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17篇)

孙小飞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1

  萧红,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学问的女子,也是一位作家。一生坎坷使她饱经风霜,在社会的旧风,人们的愚昧中,她写下了一部《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萧红在一个章节里这么说,她告诉我们,她童年的快乐时光多半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共同度过的。记得以前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在旧社会中,许多人都是“重男轻女”的,萧红的父母也是这样,她的祖母信一种教,自然也不喜欢萧红,所以,唯一幸运的是祖父很疼她,是她最亲的人。她写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摘花、拔草、种小白菜,又写自己把韭菜当做野草拔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的“傻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这是萧红描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一句话。这让人既是羡慕,又对这个小姑娘产生怜悯之情,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孩子,只能从她的祖父那里获得童年应有的一份快乐?

  萧红总是保持着乐观,她对这旧社会里的酸甜苦辣都存在自己的观点。呼兰河干旱时,整个河道里都是烂泥,不时会有一些牲畜陷在里面,鸡、鸭、猪还有马,如果这只牲畜还有一口气,人们就奋力把它救上来,如果沉下去溺死了,它的主人就到市场上把它给便宜卖了,这样一来,许多穷人也吃上了肉,也有人依葫芦画瓢,把家里的瘟猪拿去卖,有人怀疑,卖主就说是呼兰河上淹死的,然后这人就将信将疑地买走了,反正到最后也没有吃死一个人。

  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那时候的人很迷信,谁病了就花钱请一两个“巫师”回来大唱一通,然后开几个纯属“胡闹”的药方。小团圆媳妇就是被愚昧的家人不停地扔进开水里烫晕,然后用冷水泼醒,最后用厚棉被裹出一身汗来,给折磨死的。萧红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想起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心里很是不舍。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我想,像萧红这样的童年,是正常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2

  在暑假里,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这是一本“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用她那独特的文采描绘了呼兰河那个她小时候曾生活过的一个平凡、灰暗的小镇。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和一个尾声,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九节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第二章写了关于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上的活动,有什么“跳大神”,鬼节放河灯,台子戏,庙会,跳秧歌等。第三章写了祖父与祖母。第四章主要描述了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第六章写了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尾声讲述了故事的结局。

  通过萧红细腻而详细地描述,我看到了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第一章中关于泥坑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篇幅,看到了人们的自私与麻木,而所有的死猪肉都要说是泥坑里淹死的,又反映了当时们的自欺欺人的心理,而之所以那样又是因为当时经济落后的无奈之举。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来的时候活蹦乱跳,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就走上了黄泉路了,她才十四岁,却早已成为人家的妻子,可她原本应该是个天真活泼孩子呀!而造成这一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那个恶婆婆。幸好我们生活在新中国。那时的整个社会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多少小女孩失去了亲人的爱,本该像我们现在的上学年龄的却不能上学,在家里做这做那,还要饱受摧残。想想那时的小女孩真是太可怜了。而我们现在吃的好,穿的好,父母都把我们当宝贝,享受着科学文化的教育。

  总的来说,呼兰河当时的人们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精神是愚昧的,人心是迷茫的,尤其是迷信害了很多人。而我认为呼兰河也许就是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落后时期的种种生活,也庆幸自己生活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3

  放假了,抱着从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向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明白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那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欢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能够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能够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能够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能够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能够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

  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我的故乡和童年,用自我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4

  这世上有一本书。它如诗,如画,如歌。它既幽默,又讽刺。这本书叫《呼兰河传》。这世上曾有一位女作家。她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天才而又短命。她叫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的作者。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使我感受颇深。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后一部着作,也是她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之作。萧红通过自己对儿时的点滴回忆,用自己轻盈细腻笔调把我们引领进呼兰河这个落后,迷信的小村子里。书里的呼兰河到处都显得那样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灰色的人性,乌云蔽日,看不到一点阳光。人性的残忍和无情,令人发指。整本书布满了灰色的色彩,那样凄凉。那些因人们的无知,迷信所发生的悲剧,令人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还记得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12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本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她,却成了一个陌生人家的童养媳,一个人孤独无助的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动不动就会遭到婆婆的一顿毒打,只要婆婆一有不顺心的事,小团圆媳妇就遭了秧,在她婆婆的眼里,她的命竟然比不上一只鸡,一头猪,多么可悲﹗但在旧中国又有多少与小团圆媳妇一样的无辜少女?她们生活在这个封建社会的最底层,承受着非人的虐待,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吓死的,不如说事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让她匆匆离开人世。

