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马振华

  关于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一】

  第一次接触余光中先生的文章时,朋友对我说:“读余先生的文章,最好选一个秋日的黄昏,静静的品一杯苦茶。你会慢慢步入他的文学世界,如同轻轻地踩在枯黄的落叶上。”我听不懂朋友的内涵,今晚我在这雨夜,摊开《听听那冷雨》,那丝丝雨情缠绕着我,或许,这种感觉,你不懂。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那冷雨,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木被雨淋后发出的特有的淡淡土腥气。这就是余光中先生笔下的雨。静一点,你躺在床上轻轻的听雨点从房檐滑下来欢乐的笑声,看雨滴打在玻璃上淌下的痕迹,似乎写满漫漫人生路。

  嗅嗅那冷雨,你会闻到故乡泥土的清香,舔舔那冷雨,你如同回到小巷,那带着淡淡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浅紫色的油纸伞。丝丝雨都牵动着富有感性的人类。每一点每一滴都是一份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乡思乡愁。

  关于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二】

  终于一段漫长而无聊的夏季落下了帷幕。初秋渐进,太阳也变得不再炽热。原本还想把人们闷一回的副热带高气压也被一场秋雨搅了局。这似乎是个分水岭,昨天还热得浑身像是涂了一层胶水,今天即使穿着外套都感到一丝秋的凉意。

  静听这雨,滴滴答答,阵阵凉意直沁内心,再看天地之外,一片朦胧。站在窗前,极目望去,目光在这一片凄迷中漫无目的的游荡却始终找不到一个落脚点。惆怅得整个世界都都布满了灰色。听听这冷雨,瑟瑟复潇潇。

  触景生情。文人墨客总会因为眼前的景色而触发内心情愫。尤其是对于荒凉凄凉的景色而抒发抑郁的愁肠心境。我虽不比书生但唐诗宋词的从小熏陶亦使我具有了诗人的气质。看着窗外的冷雨,不免内心浸着一丝伤感。自己始终摆脱不了纷繁的困扰,摆脱不了命运的藩篱,摆脱不了尘世的庸扰。一群人通过努力向着更高的梦追寻,另一群人则被投入了一个永远也爬不出来的无底洞。以前是这样认为。现在看来都只是时间的问题,最终我们都要在这个无底洞里挣扎着死去。只是有些人看开了释怀了逆来顺受了,有些人依旧在那里无畏的挣扎着咆哮着跃跃欲试着。结果都是一样,有些人学会了享受这一切,痛苦或者欢乐。有些人还在怨天尤人。我既不属于这两种人,或者说我又属于这两种人。路就在你脚下,就看你怎么去选择。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清楚脚下的路。或者太过零乱或者还没有路。事到如今,我们明白很多的梦都在遗失,很多的记忆都在忘却。有时候我们以为有些事情永远不会被遗忘,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我们不再提起时慢慢的它就会像垃圾一样被清理出我们的大脑。就像我们不记得我们何时开始记事一样。我们不知道我们记住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也许仅仅是在心里让自己记住下午不要忘了吃奶。我们的记忆就像是一条坐标轴。出生便是零点,我们朝着正方向一直前进。偶尔我们会停下来向后望一望。有些事情刻的太深就会有个大大的标注,有些事情无关紧要就会留下一个小小的符号。当我们向前走时,小一点的符号就消失在视线里,当我们再继续向前走,大一点的符号也慢慢模糊了。雨依旧在下着,条条丝线迷蒙了整个世界。

  回到过去,我还能找回遗失的梦吗?不是回到过去,只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去重演过去的经历,跑龙套的却都已换了人物,也许有些龙套已经成为了主角。失意在所难免,我亦十分坦然。不劳无获,我对自己说。雨依旧在下,突然一滴雨跳到了额头,顺着脸颊向下湿润。一线凉意把记忆拽会到了现实…

  这无情的雨将一辈辈的人催老了,而雨依旧在淋淋沥沥的下着,从洪荒时代到晦暗的未来。忽然脑海里出现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因为年轻,意乱情迷,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烛光诱惑的跳跃着,醉生梦死不只天明。等到壮年听雨,江阔云底,断燕叫西风。整日为了生计奔走他乡,客舟听雨多了一番悔恨,一番苦楚。白头听雨时,悲欢离合都已经历,当你走完坎坷的一生,那在雨中时少年的无忧,中年的哀愁而今都算不得什么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有的只是一种随风而逝的淡定,一种远离喧嚣的无求。雨是一滴湿沥沥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仍是雨夜,沉默的天际透出一丝暗淡的光。远方那颗星球的雨会是什么味道的?我独自思索着…

  关于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三】

  余光中先生有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

  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 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沥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家破国亡的悔与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

  “昨天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乌夜啼》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

  这样的句子在国亡后后主客居卞京时俯拾皆是,但在早年的词作里,却几乎找不到关于雨的任何意

  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雨天与黑夜具有同样的品质,它遮蔽了世界的喧嚣,让世界在雨声中回归单纯,同

  时让心在雨中回归本质。也难怪,雨在很多文人眼中会成为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

  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关于这一点,最恰切的例子,大概要数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61听雨》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

  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这首词中,作者只剪取了听雨的三个片断,却表现了少年、中年以及晚年听雨的不同人生际遇和情

  怀,特别是亡国后的悲苦心境,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无限惆怅。

  关于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四】

  闲来酷爱读读《听听那冷雨》,心中泛出了一种惋惜之情。文中的古屋听雨,是如何之诗意,如何之惬意啊。听、雨之纤纤细手拂弄着无数黑键啊灰键,把晌午奏成黄昏,听那点点滴滴点点,忐忐忑忑,忐忐忑忑,绵绵潇潇绵绵。一阵冷雨,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

  而如今之台湾,雨点却只能溶在水泥里,雨已成了没有音韵的乐音,瓦的歌唱已成绝响:雨来时,已不再,丛叶嘈嘈切切,不再闪动那湿湿的绿光,鸟声减了,蛙声沉了,虫吟没了。只是叹息,只是后悔,千片万片的瓦响已成了脑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忆。这世间已再没有少年听雨,红烛成昏;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白头听雨,僧庐下了。

  这种中国式的惋惜,是一种怀旧,是一种思念,是一种对祖国、对大陆、对家乡的思念。一位老人对大陆统一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