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日记》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孙小飞

  《教师日记》读后感1

  据丰子恺自己说,他是不喜欢写日记的。虽然“不喜欢写日记”,却留下了一些日记下来,并且还出版了。比如,我读到的丰子恺著《教师日记》,就是他于193810月至19396月期间,在桂林师范学校和宜山浙江大学任教时与的日记。虽说名为《教师日记》,其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却非常少,多数是记他的生活琐事。我却喜欢读这类文字,因为这类文字接地气。

  这一册日记,始于1938年10月24日,终于1939年6月24日,计8个月零1天,其中缺84天的内容。这些日记,都是作者随手写来,毫无刻意,因而真实。又因为是民国期间出版,虽有审查,恐怕也是偏于政治内容的审查,对于一般文字比较宽松,故连作者在野外出恭的记录也照登不误。

  阅读这些日记,我比较关注的内容有:一是当时桂林的市井生活形态;二是作者的生活方式和朋友圈;三是战争对桂林的影响以及市民对战争的态度。

  以当时的市井生活来说,从作者有限的介绍中,读者可以知道那时有很多的外乡人到桂林讨生活,开小店是主要的谋生手段,甚至两江圩上也有外地人开店,包括照相馆。下馆子聚餐也是白领人的生活方式之一。那时的市井之蒙昧以及对生活的迟顿,也跃然纸上。

  某日无课,作者在两江的房舍中饮酒,酒是茅台酒,味道不错。这瓶酒,是顾姓者送马姓者,马姓者送王姓者,王姓者送给丰,并告诉丰:如果自己不饮这瓶酒,也可以拿去送人,但不要送给顾,因为最早是从顾那里送出来的。丰想:万一这酒又是别人送给顾的呢?如果自己送出去,难免不是又进入一个轮回,于是决定自己喝掉。这瓶酒的历程,也反映了那时文人友情的一个侧面。丰说自己到圩上去买皮蛋,老板娘说:这些皮蛋没做好,不要买。过几天再来买做好的。他想买核桃。老板娘说:这核桃太贵了,吃起来不划算,还是不买的好。这让他大为惊讶,因为他的老家浙江绝不会有这样厚道的生意人。

  我越来越喜欢看有细节的书。丰子恺这本日记,就是由细节构成,所以我很喜欢。虽然有网友把民国版的电子书发给了我,但我还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下单买了一本2008年的新版书,因为在纸质书上划线比较过瘾。

  《教师日记》读后感2

  暑假期间再次品读丰子恺先生的《教师日记》,我又一次深深地为这本形式特别的教育读本所打动。本书以日记形式收录了丰子恺先生抗日流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其教学的片段、感想,更兼具生活气息:生动描绘了作者在流亡过程中耳闻目睹的奇闻趣事,人情冷暖;亲身体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幽默中透着辛酸,欢笑背后藏着泪水,语言精练,字字珠玑,发人深省。终于,我努力使激动地心情平静下来,记录下令我折服的点点滴滴。

  首先,丰子恺先生的人格魅力令我折服。《教师日记》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一名中国教师,更是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流亡途中丰子恺先生亲历了河山破碎,颠沛流离的凄惨生活,耳闻目睹了百姓的不屈不挠,坚强团结……他痛恨日寇铁蹄的践踏,虽为一介书生,一名手无寸铁的教师,却以笔代戎,以爱国情怀为武器为抗战出力:他带领学创作抗战漫画;重做漫画《阿Q正传》,“欲坚持百折不挠之精神,以明炮火之不足畏。”鼎力参与抗战宣传文画《抗战建国室》的编制;做《中国文化之优越》的演讲……他在重重硝烟中看到的是光明的抗战前景,他在血与泪中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在灾难中的坚强,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因祸得福”。

  那字字句句透着的是一个中国人伟大的爱国情怀,是一个中国教师的爱国情怀,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师德品质。

  其次,丰子恺先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反思精神令我折服。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对大名鼎鼎的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是高山仰止,钦佩之至。我从丰子恺先生身上看到了任何一位教师,当然包括小学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教育品质,并且将学习之,实践之。

