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开读后感

黄飞

  城门开读后感1

  近几日过乏了千篇一律的生活,趁着借阅证刚办下,我同室友去图书馆夹了几本书来。其中一本就是《城门开》,这是北岛写的'赵振开'童年的故事。

  北岛写得非常悠闲,悠着悠着用笔催生了声色光影,书的代入感也很不错。隐隐约约你能见着那座城,闻着一股地道京味儿。那座城唤做他幼时的北京,他父母年轻时的北京。那会儿,诗人不是诗人。北岛也只是北京四中的学生而已。

  他用他平实的文字条分缕析地为我们窥探往事。

  五十米一个路灯原来是可以给下班回家的人们壮胆的。倘若某个路灯憋了,或被孩子用弹弓打碎,那一边骑车一边哼下流小调的男人就会惊慌,开骂,捎上祖宗八代:原来显灵的鬼也是一种对童年的怀恋;落日它就像两分钱的水果糖。余晖同蜜水勾兑在一起,想来既温馨又好吃吧。然后,一堆冬储大白菜,煤烟味儿,灰尘味儿,从字里行间漏出来。万没想到,北岛那时候的北京已需戴口罩防尘了。苦恼没消受过他口中大雪后的云中薄荷味是怎样的。我记不清宁波最近一次大雪是什么时候了。槐树下的吊死鬼——蠕虫,亦是我童年早远的记忆了。北岛另说自己要常备几块大白兔奶糖,好不教人发笑。

  北岛家是请得起保姆的,想来家境不错,但就是这样的家庭,苦难时期也常难以饱肚。以至于赵振开要舔食味精,就像吸毒那样。他带我们走进他活色生香的那座城,见他走过的地方,遇到过的人儿。喜乐间,茶半酒满。

  他曾在序里这般写到:'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地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口气很大,但他似乎也做到了。看过老舍笔下的北京,你再去看北岛的,会觉着同样的北京,不同作家描画出来是不一样的。可他们记忆特有北京味儿是不变的。

  读了一半,你不难这样想:北岛有他的城,他记忆中的城,他用笔再造了一个,给他灵魂居住,给我们参观。但继续读下去,好像北岛又没成功,他构建了半座城,接着就是一串串的往事了。就像别人讲北岛太随性,以至于塌了这座城。北岛不断重复过去的故事以至于他的北京成了一层空中楼阁。但我仍是能从中找到些共鸣点。笔者自小随父母离乡,从萍聚于宁波到定居于宁波,未免不有些戚戚然的惆怅。他乡似故乡,教我叹喟好久。怀感之余,要去北岛的城里坐坐,听他唠唠老北京的光影声色,暂却自己的乡愁。因为北岛的半座城上还有着悠悠往事砌成的砖。那砖依着下面夯实的底子往上继续拼凑遥远的城。这城并不全然是水泥钢筋,他有血肉灵魂。

  这世上,许多人的城门可能是闭着的。寻一座最适合自己的,推开它斑驳的门是很有益处的。兴许不用明儿你就可以见着藏在旮旯里的记忆了。

  合上书,想来我得去造访自己城里的故人故事了。

  城门开读后感2

  有幸在南京的古籍书店买到了这本书,只一眼就决定要买,因为最近不太喜欢那些遣词酌句、太过精致的内容,反而是讲述型、平铺直叙的看来更有意思。

  北岛的这本散文集,与他的诗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不同于那些短句铿锵有力的的呼号,而是一种娓娓道来地,讲故事般温和地告诉读者他的一些见解。他重塑了一个与我之前的认知相距甚远的北京。重塑,必定是先破后立,他先打破了我的一些幻想——文革时北京学者生活的'煎熬,人心的互相猜忌;但也为我树立了一个不一样的北京——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各种思想百家争鸣,互相碰撞。读罢,方能有些应题的感觉:遥远的北京城似乎也走下了高台,像我展示它普通甚至是灰色的地带,而我则是慢慢走向它,走进这徐徐推开的城门,扶上那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

  现在离读完这本书也有十余天了,详细的也记不清楚,就从记录下的语句中回忆读时的感慨。“日光灯的出现是一种灾难,夺目刺眼,铺天盖地,无遮无拦。其实受害最深的还是孩子。在日光灯下,他们无处躲藏,失去了想象的空间,过早迈向野蛮的广场。”手机的出现,各种代步机器,各种工具的出现,也未尝不是灾难,我们失去品味生活的机会,失去了在自然中寻找乐趣的能力,我们交流的能力也变差了,见了面却相顾无言,只埋头“爱抚”手机的情况不消枚举。我们的乐趣更多的来源于网上的信息,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一没有多大用处,二离我们相距甚远,丝毫没有实际的意义。我觉得未来一定会有一种店,规定好了大家都不许碰电器,回归自然,回归声音信息和肢体信息的交流,不是未来,可能现在就有。我不了解那些早就普及手机的发达国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与手机这类东西相处的,不过看了终结者,应该状况也不会比我们好。但在英剧中已经有了先觉者,比如《误打误撞》里,男主一直用的是老头机,说明这也是一部分人的常态了,可能也是我们国家之后一批人的发展趋势。

  昨天和班主任的儿子相处了一个下午,觉得他是一个挺不一样的孩子。之前一直听别人说他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果然耳听为虚,这孩子我挺喜欢的。不为别的,这位小朋友考虑问题的思路和大家不太一样,比如他说想要跳楼,他妈妈说,要跳也是要有绝顶的勇气,你去跳我就佩服你,然后他说,我会像什么什么电影里一眼,跳下去超能力再把我带回来,但是我的记忆消除了,然后再跳下去,又被带回来,一直循环。关键是这段话是在他们吵架吵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说的,说明他的想象力一直持续的非常活跃,在什么时候都有着对事物的遐想和好奇。他妈妈说,我一直要求你说话正常点。如果他变得像我们一样正常,他妈妈又该哭了,那他的钢琴天赋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卓越。

  这本书里还有一段纪录让我非常震惊,那就是文革时学生斗老师,蛮人斗知识分子。北岛那时候也是学生,所以也参与了一些批评老师的,写大字报,游行等活动。杨绛先生在《干校六纪》里有这样一段话:“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的一干二净。”做过的让自己后悔的事总是不愿提起的,但赵振开先生却把自己行为摊开来剖析,这是他内部的先破后立,也是他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吧。但我惊讶的是,原来那时候很多的批评真的是源于人残忍的天性,学生荷尔蒙的作祟,他们真的会无缘无故去批评自己的恩师,这残忍的血性让人胆寒。多少的知识分子用精神去抵挡那些蛮人的恶斗,多少读书人不得不弯下自己铁铮铮的脊梁,悲呼!悲呼!身逢幸时,感恩戴德。

  但让我特别喜欢的这本书的,还是北岛先生在平淡的文字中那充盈的想象力,让人不由感叹他文字的灵性和文章的生命力。很多话会让读者惊叹,怎么会有这么巧妙的联想,这与生具来的能力,真是羡慕不来。比如:“大雪是城市的幻想,像一面自我审视的镜子。”“在我的想象中,音乐是从红红绿绿的指示灯中流出来的,淹没了我们,生活变得透明,好像住在玻璃房子中。”“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地平线。”这精妙的想象,一定是与自然对话后的灵感。

  感谢北岛为我们敞开的城门,感谢他接纳我们这些“四海漂泊的游子,无家可归的孤魂和好奇的客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