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十五篇))

李盛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1

  操着粗话的汉子呦,缥缈的橹歌嘴边来。山连山,水连水,歌声竟被那群山清水挡回去了,河边的洗衣妇羞红了脸,掩面接上了橹歌,歌声不歇,水波漾不止,湘西是桃源罢!

  沈从文1934年还乡的笔下,给了我这么个朴素美好的想象。先生这此还乡记下湘西的故友、湘西的水手、湘西的夜、湘西的流水……十几年未回湘西,故乡仍未如何变——却又变了,那人有的走了,那镇换了个面……为什么呢!

  人还是那么地朴素大方,可那大笑背后藏着的尽是心酸!就那水手们,十六年前沿河的码头,有一半停着高大的运油船。宽平的河面,整齐的码头,来往的水手船上朱砂、水银、苎麻、布匹……装得满满当当。不说那白天有多么人声鼎沸,就是落日余晖剩余一片深紫时,浮荡的催橹歌声,是如何壮丽稀有。可瞧瞧十六年后!各河沿岸破烂不堪,船被绑在一块,标着“此船出卖”。水手买船!何等凄凉!当年大方爱笑的精悍作文青年呦,现在成了要为货物分量争吵的骨瘦如柴的小子了!为什么?是什么把这桃源搅得这般不好!悲愤过后也只能无奈地感叹句:“时间造化弄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钢铁大船扬帆启航,谁还用小破船运货?这是“人生”的苦味,欲望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们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的命运里去,扰乱了他们生活上应有的那份哀乐。人总得看开,所以他们又大笑起来,只是有些苦。

  30年代面临的,几十年后仍在面临,你看那中国南边的某条河上,曾经渔民放一群鸬鹚入水,在竹舟上撑蒿,光着脚、卷着裤腿,黝黑的双脚、嘹亮的嗓子一动、一吼,水花飞溅,歌声朗朗。一会鸬鹚跃出水面,被绑住的脖子卡着新鲜肥美的鱼。这属于江南出神入化的“鸬鹚捕鱼”,还不是抵不过历史的洪流,被淘汰了罢!

  那山仍是那山,那水仍是那水,那人却不是那人。岁月蹉跎,物是人非。幸运的是,湘西的水手,还能在历史哀乐中唱上一曲橹歌。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2

  在图作品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作品,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作品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作品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3

  他追求湘西干净纯粹相融相合。上天,你为何要这样无情,对待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文人?这是我读《湘行散记》时一直在心中的谜团。

  沈从文先生14岁时投身行伍,浪访湘川黔边境地区,他一生还撰写《边城》《长河》,笔下勾勒了人性美,生活美,这些故事原本基本上都发生在山重水复的湘西,朴实,平凡好似一层纱般的薄雾,盖去作者的苦,也给故事本身披上了朦胧美的面纱,从这个故事自身的唯一与独特,加之作者创造的非凡,构造了它。他对它情有独钟,除去自己对家乡的深沉思念。沈从文先生谈到自己说,自己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路,唯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他也就是凭这些对山、水、家乡,更是对湘的感情,好似无情地,被分割到另一个世界,他没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向往世外的生活,看似“玩世不恭”。

  沈先生啊,你为何这么“大费周章”呢?你把情寄放于山水之间,你不知名利,更不图,你不晓政事,从古至今的文人们都面临,甚至是面对这样艰难的选择。现在诞生了核心价值观,可你看看有多少人是真正领悟并做到。施蛰存先生说你身上还有着“茵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这一个,我茅塞顿开,现在成天享乐追求幸福的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让国家富强,名族振兴,这不是事与愿违吗?沈从文先生至少有着清正,乐观的品质,即使他看似贫困潦倒,他同样高尚,他已经与这个世界融合,这篇散文诠释了情感,沈从文先生从苦到幸福,是他与湘西、山水,更是家乡,坎坷人生的默契。

  这样的文人是唯一的,他能渡过他的坎坷人生。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4

  一颗诚心、一支笔。最干净的文字,最纯美的湘西。——题记

  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这更体现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妓女,说到妓女,可能许多人都会鄙夷万分。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妓女背后的故事。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压在她们的身上。出于走投无路,才当上了妓女。在她们饱受白眼时,又有谁知道她们背后的苦衷呢?

