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读后感(通用17篇)

莉落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

  感谢于娟,感谢《此生未完成》,让我想开了许多,放下了许多……

  看完这本书,内心深处总有个声音,一次又一次,问自己,这辈子,你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你真正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每个人,奋斗一生,再辉煌,再耀眼,终有尘埃落定的一天。到头来,就会发现,名利权钱,没有一样可以带的走。你能带走的,只是别人对你的思念。所以,对自己好一点,对别人好一点,该让渡的让渡,该放手的放手。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全了自己。做人,简单点,再简单点,才会开心。

  人生才百年,何苦让自己那么累心?有什么可以争,有什么值得争的呢?身体健康,生活无忧,家庭和睦……

  这些无法开出价码的,比什么都重要。真正是,人世间最贵的,往往都是免费的。

  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总有一天,所有拥有的都将失去。到那时,会有多少人思念我?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2

  有点胆战心惊的看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胆怯是因为怕从书中看到太多的生死、离别、挣扎及不舍。书买回来放在那里好久了,虽然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些她的博客,领略过她面对死亡依然能够谈笑风声的境界。但还是不想或者说不愿去看。

  于娟的知名,在于她有一个博士、两个硕士的名衔,在于她毕业于复旦、留学于欧洲,在于她在儿子刚满14个月时突然查出的癌症晚期,且病症已全身扩散,用她的话来说应该是侵入骨骼,连骨头都全是黑的,犹如已被虫蛀、浑身是洞的枯木,已经无法支撑自身体重,稍一碰撞,就是真真实实的粉身碎骨。还在于,至始至终,她都能用调侃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病入膏肓,坚持记录自己的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无它,只为能警醒世人,以免后继有人。

  看书,看到的是她对父母儿子不得不承担死别的哀痛,对老公不离不弃、砸锅卖铁、肝胆相照的忧心,对朋友不计得失、倾力相助的感恩,对医棍骗子落井下石、雪上加霜的宽容。一个多么好的女子,有着优秀的学历、满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人生不过如此,偶而举杯邀月、叹悟人生,也不过是小资情调的释怀而已。怎得一转眼间,一切的幸福化为泡影,面对的是病痛折磨、死神威胁以及倾家荡产的人生颠覆。想到的都是生活中最为锁碎,最为简单,最为平凡的,平凡得让人觉得不值一提的事情。从前听一首歌,“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背影已远走,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是啊,再回首,总得有”首“可以再去回顾,几十年的光阴,够你回首几次方休。即使回首也仅仅只能回首而已,送人穿越的时光机器还在人们的念想之中,想来终其我们这代人一生也不可见矣,何必苦苦回首,频频回顾,搞得自己腰酸背痛、心力绞碎,毕竟,前面的才是自己要走的路。十字路口,纠结的是怎样决择,思考的是选择后的结果,所以想到的只能是现在、明天以及更多的以后。人生苦短,不过大浪一沙,转瞬即逝,前人有太多的教训让我们反思总结,却依然还是有一批又一批的后继之人,前赴后继,当真是视死如归啊。于娟,娟者秀丽也,一个美好的名字,一个曾拥有着秀丽人生的女子,用她豁达的态度及警示的语句告诉我们学会珍惜。逝者已逝,斯人已去。她告诉我们这世间名、利、权、位不过浮云。有拼尽血肉之躯急功近利,为满足体验成就或虚荣的物质欲望,不如珍惜与父母妻儿相聚天伦的平安祥和。如若不信,大可问问那些已然挣扎在生与死之间的病患,有哪一个不是说舍得了房子、车子、名利、权位、钱财来换取身体的安康,家人的平安。平淡即幸、平安即福,此为幸福。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3

  《此生未完成》是年轻的学者于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写下的文字,平淡而真诚的文字获得了读者的关注。在书中,她说:“进入这个庞大的城市就像穿上了红舞鞋,一直舞蹈旋转,再也停不下来。也许停下的时候就是死亡的那一刻。”现在,她平静了,像朵海上的浪花,却把不平静的内心留给了我们。

  幸福在哪里,是我们这一代人很纠结的一个问题。于娟找到了:幸福是哪怕当一个乞丐匍匐在马路边,只要能天天看着爸妈带儿子土豆经过。土豆找到了:幸福是歌里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幸福归根结底是人类情感的满足与需求,物质的多寡不过浮云。上帝其实很公平,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再打开一扇窗。停下来,想一想,再出发,知道自己需要的幸福在哪里,慢慢走,终究能得到。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幸福在哪里,慢慢找,也终究能知道。当世界一直往前快速奔跑,当身边的世界都在提醒你,快,快,快的时候,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选择“自我”而不是选择“世界”?也许这样才能不再为了追求速度,而丧失了活着的意义。

