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简介后就毫不犹豫的订购了,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海姆·G·吉诺特所着,是一本介绍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方法的书,告知家长爱是需要技巧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部书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诠释着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读这本书时我心中有着深深的自责,作为一位母亲我真的很失败,看到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对上号,我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缺点,然后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评指正,声音不自然的会提高八度,有时还会加上一些定性的语言,我自认为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没想到却深深的伤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说的,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给与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文中有一例: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平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新拿一杯果汁吧,还要那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旁帮她。妈妈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做女儿的真的很感激。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如果妈妈大发雷霆事情还是得解决,还弄得妈妈生气女儿伤心。即使无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会把书中学到知识,切实地运用到生活中,我会努力的改变与孩子的沟通,希望我们相处的每一天里都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
自己为人师已经15年,为人母也有八年了。这么多年来自己不断地探索,不停地努力,虽然有一定的收获,但每每和同事聊起来还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好管理。不久前一位同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看后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一共有10个篇章,每一篇章都是围绕一主题,用实际生活中的常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家长,及时给予家长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掩书而思,书中的家长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作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如此。平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现在,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和同事们交流,很多时间会把话题引向学生,引到最多的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一年比一年难教,怎么越来越难管理,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不太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呢?最近,我研读了海姆G吉诺特这位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 家写给老师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老师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教育中随时出现的令人烦恼的小事,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理论是没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中,教师怎么和孩子相处,大家都意识到应该是:尊重、平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就会出现一些偏执,出现的偏执,并不是老师不爱这些学生,主要应该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理解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我对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说到,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首先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沟通原则,谈境况,不谈性格和人品,它是用于老师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场所。知道如何在各种条件下运用这个原则,是有效沟通的核心。其次是,对于学生,老师可以愤怒,但绝不侮辱。 然后是如何表达愤怒,作为教师,我们都深有感触,在一个学生听讲良好的班级讲起课来那是滔滔不绝,言语生动,这样的课堂师生感觉都很好,可是,如果满心欢喜走到一个嘈杂的教室,我们的心情已受到影响,我们会发怒,发怒时我们的心给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们也会大喊大叫,训斥学生,这样,整节课的学习效率也就不会好到哪里,我们发怒之后也会有内疚感,也会在心中正中决定不能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书中举例说:比如说进到一个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师坚定的说:“听到这么高分贝的吵闹声,我被激怒了。”教室里吵闹声平息了,因为老师在这里既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又没有侮辱孩子们。
要拯救老师和孩子们的沟通,就要学会不带任何侮辱的表达具有细微差别的各种愤怒,其实,大多数老师对孩子们都有正确的态度和关心,他们所要的,就是一种能够表达这种关心的沟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时,一个老师也能避免使用诋毁的语言,这些自我试试的控制,不会使他的表达变得平淡,相反会增加老师的风格。我想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关键的,他学会了运用一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一种生动、大胆、不带上海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沟通,就像健康一样,取决于未然,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学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这本书是老牌的育儿书,读了一半,主要就是在讲如何跟小孩交流。《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讲的是一样的。所以这两本书打算放在一起看。我想可能很多观点是雷同的。
作者是位心理医生,但他在书中没有从生晦的心理语词来讲述。表达方式很浅显,也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为是国外书籍,又是本沟通的书,所以书中语言的表达很西方化,作为中国的家长,只有参考价值,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在第三章,有提到谎言。"如果我们希望孩育孩子诚实的品德,那么我们必须作好心理准备,既要听让人愉快的真话,也要听让人不高兴的真话。"
二岁半的儿子有时也会说一些可能认为是谎言的话,他会对我说:我不喜欢妈妈。我不要和妈妈一起睡。我只是笑笑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妈妈,你想和妈妈一起睡。还亲他一下,他笑了,笑的很开心。
有时他会假装做些假动作,我会问他:宝宝在干嘛?他说:把瓜子给妈妈。我问他:你要吃吗?他说:要。我也假装给他吃瓜子。然后大家一起笑了。
我想有谎言也不是大人所谓的谎言吧,他已经有想像力,只是想像与现实有时他还不能界定清楚。他有把他想像的一部分当现实跟我们一起说。我觉得大人应该尊重他的那想法。不要定义为这是在说谎。
当他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也尽量不要用谩骂等方式来表达。他做错事,也会内疚,就像圈圈做了坏事他就哭。他做错了,他意识到错了,我和外公外婆只会对他说:不要紧。一句话,就不会让他那么紧张。如果用打骂方式来处理,他将来就会用所谓的谎言来掩饰。而圈圈做错事,当我们问他这是谁做的,他会说:宝宝做的。那做的对吗?他会说:不对。仅此就够了。过多的说教,就如作者所说,不一定有效果。
这就是沟通,沟通需要效果。如果没有效果,说明这次沟通的方式是失败的。
粗略看了《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作为父亲,我觉得羞愧难当,有一种不安的情绪在蔓延。记得自己非常喜欢鲁迅的一段话: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现在“我该怎样做父亲”一个急迫的命题,摆在我的面前。恰逢《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现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视角,给我这样一个毫无章法的父亲,一次警醒、一剂清醒剂。
以前,我总认为,女儿快十岁了,现在对她的教育,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于是,考试没达到理想的成绩,就责怪她不够努力;在家里不做事情,就认为她没有分担意识;犯了错误,就责怪她不吸取教训……我们之间的谈话,变成了一个命令,另一个服从;一个是真理,那另一个只能是荒谬可笑的。
作家杨红樱说过,她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了我“破解童心”的角度——当孩子和我们谈话时,我们更应该读懂他们的暗示。