  一、他注重学生的品质培养。

  丰子恺先生在桂师任教时,学生无视生命之逝去,窃笑宣传漫画中无头之婴儿,先生正色言“今天我来讲漫画宣传技法。但我觉得你们这种人,画的技法还讲不到,第一要矫正人的态度,一切宣传,不诚意不能动人。”振聋发聩。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思考过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我们所教育培养的都是祖国的栋梁,未来的建设者,德育教育早在千年前孔圣人四教:文、行、忠、信中就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丰子恺先生的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更为具体。我深深地体会到知识传授重要,但德育教育更是不能忽视。

  二、他注重以学定教,及时反思。

  丰子恺先生很注重上课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及接受能力。丰子恺先生教授国文课时,首先选择自己写的《我的苦学经验》授课,此文相对简单,目的是让学生习惯他的口音;学生能够听懂老师的授课语言后丰子恺先生逐步深入,提高了难度,选授厨川白村的Essay,丰子恺先生反思发现学生们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并且大家对老师的所选内容也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先生得出结论“所选程度太深,下次当降低标准。”

  教师授课如同演讲,让听讲的人听懂是第一要务。这不仅仅是教师语言的规范问题,更关乎语言的表达。丰子恺先生博学多识,其所授内容也许深奥到超乎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而需要反思改进。我们在教学中又何尝没有碰到过此类问题呢?给低年级授课,词语生涩抽象,学生不知所云,给高年级授课语言幼稚简单,不合时宜。我们是否像丰子恺先生一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授课方式,表达方法呢?

  三、他注重方法的传授。

  丰子恺先生批阅国文卷子,发现没有一个完全通顺的,他总结出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把卷子中不通的文句列举到黑板上,当场改给学生看,并与学生约法三章,教给学生写作与修改的方法。其实我们在教学生活中也常遇到类似问题,老师认为学生都该理解接受的问题却出现了很多错误。我也曾为此头疼过,但看了丰子恺先生的经历和做法后明白,学生出现问题是难免的,关键是怎样帮助学生改正,怎样教给他们方法,减少直至杜绝错误的发生。

  四、他注重知识拓展。

  丰子恺先生教授艺术科,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怎样画人物,怎样画山水,“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培养学生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艺术学科要“举斯心加之彼”,“善推其所为”,哪一学科不需要呢?讲授知识,陶冶情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正是我们希望教育学生达到的吗?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力求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教会学生学习,丰子恺先生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教师日记》所表现出的丰子恺先生的知识涵养,他的理论水平,他的被学生挤满了的课堂,他的安于流离,以苦为乐的态度,同样令我们敬仰。以大师为楷模,做学生欣赏的老师,我们,可以做到。

  《教师日记》读后感3

  有些书,一见如故,读之成契。或因青睐某位作者,或因合意某种写作调子,或因邂逅时机特别,书成为一种特别的纪念。丰子恺的书,散淡隽永,在茫茫书海中遗世独立。《教师日记》对我而言,本来只是阅读生活中可预见的普通际遇,殊不料,在断断续续的翻读中,竟觉其日益似旧友——不令人惊诧,那记录平常生活的众短篇也稀疏平淡,但渐渐化为一帧帧清丽的水墨画,印迹脑海,熨帖安适。

  说其寻常,实则不寻常。战火四起,居无定所,暂寄桂林,教书为生。字里行间,时常可察觉国难的愤懑、日子的窘迫,但深厚的修养与丰赡的学识,又使他泰然优雅,自俱风流。书封大量留白,仿若作者含纳生活杂迹而依然清和似水的本色,也暗示一颗教人渡人的赤心。“丰氏古诗新画”代表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近在书脊处,成封面点睛之笔。

  生活从来不是单一的维度,它往往多方面出击。纷杂的世事,牵引出无数矛盾状态;众多的角色,教人步履匆匆。没有人轻易“独善其身”,丰子恺也不例外,何况战火纷飞,朝不保夕。