  于娟的这部作品把她的人生描画得简洁秀丽、从容淡定。这些文字或许比她的博士论文更有价值,因为这是一个癌症当事者的痛定思痛。为了能让周围活着的人更明白地活下去,于娟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以最真实的经历,最赤诚的情绪,把自己一步步走过的人生路完整的呈现给大众。她说,她不想再有任何一个人像她那样,手提着脑袋摸黑探索。纵使周遭黑暗,她愿意化为光,照亮你们的人生。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说教,也不需要所谓深刻的思想,透过她的文字,你就直接触摸到她的灵魂,感受到她的呼吸、她的痛、她的爱、她带你看尽这世间百态。她只希望她犯的错,你不会再犯;她受的苦,你不会再受;她曾珍惜的幸福,你能比她更懂得珍惜。

  孩童期一餐可口的饭菜带来的愉悦,过年时穿上期盼已久的新衣服时的欣喜,课堂上博得老师赞许后的自得,恋爱季节的热拥轻吻,小生命在体内孕育成长的体验……一切的一切,都是幸福。

  即使在同一个人的心目中,幸福也不是单一不变的。时间的转换,空间的更迭,激情过后的生活变得平淡,忙碌,琐碎甚至乏味,日复一日的劳作带有机械性。平淡的生活吞噬了激情,磨平了棱角,麻木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那些唾手可得的小幸福像细沙一样被我们从指缝间漏掉了。历经坎坷、挫折、磨难、失败后取得成功,那种狂喜、大幸福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体味的,但是散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碎片却随处可见,幸福从来没有远离我们,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触摸,把那些碎片串起来,就是幸福的一生。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少年的憧憬,青年的激情,中年的理性,老年的淡定,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幸福。

  幸福在哪里?问问自己,答案就在你心里。

  所以,感谢于娟,以生命写下的文字《此生未完成——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感谢于娟,以生命唤醒我们认清活着的意义,感谢于娟,以生命指引我们找到幸福的根源。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4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留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这段话“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读完之后觉得作者说得很对。整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坚强并乐观的对抗病魔,但天不随人愿,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年轻的生命。在她的生命日记中,反省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以生死经历总结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人生观点,让世人感恩生活,善待生命,总结出“活着就是王道”的生命真谛。随后还叙述了她对爱情和女人的看法。

  读完整本书,让我敬佩的是她面对癌症的那份坚韧和勇气,以及在遭受病痛折磨时还能为世人留下精神财富的那种豁达和乐观。但是却没有给予我想象中的震撼,亦或是我没有亲身经历,亦或是我人生本来的感悟就是作者所最终感悟的。

  她是复旦大学的博士,又有着令人艳慕的出国经历,所以她也有着事业的野心,不断地发表文章,不断的研究课题,在二三年之内成为教授等,都是她对未来的强烈期待。而我,却没有这么多的高标准的期待。或许有些人认为年轻人没有高远的奋斗目标是堕落的,不知进取的,所以我的目标在他们看来或许是为自己解释或掩饰的借口。呵呵,这也符合通常观念。其实,在我的世界里很简单,我的目标就是安安稳稳生活,孝敬父母,让父母快乐富裕的过完一生,不给自己留有一丝遗憾,这一切都与荣华富贵无关。在我的心里,总感觉他们的一生就是我的一生,他们快乐了,我就快乐了,他们若不快乐,那我的这一生注定是悲伤的。

  我出生在一个五口之家,慈祥的父亲、能干的母亲、优秀的哥哥、还有和我一样的妹妹。生活在农村,生活在这样一个靠父母亲勤苦劳动才撑起来的家中,我没有觉得多苦,感觉到的却是温暖和满满的爱,这份爱在我们围坐在桌旁吃饭时成长,在我们夜晚一起酣睡时成长,在我们一起在地里劳动时成长,在我们因为距离相隔疯狂想念时成长…….太多太多的成长让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最后扎在心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伴随着我们的脉搏,伴随着我们的呼吸,不可分割。我的家或许是世界上最普通不过的一家,但是在我的内心,一直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庭,那种感觉常常会让我忘了一切,不知所措。有时候这种幸福感也会让我感觉害怕,害怕消失,害怕失去,害怕深爱的父母不在身旁,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承受。这种未知的担忧会让我常常流泪。也许想法太傻太幼稚,但我宁愿背着这份傻这份幼稚,来用心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此刻,脑海里盘旋着太多溢满感动的画面,小时候,父亲为我和妹妹温柔的梳起辫子,悉心的照顾生病的我们,给我们做着好吃的饭菜,还在飘雪的日子为我们搓洗衣裳,推着带煤的自行车迎着冷风艰难的领着我们去找给别人量体裁衣做衣的母亲……这一幕幕清晰的出现在眼前,还是会令我感动万分,这些感触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现在他们原本光滑的脸上爬上皱纹,结实的身体变得松弛,坚强的心态变得脆弱……亲眼看着父母随着时光的催蚀,慢慢的发生着这一切一切变化,我的心又怎能不心疼?时光在人心里积累爱的同时又摧毁了太多美好的东西,我想我没有我想象中的坚强。