  萧红说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有祖父,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干活,一起玩耍,度过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她又只有祖父,母亲的冷漠,父亲的顽固,使萧红在祖父去世后,对这个家庭没有一丝留恋和感情!

  《呼兰河传》是萧红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本书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呼兰小镇风土人情,但它也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萧红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否定与不满。

  “他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这是著名文学家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读完这本书你也会久久地沉浸在那个灰色的年代,灰色的世界和那个年代的悲哀和残酷。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5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原名张迺莹。全书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发生在一座被封闭的小城————呼兰河城中一段悲惨的故事。

  《呼兰河传》中描写了许多人物。而我最喜欢"祖父"这个人物。祖父是个身材很高大,很健壮的人,手里总是喜欢拿着个长手杖。祖父是个非常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又好的人,当他遇到孩子时会经常和孩子们开开玩笑。他每次笑得都跟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似的。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而且,祖父还很会"做饭"。呼兰河城有一口井,不管猪、鸭……掉到井里,祖父总是如获至宝一样把它们捞上来,为挨饿的萧红做上一顿美味佳肴。祖父把它们裹上黄泥,用火一烤,再加点盐和葱,香喷喷的"大餐"就做好了。祖父一边看着萧红狼吞虎咽的吃着,一边关心的让萧红慢点吃,别噎着。每次萧红都能吃得饱饱的。每看到这个情节总让人感到满满的亲切感。因此,祖父成为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

  说完了最喜欢的人,再来说说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小团圆之死"。

  小团圆,她是胡家用8块钱买来的童养媳,她原本是个梳着两个大辫子,性格开朗、人又漂亮的2岁女孩。但来到胡家后经常被残忍的"婆婆"毒打,小团圆身体越来越差,变得非常虚弱,终于小团圆病倒在床上,面色发黄。可恶的婆婆为了让她活下来,用了各种歪门邪道的方法去"救"她。比如,用"跳大神"的方法非但没能救活小团圆,反而小团圆差点被烫死。又比如,用"抽贴"的方法既浪费钱财又耽误了治疗时间。最后她还是在痛苦中死去了。虽然小团圆无法掌握自己人生的悲惨身世让人叹息,但残忍又无知的婆婆更可恶。

  读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感受。世界上有些人内心是邪恶的,总会为了自己一时的爽快,而不惜毁掉别人的一生。但世界上也有更多像祖父一样的人,他们善良,向世人传递着快乐。

  这本书也让我懂得了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会好好珍惜它。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6

  或因懒惰、或因拖沓成性,总之借口总是容易找的,时至今日,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呼兰河传》。诚然,为人物、为国家、为公司立碑立传者比比皆是,而为地方、甚至一个偏远小城立传者罕有。萧红以散漫、随意而又诗化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副多彩的风土画卷,那是一个平静、寂寥而又美丽的小城,一群平实、健忘、鲜活的平头百姓过着清贫而满足、亘古不变,周而复始的原生态生活。一个时代、一座小城、一群人仿佛是中国大地在那个时代,甚至更久远时间中的一个缩影,一个写真。可以说,《呼兰河传》是一个多棱镜,不同人读它,不同的感悟。

  虽为南方人,不尽可能理解“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的妙处,读着它,却一股脑儿的勾起儿时的回忆,儿时的一幕幕以蒙太奇般的手法呈现在我的脑海,记忆弥漫,尤为温暖,那燃着火烧云的傍晚,袅袅炊烟,那看戏的热闹,那甜腻腻的叫卖声,那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稚气,串串童年符号永久的融进了故乡的云,故乡的水,开始怀旧、开始恋乡,我已老矣?但很享受这份温情,这份美妙。

  遭遇苦难而悲剧的团圆媳妇儿、有些阿Q而忠诚的有二伯、勇敢坚韧的冯外嘴子……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艺术源于生活,不需要多余的装潢和深奥的道理,接地气,这就最容易引起共鸣与同感,而现实的生活,又有多少类似角色?

