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教师是写出来的》的读后感范文

马振华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的读后感1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教师是写出来的》,对于工作6年的我来说,对教师工作的责任和要求也有一番领悟:关爱学生是灵魂、教书育人是职责、终身学习是要求。当然想要完全做到这些确实需要花上很多功夫。不长的工作经验使我体会到一股脑劲的冲不太可行,教师工作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自我计划和调节能力,否则容易毫无成就感进而迷茫。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明确自己最需要做的事情和可能做的事情。最近读《名教师是写出来的》有了一些感想,乘记忆犹新赶紧写下。

  教师要不要写作?当然,这里指的是教育写作。这个问题素来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且各有理由。持肯定意见者认为,教师离不开写作,它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对者则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把书教好,而不是把论文写好。现在的职称评审过于强调论文助长了不好的倾向。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简单地回答“是”还是“否”,都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不要写作?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要选择做什么样的教师。有人将教师分为匠师——良师——名师——大师这么几个层次,所谓匠师,就是常说的教书匠。顾名思义,这样的教师就像手工作坊的师傅那样,年复一年,只会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手工作坊靠的是师徒相袭,技艺相传。我们的确还没有听说有哪个工匠有什么“论文”流传于世。但是,如果你要是想当名师哪怕是良师,那就另当别论了。所谓良师,就是教书育人,德艺双馨,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形象与口碑。至于名师,那就不仅需要德艺双馨,而且需要一定的名气,也就是知名度。如果你德艺双馨,而且声名远播,那就应当属于名师的范畴了。那么,名师靠什么获得?或许有人会说,靠评啊!的确,现在好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在“打造”名师,实施所谓的“名师培养工程”,有的地方甚至还在通过工程培养教育家。教育行政通过所谓的各种“工程”来推动名师成长最后也由他们来认定所谓的名师,当然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真正的名师不是靠工程打造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生长出来的;也不是靠教育行政部门评出来的,而是要靠社会的认可。不可忽视的是,在现代媒体社会的条件下,教师的成长与成名,不仅仅依靠自身的闭门修行,还要靠各种媒介的传播。有人说,教育写作能够“让更多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但传播的前提是你要有“声音”,这声音就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而这些正是需要通过写作来提升和传播的。通过这种传播,如果你能够声名远播,想不当名师恐怕也不行。要是这种名声能够穿越时空,走向未来,那就不仅是一般的名师,甚至成为大师了。

  千万不要以为,只是“名”扬天下的名师们才需要写作,其实,即便是一名“良师”也是需要写作的。如前所说,什么是良师?良师就是德艺双馨的教师。德艺双馨需要有多种途径长时间去修炼,修炼自己的师德师能,提升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品质与专业技能。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多教师的成长实践证明,教育写作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而且也是提升人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或许有人会说,名角一台戏,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的确,作为名师,尤其是中小学名师,上好一堂课应当是看家本领。如果连一节课都上不好,只是述而不作,是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如果评上所谓的名师了,连几篇体现自己教学思想的文章也拿不出来,这样的名师恐怕也走不了多不远。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上好一堂课也就是站稳讲台是名师的基础工程,而能够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是名师的提升工程。对此,李吉林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没有文章,思想就行不远。倘若你只能上课你成不了教育家,就是100节课1000节课也不行的,一定要有理论的构建,要有著述,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李吉林正是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了自己的追求,她总结出“学、思、行、著”专业成长的四字经,让我们窥见了一个名师成长的全部奥秘。据统计,李吉林老师至今已写作论文200多篇,著述达到200多万字。其实不仅李吉林,你看看那些当今活跃在教坛上的名师们:洪宗礼、王栋生、李镇西、程红兵、魏书生、孙双金……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师哪一个不是著述丰富?

  而我在闲暇时间喜欢读书,却很讨厌写作。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是这么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写作是一种逼迫。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认为写作是一种逼迫了,因为我在读书之时缺乏思考,没有思考就少有积累,没有积累哪能写出东西来啊?肚里没有货,如何能写作?长期以往当然会讨厌。这一点是我明确自己缺乏的写作能力。而同时我也明确了自己以前缺乏的写作动力,只认识到写教案是非常重要的,不知道写论文的重要点在哪。在引言中,作者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的这段话:“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写可以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因为写作能够保持自己对课堂的清醒、对评价者的距离,自觉辨别批判的声音;可以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地看待自己的课堂”。这段话使我颇为受教,写作和课堂是紧密联系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如果在教学中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有自己独特的东西。