  言语至此,已没有更准确的词语能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唯有在心中细细体会。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5

  “世间的一切,隔岸看花、风淡云清。”——于娟

  偶然的机会看到朋友的日志中提到这本书,当时就Q上询问,第二天艳阳高照的大中午跑去借了回来。当天下班后便开始捧书夜读,未曾想到自己竟只看了前序,就已经不忍再看了。

  我,应该属于那种纯粹的易感人群,是的,无论自己还是旁人的欢愉、悲伤都足矣让我心怀感伤。于是,搁置了几天,调试好自己的状态,今天重新开始完整的阅读了这本书。

  似乎,很多警世真理都是在生死临界点闪现的。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人们都眷恋“名利权情”,但实际上生命中它只是一部分,不能只是短暂的去看待;因为最终,“名利权情”每一样都是无法带走的。透过生死,那些都很虚无,那些无非是在别人议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自己是谁而已。”

  于娟,她,从小成绩优异,毕业于上海交大,后获挪威一所大学硕士学位,后又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正当她风华正茂、为人妻初为人母的时候,遭遇重疾病灶,依然用如此阳光、可爱灵动的文字,来记录一个女人三十多年的风华历程,和那最后的一年零四个月与病魔抗争的那些日月。

  就是这些跳动的生命的文字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影响着我,改变着我。

  在阅读的过程中,莫名的,总是有意无意的在她的文字中产生共鸣。

  她是个好交友的人,但却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真正朋友,她是个可以为了朋友付出很多很多的人。扬尘散土,洗沙留金。癌症,让她知道若有后世,谁是她应该付出的人。

  我自认为自己也是个好交友的人,也同样有着她同样不懂分辨筛选真正朋友的弱项。好在每次发

  生问题的时候,事后自己会自嘲自解而过。看过这一段文字,我静静的靠着,微微闭目思考着……

  她生病之前,从来都没觉得自己性格不好,病后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太过争强好胜、太过喜欢凡事做到最好、太过喜欢操心、太过不甘心碌碌无为……这些都源于,之前看不穿。

  看不穿……这三个字,让我好好思量思量。不是么?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是不明白,不是不清楚,就是看不穿,而已!但,想要看穿,说难么好像也不那么难;说简单么又不那么简单。

  再大的苦痛,都会过去。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

  如果在开始阅读的时候,还会偶有流泪;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突然变的坚强起来,暮然的。

  人但凡有欲望,就会辨识不清真相,就会误判,就会被骗。哪怕这种欲望,仅仅是求生。

  生,或许只有在相对临界死亡的时候,才凸显它的重要。求生的欲望是无法抑制的,自然的。

  我的房间很小,我就把窗户开的很大;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诺言许的很轻;我的往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的很满;我的喜悦很少,我就把笑容积得很多。

  看到这个篇章的时候,不由的想起张爱玲的小说。爱,或许说感情来的更贴切些,因为爱这个字的保鲜期太短暂了,而感情却是长久的。于娟说,“任何东西,得到之前,不要轻言珍贵,失去之前,不要轻言轻贱。”岁月无痕,偶尔发现内心深处总有点点空白,没有被填满的原因,或许是因为“那块空白是专属的”缘故。一切美好的总是在回忆中,谁都不例外。

  我不是旧年那个雨巷结着丁香般幽怨的姑娘,我只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在雨里走。

  好有共鸣的一个场景,我不是个张扬的人,任何时候,包括淋雨。或许会有朋友在雨里大呼小叫、蹦跳雀跃,而我不会,我只喜欢静静的走在雨中。对我来说,那个时候是可以静数心事、整理思绪的时间,喧嚣的世界中,那一刻的宁静是属于我的,透明的、简单的、宁静的小空间。

  再远的飞行也要着陆,再长的旅行总会回家。这一刻,你是一只凤凰,在涅槃中得到永生。——光头

  书,读到光头写的后记,基本已经告一段落了。光头,是于娟对老公的爱称。

  而看书的心情,也由最初的泪如泉涌、不能自制,到现在可以平静的看待这本书,我想这应该归结于她的文字给予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感谢她在走完生命最后历程,留下的点滴笔记,给生着的人已警示和鼓励。