  “此月余内,桂林被狂炸三四次。所投皆烧夷弹,城中毁屋约有三分之一。”“抗战前常用棕填床,逃难后常用帆布床,前日所用帆布床坍损,不得已用竹榻,遂影响于睡眠。用软床时,半夜一醒,即再睡;用硬床则一醒不能再睡,近来异常早起,即为此故。”“今日上午走五里到校,上国文课二小时,下午代王星贤国文二小时,连讲四小时,再走五里返家,颇感吃力。”诸如此类文字,不绝于目,你能读出衣食住行的低劣对人的逼视,甚至是失去自由的窒息感,但你看不到怨天尤人的神色。他只是在叙述,这样的叙述似乎让他获得一种平静。他在这样的叙述里,放下我执。他大概已经把这些生活的艰辛和多舛想开了,或是他自有一套精神放松体操?“因懊丧与灰心无救于事,反而损失元气,最下策也。”这是他和生活无数次过招后,提炼的最有说服力的警醒词句吗?是他精神获得释然的最重要说辞吗?莫急,还有更精彩的——“多些麻烦,诚不算苦。吾等要自励不屈不挠之精神,以为国民表式。此亦是一种教育,此亦一种抗战。”教育化用于此,有惊艳之感,这是把小我投射到众人的胸襟,有飞凌生活之上的超然,令人激赏。但他也不惯于在高处,他时常能俯下身来,画画小草小花,小猫小狗,淡淡地告诉我们“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但他又非只有水墨性情,在恶劣的环境里,他甚至淘出自在不拘的野趣,且看——“久不用抽水马桶,且常在野外大便。今在乐群社用抽水马桶二天,反觉不及野外之舒畅。”

  世间险阻,人事叠沓,但他有平常心,感恩、安命,并推己及人,故能排解。知晓这些后,你见到诸多“无恙”字眼,便知“幸而无恙”已是上等福气;明白“知阿先等皆健好,甚欣慰”里的宽慰和默然;感受“韩文公年未四十,而发苍苍,而视茫茫……吾今四十有二,视始茫茫。较之韩文公,尚不算早衰也”的达观……日记体写作节律松弛,但丝毫不妨碍思想的深阔,更吸引我的是教师二字在渐次铺展开来的生活故事里,越来越体现重量,但又似乎越来越飘渺,这未免有些诡异。

  是生活最大,还是教书最大?是教育消融到生活里,还是生活本身是一场更浩大的教育?为什么对教育如此热切,却有着另一副平淡的教书姿态。是两者早已如水乳融,是互相妥协而相安无事,还是最后相忘于江湖?

  他说“十年不做教师,教师实在做不惯”,坦诚不欺。这般坦诚里有各色情绪,“我初次做国文教师,起初很胆小,怕教不出。现在大失所望,但仍怕教不出”,在乎而急切;“这样的文章要教他通来,我哪里来这股神力”,焦灼而无奈;“诸生闻我此话,默默地作画了。不知他们作何感想”,“我在教室里徘徊了两个小时”,足见彷徨。所有这些焦虑,没有太多个性,皆是每一个用心的教师最正常的心理表情。但不是每个对教育颇感周章的人都能跟他一样,从困顿和不堪里走出,到宽宏的天地里去,去播耘更滋味的日子。他的宝贵在于时时弹触心灵,“有许多人逃他课而来听吾讲。此大可不必。但亦无法阻止。不知彼等何为而来?为好奇乎?为艺术乎?为教育乎?抑另有所为乎”,此话也可视为他对化育生活这个庞大命题的叩问。他的宝贵还在于时刻欲将新鲜的学养哺输与学生的意念,他给桂师谱的校歌里有“普雨悉皆萌”等句,可见一斑,又有证如——“读《乐记》。至“大乐必简,不礼必易”,忆托尔斯泰及尼采。此二人皆反对“曲高和寡”而主张‘曲好和众’者。今世音乐,技术已呈畸形发达,循流而忘源矣。此事明日当为浙大学生述之。”他的宝贵更在于,惯于将人生的体验提炼结晶,把所有的爱和怕都揉解到修学储能的脚步里。他在观念世界不停泅进,然后在画里字里疏淡行笔,端然自处。听他说“暑假开始矣。才过一早晨,既觉生活冗长散漫,反不如上课时之有节……此心理恐不独我有,乃人类的弱点。莎士比亚言‘人是瞻前顾后之动物’,吾谓‘人是到处寻苦之动物’。吾亦自拔于此恶习,则暑假不必视为乐事。暑假非乐事,则上课亦非苦事。苟能推度此心,则吾之辞典中可无‘苦’字”,十分喜“推度此心”四字;听“周君允来此为诸儿授课。幸有竹林,其下可设教桌。天雨则停课”,又品得其间顺天本分之味。