  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湘西人最纯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5

  沉浸在如镜般的湘江上,心中泛起点点涟漪……

  只有以心读过《湘行散记》,才能彻底走进作者的内心。作者沈从文原本是一位军人,随着军队辗转各地后,尝尽了人世间的苦,也阅尽了人世间的黑暗。在他心生厌恶后,便踏上了文学创作一途。

  作者沈从文虽然后来几乎都待在北京,但在他笔下最纯美、澄明的,却仅有自己的故乡。或许,在他的记忆中,也只有自己的故乡之地——湘西,是最美好的吧。也或许如其人所说:“当过兵的人,活着回来,就回到了故乡。这也许也是当时人们的悲哀吧。

  《湘行散记》这一本书,如一面明镜,揭露了当时社会水手,妓女等底层人民的低贱,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一文不值,这一切似乎都在诉说那些人的悲哀,但当你看到最后,你一定可以明白沈从文的——他是在赞扬这些人的美好品质。那些水手每天的工资仅有1毛5,在世人眼中他们或许是卑微的,低贱的,但通过《湘行散记》,我却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有些人,是重情重义的,例如水手牛保,他对着一个妓女,却生出了真实的情感,甚至离别时,也是依依不舍。

  而这些水手,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勇敢无畏。这些水手,虽然地位卑微,但他们却作为水手的尊严看得比性命更为重要,就算是三九寒天,只要船卡住了,他们就会光膀子跳入河中拖船;就算是惊涛骇浪,只要船长一声令下,他们也会二话不说跳入冷彻人心的江中。而这儿,可正不是一种崇高的大无畏的精神吗?

  再看看那些妓女们,在看《湘行散记》之前,我认为她们是不知羞耻,甚至认为她们的命是不值一提的,但现在,我的观点不同了,因为在沈从文笔中,她们的生命是非常顽强的,你认为她是为了钱财吗?不,并不是,她们是为了让自己的亲骨肉可以衣食无忧的长大,才会放弃她们宝贵的贞操的,因为,她们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

  《湘行散记》这一本书诉讼了人道的黑暗,却也映射了人道的伟大与坚强,这是本可歌可讼的史诗!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6

  断断续续读了一些散文,其中沈老的文字最能打动我。他不像余光中左手掌纹,不像汪曾祺生动有趣,不像老舍温文尔雅。沈老的文字节奏明快,句式简短,三五个字就是一句话,会自然而然地从口里跳出来。一条河水长又长,从屈子到民国,历史反反复复,多少政权光辉一时却潦潦收场,多少风云人物叱咤风云又灰飞烟灭,唯有沅河上那些砥砺岁月的水手和他们粗鲁的话语历经多少风雨洗刷还带着一些原始的味道。

  无论走的多远,总有一个地方羁绊着我们。几十封书信,句句无不殷切的想回家,回到那个有火炉炊烟,有兄弟姐妹,有欢声笑语的熟悉场景。有时候一天写几封信,写信的人边写边想看信人的心情,这时那个少年嘴角一定是微笑的。而有人一下子收到一大包信时,肯定也很幸福。木心说“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慢,一切都慢,所以可以保留好久,连想家的味道也久久萦绕在这江水之上,奔流万载从不会变了味道。越是喜欢,便越是向往。如果可以选择,我最想生活在唐朝,另一个便是民国。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沈老能在河上漂泊几年而生存下来,很多归功于湘乡这片土地教给他的知识,而这些东西是在课堂里永远学不到的。那些淳朴的人,那些贫穷的生活,那些动荡不安的日子,在沈老的文字里一切都镇定从容,就连打架也是那么仗义讲理。不论是八岁就杀了人的水手,还是见到无数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沈老就像一个历史记录者,不偏不倚,用手中的三寸笔记下了这些历史上上演过无数次的场景,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对沈老,始于才华,忠于才情,陷于人品。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7