  娟,走好!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6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已经去世的癌患病人,可在她的文字里却丝毫感受不到悲伤和绝望的味道,全文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即使病痛将她苦苦折磨,她却反将这种苦痛化作无所畏惧的精神时刻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让我懂得了生命是支撑我们灵魂的支架。只有活着,我们才能在父母渐渐苍老的时候,为他们遮风挡雨;只有活着,我们才能与朋友一起在成长的道路上努力,看到彼此成功的微笑;只有活着,我们才能享受生活给你带来的各种喜怒哀乐。于娟老师在书中一边对着生命反思一边给世人们忠告,不要过度消费自己的身体。这让我敲响了自己的警钟,我也反思到自己有很多很不好的生活习惯务必要改掉。她还用自己幽默的'语言讲述了病房里的故事,平日里卖馄饨的阿姨想要跳黄浦江自杀时,看到穿制服的人本能地想起躲避城管的日子,条件反射撒腿就结果跑自杀未遂;家在农村的56床阿姨将润滑油当成农药喝下去后,全家老少有人扶头、有人抠喉、开着一辆拖拉机跳跃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将她赶紧送往县医院的情形。虽说看这些文字轻松愉快,可是看完之后都会让人沉思,生命这么可贵,高兴都还来不及呢,你怎么舍得就这样离开呢?

  我在眼里,于娟老师是个很优秀的人,她拥有幸福的家庭和渊博的知识,是很难得的人才。谁能如此从容的面对明明幸福触手可及却无能为力的遭遇,但她又是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作为女儿,还没能多陪陪父母,最重要的幸福已经没有时间享用,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作为妻子,没办法和丈夫走到最后,又是多么苦痛;作为母亲,孩子应该是她在世上最艰难最不舍的存在,因为血浓于水谁也不能否认,没有机会看他慢慢长大又会有多么的无力。

  “再大的苦痛,都会过去。凡事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看完整本书,我便将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生命太脆弱了,它随时可能终止,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感恩,要热爱生活,要勇敢面对。在挫折困难还未来的时候,就该时刻警惕。当阴霾围绕身边的时候,就该用更大的力量去打败它。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力量,真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从中得到正能量。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7

  在零零碎碎的时间里,一点点读完。

  到生命尽头,有癫狂、有乐安天命。但我在于娟身上看见的,是哪怕只能终日趴在天桥下,也想看见土豆拉着爷爷奶奶的手走在上学的路上。是热爱、是不舍、是眷顾。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想着里面的无畏施。自己再多不顺,比起来连小波浪都算不上。回过头,才明白于娟对这个人世深深的慈悲。她没有问为什么是她。在朋友戏言也想经历着一切换一场大彻大悟的时候,她严肃而认真的说希望你永远不会经历这些;在病中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强撑到底,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没有活下来,也要告诉土豆,妈妈用尽全力去抗争了,你要骄傲;在漫长而痛苦的治疗中,她把这些感悟一点点记录下来,不也就是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吗?人总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她把肩膀放平,希望我们日后会平顺一点。

  也很羡慕里面的爱情。于于娟、于光头,只字未提爱,但笔尖皆是深情。我是一个极致的悲观主义者,又活着快乐虚伪的命题中。所有的必定是会失去的,那就什么都不要有好了。但看他们在大学校园里面相遇、相恋,又在日后的时光里,尊重彼此、相依相伴,情深至此,我竟觉得爱这个字变得温情起来。于娟和光头讨论于娟走后,光头日后的归属。我是一个多傻的人,在这里瞥见了一种成熟的恋爱观。

  我想,若学会了什么,就是含着笑,既是面对苦难,也是为幸福。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8

  哭着看完这本书,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是情到深处?还是内心孤独?

  我没有资格去评价这本书,但是我对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深深折服,我对于娟的优美的文笔崇拜的五体投地!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像于娟虽只有短暂的32年的人生,但她却活出了100岁老人都没有的精彩!她就是臧克家笔下的《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几年前就关注过于娟癌症的新闻,嘲笑过女博士被假医生骗的故事,但看完于娟亲身经历的文章,换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是我,面对这么大的变故,在生与死的关头,处理事情也好不到哪去……

  不要被知识分子的外衣所蒙蔽,名校研究员、教授、博士、硕士我见的、接触过的也不少,但他们大多为了功名利禄,为了豪车大房等身外之物忙的不可开交,游走于“市井之间”、混吃混喝。披着“文化、文明”的外衣,实际已然成为金钱的奴役。像于娟这么高学历、高智商又对人生有深邃见地的知识分子少之又少!

  我很庆幸自己在30而立的年龄逐字逐句拜读了于娟的倾心博文。我很感激老婆也在我的带动下提前读完。

  高兴也罢,痛苦也罢,长也罢,短也罢,我们终究要走完这一生。

  于娟走啦,但她抗争病魔的阳光的心态、她的从容不迫、她的豁达果敢的精神就像她沉甸甸的文字一样一字一句都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心里。

  颤抖的我用手机记录这一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自己13年前去世的姥姥,4年前去世的姥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痛,这种情,此生我该如何偿还?

  想到了自己也近了30岁,想想还在为工作、为生存、为温饱而奔走。可怜中充斥着万般无奈!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反过来又想,于娟的毕生所求、声嘶力竭的呼喊:就是活着。一对比,反倒有了进一步努力的意义。

  这,多少有点阿Q精神吧!纵然感觉现在有万般不好,要在保证身体的前提下去拼搏才更有意义!