  《呼兰河传》描写的诸多人与事是中国文化和历史沉淀的缩影,甭提那个大水泡子意义和经典的吃瘟猪肉的演绎,就拿“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类似的“精彩”一直在生活中不断的上演,而大家帮忙抬出陷入水泡子里的马,多半是为了热闹……呵呵,充分彰显了我们民族特性和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历久弥坚,又是多少文学评论家、社会学家不断深究、分析的课题,我们难道不也应该常反省吗?

  《呼兰河传》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懒惰如我的读者,懒于探究,而是随躺随卧,随翻随看,时任思绪飞扬,无限遐想,或悲或喜,信马由缰,无拘无束,享受读之乐趣而已。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7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暑假的时候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我。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半自传,记叙了作者童年发生的一些事情。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无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无忧无虑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灰色是整部书的色彩,语言凄婉,纯净朴素。堪称世界文苑的一朵奇葩。

  这本书又不断吃人的大泥坑,有性格怪异的有二伯,有萧红和爷爷玩耍的大花园,有人们求子的娘娘庙......

  其中最为深刻揪心的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我看到旧社会残酷黑暗的一面,人们思想的极度落后,迷信愚昧深深的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年龄就被买作童养媳,千里迢迢嫁到胡姓的一位人家,因为自己活泼开朗、大大咧咧而遭受到婆婆打骂,她不过十二岁的一个女孩子啊,身材高大怕别人说她于是谎报年龄十四岁。被婆婆用烧过的铁钳烙脚心,被吊在大梁用皮带抽,昏了用凉水浇,认为这可以使她更“懂事”更像小媳妇样子。不过一段时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病了,婆婆认为她身上有鬼,于是用尽各种迷信的偏方:请云游真人抽帖、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开水中煮三次,晕一次用水浇一头醒来继续煮......等到她昏迷了六七天后还被婆家人剪辫子休妻,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

  多么可悲的旧社会啊,十二三岁正是踏入初中校门,尽享青春美好时光的年纪,但在那时候小团圆媳妇就已遭受这么多的痛。由此可见,旧社会农村是多么可怕,它就像一堵黑暗的高墙,使人们思想跟不上时代文明的发展,只有麻木迂腐。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跟向文明,才能让那历史不再重演!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是萧红信手拈来的一片片记忆碎片,而这记忆的碎片也是她走到人生尽头的灵魂慰藉......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8

  在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冯歪嘴子。在小说的前六章中,小团圆媳妇、有二伯、老厨子等人物无不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精神的蚕食,读来让人的心一点一点地沉重;可是在第七章,作者描绘了一个与他人截然不同却又藕断丝连的冯歪嘴子,他成为了灰暗的呼兰河城上一抹亮丽的颜色。

  冯歪嘴子与其他人物藕断丝连,是因为他本质上和其他人并没有区别:作为一个小磨坊的磨倌,他娶妻生子后无处安身,妻子死了他不得不独自拉扯两个孩子。他和其他人一样逆来顺受,像是低等的植物一样生存。但是他非常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人的一点是,他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当别人面对打击都已经麻木的时候,他仍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当其他人只着眼于当下的苦难时,他却带着美好的愿望憧憬未来;当其他人面对绝望只表现出绝望时,他却能从绝望中找到希望。别人嘲笑他的命运,他不当回事,反而使别人感到恐惧:这样活着是可能的吗?世界上有这东西?