  沈从文其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便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品《边城》,《湘西》,《长河》等使其跻身中国最优秀作家之列。人生阅历丰富,经历坎坷,早年投身行伍,后又执教于青岛大学、西南联大以及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同时,他在历史考古领域中颇有建树,晚年完成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中国物质文化世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沈从文其情:想必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经历比较了解,其感情故事也颇为引人关注。从执教吴淞中国公学开始,便爱上自己的学生张兆和女士。张家四小姐可谓出身名门,大家闺秀,修养学养甚高。沈先生完全沉浸在对张兆和的爱慕之中,用情不可谓不深,用心不可谓不诚。最终在沈的执着追求的过程中,张被打动,终成就了一段佳话。

  《湘行散记》其书:前面是对沈先生基本情况的介绍,网络上随处可见,并不十分难得到。我素来敬仰沈先生,也读到过不少他的文字。其中也包括这本著作,有些感悟,写上几百字作为自己的读后感与推荐的理由。沈先生是湘西凤凰人,湘西对我其实是个神秘之地。这本书就是他回到湘西一路的见闻感触,以及触发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这本书中用词诚恳简洁,很多词语的使用贴近生活,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对人物的刻画仔细深刻,人物的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对沿途景色的描写更是清新别致,仿佛置身其中。整部作品乡土气息浓厚,不但展示了湘西的人文地理特色,同时也写出了对自己故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感慨和忧虑。沈给了我们一张由云彩做成的飞毯,带着我们领略至美湘西。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8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 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文,至30年代,创作多以小品形式为主。收入《湘行散记》、《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独立成篇,又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一性。这种散文长卷的独创,发展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散文创作的意义空间。《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记》的母本。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从《湘行书简》到《湘行散记》,为我们提供一个从材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那些记录他们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绪的真实写照。书简一方面拥有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的矛盾苦闷;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灾六难中保存下来的书信,更是对历史以及作者所创作的小说、散文的一个有力佐证。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9

  讲述了沈从文接到来信回湘西老家探望生病的老母途中的见闻。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湖南原是一个质朴、神秘而又不失人性之美的地方。

  书本前半部分是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信中表达了一路上对张兆和的深深思念。信中的文字细腻、温暖而纯朴。或许是受到美丽湘西的感染吧,信背后的沈从文显得那么细腻而充满温情。这吸引这我继续读下去。

  后半部分则是全书最主要的部分。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沈从文船行途中遇到的那些纤夫。这些纤夫,终日劳碌于急流险滩之间,工资虽不多,可他们出力却不少。一旦遇到过滩,就必须不辞劳苦地下船淌水,相互合作,冒着生命危险,把沉重的船只推过险滩。文中,提到一个长得像托尔斯泰的老人,已有八十岁高龄,可仍坚守岗位,为旅客提供方便。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同情于底层社会的人们生活之艰辛。

  但是这些底层的人们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而是依旧爱生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他们有着一种属于乡野的淳朴,他们对一切都有自己的态度,即使骂野话也是不粗俗的,而是有一种别样的淳朴可爱。这又让我感到了他们一种淳朴的可爱。

  记得文中作者的一个朋友小豹子,作者本想把他教成一个文人,可他却偷偷溜出去,当了兵。偶遇作者,他跟着上了船,遇到险滩,虽没有人要求,可他仍然和水手一起跳进了河里。当时正值腊月,天寒地冻,他却在冰冷的河水里赤裸着身子似乎一点都不觉得寒冷。从文先生担心他,问她冷不冷,他很直率地说:“冷啊,我们在辰州前些日子还邀人泅过大河!”但依旧在水里卖力的工作着。后来他跟一个士兵因为沉船的问题,而发生争吵,偷偷溜出去跟他打了一架,一觉醒来,还咕咕的笑。看到这,我也不由笑出了声。这里的人们都这样的,淳朴、憨厚、可爱,可他们却不缺少坚毅与勤劳。这样的人性之美,哪里去找啊?湘西的平凡百姓,在他笔下都显得那样质朴而坚毅,充满原始的人性美。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可处处都散发着温暖。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10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许多年前读沈从文,是《边城》里的翠翠和傩送,是夜晚伴着虎耳草的清香入梦的爱情。如今再读沈从文,却是字里行间满溢的爱和尘世烟火气息里的宁谧与惬意。