  是的,教育被战乱挤到了角落,但那些与学生共数晨夕的日子,仍在“勉尽人力”。我信赖的永远是这样的个人教育史,虽然细碎、不连贯、没有主题,没有口号,但有着人生诚恳的经验,有着瞬间被击中的状态,也有着不断的自我书写的紧张。真正的写作,是语言和内心的互证。真正的教育,也是不断从内心掏拿感受,与人、生活不断交接对碰的跋涉,既是育人,也是育己。所以,问是生活大,还是教育大,应该说时间最大。书里有“行经宜山之小学校,见无数广西儿童,或奔走,或朗读,遂忆某古人诗,深有感。诗曰:踉跄趋讲席,诵读斗高声,我亦曾如此,而今白发生”一段,不禁令人感慨,生活与教育都逃离不了生命凋落、岁月飞逝,它们最大的共同的敌人其实是时间,所以一切或恐都是“未尽所欲言”。但好在生命和教育被挤到时间最后的角落之后,没有消遁,却绵延……于是,我们今天读“广西桃花异于江南:花瓣之轮廓线率直简单,而见优美。花色亦近于深红,而不鲜丽”,一样的妩媚迷人;读“非为画册,乃欲坚持百折不挠之精神,以明炮火之不足畏”,一样身心激愤。

  再看文题,教育边上的生活,或说是生活边上的教育,已发觉讨论谁包揽谁并不重要。生活和教育应互生互济,书里最浅显的例子有“改了两黑板文句,不胜其头痛。快步回家,来看新生的孩子,藉以调剂心情”。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寻自身生命的内在平衡,历练完满的情志,借此温润生活,泽披学生,这也是阅读给人最有意义的启示。读完此书,再读《还我缘缘堂》《护生画集》,你便知那份闲情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份雅致也不是没有缘故,他对人生和教育的态度,他的童心和艺术之梦都是他轻盈动人的原因,而丰子恺对生活与教育的一切领会最后都浓缩在他笔下,慧心和佛意让它们炯炯生辉。

  走笔至此,又随意翻看书页,读到一文段,大笑一番。

  以后作文暂时不许用文言,至文法通顺而止。因为他们中有些人用似通非通的文言来掩饰文法的错误。以后作文,先念一遍朋友听。他听得懂,才可交卷。他听不懂的,都要改去。标点不准乱用,字不许潦草。潦草者不给改。”特别是最后一点,今天听起来还是很酷,好个潦草者不给改!

  《教师日记》读后感4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这位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都极有天赋的人,在抗日逃难途中所记录的一切,都显示出他可贵的从容与豁达。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时局所迫,丰子恺于当年冬天率领自己的一家老小十余口,风尘万里,历尽劫难,于1939年4月8日抵广西宜山(以下所述均为本年度之事),入当时正在西迁的浙江大学,任艺术教育、艺术欣赏课教师。

  据丰子恺《教师日记》记载,踏上宜山土地的当天,就遇到空袭警报三次,不得不找空旷地躲避,连饭都吃不上。而稍前的2月初,宜山更是遭到猛烈轰炸,“城外浙江大学校舍,受弹八十余枚,几乎全毁”。如此之大环境,工作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4月19日,丰子恺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下午到文庙上艺术欣赏课,教室仅容二三十人,而听者有百余人,皆溢出门外,嗷嗷待坐。因用饭厅为讲堂。饭厅者,一大茅棚也。吾入门时,众已历乱就坐,而桌凳东坍西倒,横陈地上,状似初迁家者。幸有黑板,可以将就开讲。因念如此讲艺术欣赏,恐为古今所未有。”工作环境如此,居住条件也差。丰子恺自述在宜山乡下居住时情景,“吾卧一帆布床,书桌设床前,晨起即以帆布床为椅而写作。客来即坐对面之板床上。诗云:‘内外都无隔,帷帐不复张。夜眠兼客坐,同在火炉床。’吾今有类于此”,想来是十分简陋了。然而,面对恶劣条件,丰子恺安之若素,不以为苦,相当地平和淡定。

  看了这段,很是感动,当时的环境那么恶劣,丰子恺竟能安然无恙地给学生上课,可见其风格是多么的高尚。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优越,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套最先进的多媒体软件,在这种环境下,我也要认真努力地去工作。