  于娟临走前的篇篇文章都是生命的印记,对人生、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痛彻心扉的感悟!我在想她这最后的呐喊给世人什么警示呢?

  1、健康是生命之本。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生命,之前的所有积累都会清零。

  2、珍惜活着的每一秒。不虚度、有思想、有意义的活着。

  3、看清功名利禄等一切身外之物。真的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引用于娟原话“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别人在讨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自己是谁而已”。

  4、留下一点东西让自己真正感动,如果能给别人带来价值会更好。于娟的文章就是警示后人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我会读第二遍,第三遍……第N遍。

  5、有时间的话一定多陪陪父母和老人。想到这,看到这,别思考,去做就是了。没有为什么!我知道对我们来说很难做到,但要努力争取!

  书中对人生的思考很多句子都可以作为名言警句,事实上朋友圈里很多点击率超高的健康、人生相关的文章或多或少的引用过于娟的只言片语。我读书有做笔记的习惯,但这次时间关系,只记录了最精彩章节的页码。

  最后还是以于娟老师的话作为结尾吧:

  我的房间很小,我就把窗户开得很大。

  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诺言许得很轻。

  我的往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得很满。

  我的喜悦很少,我就把笑容积得很多。

  惜别,不舍……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9

  在我看来《此生未完成》是一个天选之女最后的独白,也是一位母亲写给孩子的终身之言。

  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解读都有不同的角度,可能大多都偏离了作者写书时的想法。如若说于娟女士写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我是万万不敢揣测的。可能是想告诉世人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能是想给刚刚满2岁的孩子留下母亲对生死的看法,或者仅仅是想在离世之前记录下自己短暂的一生。无论乎哪一种,都是作者获得最后满足的方式。

  而读者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或者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东西,我想那是非常个人化,结合每个人经历所得来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叫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在世俗看来非常成功的女人在生死面前的经历和态度。在我不算长的人生阶段而言,说见过多少生死那是虚假的,不过身边也有那些短暂和遗憾的逝去。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意义。可能是来自于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自己越离越远的距离。

  如果是对于我来说,一生最怕的事不是鬼,而是老去。于是甘愿花费数以万元在延迟衰老这件事上。可以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突然明白,对抗衰老不是通过违逆生理变化上,而是在心理上坦然迎面它,直视它,见证它。这本书是于娟女士的回忆录,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以及治疗过程。每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女人对抗生命的过程,她勇敢的面对生活给与的各种困难,也感激命运给与的所有馈赠。书中很多她对待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让我受益匪浅。

  他让我知道一个优秀的女人必定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是指皮囊肤浅层面的,也不是来自于世俗认定的,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那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安全感和认同感,这种会散发光芒的本质,即使面对生死也可以开出一朵花,不仅能安抚自己,也能照耀她人。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来自于一位大学好友,在她研究生毕业的前夕,堆满了杂物的宿舍里,淘来的。那是去年的6月。时隔我读完这本书两年半的时间。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赘述起来一言难尽。可是真的概括起来,不外是换了两个工作,搬了一次家,换了三个室友,分别了三个朋友,然后与这位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心生隔阂渐行渐远。你看2年的时光,无数难熬,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就像于娟这本书一样,不过是云淡风轻的匆匆而已。

  确实是在拥有它两年半之后,深陷在人生最复杂的感情生活之时,才翻开它,而读完的此时感到万分庆幸,因为确实从书中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于娟女士强大的生命力,看到她如此无畏的对抗病魔,让我见识到自我的脆弱和狭小的见识。于娟女士还在书中的有两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第四部分讲故乡的,将自己与家人之前的亲情,与故土的牵绊深刻的记录下来。

  可能是同为异乡游子,同为家中独女,这种牵绊是有相同的感触。二是第六部分讲生为女人的,记录了她身边很多同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的态度,拜读这本书时,正在受尽爱情的苦。反而她的这些记录,让我知晓那些对于年龄和获得爱的焦虑都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只有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和内心的笃定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到来。

  不想说有些人身体虽然死了,但是灵魂还活着的俗话。我想于娟女士这般阳光洒脱的人来说,活着或者死去都只是一种形态。《此生未完成》也只是她对于一个问题思考过后的总结而已,那是她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认可。那如果有幸在梦中或者天上,我能碰到她的话,希望可以告诉她,我曾拜读过你的文字,它给了我一些力量,让我对生活有了另一种角度的认知,我很感激。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0

  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与其说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一位拥有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33岁教师在与癌症抗争的一年又四个月时间里,用十指轻轻点触键盘留在博客上的日记。