  有的,当然有的。正是这种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才使我们拥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才使我们没沦落到与麻木者为伍的地步。积极是麻木这块废墟上生长的蔷薇花,历代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坚守它。

  比如,在雨果所著的《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来就奇丑无比的他遭到了众人的抛弃与厌恶,被主教收养寄住在圣母院里。尽管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他仍有颗积极追究美的心,最后因为追求所爱之人而死。卡西莫多美丽高尚的心灵最终胜过了他丑陋的外形。

  再比如苏东坡,身为大文豪的他仕途却一再受挫,接连遭贬。可苏东坡并未像柳宗元那样被怀才不遇所困扰,相反,他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写诗自勉,不论在怎样的困境里都在为百姓服务:修建苏堤、烹饪东坡肉、练书法,并成就了一代文豪的佳名。后世学者评论到:苏东坡的文化已经根植于中华文化,若将它两根拔起,中华文化将千疮百孔。

  一段积极的人生是思想荒漠上的一朵蔷薇,它不仅出现在呼兰河城里,在圣母院里或苏东坡身上,它早已根植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为这个世界增添一抹生机。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9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在我们五年级时学的一篇课文,《祖父的菜园》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我还发现,这是一本名为《呼兰河传》的书里的文章。

  我立刻把它买了下来,然后被作者萧红的描写深深的迷住了,她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描写了自己的家乡,呼兰河。虽然那里十分荒凉,但是,因为是孩子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就像在写卖凉粉的冯歪嘴子的时候,明明他的生活很多苦难。但是通过描写他的行为和作者自己的感受,能让我们感受到,在他面对困难的时候,他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在结尾,他看到了自己儿子的笑容,那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不仅如此,还有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萧红对她生活的呼兰河小镇的描写,一个小小的小城,精心刻画。风土人情,来往起居,从卖馒头的,到卖烧饼的,一个个都活灵活现,有着自己的特点。

  在这本书中,呼兰河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而且荒凉,落后,那里的人们,迷信,愚昧。在第一章,作者就描写了一个有着“神奇能力”的大泥坑,坑里发生过许多意外,有许多东西都跌进去了,那为什么人们不肯把它堵上呢?因为它可以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个吃问题肉的借口,每次市集上一有便宜肉卖,都用泥坑这个借口,然后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有问题的,但却没有一个人承认,甚至说出来的人还会被大家群起而攻之,但是,虽然这个小城是相当的差劲,萧红仍然是把它当做自己的家乡。这让我在文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

  萧红的童年是在这个呼兰河度过的,哪怕这里荒芜,寂寞,比起我们,在这物质生活的到满足的现在,仍在挑三挑四,完全看不到别人的付出,永远都不会知足,但是萧红呢?她有什么?只有一个破败的家庭,但她的童年依旧丰富多彩,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她一样呢,还有她作品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在悲剧降临时都可以保持乐观的心情,也不想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比如考试失败,事情搞砸,但是你不去面对,困难总会在这里,我们应该向书中那些人物一样,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才可以使自己的将来变得更美好!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10

  《呼兰河传》被作者萧红用一层忧伤之纱蒙住了。通读全文,总能隐隐约约感到些许悲凄,但又是那么捉摸不定。是什么让她含泪愁闷?

  小团圆媳妇死了,不知是被打死的,还是被“救”死的,我看八成是被老胡家的街坊邻居给折腾死的。街坊邻居们和老胡一家都是为了小团圆媳妇好,这不难看出,他们都想把她管教成一个传统化的媳妇,所以才打她,在她生病时又都帮着出点子,虽是瞎出主意,但也是一片好心,只是结果不大好,在他们无所知觉的情况下,其实是把小团圆媳妇推到了鬼门关。