  从今往后,我要做像丰子恺这样一个有毅力、坚强认真的人,有爱心的人,细心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要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全班每一个孩子的恐惧、悲哀、激动与欢乐。其次还要尊重孩子。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再者还要信任孩子。肯定和鼓励孩子,要让孩子明白老师已经看到了他的成绩,他会成长的更快。

  爱每一个孩子,我会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事业的创造者,用不断开拓和进取的工作态度,提高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认识,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

  《教师日记》读后感5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为使自己变得博大精深起来,唯有读书。给孩子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获得这一桶水的方法,也只有读书,为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涉猎。

  很久以前就听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但是多数是由于他的漫画作品,而被他吸引,很少涉及到他的文章。这次,阅读了他的《教师日记》,对于丰子恺先生,又有了一次重新的了解。

  翻开书本,发现,这的的确确是一本“日记”。刚开始读,觉得,这就是一本“流水账”,丰子恺先生记录下他每天做的事,有何意义呢?但是读到后面就发现丰子恺先生的文字虽然琐碎,但是每一个小点滴都会有所给你启发。

  这本书从丰子恺先生告别教师生涯10年后,参加一次开学纪念周开始。丰子恺先生又再一次的进入了课堂。面对学生仰望的脸孔,丰子恺感到10年前的角色正在“复活”,他与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他慷慨激昂,以“乐莫乐于新相知”开头,谈到了要与学生们共数晨夕,要与来自东西南北的教师共度朝晚,要在美丽如画的桂林山水间学习知识……新相知,新快乐,他勉励全体学生能够“努力用功,不辜负这难得的好机会”。

  《教师日记》再现了丰子恺当年对学生的教育热爱和执着。从“原来与我有缘的就是你们这几位!”这句平实而充满真情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可见丰子恺对学生的亲近与爱护是发自内心的。他如谈心般地告诉学生美术学习的套路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艺术就在生活之中的道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身为教师的丰子恺是快乐的,因为他热爱教育业,更热爱他的学生;他将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带给了学生,因为他把快乐带给了学生。

  《教师日记》从1938年秋季开始,记录下了丰子恺先生1年多的日子。这1年多里,丰先生没有遗漏任何一天,多多少少,总是记录下一些事情。这段时间恰好是战乱时期,可是丰子恺先生依旧在为了教育继续奋斗。在慌乱的环境下,把流离当作游历,以“家不异船,船不异家”的阳光心态看待漂泊,用“人是到处寻苦的动物”来勉励自己。颠沛流离中先生的生活是清贫的,但先生对于生活的乐趣却是溢于言表。读着这些文字,我更能理解先生在逃难周年纪念日前写的一段话:“这一年的崎岖之路,增加我不少的经验,给我不少的锻炼。但走崎岖之路也有它的辛勤的报酬,并非全然不幸,尤不必视为畏途而叫苦连天。”先生用最阳光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这种心态影响了他的子女和学生,也将影响作为后来者的我们。

  翻看着丰先生的篇篇日记,不管是教育,还是交友;是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还是对教育前程的忧患情怀……但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渐行渐思的丰子恺!

  《教师日记》读后感6

  写教学后已经多年了,坚持写教学日志也已经有两年多了,但是系统的、理性的思考教育日志的问题的时候不多,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20xx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但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

  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考虑到有些孩子的智力过程的能动性有所降低,他们的智力眼界相对地受到局限,我就作出一些结论,譬如应当让这些孩子读哪些科普读物,等。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我在自己的日记里空出几页,专门记载自己关于知识的巩固性的想法。把这些记载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识的巩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的前提和条件。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应名师。所以,我们在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教研日志,随笔,这是身为一名教师的必修之课。

  《教师日记》读后感7

  我阅读了丰子恺先生的《教师日记》一书,感触非常深刻,“做有情怀的教师”——这是我阅读此书后发自心灵深处的感动!