  2015年10月,我在网络上得知“复旦大学女教师”抗癌的博客点击量惊人,便抱着好奇心去浏览了几篇,初看时把于娟的故事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人健康话题的新闻快餐。越深入下去越发被她的文字吸引,索性买来一本细细品读。读罢全书心中的厚重感无以言表,这种厚重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心情的那份沉重,为她不幸的遭遇叹息;二是那些优美的文字,平实无华的表露却能承载如此丰厚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细读之下,于娟的形象就在你面前渐渐饱满起来。她美丽、自信、随心、阳光的性格,她努力赢得了鲜花、掌声、家庭、朋友、事业……正当她准备着开始更辉煌的人生阶段时,她被无情的病魔推入了深渊,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尝尽了人生的极致痛苦,但是她没有怨天尤人,她面对生死还是那么洒脱,在苟延残喘中写下了这些优美的博文,是尽一份帮助人世人的愿望和责任之心,还有爱心!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

  她的文字深深的、淡淡的。但是却直击人心。最后我想用于娟朋友写的一首诗结束这次的分享。“你笑着,盈盈的笑,让奔逝的生命充满四射的活力;你挥洒地写,悲和喜,告诉人们生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1

  认真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读后我掩卷长思,不由思绪奔腾、感慨万千,心中十分沉重、如鲠在喉,久久不能平静,为作者于娟的年轻、才华惋惜,为命运的无常、多变喟叹,为人生的短暂、苦难深思。禁不住又一次叩心自问,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是一本记实的书,此书以第一人称、以朴素平实的语言,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以作者的刻骨感受,记录了自己由一个学富五斗、健康快乐的博士一夜之间变为病入膏肓、万劫不复的患者的真实境况。告诫生者要珍惜生命、重视健康。此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豪情的壮语,可它为何让我读到的不仅是感动遗憾,还有思索震撼?我想主要就是书中的记述太真、太实,太有参考价值、太有生命意义。

  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一开始,于娟是幸福的,她被幸运之神垂爱着,父母疼爱、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孩子可爱,她活得充实而忙碌,她的理想、她的才情、她的灵魂使她的笑容永远那么爽朗那么明媚,她是造化完美的标本。然而突兀的重病、癌魔的侵蚀,让她经受非人的天崩地裂的疼痛,毒瘤毫不留情吞噬她的身体,最终让她的躯体一点点腐烂,让她的生命之光一点点熄灭,无论她怎样坚强怎样勇敢怎样忍耐怎样抗争,依然没有挣扎的余地、没有求生的机会,只有死亡的步步紧逼和跌入深渊的恐怖来临。让人唏嘘慨叹、无可奈何,这也真是造化弄人、苍天不仁。人活一世,到头来都将殊途同归、化作尘土。可贵的是作者明知自己死期及至绝路已来,依然为理想而奋斗,依然回顾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依然为所有人警示祝福。她在弥留之际用心血用生命铸就的文字让每一位活着的人思索、彻悟、珍惜和明白,她于垂危于痛苦中给人们带来死亡和生命的新感悟,满满的正能量,深深的、淡淡的。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她的人格如山花灿烂,高贵而有内涵,她的灵魂也必将如她所愿,是一片葱郁的能源林!

  死亡残酷而苛刻,年轻的女博士于娟,她死了,死于风华正茂的季节,死于春暖,死于花开,死于悄然的遗憾,死于遗憾的悄然,世间夭折一株马蹄兰!若寿终正寝,死并不可怕,宇宙万物,凡是生命的个体,总有终结的时候。唯有夭折的青春、破灭的希望、萎谢的火焰,最足以使人哀叹,命运的悲哀和无奈,让我胸中奔涌起不可遏止的情感雷电。

  磨难可以增添人生的光辉,但是磨难太多,苦难太重,也会扼杀活泼泼的生命,就像冬雪太厚,也会冻死柑橘一样。真想为她呐喊:“世间夭折一株美丽的马蹄兰!”在风中舒展,悲凉且古拙。

  谁不希望有顺遂的人生?谁又希望多灾多难,但是如果生活硬要把它赐予你,你也不用悲伤,只要有勇气同它较量,就能把它化作财富。于娟,她不畏惧磨难、没有辜负岁月,她是精神的胜者、是生活的强者!

  我们生而为人,有太多的理想有太多的追求,有自己的义务有肩上的责任,为此,我们奋斗我们努力,但是,千万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切莫用健康去得到资本,不要用生命去换取成功,那样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让原本的生活本末倒置。不要虐待自己苛求自己,即使在痛苦无助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雨夜没有星光没有月华的时候,在独力支撑人生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请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束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坚韧地走下去,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流年似水,韶华易逝,如果没有健康,一切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无。善待生命,宽待人生,且行且成熟,且行且珍惜。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2

  读于娟的《此生未完》,让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生死,我的房间很小,我就把窗户开的很大。从天黑读到天亮,当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此生未完成》时,长舒了一口气,窗户外已经天亮了,我庆幸自己又活到了第二天。

