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绽放》是我在暑假去北京旅行时候看的,但有些断断续续,还有半本最近才抽空读完。整本书是作者以一个母亲的视角介绍了自己儿子高三时期的一些琐事,可能是生活的,可能是学习的。虽然字里行间满满的爱,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在阅读的时候是特别揪心的。
作者的儿子就像许许多多的高三学子一样,有些叛逆,有些不爱学习,而作为老师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学生,甚至无奈之时,稍有放松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母亲,面对孩子的小情绪时,更多的是担心,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变得小心翼翼,我想这应该是很多初三、高三家庭正在面临或可能面临的吧!
我特别喜欢作者说的“长别小聚,将成为我们之间的常态”。那为什么这不能成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那种状态呢?可能还未做父母,所以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人父母的这份牵挂与羁绊,我喜欢龙应台在《目送》里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但再看看自己的生活,我的父母,无论我多晚下班都会等我一起吃晚饭,吃完总会贴心的为我准备水果,无论我多晚回家,那盏灯总会替我留着,照亮我回家的路。孩子,永远是父母的牵挂,无论孩子飞得多高,走得多远,风筝的线永远在父母手里牵着,所有父母,概莫能外。当两种情思在我的内心碰撞时,我才发现我为什么读着这些文字如此揪心。
现在的小孩都很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不愿让大人左右自己的生活,更不能接受大人的唠叨。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父母会觉得力不从心。爱他就要给他足够的尊重,但我想这份尊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这份尊重更应该是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情感的基础上。我一直坚信,在孩子规则意识养成时期,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长幼尊卑,什么是规则,什么是责任……这些看似微小的东西,我们必须从小根植在孩子的心里,让孩子知道,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让孩子懂得,那么再有爱的浸润,是不是可以帮助孩子更加平稳地度过“青春期”呢?
作为一个还未做父母的人来说,无论什么观点、立场自然都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但读着丁立梅老师的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普通的高三家庭的生活琐屑,流露出浓浓的亲情,温暖着每一个读者。希望自己能将这份心平气和、不急不躁放到现在带的三年级孩子身上,和孩子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奋斗的过程才是最美丽的……
“等待着你的绽放,或许你只是寻常的一朵小花,将淹没于红尘阡陌中,可是,对我来说,你是唯一的,你的绚烂将无可替代。”读了丁立梅的《等待绽放》,我意识到学生也是一朵花,花开终有期,早晚各不同。要想让花儿开得芬芳美丽,便应对花儿施以适宜的关怀、照拂,才能使得他们开得更加明艳动人。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就精彩。
首先,花儿的开放需要花儿的努力,任何事情的美好变化,没有内力的作用都是不行的。有人说:要想过一条河,首先迈过河的是心。作者在《等待绽放》一文中,写到儿子的巨大变化。儿子的'变化由一篇读过的文章而起,总结出:“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当他不肯努力的时候,外界再强迫也不行。当他自己知道要努力的时候,那是谁也拦不住的。”当这样的总结语由孩子嘴中说出时,任谁也阻挡不了他的积极向上与成长。
其次,花儿的绽放需要适宜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要使孩子在行为、在知识方面有优秀的表现,环境的力量隐而不现却力量无穷。父母对孩子没有埋怨和失望,自然会为孩子的乐观、健康积极积淀。不仅如此,同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不仅如此,花儿绽放需要阳光与雨露,丁立梅在文中作为一个母亲的记录,几乎看不到任何歇斯底里的挣扎奋进,无论在儿子积极奋进或是萎靡不振之时,字字句句中感受到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尊重。
最后,纵观整篇文章,虽然是以日记形式进行记录,却篇篇有个适宜的甚至诗意的题目。文章更是句句平实却字字真诚。一位母亲对孩子成长的期盼与爱在一顿顿爱心早餐、一件件心仪衣裳、一次次生病照看中平实地展现着。一如身边真实的一个个母亲一样。在丁立梅的文章中,我们看到那个努力、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孩子的一点点的成长。这种成长无疑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等待绽放》是一位高三考生母亲的陪考笔记,书中非常细腻地记录了其子在高考面前的点点滴滴。作者的语言散文般优美,情感真挚,将这一年的时光娓娓道来。读完之后只觉口齿含香,恍惚间几只蝴蝶翩跹落在我肩上。
书的男主角自然就是作者的儿子,他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因为武侠小说荒废时光,功课都落下了,基础相当薄弱。高三伊始,他读到了一篇高考经验帖,受到文字的鼓舞,于是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最终决胜高考,考取了理想的学府。
一个看似老套的故事,我却从中明白了外因依靠内因起作用。最初在孩子沉迷于仙剑奇侠小说、心思不放在学习的时候,饶是老师苦口婆心、父母深夜流泪,也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但是当孩子燃起求知的愿望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的方法,进步的门道,而老师与父母只是他前进路上的帮手,助他更有成效地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孩子主动早起读英语、央求父亲帮他找辅导老师、周末在家做题、甚至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后请假在家自习等等做法,都必须有一颗“我想学、我要学”的心。这一点就类似王维审主任说的“觉者为师”,就是只有唤起自我成长的愿望才能做一名好老师;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只有觉知到学习是自己此阶段最重要最该做的事情,才能成为一名上进的好学生。
一个看似轻巧的故事,我却从中领悟了事物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在孩子下定决心要考班级第一、年级第一后,他还是每一两个月忍不住“后退”一次,“开倒车”一次,“自我放弃”一次。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现象。学习的确是和人原始的好逸恶劳的天性相违背,万不能苛求一个人醒悟之后就只进不退,我们只需在他思想松动的时候及时鼓励,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足矣。
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故事,我却从中读出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我们当老师的,面对着班里将近50个孩子,千万不能觉得这就是一个学生群体,要把他们看成一个一个父母宠爱着的个体啊!要对每一个孩子给予耐心关怀,悉心制定不同的成长方案。我为文中那一篇《紫荚茄子》而深深动容——做了父母,饮食完全以孩子的口味为主,每当孩子说“随便”,父母就要煞费苦心,毕竟超市没有卖“随便”的。孩子若指了名点一样做法麻烦的菜,父母反而觉得更容易,花费一个上午,细细调陷儿,揉了那么多的爱,就为了孩子囫囵的那几口。
当然这本书也是有缺点的,我认为可以在此引用作者的一个章节名,“闲话一箩筐”,也就是文章过于琐碎了。总之,瑕不掩瑜,如果细心阅读,的确能从本书中学到一些东西。人生在世,其实不需要太多外在的东西,以平和的心,追求自己的那一份绚烂,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