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读后感(精选五篇)

刘莉莉

  《张居正》读后感1

  读《张居正》犹如爬山,抵达山脚之前漫长的缓坡,再途经危石旁仅容一人而过的羊肠山路和退一步就会坠入深渊的绝壁,,一路险阻疲惫,换得驻足顶峰远眺崇山峻岭那种“一览众山小”的片刻怡然,随之而来的却是身不由己地仓惶下山,黯然神伤地潦草离山。仕途权贵好比自然节令,艳阳当头之日断然想不到冰冻三尺之寒;仕途权贵也好比登山,在巅峰之刻的怡然是断然无法预见山下凄凉际遇之痛。

  卷一《木兰歌》描述了绵里藏针的张居正,如何在隆庆皇帝大行和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这个改元的关键时期、依托李太后和新任的司礼监掌印冯保,一举挫败当时的首辅高拱,荣登万历第一任首辅的宝座。身世凄凉的玉娘是一位才貌双全、能吟会唱的才女,曾是邵大侠送给高拱的礼物。她和张居正相逢在前首辅高拱致仕的京南驿里。玉娘一曲《木兰歌》道出了“皇城中尔虞我诈,衙门内铁马金戈”的残酷,也叹出了政局“荣辱兴衰转瞬间”的无常。如果把政治权力比作登山的话,登山前的缓坡是漫长枯燥的、是需要忍辱负重的。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处理政务的胸有成竹和得心应手,其实完全取决于他“登山”前的隐忍与后退中积蓄的力量。

  卷二《水龙吟》如水龙吟的词牌,气势雄浑,抒发激奋的情怀。张居正接手朝廷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皆处于千疮百孔的状态,百事待兴。治乱需用重典,而重典必触及巨室的利益。年仅十岁的朱翊钧还无法独政,于是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组成的朝廷“铁三角”形成了实际的“君”。这种局面,成全了张居正这个“臣”,可以君臣合道,上下一心,把满腹治国兴邦的良策和襟抱,自上而下推进到万历新政之中。张居正上任之初,面临着户部连官员俸禄都发放不出来的窘迫局面,而官场三蠹——贪、散、懒——举目可见。张居正沉着应对胡椒苏木折俸引起的轩然大波以及推行京察广泛任用循吏而不是清流的举措,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不谋而合——管好人、抓住财。这些循吏中除了武将戚继光、殷正茂,也有王国光、金学曾这样的文人。对京官的“选、育、用、查、升、降”为万历新政的上行下效培育出了“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沃土。张居正为“登山”创造了良好的开局。

  卷三《金缕曲》是张居正迈向权力巅峰的关键时段,他所倡行的一系列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其中包括了裁汰冗官、整饬吏治推行“考成法”、整顿驿递和子粒田征税。难上加难的是这一系列变革不是触动“君心”就是撼动“官心”和“特权”,这些都是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利刃之举。其中最令人始料不及的就是张居正自揭“家丑”事件。张居正把赵谦在官任江陵县令期间,赠送一千亩官田给父亲以换得举荐机会的实情,亲自禀告给李太后和小皇上。张居正这种把国放在家之上的气魄,和振衰起隳的种种举措,使得万历的新气象不仅仅只是流落笔头的文字,而是取得了很好的实效。然而,张居正所处的时代毕竟还是儒家思想统治的“忠孝仁义信”时期,张居正父亲去世,原本应该遵从洪武帝立下的回乡丁忧守制三年。为了万历新政不半途而废,小皇上坚持夺情,张居正在《金缕曲》中表现出心中不被清流理解的无奈:“我为人子遭诋毁,忘江南,烟水茫茫,陡然泣血。”也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无畏“只是明君难割舍,扶社稷,要创千秋业。功与过,且抛却!”