比如:孩子会跟我说:爸爸,这次考试我考砸了。其实,孩子是在向我暗示:爸爸这一次你就不要责怪我了,下一次,我一定能考好,请你相信我。可是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对孩子大发雷霆,不问青红皂白地说落孩子一通。我想这样的事情大概会时常发生,我们常常对孩子缺乏耐心,一次的考试失败,仿佛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我们忽略了孩子奋发自醒的能力,看清了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书中,我还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我们已经习惯了“虎爸”、“虎妈”的角色,对待孩子,我们总是严肃有余,从不肯轻易地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其实,我们更应该能够感受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对孩子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孩子失望、害怕时,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结实的拥抱;当孩子愤怒不满,我们应该能够感同身受;当孩子疑惑、不安的时,我们更应该成为他们的“知己”。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了一些先入为主的主观感受,少了一些是是而非的标准,少了一些成年人的“自以为是”。正如书中所说: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现实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就是我们期盼的吗?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地方,它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怎样”,把我们带入教育的“应该状态”。但我也深知,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怎么做父亲”更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长,用我们的进步换取孩子长足的发展,给孩子更多的幸福时光。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不论是父母和孩子围坐在餐桌上共进晚餐,还是老师和学生相聚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促膝谈心,这将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卷。然而,我们并不常这样表达,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许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温馨了。掩卷深思,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学习的改变的还有很多很多。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分为十个章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希望每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争辩、战争。可是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教师亦或是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因为语言像刀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在沟通中发生的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与孩子沟通应该学会把孩子像客人一样对待。
第一章分多个方面解释了和孩子对话的这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首先,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孩子们看似没有完结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不是单纯的想获得大量的知识,他们想要得到的是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同孩子沟通应该理解到孩子提出的简单问题背后的真正用意。其次,与孩子沟通应做到换位思考,因为只有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
由此,我想到我的中学时代老师通常对有情绪怒气的学生的做法是:冷处理或者是立刻严厉的批评他。如果作为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我想这样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是理解他的。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
除此之外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这本书虽然是介绍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但我觉得它同样适用与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因为或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学生。所以,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
总之,老师与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在教育学生中充分的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本学期初,学校邀请教研室主任邹盛蓉来校讲座,邹主任推荐两本书《好妈妈,懂比爱更重要》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给大家读。于是我先选择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一读,虽然平时工作比较忙,但也阅读了一些。在阅读此书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关系大于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如果父母或者老师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孩子对长辈就产生信任与喜欢,潜意识里就认同长辈的观点,就会加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习成绩、思想道德等就容易提高。反之,倘若师生关系不好,又或者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就不太愿意听话,甚至逆反。尤其是四、五年级学生,自尊心强,自我意识唤醒,如果老师或者家长没有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一味命令式地布置任务,就容易适得其反。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是的,教育要在沟通中展开,爱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的交流,善于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同事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确实,很少有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老师似乎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老师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教儿子学习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其实想想,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让自己个深呼吸平静一下,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近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表示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平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谁谁,每天学习到深夜,一早起读书预习,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平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吗?我们成人都无法逾越的坎儿,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点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无须太多的道德、道理,只需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fsir)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这样拥抱或者一些身体语言,其实会更让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为不小心将牛奶洒掉了,你不是斥责他,而是走过抱走他,去冲洗身体的奶渍,然后告诉他,咱们一起去用纸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会一声不响的擦掉眼泪,然后抢着跟你去擦牛奶斑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伤害。或者总是以母亲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果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事给孩子带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陪着不能算陪伴。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很多年没有以这种方式写一篇文章了,当儿子把作业拿到我面前要求我买这本书时,心里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儿子想要和我表达什么?是不是我和儿子这几年的斗志斗勇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书的封面的图片很温暖,孩子和妈妈很温馨,带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有几章的内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让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学习!