  《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最富代表性的散文集,收录了沈从文最经典的散文和他写给张兆和的信件。与沈从文走在湘西小城的字里行间,水手们的野话,吊脚楼的风韵,落水的候选水手荷荷的哭声,行舟水上吃的鱼,南方薄薄的积雪,每一个物事,都是日常生活里的平凡,却在平凡里透露出安详的幸福和暖意。

  在写这些信件的时候,沈从文刚与张兆和新婚四个月,母亲重病,沈从文回湘西看母亲,在分离的行船上,他动笔写下了这些字。人间自是有情痴,更何况张兆和对于沈从文,是多年的执念和恋恋不忘。当年在他的课堂上旁听的学生,萦绕在他的梦境里多年,如今终于成为了他的妻子。但是新婚燕尔,却要遭受近一月的分离。“你只瞧,如今还只是四分之一的别离,已经当不住了,还有廿天,这廿天怎么办?!”

  那些浸着摇橹人的歌声跋山涉水到达张兆和身边的信纸,一封接一封,透着沈从文浓情的蜜意。“你不要为我难过,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别的事皆不难过的。”在南方清明如玉的水里行船,是归途亦是离途,他向着暮年病重的母亲归去,心中却念着远在北地的爱人。是爱人温暖的手掌,泛着浅浅笑意的唇边,带着他绻绻的爱的温婉女子。可是如今,他在行船上,他盼望归途,也渴望离途,只是那船,度日如年。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11

  沈从文一生坎坷,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自身的发妻的追求。那份校园爱情的淳朴,如果他追求的湘西干净纯粹相融相合。然而,这样无欲无求的人一生历经坎坷确是上天的不公。

  沈先生在谈及自身说,我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施蛰存先生说沈身上有着“苗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这一瞬间,让我想到了某位来自中亚碎叶的胡风男子,那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不羁男子,那位举杯邀明月的`孤寂男子,沈先生似乎也是这样一种融合,诠释着绝对的自我和如水的细腻。

  这样一位对政治因素极为不敏感的文人,在我的理解看来,他应当是被边缘化的人物。沈先生文中所描绘的山水人和谐的景象,他所追求的“边城”,笔下的人性美、生活美,这些故事原型大多发生在山水重重的湘西深处,这无疑给故事本身披上了朦胧美的面纱,从故事本身再到作者创作意图上来看,除去了对于家乡深沉的爱意之外,向往超然世外的生活,无疑会给人以避世的猜想。寄情山水间,不知名利,不晓政事,历朝历代文人都在重复这样的选择。但这不是现代的主流价值观所能容忍的,这种享乐主义与现当代追求经济高速发展提倡奉献自我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换句当代人的话来说,避世约等于不思进取。在人们日益严重的追求幸福却不追求快乐的今天,我以为,沈先生应当是寄情乡土但是穷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实则却不然,他不仅仅做到了肆意笑谈的人生,更得到了读者的尊敬宠爱。似乎是在这中间找到了良好的契合点。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12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前半部分“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在回湖南凤凰探亲期间写给新婚妻子张兆和的信件,也附了三封张兆和写给沈从文的信;后半部分“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描写的路途中遇到的人和事,这些大半是引起他年少时回忆的。

  作家就是比普通人更敏感些,感情更充沛些,再加上有一种本领,能把一切记录下来,就像沈从文说的:“我以为人类是个万能的东西,看到的一切,并各种感官能感到的一切,总有什么办法用点什么东西保留下来,我且有这种自信,我的笔是可以做到这件事情的。”无论过了多少年,读者读到这部作品,就好像自己也坐上了小船,看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或缓或急的河流上及岸边人们生活的景象。