  卷四《火凤凰》中张居正权力登顶的标志,就是他如同帝王般的南归江陵厚葬父亲以及“一条鞭”法赋税改革的实施。这次南归,张居正不但见了即是政敌又是挚友的前首辅高拱,而且也再遇阳明新学的传人何心隐。何心隐曾在隆庆皇帝大行之时给了张居正“消朋党、用循吏、清巨室”的治国方略。在吏治和财政稳定之后,张居正不得不把他的雷霆手段延伸到学术。而何心隐由于干涉朝政之事最终落得不得不死的结局。高拱虽身在乡野,但对朝廷大事了如指掌,他对“辽东大捷”的疑窦,导致了张居正对“辽东大捷”真相的调查,以及对皇上已颁旨赏赐给各路官员爵禄的悉数追缴。如果说何心隐之死,伤了一派中立清流的心,那么对于“辽东大捷”的追缴则彻底让张居正改革计划的追随者寒心。而张居正的功高盖主和严父般对幼年万历帝的高压管束,都在他死后遭到了万历帝的残酷清算。玉娘在张居正坟前殉情前的一曲《火凤凰》道出了张居正已知其难,却能不变其行;已知其身后凄凉,却能不变其治国雄心。“不用说生前显赫死后孤凄,不必叹人妖不分世态炎凉,先生即是火凤凰,又何必,在这尘嚣浊世争短长”。至此,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彻底失败,他的功名也转瞬从峰顶陷入谷底。

  张居正,成也朱翊钧,败也朱翊钧。因为朱翊钧的年幼和师徒关系,张居正得以施展他的治国宏愿,成就万历年间的太平盛世。也由于朱翊钧,张居正生前就已落入亢龙有悔的境地,身后整个家族如弃子般被彻底清算。海瑞曾说过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而我更宁愿相信张居正最喜爱的循吏之一金学曾的一句话“张先生不是不懂得防身,而是根本不屑于一防;他对于自己身后的悲剧早已料到,他之所以要这样做,乃是为了实现他担当天下事的宏愿。”忠诚信念,甘愿燃烧自己的人不多,张居正当属一个。世间纵有千万官,人间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读后感2

  我今天要介绍的书是熊召政的长篇小说《张居正》。

  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张居正与太监冯保合谋,逐去高拱,自任首辅,掌握明廷大权,开始进行改革。改革中他提出以“考成法”整顿官僚机构;同时注意任用支持改革的才俊之士。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中央集权。实施清通欠、省驿递、惩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项改革措施。改革赋役制度。为清查隐漏土地和推行一条鞭法,又在福建开始清丈田亩;实行查革冒免,即清查冒充优免的丁田,不许官僚假冒优免逃避赋役。张居正还采取厚商措施,整顿钱法,严禁私铸,同时许银钱兼用,许商税纳钱;批准实施户部“速通关以甦商困”和“减税契,宽铺行,恤商人”之请,并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减轻了黄、淮下游的水患,漕运畅通。对周边民族,“外示羁縻,内修战守”,整饬边防,改善了民族关系。他以戚继光等主持蓟州防务,以李成梁镇守辽东,边防败坏局面得到扭转。

  《张居正》这部书,以明朝张居正为原型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共分为《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四卷,129章。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着张居正展开,第一卷《木兰歌》是变法的前奏,主要叙述着在隆庆皇帝病重去世和皇权变更的特定情况下,高拱、张居正、冯保之间的争斗和权力三角的逐步成型。第二卷《水龙吟》明写京城里“胡椒苏木折俸事件”所引起的一系列纷争,暗写张居正借“京察”整饬史治的机会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这一阶段中,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三人的权力关系中逐渐趋向稳定。第三卷《金镂曲》是在权力三角关系稳定后,叙述了张居正变法最艰难的攻坚阶段。小说第四卷《火凤凰》描写的就是随着小皇帝长大而逐步收回皇权,权力“铁三角”随之瓦解进而导致变法迅速失败,保守势力全面复辟。

