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张东东

  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1

  读完《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发现原有的关于人性的好多“传统智慧”需要重新认识,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又如“琴棋书画,样样精”,诸如此类的原来让人深信不疑的所谓至理名言都被打上了一个问号。盖洛普对人性的定义是打破常规的,认为个人优势是由才干、技能和知识构成的,其核心是才干。才干的定义是一个人“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才干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形,很难改变。才干是个人所独有的,无法传授,也无法培训。盖洛普建议,铁杵继续当好铁杵,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同时去买一根针来缝衣服。同样,让兔子去跑,别教猪唱歌,因为你白费功夫,猪还不高兴。所以无论对于当事人还是他的领导,关键在于识别和发挥其独特优势,归根到底也就是扬长避短。

  “传统智慧”鼓励选拔一个人要根据他的经验、智力和意志,这三点确实也比较重要,但才干才是业绩的根本动力。不论怎样仔细地以相同的经验、智力和意志标准选人,雇佣的员工所取得的业绩总会参差不齐。就象书中第一章所描述的零售店的案例,所有的经理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培训完全相同,但是有的人能营利15%,有的人却亏损30%。另外,实际生活中也有个案例,杭州的一家银行在启用财务人员时只考虑了对方的专业能力及经验,忽略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自律性强、敢为性弱、责任感强、情感理性等个人品质,还得具备健康单纯的业余爱好,生活背景、朋友圈子等因素,让一个才参加工作的男青年担当大任,结果,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贪污公款十几万元,平均一天一万元,成了当时全国的一大新闻。

  每个职位总有做得好和做得差的,不论它多么简单。经验、智力与意志都可以明显地影响一个人的业绩,但只有合适的才干――即适合于某个职位的行为模式――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不同,为什么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些人出类拔萃,而另一些却在苦苦挣扎。故而,管理的第一要诀即为“选拔才干”。

  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2

  这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去做的书,而不是给你一堆理论的书。以前听说过Q12只知道是12道测试员工对企业满意度的问题,并不知道它是双面测试的工具。乔治·盖洛普认为要想把人管好,首先要把人看好,把人用对。通过询问企业员工12个问题来测试员工的满意度,也是测量优秀经理的标准,从员工对Q12回答的肯定程度可以直接的反应经理的水平,在Q1—Q6的问题最具有威力的,员工的肯定回答。将是创造良好而高效环境的开始。简单而高效的测量工具,让经理明白工作将从哪里入手,给我们作为一个优秀经理努力的方向。读完它我感受颇多。长期以来,企业对员工要求很多,却往往容易忽视员工精神上的诉求。这些东西不需要太多金钱就能极大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激情。一线经理的关心和帮助能够极大地推进基层员工的成长,从而间接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而且会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它才能将其作用更好的发挥!从Q12侧面对企业也反映出以下的问题。

  因此书中一直强调一线经理就是催化剂,优秀经理应明确四项核心工作选拔人,提出要求,激励他,培养他。这四项工作听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好它,侧需要你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究竟能使一个人改变多少。我们必须知道才干,技能,知识三者的区别。知道这三者之间那些是可以教会的,那些是先天的。要知道如何提问,才能透过一名求职者自我表现的欲望,而揭示其真实才干。技能和知识是可以很容易地被教会,才干是无法教会的。那何谓才干?说起来是一种性格,或者说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近乎先天的优势。有人天生就善解人意,或者对数字极其敏感。而其他人即使经过大量的训练也未必能达到他们没有刻意练习就能达到的水准。我们应该帮助每个雇员避开弱点,将其长处发挥。而不是试图改变当事人,更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员工。我们要真心去关注员工,知道他们的喜好,优点和弱点。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书中这句话很经典:离职的员工并不是要离开公司,而是要离开他们的经理和主管,经理和主管对员工的影响很大。对员工的关心可以增加双方的信任度,而这种信任会左右员工对公司的看法。所以可以看出我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我们团队的发展。因此优秀的经理应该打破一切常规,改变传统智慧的观点,来解决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结合书中阐述的道理,我们也应该从两个角度去看问题。

  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3

  每一本被推介的管理书,都有其出色之处,这个出色之处,我理解为与众不同之处,这是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作者的观点及书的“看头”与卖点。

  从我工作的性质与职能来说,《打破一切常规》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Q12。最早看到这12个总是不是在本书,而是另外一本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书中。当时也觉得它很了不起,更觉得如果哪个公司如果对比这12个问题,如果大家的评价很高,这样的公司就是我的向往。

  其实这样的公司是不存在的。

  每个公司都有不同之处,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管理,最直接的是人不同,带来文化的不同。每一个模式都可能成功。这是我的感受。

  XXX也是这样,我们从很小很弱起步,发展到召集的中等规模,我们有着很多的特质如领导的卓越、干部的拼搏,良好的政府关系和深厚的人脉,严格的管理要求等,这诸多的因素都是我们和别人不同的企业文化,从而促进了公司的成功。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着重于与众不同的产品策略。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人才越来越成为管理的中心。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公司不断壮大的规模,促使我们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建立一套科学而合理的管理方法。

  盖洛普认为,对内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因为你不知道员工怎么敬业、客户怎么忠诚。盖洛普拥有员工自我评测忠诚度和敬业的指标体系,盖洛普认为,要想把人管好,首先要把人看好,把人用对。给他创造环境,发挥他的优势,这是管人的根本。用中国的话来说使每个员工产生“主人翁”感,盖洛普称作敬业度,作为自己所在单位的一分子,产生一种归属感。

  盖洛普的核心思想是优势理论,他认为企业、个人也好,把个人、企业定位围绕独特优势来进行是最有效的,也就是扬长避短。Q12是多年研究得出的重要纬度,基层文化环境建设、人本建设的纬度,但不是测量完就结束了,更大的是通过12个纬度的评测的结果广泛的推动而不是用来代替与员工的对话,倾听员工的呼声,了解员工,以此带动客户公司管理工作的改进。不只是简单的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