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的读后感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这和中化民族长期以来以农耕文明为主有关。一亩三分地,自己的生活。乡土文化从生活中得来,洋溢着对家乡的爱,既浓缩了情感、表达了真挚的感情,也有对读者的强大感染力、亲和力。乡土文化的魅力,来源于养育着我们的土地。诗人用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内心来表达这份情感。感悟得越深,诗歌也就越有质感和文学价值。
读心溪的《乡村记忆(组诗)》,就可以感受到诗人细腻的乡土生活,反映出诗人平实的细心以及朴实的生活体验,从中体会到对故乡的温情。诗人就在这平淡的生活中抓住灵感,通过去抒发内心的情感以及对乡村记忆的挖掘,让组诗充满对乡村点滴的怀念和对现实沉重的思考,其结果就让读者深深的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熟悉的感动。
诗人以槐花、甜苣、麦子、泥土、故乡的秋天为主线,也算是几个我们熟悉乡村物件和景象,让读者随着作者的视线走进家门、走进乡村,就看见了这些散发着浓郁乡村气息的本色,很自然的就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而这种以诗歌这样体裁的表达的方式,洋溢着一种欢快的、执着的气息,与当前许多的`这体那体的、言之空洞诗作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诗人及本诗血液里是乡土的,骨子里也是乡土的。
诗人站在一个诗人的高度,对这些具象加以描述,加以诗化,表现了对乡村朴实生活的深深怀念和不舍。也让诗入了画,在亲切中掩藏着内心隐隐的酸甜苦辣,诗人的情怀在些许欢快的句子中表露了出来,而此时诗人的心情我想是五味杂陈的。
尤其是《父亲》这首“ 一株干透的玉米,倒在了忙碌的季节里”、“如今,父亲不过是,黄土地上一撮极其简单的记忆,墓碑上没有醒目的形容词。”诗到此,一幅充满了怀念亲情的景象已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诗人没有停笔,把已经展开的诗意,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每个清明节,我们清晰地听到,他走向农田的姿势,很响亮。”这种形象的表达,这种想象使得诗歌具有了张力。无论岁月有多远,其诗歌的情与境,无不在诠释着家、故土的本质。感受到的是诗人温情个性的情怀,使得诗作与诗人于一体。
组诗语言朴素,乡土味浓厚,情感真切,这些诗作,从诗人的笔尖缓缓流淌出一种朴实的生活气息,标注着诗人的乡土印记。
乡村中的一草一木、即使是泥土都以一种原色写到了的诗歌里。枝头上的槐花,菜园里的莴苣,收割的麦子等等,诸如此类的具象出现在诗中,构成了诗作的“乡土”印记。从诗人和诗句当中,读者就可以找到在如今社会现实中能够安抚自己的那些简单朴素但却又能引起共鸣的心声,在读者畅快之时,蓦然回头,发现自己也进入到了这恬静,质朴的乡村。
心溪的这组诗歌中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是,正是这个平凡的小村落养育了作者,是家乡的乳汁哺育了作者。而作者不忘家乡的养育,笔下生澜,尽吐心声,热情洋溢地歌颂那片土地。在追昔、追忆的故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了乡村的人文、风土人情留下了乡村喜怒哀乐的时代烙印……
作品中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从心里流出来的乡土诗,苦中有乐,苦中有甜,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读来亲切感人,沁人心脾,回味无穷。可谓:岁月人间促,乡田诗味浓!从这组诗歌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热爱生活懂得生活,且有着自觉诗歌要求和精神取向的诗人。启示我们,诗人或者作家不能够脱离赖以生存土壤去获取意外的丰收,这就好比种庄稼一样,也许我们种出的庄稼并不完美,但却有强劲的生命力和独特性,也定然有着令人心生共鸣的优秀品格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