交流密码:看完这一章,觉得自己以前和儿子的沟通的障碍太多了,想想平时对儿子用的威逼、利诱、批评……真是觉得很愧疚!导致孩子现在和我的沟通越来越遥远,孩子每次想和我谈话的时候,本来很高兴的一个话题,我总是能谈到他学习上面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吵架无疾而终!书中看见有个父亲如何让正在怒气冲冲的儿子消气的对话,我不仅想起7月十号的时候,我和儿子约定等他休息带他去看电影的,他自己在医院看完牙齿在电影院等着我,我告诉他很快会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车,当我到达的时候已经迟到电影开始十几分钟。当儿子看见我时特别生气说,”不看了!“怒气冲冲,我给解释了,他还是生气,我没忍住也给他大声嚷嚷,孩子含着眼泪一个人走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看了交流密码,我真后悔自己怎么没早看,其实只需要一个真心的道歉和谈到孩子当时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语言力量:”称赞对孩子有用吗“?这句话在这两年里我真感觉没用了,不管是语言还是物质,我对孩子下了个定义:”现在孩子怎么都没欲望了呢“?其实不是,是我平时的称赞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不快乐的称赞语!当孩子有一些问题时,都是我在对他说,甚至是希望他立马就能给些我想要的反应!可看完这章才发现都是错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给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我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从来没有想我在说话时,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愤怒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当孩子生气是我会把他当时的”事情“强调,而不是考虑他的心情,尊重他,关爱他!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用心呵护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书中讲到孩子的责任感、纪律、积极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为,我都很感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解决我之前的期待,给了我答案!做个快乐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儿子的相处能像书中的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是学前组最近组织阅读的一本书,是一本很有意义的有关老师与孩子沟通方法的书籍。该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吉诺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他人生最后一部经典着作,其中吉诺特博士的一句话“不要仅仅成为老师,而要成为一个身为老师的人”,已经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这本书最能打动我的是,在出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这就是老师真正实现正确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每章均用精炼的小短文阐述。通过仔细阅读,将会获得这些技巧。每一章节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案例去引导老师,在日常用语上给老师支招,有了这些少许的变化,与孩子的沟通将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是的,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孩子的不断需求,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孩子更加需要新的学习方法以及教育方法。不管怎样,有一件事情将永远是老师的职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氛围。为了变革,那就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当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时,就会增加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在被肯定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生活中,教师怎样和孩子生活?是尊重、平等、爱护。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很容易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波动,导致我们在沟通上出现问题,这些并不是老师的初衷,并不是老师憎恨学生,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缺乏孩子真正的生活心态,所以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中,沟通也同样重要,通过沟通,利用适应于孩子的语言教学,在语言中要充满了爱,时刻让孩子感觉到不那么生分,而是那么熟悉,就像妈妈一样。
这样,孩子们就会快乐的学习,我们也会开心的工作。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家长与老师人手一本的书籍,注重孩子素质的教育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向,我们也一直在致力于应试教育的改革当中,教会孩子的不单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孩子学会怎样生活。所以《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一个方向,我将认真领会书中的知识,把它转化为实用的教学技巧,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