堂上的活动,如"西蒙说"、"拍苍蝇"等,也同样可以拿借鉴。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我充实了自身的同时,也不仅感叹,只有多看多听多学,才能有好的教学成果啊!

  三、以小见大

  每个案例分享的都是每位老师在实际汉语教学时碰到的状况,这些状况有我们预料得到的,也有我们预料不到的,但总体上看,都是很细小却又常见的问题。有些时候,小的问题往往被我们忽视,印象最深的可能是自己最难堪最尴尬的时候。我们现在在书中见到的案例,能够被一线的海外教师拿出作为案例供我们分析,说明这些问题同样令他们"印象深刻"所以我们更要注意由这些小的案例引发的大问题,并且学会借鉴,及时反思,尽量避免发生一些问题,即使在实际碰到问题的情况下,也能有所准备。

  不足及余论

  《案例》在国内的案例教学方面属于开创性的著作,本身已经成为对外汉语学界人手必备的一本书。但在读完该书之后,针对该书内容上的一些设计,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小小看法。比如该书中的案例29提到作业布置问题、案例提到堂老师与老师合作问题、案例提到生词讲解问题,这几个案例中,老师都提出了自己曾碰到的问题,表达了内心疑惑,但在案例中,各位老师也未找到合适的解决的方法,而在编者的分析中,也没有就这些问题给出方案。或许这些问题确实是大家的难点,但既然全书都遵循着案例与分析的模式,那么能否针对这几个案例更加集思广益,或许能够在分析中提供些许思路呢?这样或许读者在读完之后就不至于仍然是一头雾水,该书的实用性也能更进一步。

  另外,纵观全书,在第六"语言技能教学"中,案例80、81、82集中讲了口头报告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但在案例60中也曾提到"口语报告对词汇学习的作用"虽然一个是在"语言技能"一中讲,一个是在"语言要素"一中讲,但这几个案例都强调了口头报告对于学生扩展词汇的重要性,所以这几个案例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呢?后面有专门提及口头报告的案例,那是否可以把前面的案例60删去,而将案例60改换成其他的内容?

  总的说,《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一书是每个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人都不可缺少的一本书。通过这些轻松易读的字,我们能够为自己答疑解惑,还能为将的教学做好准备。多读多看多想多记,或许我们也能整理出属于自己的案例分析!

  "案例三部曲"由朱勇老师的团队历时八年精心打造而成。《案例与分析》1年出版,是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第一本案例类教材;《案例争鸣》1年出版,是第一本"线上讨论为主、线下争鸣为辅"的教材;《跨化》则是本学科第一本跨化案例类教材。"案例三部曲"的学科意义究竟如何,留待历史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