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教老师如何训练学生习作的书,然而却不是一本教技巧的书,相反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激发老师认真、全情投入习作教学的书。蒋老师的书不如管建刚老师的书方法、策略多,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看到一位热爱习作教学的教师应有的样子。蒋老师将一些作文公开课分为两类:1、“造米”——课内看图,做游戏,做实验,表演等,然后把经过写一篇作文。2、“找米”——把孩子引向真实的生活,还列举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的写作课程体系,就是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去观察。比如,学校的果园,校舍旁边的花,当太阳没入乌云的时候。这样我想起我之前带着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我事先把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先记下来,让他们着重观察植物的颜色、样子、味道、像什么。然后带着他们走进操场,一种花一种花的介绍名称,学生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闻,调皮地玩耍。二十分钟的观察以后,返回教室结合自己的笔记,写写校园的花。我批改后又在全班分享。这样的习作,写的很原生态,自然而美好。后来,又带学生进行了紫藤的观察,有了上次的经历,学生的观察更有目的性,观察更细致,想象力也更丰富。三年级的学生,有许多写的比我还好。不得不说,“找米”的习作课堂,更真实,也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习作潜力。
我们以往认为的好文章“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就是好文章的代表,但是蒋老师却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比如他认为“这是一个可爱的大花园,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还有十二棵桃树,在春天开出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这样的文字才是美的,能让我们感受到具体的画面感,而不是空洞的描述。为了训练学生将描述具体化、有画面感,蒋老师安排学生描述一片树叶,不少于400字。并且让学生将自己描述的这片树叶贴在纸上,以便蒋老师对照。学生描述的越具体,这项旨在提高他们描述能力的训练就越有效。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蒋老师还将写作地点安排在肯德基,有新意的.做法,激发出了学生巨大的潜力,许多学生的描述都符合要求,并且从树叶的颜色、脉络、触感都有很详细的描述,不得不说,蒋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真的是做出了很多努力。
读到蒋老师带领学生去见雷夫这一片段,我觉得蒋老师是一个很用心的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极力给学生创造写作的条件,并且为了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对这件事充满向往,他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隆重的像学生介绍雷夫,再比如带领全班学生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当学生对这件事充满期待的时候,蒋老师就跟学生说,“我们要见雷夫,那么你们知道怎么描写雷夫的外貌吗?写外貌是很难的,我教你们一些技巧”蒋老师让学生要大量的借鉴文学作品中的外貌描写,还教给学生一些非常有用的小技巧,比如第一个,写外貌不出现“有”,很多孩子写外貌就是是串联器官,显得很生硬,但不这么写,他又写不长,蒋老师就告诉学生可以保留器官,但不能出现“有”字。第二个是写外貌,要用“有”,这个“有”指的是最有特点的“有”,也就是说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第三个是写外貌有多用“像”。前两种方法比较适合有特点的人物,但大部分人都是大众脸,于是蒋老师就带着孩子们,阅读名家笔下的人物外貌描写。这些技巧,平时孩子们可能都听不进去,但是因为跟真实的任务一结合,效果就不一样了,他们就可以自发的将技巧和自己的创意融合在一起,写出来的文章,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的写作技巧,我和蒋老师有同样的想法,写作技巧是必须教给孩子的,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有写作的天赋,不需要老师教,反而更多的是大部分孩子不知道作文该从何下手,所有的个性都应该是在熟练掌握技巧的基础上的自然发生。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让我和孩子们都不再害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