  《教师日记》记录了丰子恺先生自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月二十四日至民国二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共8个月间,在广西桂林师范学校的教学生活。全书共收录了160篇日记,像160幅和缓的书卷展现在我的眼前,平实、亲切、感人,让我流连忘返。

  做有生活情怀的教师。日记中描述了许多生活中的琐事,但是,却记录得非常详细,如妻子生子及恢复身体的过程,让我看到丰子恺先生内心深处对妻子深厚的感情。买圆子、烤圆子、家人分吃圆子,圆子的成分、味道,以及大橘子、甘蔗味道,我看到先生对亲情的珍视。在日记中先生把竹篮、匣子、竹碗、篆文的窗子、烟斗等的形象地描画出,让我看到先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待生活的那份厚重的情感。生活中的点滴,让我看到作为一名常人,先生有丰富的思想,更有爱生活的品质,热爱它,才能用心观察它,感受它,才能看到生活中的幸福点,才能拥有富足的精神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充实。

  做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作为桂师范的美术教授,先生爱学生,入学考中他想:不知这数百人中哪几位将与我共数晨夕?在新生的见面会上他用“乐莫乐于新相知”说出“我今天觉得非常快乐!”,用三个“难得”激励学生珍惜努力。这些话让我看出他对学生的由衷的喜爱。先生尊重学生,因为口音方言的问题,学生不能听懂他的讲课,先生详细地跟学生分析由学生适应自己的讲课口音,适应其他来自各省各地的老师的口音方言,并通过亲自给学生大声朗读自己文章、反复了解学生听懂的程度等这些身体力行的方式,让学生逐步适应自己的口音方言。学生在先生的耐心帮助下都能听懂讲课。像先生那样,尊重学生,才会珍视学生,才会为学生着想,才会有师生的互爱、互敬,才会有平等的能战胜一切的教育,这就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学习的“生本”。先生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在三个班级的学生联合大会上,先生要学生“三位一体”,既“排除‘我们’、‘你们’、‘他们’,万不可固执小团体,必须以全体为心的精神,要胸襟放宽,要有‘万物一体’的大胸怀”,先生激励学生要有大局意识、团结意识。因学生在看到图书管理员无医治病死亡时发笑,因为学生在看到一位母亲背着被日军炸掉头的女儿尸体的画前发笑,先生感到学生的冷漠和麻木的严重程度,因而对学生发出了严厉的批评和告诫。先生教学生“不求学生能做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可见先生对学生修养教育的重视。一位美术教授,但是当他看到学生的思想比学问更需要及时的教育的时候,每次都选择了前者,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这就是我们需要和弘扬的师德修养。先生治学严谨。在日记中,先生记录了大幅的上课过程、内容和方法,我们看到先生学问的精深、态度的严谨,而把教学内容准确、详实地记载在日记中的我们的教师又有几人呢?由此,我深深敬畏先生,热爱学生、崇尚学问、民主尊重、教书育人,我希望自己做先生一样的有教育情怀的师者。

  做有反思乐观情怀的教师。先生的一个习惯我非常欣赏,就是每年都会在自己生日那天进行总结、反思,回顾自己走过的康庄,觉得太过平坦。回顾抗日一年中自己逃难时的艰苦、焦灼、紧张、危险。但是,他会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最多不过转几个弯,跳几道沟,或是渡几乘桥梁而已”,这些感想,无不表明先生的乐观与豁达。这160篇日记,更是先生对自己生活、教育工作、为人交朋的心路总结,每一篇日记都有一个或几个触点,久了,自己的思想就树立的清晰了。做反思,做心得,这将是我们教师最宝贵的财富。

  做有大爱情怀的教师。先生爱家人、爱朋友,很少考虑自己。但是,日记的内容描述中,一直有一条隐含的线索,那就是抗日战争与国难,时刻萦绕在先生的心头。虽然先生没上过战场,却时刻关注着战争局势,尽可能地去帮助那些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们,组织学生拿起画笔,描画出侵略者的罪行,唤起民众的心声。他坚信战争终究会结束,侵略终究会失败。他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他不希望学生做无谓的牺牲,因为,他看到抗战胜利后,国家需要这些宝贵的人才。先生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心中的大爱。

  就是这样一本日记,就是这样一位先生,让我感受到了一名教师所拥有的平和的心态,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可贵的,尤其是对我们做教师的人来说,更是很好的品质。有的人在浮躁中生活,在攀比中增长着欲望,迷失了自我,这样很难静下心来做学问,更难获得很好的成就。先生之所以这样的成功,离不开他良好的心态,离不开他热爱生活、拥有教育情怀的优秀品质。这是我所崇敬的,更是我要学习和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