  小团圆媳妇只是传统保守的封建思想的一个牺牲品罢了,当然不只她一个,在那个时期恐怕还是有很多的。别指责呼兰河小城的人们,他们也是无辜的,他们也只是受到了封建思想的荼害罢了,他们也是可怜人。他们是无知的,是愚昧的,是保守的,是腐朽的,但同时也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这就使得他们有了“愚昧的善良”。愚昧的善良比单纯的恶毒更可怕,我一直这么认为。恶毒令人憎恨,但愚昧的善良不同,它其实是恶毒的一个分支,只是挂上了“善良”的头街,因为愚昧无知,所以总是被人们谅解。正因为人们对它的纵容,它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变相地“杀人”。

  既然说到了小团圆媳妇,谈到了愚昧的善良,就不能不提小团圆媳妇的婆婆。道家曰:“人性本善”。话是不错的,人的心在前期的确是善良的,但注意,是“本”,人心到了后期就会被黑暗的社会腐蚀了,变异成“愚昧的善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是不把小团圆媳妇当人看的,甚至把她贬得连动物也不如。不过她到底还有些良心,不然也不会花大钱给她媳妇治病,但尽花得是些冤枉钱,药方子荒谬到了极点。婆婆是不知道的,正因她愚昧的善良才间接导致了她媳妇的死。这个婆婆在书中是个反面人物,是当时社会上众多婆婆的影射。由此可见,愚昧的.善良坑害的人不在少数,说它比恶毒更毒也就不为过了。麻木的思想,麻木的人,使得愚昧的善良肆无忌惮地在世上横行霸道。

  愚昧的善良,它同恶毒并肩走在一起,状如亲兄弟……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11

  《呼兰河传》是一本萧红写她过去故乡的书。茅盾曾说过:“《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作者讲述的那个呼兰河时代,好像离我们有一些遥远,但作者却用自己的文字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好似黑暗又有一些美好的故乡。

  在故乡中,小萧红最亲的就是他的祖父了,在这个“吃人”的世界里,小萧红宁愿依偎在祖父身边听那些讲了很多遍的故事,也不愿去触碰父母和祖母冰冷的心。这不仅衬托出了祖父的温暖,也拉出了一个大的无情的背景。

  文中讲到:“我总是能不分昼夜地听到团圆媳妇的哭声”。团圆媳妇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她年纪很小,做事大大咧咧,却总是被婆婆打骂,被折磨的生了病。婆婆又是请来大神,又是用各种奇怪的方子只管往她身子里塞。这不但没把病治好,还把团圆媳妇吓得天天做噩梦,也招来了街坊邻居来看笑话。他们把这当成是好看的大戏,你一言我一语地评价着。在我们看来这近乎扭曲的人性,在那个时代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那些麻木不堪的人却从未感觉到他们正在慢慢地毁了一个人。

  这个地方的深处,好似住着一个“吃人”的怪兽,但可悲的是,人们都喜欢它。

  村中有一个大坑,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把坑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钱。可却有多少小孩,包括鸡鸭羊这些牲畜,用这种方式无意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是填平就不会发生的意外,这多么令人惋惜和无奈。

  如今,我们再远观那个时代,那个远去的呼兰河,很遥远、很陌生,又很无奈。

  这本书有一个神奇的魔力,尽管有时间的差距,但那种黑暗时代给人带来的来自心底的冲击,却是那么真切又深刻。萧红揭露了麻木的人性,这种感觉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记。

  在我们如今的时代,没有迷信的团圆媳妇的婆婆,没有围观人的无情,没有路上没人填平的坑。可是那只“吃人”的怪兽还在,只是以不同形式适应了当下的社会。

  所以,我们面对曾经远去的呼兰河,站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一定要坚定心中所想,做那些自己心中认定是对的事。

  去奋斗吧,奔跑在这个可以实现梦想的时代中!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12

  《呼兰河传》讲述了萧红童年时和祖父的趣事,本书语言并不华丽,但就是这平凡的文字,清晰细腻的描述了一个平凡人的平凡事,这也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并不单一,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她拥有一个非常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她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点灯笼,可以说是玩的不亦乐乎。其中,点灯笼时发生的事最让我难以忘怀。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这个满是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擦拭后,她飞快地把玩起来,直到玩坏了祖父的脸上也依旧看不出任何不悦。这需要多大的耐心,才能容得下一个如此淘气的孩子呢?为了自己的孩子,可能大部分的家长都可以变得异常耐心,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因为辅导作业而暴跳如雷,真希望他们也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改变。