  于娟的生命日记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是怎么样的一种力量,让一个年轻的弱女子在与癌症抗争中保持如此的旺盛的生命力,是怎么样的一种勇气,让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还能如此从容不破,幽默睿智?癌症,这个小概率事件很难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于我也是,我无法体会癌症晚期的人所能承担的痛苦,所以我也真的很难去换位思考作者的痛苦以及面对痛苦时如何做出选择,无论如何与作者的文字产生共鸣,却总有文字到不了的地方……

  看书的时候不曾落泪,回忆时却几度哽咽,惋惜的泪水已在眼眶里打转,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时候绝症也会发生在你身上。此刻坐在咖啡馆里会议着于娟走过的31年生命历程,她用他生命的最后的力量,诉说着她的人生,她的彻悟。文字简单而真实,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让人动容,让人不干相信,这是一个癌症晚期的女子写下的文字。心里在为她滴血,脸上却被她逗着傻傻大笑。

  她的生命反思在幽默中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名利权情。只是这种大彻大悟,是不是一定要到了生命的终点才能看清了?这种洒脱的境界,是不是非得经历生离死别后才能达到?佛告诉我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道理很简单,但是也许只有读过《此生未完成》,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我的人生经历还太简单了,没有几次与死神抗争的经历,所以真的无法完全体会到作者的心路历程。但是作者的感悟,是她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这也是作者写此书的最大意义。

  有一段话我想很多朋友可能都读过,原来就是出于此书。现摘录如下,自勉!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我的房间很小,我就把窗户开的很大。

  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诺言许的很轻。

  我的往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满。

  我的喜悦很少,我就把笑容积的很多。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3

  今年得病以后,住院,手术,化疗。原本忙碌的学习生活。也戛然而止。有了大把的时间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意中读到了于娟的书《此生未完成》。

  先是网络里的部分章节,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于是在当当网上买下了这本书。书一到,手不释卷的读了起来。

  《此生未完成》讲的是于娟与病魔斗争的事,尽管最后主人公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可爱的世界。书中的文字真切朴实,读起来很多的章节感同身受。亲情,友情,我们活下来的勇气。

  “哪怕让我蓬头垢面,站在街角,任千人踩,万人唾,只要能看到我的妈妈拉着土豆从我的面前走过,送土豆去幼儿园——”读到这,我泪如雨下。是的,爱才能使我们能顽强的生活下去的支柱。“在我得病以后,一些平日里不走动的亲戚也是前来问候,善意也好,恶意也罢,都不重要。日久见人心”。是的,在治疗的过程中,亲人们尽己所能,出钱的出力的。没人抱怨,没有人来比较,有的就是同心协力,挽救濒临在走生命终点的我。

  我是幸福的,我的病可以在短期内没有威胁生命的危险。活着就是王道。活着才有机会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活着才有机会去爱着家人,孝顺父母,才有机会去苟且的生活的同时,梦一下诗和远方的生活。

  《此生未完成》我是流着泪读完的,读的过程中,书中的主人公时而是我,时而是于娟。不过,还是要懂得活着就要懂得珍惜,活在当下。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4

  作者于娟,女,79年四月生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执教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患乳腺x于今年四月份去世。

  第一篇序是周国平写的,他说于娟是个拥有优美个性和聪慧的悟性的可爱女子,结尾处唏嘘地感慨苍天不仁。

  扉页上写着这样一个疑问句: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是的,这本书记录了于娟在身体被病魔折磨的不成样子后,仍然思考着、探寻着活着的意义。于娟及她的家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表现出的坚强让人敬佩,他们对于彼此的信任更让人敬佩。正是这样的信任,成全了于娟,让她对于活着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也成全了读者,有机会了解到这些认识,反思自己,反思人生。

  感谢于娟,更感谢她的家人。

  “每个人出生,都有一个只有妈妈才知道的出生故事。世上人人不一样,但是所有的妈妈都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有着一命换一命的勇气生下你的。”看到这段文字是在从家到学校的公交车上,眼泪就在别人奇怪的目光下不管不顾地流下来。妈妈生我的时候阵痛持续了三天多,因为医生说顺产的孩子健康,她就一直坚持到顺产。她真的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有着一命换一命的勇气才把健康的我带到这个世界面前。

  面对死需要勇气,面对生同样需要勇气,感谢温暖柔弱的妈妈如此勇敢地给了我生命。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

  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病痛和治疗的摧残没有让于娟掉眼泪,而听到儿子土豆奶声奶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却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在于娟最后的生命里,有人慷慨的要为她捐骨髓、捐器官;有人说可以第二天飞回来娶她;有人带着活鸡和“巨款”大老远来看她;也有人要谋财害命、趁火打劫……

  死亡像一个放大镜,让于娟看清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死亡也像一个试金石,让于娟试出了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死亡,告诉于娟什么是活着的意义。

