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1500字(精选三篇)

孙小飞

  《论语》读后感1500字1

  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悠悠文明长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颗“星”——儒家的《论语》。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经典,我的成长因它而精彩!

  说起《论语》,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作品,不仅在我国广为人知,更是举世闻名。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古人曾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且,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大多也体现出了《论语》中的礼教思想。由此可观,《论语》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因此,这更加深了我想去阅读它的欲望。于是,我漫步到《论语》的世界里,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熏陶自己的心灵。读后,其中的很多句语录都深入我心,影响我至今。

  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注重学习。虽然我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的问答互动,会动脑思考,可是却很少做笔记,课本十分的崭新,里边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结果,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也得到了我的“报应”,那就是复习时总是无法回忆起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于是成绩总是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见长势。到了初中后,由于学业竞争的激烈,我终于明白了成绩的重要性。于是我上课就一直埋头做笔记,不肯放过一毫秒,就好像头顶千斤重,抬个头都不舍得。可是成绩却还是不怎么理想,而且虽然做过笔记,但都好像是走个形式化,满足自己的视觉需求,却从未自己动过脑筋自己思考。这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警示了我。它告诉我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却不学就会陷于困境之中。这清楚地反映出我当时的状况,让我明白了要把学与思结合在一起,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的话,即使是事半也会功倍的。对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当老师讲解例题、重点时,我就应该放下笔抬起头仔细听讲、认真思考;当老师停下让我做笔记时,我再拿起笔书写。果然,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整,我的成绩逐渐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浅,在年级里名列前茅!

  这时,虽然我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却又出现了问题。

  我和一个相处得不错的朋友闹起了矛盾,彼此之间相互指责,把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后来,因为不想再争执下去,我主动向她提出了道歉,可心中却还是愤愤不平,不能释怀。也许她也是如此,于是我们之间又进行了不约而同的“冷战”。但是,她的.家长一直在调整她逃避的心理,希望她能放下往事与我重归于好,她也明白了,也想要重拾我们之间的友谊,便趁着学习之余主动来找我互动。时间一长,我的心竟有些被触动了,就要被她坚持不懈地关怀所感化,却又碍于自己的面子,无法释怀往事。这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如雪中送炭,帮助我去解决这块心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是呀,她如此大度地选择忘记我们之间的不悦,不管自己是否能成功,努力地想重建我们之间友谊的桥梁,态度非常的诚恳,若我还计较这件事、避之门外,不就显得我是个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小人吗?于是,我慢慢地主动与她多起了互动,并且在学习上互帮互助,有说有笑,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我的心结也慢慢解开,踱步时如踩在云朵上轻松。

  《论语》不愧是大名鼎鼎的我国的艺术瑰宝,其中的语录帮助我改正了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与为人处世的方法。让我明白了待人要友善,共创和谐的社会环境;并且要掌握好学习的方法,为国家大大小小的建设积极做准备,使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强大、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承担起自己在国家中应尽的一份责任,成为国家栋梁,能够强国盛国。这正是我身为一名中国学生说“爱国”的强烈体现。

  在《论语》这部经典的熏陶下,我正在茁壮成长,我要带着我的中国梦、满怀着希望地去成长,争取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论语》,我的成长因你而精彩!

  《论语》读后感1500字2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读后感1500字3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所记录孔子的思想对于教学非常重要。难怪有前贤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教师,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对学习方面的内容尤其感兴趣,读后更是感触颇多。

  孔子以他的亲身经历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又“朝闻道,夕死可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不断创新,思想越来越成熟。又如他自己所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直到晚年,还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博学多能,仍坚持终身学习,不愧为其弟子之师表。他的弟子评价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见他是终生学习的楷模,这就是我们要向孔子汲取的精华之一。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我们的大多学生仍然有这样的通病,缺乏大胆地创新。孔子倡导“当仁不让于师。”“学,思,行。”“学无长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可见他是如此大度,寄希望于他的学生向他的挑战,超越他。有一次子夏与孔子讨论对《诗》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的理解,孔子说了“绘事后素”,而子夏则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礼后乎”,孔子认为子夏的见解有独到之处,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启发,便赞扬道:“起予者商也。”此记载说明,孔子总是与学生一起相互切磋,让他们自由地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这种以讨论为主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民主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而且,孔子还善于营造平等、融洽、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他淡化师生年龄差异,老师与学生平起平坐,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发言兴趣,营造平和宽松的讨论氛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他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而是坐在学生中间,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努力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消除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谨,积极鼓励他们能够畅所欲言。然后首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一句话就激起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从而创设了谈话情境。子路“率尔而对”,“夫子哂之”,曾皙后来问起,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孔子虽然不满意,但是没有立即批评他,只是是微微一“哂”,既不让子路难堪,又小小地挫了一下他的锐气,可谓处理得恰到好处。而如今我们正在苦苦追求创设的平等、融洽、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居然早已被两千年前的孔子超前实现,真不愧为一代圣人。

  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不是盲目性的,灌输式的。而是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个性、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的教育,做到因势利导,避免一刀切。正因为孔子实施了“以人为本”的因材施教,他的三千弟子中才会出现“七十二贤人”,真可谓是人才辈出,怎不叫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汗颜?孔子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说出了“有教无类”的至理名言。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三千弟子来自齐、鲁、宋、卫、秦、晋、吴、楚等诸侯国,地区广泛,学生出身五花八门,成份各异。

  《论语》第一章《学而》第一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站在现代教育者的角度,读着论语,参照自己,认真反思,孔子留给我们的智慧远远不止这些,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仍然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此时,工作累,家务忙,活动多,怎一个累字了得?这些借口都显得如此苍白。静静地读《论语》箴言,品人生真谛,不断反省自己,细细地欣赏教育之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去采摘教育之树结出的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