  萧红生活的村子也热闹非凡,村中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泥坑,它动不动就会让人、牲畜和马车陷进去。但也因此,村子热闹非凡,村里人一听到呼救,就会跑到坑边,该救人的救人,该拉车的拉车,该抬货的抬货,每天都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谈资,这样反反复复的,时常有新鲜事儿,也异常的热闹。这个坑,也给村里的人们带来了“福利”,当有淹死的牲畜时,通常以半价卖出。设想,如果真把这个万恶的坑填平了,那村中里会不会也冷清下来了呢?到那时,再也不会有人求救,再也不会有人帮忙抬车,更不会再有半价的肉了。这让我不禁想到,世间万物都是中性的,是好是坏,都是人给它们贴上的标签,所以遇事不要苦恼,说不定它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本书看完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凡、朴素且凄惨。可如果细细的“品”一下,你或许会发现,这就是生活的倒影,在这里可以看到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现在想来,生活中的每个人和每件事都是不可缺少的,哪怕是一个陌生的路人,哪怕是一个路边的修车师傅,哪怕是发生的一点小小口角,也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背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不就是由这样一个个路人、一点点口角、一次次聊天、一本本作业、一回回玩耍构成的吗?每一天,不就是这样度过的吗?

  从《呼兰河传》中我知道了生活的“原材料”和童年的珍贵!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13

  呼兰河中有一个小城,其中有着作者的童年,以及他那个慈祥的祖父。

  祖父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常常笑的和孩子一般。

  在那个严冬到来,大地就裂开口、处处布满冰霜的呼兰河边,作者的童年也似这座寒冷的城一样悲凉。她面对着因说吃的是瘟猪肉而惨遭母亲外祖母打骂的孩童,无人理会、无人在意的不幸者,无数在泥坑中丧失生命的小生灵以及父亲和祖母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都不禁让我泛起丝丝心痛。在这个悲凉的小城,作者和祖父渐渐成为彼此的依靠。作者的到来给予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祖父给予了作者无限的关怀和爱

  作者童年的美好回忆大多都储存在祖父的大花园里。作者总是爱学习祖父,如跟着祖父戴草帽、栽花、铲地。铲地时祖父还贴心的把锄头杆给我拔下来。作者在花园中嬉戏玩闹,作者一次把“狗尾巴草”当做“谷子”而被祖父好好的嘲笑了一番。

  祖父是有学问的,他喜欢教作者念诗,发现只念行不通时就给作者讲每首诗的意思。作者早上念、晚上念、半夜醒了念、客人来了还念,然而作者总是爱把“几度呼童扫不开”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那客人也总点头说好。

  祖父是个善良的人,在小团圆媳妇夜晚被打时,他到老胡家去劝说了好几回“小孩子知道什么,有点差错,教导教导也就行了”以及祖父借房子给冯歪嘴子居住,帮其渡过难关都体现了祖父的良善。

  然而祖父在那个年代思想上也难免是迷信的,呼兰河有一个说法,搬家“春天二月搬,秋天八月搬”祖父想让每晚跳大神的团圆媳妇家搬家也总说明年二月再让他们搬。

  祖父过了八十岁就去世了,那园里的风景也无影了,作者的童年因有祖父,所以拥有欢乐,用作者的话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

  祖父给予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它允许作者随便玩闹,对作者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作者的天性,在他暖暖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作者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中,这个悲凉呼兰河城中的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油画,一串凄凉的歌谣。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14

  “呼兰河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听说有二伯死了······”——前序

  读作家萧红的传记《呼兰河》,就像走进一部孤寂惆怅的史诗。

  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的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站在寂寞的香港土地上,用凄婉的笔调将满腔思乡之情寄寓在对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真实记叙中。