  如何写作,也是我写作能力缺失之一。在中小学阶段学作文,老师会详细教文体、写作方法等等。似乎到了教育写作这一个阶段,我就完全不知道写作该如何写作了,也似乎忘记了教育写作归根结底也是一次作文!在这本书的第五章到第七章,作者详细介绍了教育写作怎样写、教育写作写成什么。仔细阅读这三个章节应该是阅读这本书的重点。其中第五章:过程论---教育写作怎样写,是我收获最多的一个章节。阅读这章我明确了写作比较适用的基本环节:触发、深化、意化、序化、物化、冷却。写作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动”起步的,一名学、一节课堂、一次回答、一份作业都有可能成为写作的触动,这是写作的内在要求。将触动的点深化,审视问题和材料拓展是第一步准备。在材料和思想中意化出文章主题,规划文章的结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思想的翅膀。所以要对构思后存放在心中的“文章”进行物化即编织文章的外衣。但是这个环节对个人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表现在语言的技巧与体例,你是更重要的在于思想的素养和材料的充实,在于主题的深刻与新颖。在这一章节的最后,作者提醒我们文章初步完稿之后不必匆忙进行投稿,因为时间让思想沉淀下来,时间还能产生距离,过一段时间,兴许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只有课堂的精彩是不够的,还要将这样的精彩进行记录并加以理性反思,这样既能够与人分享,也能提升自己。所以学会写作、坚持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之路。

  至此,对于教师要不要写作的问题,似乎结论已经逐步清晰,那就是,如果仅仅是当一名混饭吃的教书匠,的确不一定需要教育写作。相反,如果你不甘平庸,是一个有教育追求和理想,想当一名好教师甚至是想成为名师,就不仅要把一堂课上好,而且要进行教育写作。李镇西老师曾经充满激情地说过,教育写作是教育与人生的里程碑。是一段生活的定格;是一种生命的凝固;是一份情感的珍藏;是一道理想的光芒;是一串记忆的珠贝;是一束青春的花朵……那些理想之火不灭的老师们,千万不要忘记,每天,当我们走下讲台之后,请坐到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我们的教育写作之旅吧!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的读后感2

  读了丁昌桂《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一书受益匪浅,我觉得他里面很多话很有道理。其实,不仅仅是名教师需要写作,普通教师也需要写作。写作能够丰富教师的专业智慧,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实践智慧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这就需要写作。

  记得有一次在宜兴市实验小学听讲座,主讲者是管建刚老师,他讲怎么教学生写作,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口才非常好,滔滔不绝,让人佩服之至。翻阅有些作文杂志,也经常能够看到他的教学生写作的文章,当然一些教育杂志上的论文更多了。很好奇:这个管建刚老师是如何有这么好的文笔,这么多文章见报。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次看他的《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才豁然明白。“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他的10%是什么?现在,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你,就是两个字:记录!”坚持记录。“只要上班,我就记录,不记录不回家。这是我一年出一本书的秘诀所在。”管建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做教书匠》《一线教师》等等,记录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记录里多了思考,多了分析,多了研究。

  管老师在书中提到:每天花48分钟的时间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5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细想我们身边,不乏教育故事,不乏教育灵感,缺乏的是记录的手。只有记录下来,才会永远保存,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一两句,可以,八十句更好。不用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与及时。真实,才有价值。及时,是怕遗忘。遗忘非常可怕,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就会遗忘掉一大半,过几天就忘得所剩无几。只有记录,才会让你的灵感永远的保存。

  记录只是管建刚写作的一部分,正因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写作,才从一个普通教师走向成功,成为特级教师,名教师。

  所以,我觉得记录是个不错的写作方法。平时可以记录哪些呢?

  一是教学的成功之处。每节课下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好的地方,词语教学中,你是怎么样教学生记住词语的。比如,今年教三年级语文,在教“聪”字时,这个字很难记,我就这样教:一个人要想变聪明,首先要用耳朵听。在黑板上写下“耳”。还要用眼睛看,这两点就像是人的两只眼睛,在黑板上写下点和撇。还要口中说,在黑板上写个“口”,还要心里想,再写一个心字。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拆字,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聪字。以后只要说到怎么写“聪”字,学生就会说:“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巴要说,心中要想。”这个聪字的教学很成功,这就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

  二是教学的失败之处。即使是特级教师,也不可能每节课都成功。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设计自己觉得很不错,但教学效果却一般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失败的地方记录下来。

  三是对比着来写。同一节课,同一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一样,把这样的对比记下来也是不错的素材。将来写教学论文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上这些。

  当然,除了一些技巧之外,我觉得要想真正成为管建刚这样的人才,更加需要的是坚持不懈。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一书,值得每一位教师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