  2015年,《张居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这本书吸引读者的地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书中对景物的空间位置描写非常的细致。比如这是庆远府最西北端的一个县,三面与贵州接壤。境内万山重叠,处处奇峰插天,道路窄如羊肠。僮、瑶、苗、僚等土蛮杂居于此。经过两个多月的围剿,韦银豹、黄朝猛率数万叛匪退缩到荔波县的水山中。殷正茂层层堵截步步进逼,统率十万大军对叛匪形成合围之势。荔波县归南丹州管辖,属于那种“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地方。县城在缥碧的荔溪边上,萦水枕山,风景如画。只是地方过于促狭,县城常住人口不过三千人左右。把毛厕茶亭统算在内,也不够一千间房屋。可是此番前来的人马,先不说粮食辎重堆积如山的大军,单是广西布政使、庆远府巡抚、南丹州知州、府治镇抚司以及驻军千户等等随军而来现场办公的各级官员,连同僚属一块大大小小也有上千人,纵是把县城居民全都赶走,房屋也不够。殷正茂也不管许多,只是命令这些地方官员悉数住进县城,而把自己的总督行辕安置在城外三里地的关帝庙中。

  关帝庙在一处山坡上,底下是清清浅浅的荔溪,溪对岸又是连绵的岗峦,再往里走,便是进入水嵃山的官道。这天上午刚过辰时,殷正茂正在关帝庙内与几位参将商议军事,忽有亲兵来报:“启禀督帅,所请客人已到山下。

  第二、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解决写的非常生动。比如胡椒苏木折俸一事,从头到尾做了详细的介绍,从中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第三、此书让读者对张居正的人格魅力和治国方略折服,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张居正从入阁到首府的历程,中间夹杂着高拱的权谋暗算、大明皇室的无奈渴望。在张居正出任首府后,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实行京查、取消皇亲国戚的部分特权,使大明的江山再一次固如金汤。

  《张居正》读后感3

  读完了《张居正》这部历史巨作,我深深为张居正的胆识和才气所折服,同时也为他悲剧的命运感到惋惜。

  他在世时,万历新政的推行和实施,无疑缓解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他死后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却令人发指。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张居正穷尽毕生心血,为的是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康。他是明朝的才子,是皇帝的老师,同时也是天下人的宰辅。他大力进行改革,使衰败至极的明王朝得以重振雄风。他的改革无疑触动了贵族门阀的利益,那些王公贵族恨不得将他粉身碎骨,然而他并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

  玉娘──他的知己,曾替他算了一卦,说他“精于治国,却疏于防身”,他的幕僚金学曾却说他是不屑于防身。是的`,倘若他已经想好了退路,又怎么可能会不顾一切阻挠来改革呢?死后又怎会有那样的结局呢?

  据说他死后,对他的清算除了对江陵张府挖地三尺,对张家老少无情灭绝之外,差一点就要掘坟碎棺,将他的遗骸拖出来喂狗。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皇帝竟会这样对待他的老师,对待这个国家的功臣,实在是令人心寒,自古朝臣小人多于君子,然而明朝最大的小人却是万历皇帝自己。

  我想若非张居正,明朝早就会在历史舞台上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正是因了张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统治才会多延续几百年。张居正用他的铁腕手段维护了王朝的尊严,他在一天,这个王朝就必须按他的意愿按部就班地运转。这就是他的威严所在,不怒自威。

  然而他的改革触犯了那么多人的利益,他的铁腕手段使他的同僚也感到胆寒,因而那些人抓住张居正父亲的死大作文章,说他匿丧不报的,说他贪恋高位的,比比皆是。哪怕是他的门生也不例外。

  古时遇到父母去世,有为父母守灵三年的习俗。不论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回家守制。因而张居正的无私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读书人对他的行为更是愤怒,然而皇帝袒护张居正的强硬态度暂时封住了所有人的嘴。我想这也极有可能是张居正悲剧命运的一个前奏。

  古人云“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这世上能够了解张居正人少之又少,就犹如那稀世的珍宝。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荣誉和尊严也一并被剥夺,甚至只要是与他有关的人都被牵连。他若是知道了定会寒心啊。但是我想,即便他是知道了这样的结果,也还是会力排众议进行改革。毕竟政治是张居正实现他毕生理想的舞台,也是他对这个国家最大的贡献。