  凄苦可谓是小说的主情调。萧红在小说中写到的小团圆媳妇、王大姐是民国时期千千万万劳苦妇女的代表,她们的悲惨结局深深勾起我对特定时代的女性命运的思考。争取婚姻自由在村民的眼中甚至具有“犯罪”的性质,换言之,女性就如一枚弃棋,如一个玩偶任人摆布。如老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初到老胡家时成天乐呵呵的,甩着一条长辫子,可是当她的婆婆给她下马威时,左邻右舍都表示赞赏,连有二伯都说:“介年头是啥年头,团圆媳妇都不像个团圆媳妇”。于是这可怜的姑娘受尽折磨,被用鞭子抽昏、用烙铁烙脚心,打了一个多月,又被“跳大神”“用开水洗澡”“猪肉黄连”等治病手段冠冕堂皇地害死。小团圆媳妇令人悲悯的命运将呼兰河小城中人心的麻木、迂腐、迷信、丑陋暴露的淋漓尽致,人们的良知深受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毒害,既可怜又可悲。

  在凄苦的黑暗社会中,到底还是有一丝光明和希望的。正如萧红慈爱宽容的祖父给她人生带来的温暖和关爱一样。“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尽管残酷的现实给作家的童年生活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可我坚信,每当她回忆起儿时与祖父相依相伴的美好时光,就会从中获得温暖和力量。

  作家萧红一生都切身体会着身为封建时代女性的凄苦和悲惨,她经历过四段婚姻,在十个城市中徘徊流亡,尽管她英年早逝,但她的孤独矜持、坚强刚毅,在现代文学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后序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15

  《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山水画和一串悲伤的歌谣。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和暗淡的画面.带我去了呼兰河——号的一个小镇。

  作者萧红向我们展示了小城市的人们屈服于传统、迷信、无知、麻木甚至残忍。作者无情地鞭打他们,但也同情他们。

  书的开头解释道,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是戏剧的舞台。汽车翻倒了,马卡住了,猪窒息了。所以人们忙着抬车和马。有人说要拆墙,有人说要种树,但没人说要填坑。也可以看出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和固执。他们不知道如何顺应社会和命运。这是小城镇人民的悲哀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抨击他们没有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有限的思想。

  书中有一个孩子曾经掉进泥坑,是学校校长的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校建在龙王庙里,与龙王相撞,才惩罚了人们。所以即使有些人也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去上学。可以看出,当人们最需要接受教育、最需要敞开心扉的时候,却过分迷信、不重视教育,这说明人们屈从于传统,愚昧无知。他们也写下了他们可怜和悲伤的想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胡夫家族的重聚媳妇。她只是一个12岁的女孩,应该是最活泼的,但在一个无辜的年龄,她已经是一个妻子,被婆婆虐待,挂了三个月,只是为了让她服从。可以说,生不如死,就像一个囚犯。甚至在她生病后,人们用各种民间疗法和伟大的神来虐待她,甚至让她在沸水中洗澡和晕倒一次。尽管她很穷,但没有人愿意帮助她。最后,他悲惨地死去了。但是她的婆婆只爱她自己的钱。作者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的迷信、无知、麻木和残忍。他还对媳妇团聚表示同情,并批评当时的社会风气极其恶劣。

  事实上,小城市的生活并不糟糕,但它们只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创造出来的。

  团圆媳妇、王小姐、冯伟最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和冷漠造成的。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以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和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它以通俗的故事来批判封建伦理、社会风气、麻木不仁的人性。它让人一口气又一口气,这种情绪久久不能抑制。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16

  掩上《呼兰河传》,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扎着羊角辨的小萧红,她指着天空绚丽灿烂的火烧云在说着什么,我沿着她身后一条青石板铺的长路慢慢走进了呼兰河这个地方。

  呼兰河小城中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有路人、有邻居街坊,他们之间的琐碎日常,小城中的各种特色,在萧红的笔下绽放出不寻常的光彩。

