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春天,朱自清先生迫于生计,举家从外地,来到浙江温州中学,与马孟君先生在一个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在温州只教了一年,因时局动荡,只得离开这里,赴宁波任教。临走时,朱自清请马明君先生赠画;几天后,马明君把画好的这幅画,赠送给了朱自清先生。朱先生被马明君先生的画技所感动;连续几天,一直在观察、欣赏这幅画。
过了数日,朱志清先生带着写好的“月朦胧,鸟朦胧,帘见海棠红”,这篇散文,来到马家;并对马明君先生所作的画,进行了高度的“点评”!马先生笑而不答;他被朱自清先生的文笔所折服,便免了题诗之请,成就了一段“以文换画”的千古佳话!
作者在文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画中的帘子;一轮圆月和月光之纯净、柔软与平和。那错落有致的、红颜欲滴的海棠花,以及那“挧挧如生”的两只八哥的动态;细细地品赏着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多么生动而细腻的画面;色调五彩缤纷,把帘的绿钩变双穗的石青色;还有明朗的'月光,花的红、蕊的黄,以及鸟的黑,这一切都在朦胧的夜色中;如梦如幻,宁静而又生机勃勃。都在这夜色中时隐时现,不禁地让人浮想联翩!
朱先生对画中两对八哥的描写“一高一矮,背着月光,向着帘里,那高些的少眼似乎要闭上了,却又有点不舍;那低些的已经睡着,却别着脸对着另一只,颈还是缩着的”。把鸟的动态美,情态美,描写的活灵活现,不妄马孟君先生“美人赠英雄”的一番心意!
“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也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不肯睡去呢?它到底等什么来着?”这个时候,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接二连三的问句,对画的艺术品位和深藏的底蕴,做了直接的表露。作者深厚的功力,催生了读者丰富的联想,!
“是夜幽未归,还是醉卧未醒?有意让鸟儿赏月;还是忘之脑后?”。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应该找那“卷帘人”了;看着那近在尺尺的妻子,发出了,不光是“月朦胧,鸟朦胧”,我也看不清,已在睡梦中的“玉人”;并用调侃与戏虐了的语句“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尺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把上面的问句,做了精彩的妙答。
马孟君先生是国画大师,擅长于画画和鸟;这幅画被朱自清先生的“神”笔,描绘得如痴如醉;一时让我看不出,谁是画家,谁是散文家?
文章让人觉得,进入了美伦美奂、如诗如画的世界!真的让人大饱眼福,情不自禁地为我们的画家、文学家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