  他的成功令万人瞩目,他的失败又如此令人寒心。正是浮华淘尽,满目荒凉,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感伤。

  《张居正》读后感4

  近日读了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小说文笔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熊先生对明代的历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识的描述引用显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居正》共4本,读起来并不觉得十分吃力,在春节期间是我难得的好读物。通读下来,对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了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气象,大有一扫明朝颓废景象之势。在任期间,他大胆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税制、整顿讲学,并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冯保的支持下达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在其回荆州埋葬父亲时,沿途官员的巴结奉承、随行队伍的气派,都大有盖过帝王之情形。至此,张居正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点。

  繁华过后总是难免寂寞。张居正任首辅十年,所积累的权势和人脉看似深厚不可动摇,却没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随之而去。

  当然,在熊先生的笔下,张居正还是作为正面出现的,对张居正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过查阅资料,读者可以发现张居正在其去后所遭遇的情形决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着一些失败,正是这些失败导致了其身后的不幸:

  一是张居正与小皇帝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对小皇帝的教育并没有起到效果。小皇帝刚刚亲政,就把火烧到了自己的师相身上,这是为什么?单单是因为张居正拒绝从国库拿银子补贴内廷?非也。或许是张居正的权势大得已经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想想当年高拱就是因为轻视小皇帝才被罢相,因此万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听张居正教导的小孩子。事实上,有记载表明万历在少年时即显示出较高的天分。

  二是张居正失去了广大官员和士林的支持。虽然推行改革势必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招致他们的反对,但张居正的问题决不仅仅在于此。根据《明史》记载,到了最后世人对张居正"日恶之".从后来查抄张府看,张居正虽不算大贪,但也决非洁身自好,一个一向反对贪腐之人,竟背地里如此作为,难怪万历要动摇对老师的好印象了。在其任首辅期间,其父亲在荆州收取了地方官员奉送的数千亩的良田,恐怕张居正未必全然不知情的。

  三是与冯保的联盟导致了内在的不稳定。按照明朝的祖制,内外官员是不能结交的。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既使张居正得到了政治上的有利支持,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

  熊先生还提及李太后对张居正有一份暗藏的情愫,并引得万历的反感,进一步导致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我个人感觉这可能是文学上的春秋笔法,但不影响张居正的改革者形象。即便放在今日也可以理解,毕竟要打翻既有格局,总要各方博弈,并借助各方力量,直至达到最终的平衡为止。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类似张居正的改革者在中国的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些,只是世间已再无那个张居正了!

  《张居正》读后感5

  《张居正》这套书一共4册,我花一周时间把它认真读完,这是我自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以后读的第二套历史类小说,读完后我不禁掩卷而思。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伟大的改革家,在他的提意和行动下,本被贪官花掉所有钱的户部(财政部)收入了几百万银子(约要等于几十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在五年内拿到了几十亿元!我终于知道,奇迹是创造出来的,而这个奇迹,是张居正创造出来的。

  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人有很多,他们联合了起来,极力反对张居正改革,还好皇帝对他非常信任,让他继续改革。本来很快就是灭亡的明朝在张居正的改革下,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开创了继永乐盛世以后的又一太平盛世。

  然而,有些什么都不懂,只知道遵守祖制的读书人,在张居正父亲张文明死后,不顾改革正在进行中,强烈要求张居正回家守制。张居正当然不同意,好不容易做到这样,如果一回家,这些事谁来管呢?但是那些读书人一再要求,还上书批评张居正不孝,其中还有他的学生。学生骂老师,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啊!最后,这些读死书的人在被打了几十大板后罢官。

  当改革接近尾声的时候,张居正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贵族们趁机破坏改革成果。此后,明朝进入无可救药的深谷中。

  张居正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一心为民推动改革,敢于与天下富豪为敌。只为创立太平盛世,延长这个朝代的“生命”。

  张居正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可以用岳向身上四个字来概括:精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