  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深两米左右。晴天灰尘扑面,雨天泥泞不堪。人们经过那段路只能在泥坑两边的沿上走,非常艰难。晴天反而是危险的时候,因为泥坑上结了一层壳,让人误会泥坑干了,其实壳下面还是粥一样粘稠的淤泥。许多小动物不小心被粘住就淹死在了里面;也经常有车夫,为了赶路不小心把车子和马陷进泥坑,马越挣扎陷得越深。这时候周围的人就会过来帮忙,赶过来的人,有担葱的、卖菜的、瓦匠,也有其他车夫。他们卷卷裤脚,脱了鞋子,撸起袖子,商量着法子,附近的人则回家拿来绞锥、绳索,然后抬的抬搬的搬,喊着号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桥梁似的,把马抬起来。旁边穿着长袍短褂,非常清洁的,则给这帮人加油打气,这一番景象很是热闹却别有风味。

  他们只是一群呼兰河城的普通人,大家素不相识,在他人有难处的时候,能够自发的伸出援手,同心协力战胜困难。这泥坑折射出的真善美和来自呼兰河城的温暖让人久久回味。

  回到现代在大街上遇到这种事情,我们也能有这样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吗?曾经有些人,对别人以怨报德,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责骂、讹诈举动,让爱心人士出了力还寒了心,而旁观者则受到反面教育,遇到他人有难时会踌躇会犹豫,患得患失。

  这次疫情,无数的英雄逆风而行,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地投入到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他们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孩子,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也是普通人,他们却用热血和责任牢牢守护着家园、祖国。让我们看到,人世间的美好依然存在。随着疫情的胜利,这份美好会传递得更远,传递给更多的人。

  一个泥坑一场疫情,都是这世间的验金石。让我们吸取其中的真、善、美,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800字17

  《呼兰河传》是寂寞的。萧红也是。

  萧红的《呼兰河传》记录她童年时的历程,一个小女孩,解事颇早,她的身边有外祖父,后花园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她理解一切,又不理解一切。她似乎是有许多伙伴的,但她依然感到寂寞,因而我们也觉得寂寞。

  当我看到尾声时,心好像被什么捆住了,前面,萧红正写冯歪嘴子的孩子,似乎意犹未尽,似乎还有好多好多故事未写。但到这里,戛然而止,回到了现在。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尾声不是华丽的,也不是总结,读起来,让人感到沧桑,好像萧红在伸手想抓住什么,却又来不及而产生的叹息。这不是别的,这是寂寞啊!

  寂寞是什么?是孤单吗?不是的。寂寞不是身边无一人陪伴你而感到的失落。相反,是身边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与你心境相通。你想说点什么,却又无一人能与你沟通。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纵然有许许多多的邻居,但她不能与他们达成共识。她的邻居都是受着旧传统意识的束缚,而她不甘。她渴望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寻求一丝生机。寂寞的心灵是恐怖的,但萧红并不完全寂寞,她在后花园捕蜂捉蝶时,她无忧无虑地快乐着,当小团圆媳妇来到了胡家时,她便不寂寞了,因为团圆媳妇和她一样,不甘于传统意识的束缚,她抗争着,但她还是被庞大的、黑暗的传统意识压倒了。于是,萧红的心又重回寂寞,一直到她死去。一直到她死去,她的寂寞,不仅在她的身体里流的,还在她所处的社会中肆虐黑暗的统治,令人麻术,战乱不断的年代里有的与没有的,灰飞烟飞。临终前,她虚弱地说:“我将与蓝天碧海共处,身先死,不甘,不甘——她至死都不忘要寻求光明。她心中的“蓝天碧海”是新中国的诞生,旧中国的湮灭,她带着寂寞而去。她用她的一生启示人们拯救心灵,拯救社会。

  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的诗,因为它带着诗的凄美;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因为它反映出了呼兰河的风情;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因为它永远被传诵着。我们诵着这首诗,赏着这幅画,听着这串歌,走进呼兰河,走进萧红,走近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