  感谢于娟的无畏施,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探寻活着的意义。

  周国平说,“如果于娟能活下来,她的人生一定会和以前不用,更加超脱也更加本真。”

  是的,如果每个人可以先经历一场死亡,再开始生活,那么生活一定会更有意义。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5

  《此生未完成》这本书从2013年九月就从图书馆带了出来,一直冷落在我的床头,浮躁的心,没有心思去触碰它。续借了一次,这次马上就要过期了,拿着它看完了后面的一部分。

  对于于娟这样既聪明又有文采的人,我肯定是望其项背。对于她的离去,我心中甚是惋惜。也许,人就是这样,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回头瞅瞅自己走过的路。以前的开心与痛苦,都历历在目,对于人生的思考比任何时候都深刻。

  此刻,我失败的在这一个一般本科还默默无闻,每天过得不快乐,孤单伴我左右,越来越多的自信心被我丢在了行走中。忘却了自己想要的,浑浑噩噩地过了两年半了,内心渐渐没了自己,只有一个自私自利处处留小心眼的我,也许此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才会慢慢的走出这个枷锁。我不懂的自己怎么去做,怎么去善待我的朋友,忘却了自己的圈子曾经是那么大。孤独的世界,大同小异,不少人在讨论着孤独,但我也许此刻是迷茫。对于未来的胆怯,对于感情的畸形对待。

  为了小武筒子,我曾说过要离得他近一些,选择考研方向时,我甚是怯懦,我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野性与自信,对于自己的实力,现在存在的是质疑。考海洋,难且危险,考海洋所,现在还不了解难易程度,只是知道难考;考石油,真心不想只是考一个211,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此生未完成》中,我得到了一丝解脱,我可能是看到了自己的路,两个人,如果能够抵挡住两三年不算做距离的距离,那熬过去,便是柳暗花明了吧。

  感谢于娟,让我对于生命更加珍惜,让我对于爱情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理智。

  希望身边的人,能够平静快乐的生活,希望他们能够健健康康,家庭的重担慢慢的移向我的背,我会井井有条的去接受。在路上……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6

  于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作者,而她原本又不是作家,换句话来说,她只是个行外人。从于娟这一本著作中,丝毫看不出有多厚的文学功底,但是里面的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于娟的文字多么率真、质朴、生动。正是她文字的率真、质朴、生动,可以看出于娟虽然是得了末期癌症,却从容面对,并不哀伤。她的文章共有51个故事,这些都是发生在患病前后直至死亡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该句话也是本书的中心思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尽管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却多了点压抑。很多时候,网上都会报道一些人因为压抑而自杀死亡的案例,例如清华大学某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跳楼;某代码员工因工作压力大而跳楼死亡,如此容易轻生,做出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自己还有身边的人。他们不懂活着的意义,或者是当时有这念头时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事实上,活在都市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郁症,环境的影响丽实在太大,为了更好的生活有时不得不忍受都市带来的孤独和无助,关键是在于自己的心态。

  世上很多事,经历之前我们会认为非常惊讶,但当这些事情确确实实地落在我们头上时,需要我们迎头而上,就会知道,万事无非如此。世上万事并不可怕,很多时候是自己的心理作用。于娟她做的化疗并不是最痛苦的那种,在她文中看到所描述现象中看到更多比自己遭受化疗痛苦的人还有很多,所以她觉得自己的痛苦并不算什么痛苦。尽管在别人眼里她是最痛苦那个,因为年纪轻轻就受了这么大的罪,但是活着就没什么抱怨的了。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7

  “生命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不管发源地何等雄伟,流域多么宽阔且肥沃,终有一天,这河必须带着天光云影流向最后一段路。那闪烁的光影不是欢迎,是辞行。”我从未对哪本书有着如此复杂的感情,对于于娟的这本《此生未完成》,我是又期待又惧怕。还未读完时,便刻意放慢阅读的速度,却又被书中所描写的人生经历所吸引,渐渐沉迷其中,忘了时间。恐怕是因为书中所描绘的人生已经落幕,就像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流,已经汇入了浩瀚大海,而我每读过的一个字都已经绝版,世上不会再有于娟了,这样一个平凡却拥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的女子了!

  可合上书页,除了对佳人已逝的伤感之外,心中却充盈着一股暖意,或许是来自于关怀过于娟的每一个人的,或许是于娟对于土豆、光头的爱与不舍,又或者是因为这本书而感悟到的那些人生哲思。

  涓涓不壅,终为江海。于娟的生命已从一条小小的溪流,经过人生的磨练、命运的玩笑后,汇入了浩瀚的大海。而我相信,最后的天光云影,那一群群人给予她的关怀与帮助也切切实实地温暖过她生命最后的时光。

  而我们仍在溪流中漂泊前行。庆幸有如此的文字指引着我们,绕过坎坷的地带,一路飞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