  作家就是比普通人更有使命感、责任感,要记录历史,思考人生的本质。沈从文提到,他这次回家,“原是翻阅一本用人事组成的历史”。看到船上及吊脚楼里在生死边缘讨生活的男男女女,他先前还向妻子提到“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生的没有价值,随即又被他们感动爱上他们。“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起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活,却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故乡的山山水水,给了沈从文许多智慧,看透人生的智慧。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是不对等的,沈从文爱张兆和多一点。张兆和找胡适校长告状沈老师总是给她写情书,胡适却说“他非常顽固的爱着你”,张兆和回答“我也非常顽固的不爱他”。但从本书张兆和写给沈从文的信中却看出张兆和很爱沈从文,最起码那个时期他们非常非常甜蜜,沈从文称张兆和“三三”,无时无刻不在跟她分享着一路的见闻。张兆和则称沈从文“亲爱的二哥”,她计算着沈从文的行程,担心路上有事情,就连“大风也刮起来了,像是欺负人,发了狂似的到处粗暴地吼”,发愁这风“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真美!如今,通讯这么发达,这种相思怕也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了。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13

  我的妈妈来自美丽的湘西,我每年春节都会去湘西外婆家过年,也特意去凤凰古城游览了沈从文爷爷的故居。今年假期我带回了沈爷爷写的《湘行散记》,从书里面我对湘西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多的了解。

  《湘行散记》里面的文章讲述了沈爷爷两次回湘西的经历:第一次回去,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可爱;第二次回去,因为旧社会战争的原因,家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积极乐观、努力地改变生活状况,让当时的沈爷爷倍感温暖。

  从沈爷爷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力量。沈爷爷读书不多,但是凭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勤于写作,日积月累,成为作家。他身上就有一股湘西精神——勤于劳动,通过努力去赢得美好的生活和精彩的人生。

  我的外婆也是地地道道的湘西人,年轻时下地耕种,勤俭持家,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过得幸福美满。现在,外婆年纪大了,可她却依旧闲不下来。她常说:“闲下来什么都不做,会生病的。”外婆在小区旁边那块荒废的小山坡上,开垦出了好大一块田地,因为是在山坡上,浇水施肥,清理杂草,花了不少的力气。外婆在上面栽种了辣椒、番茄、茄子、冬瓜、南瓜,还种了一小片西瓜。在外婆的菜地,能看到满地各式各样的蔬菜,我为外婆的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感动不已,这是我们城里长大的孩子体验不到的劳动的快乐。

  我从小养成了一些懒惰的习气,家务活做得很少,周末也习惯待在家里,不愿出门。后来,每年回到湘西外婆家,看到外婆那么大年纪还坚持劳作,我也开始学习帮家里做一些家务,并做一些身体的锻炼。我在学校参加了射箭班的训练,刚开始觉得辛苦、劳累,后来慢慢适应了,还在市里举办的比赛中拿到了好名次,既获得了荣誉,又锻炼了身体。我渐渐爱上了运动,尽管现在课业繁重了许多,我还是坚持在中午或下午休息时去运动一会儿。

  读沈爷爷的《湘行散记》,给了我很多启示,怀有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样的处世态度让我受益良多。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14

  读罢《湘行散记》,我不仅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和妻子张兆和炽热的感情,还了解了湘西淳朴的民风,领悟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更感受到了湘西那秀丽的山水、别致的风景孕育出的沈从文先生细腻通达的内心。

  湘西被群山包围,人们的生活自然多了几分与世隔绝的古韵。在这里,有错落的吊脚楼,有哭嫁的新媳妇,有爱说“野话”孔武有力的水手,还有萦绕的情歌与号子……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要为了生计劳苦奔波,但他们的质朴令沈从文先生不禁感叹出:“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

  我相信,湘西人“生活的单纯”,一定是依托于他们背后的山水。就拿水来说吧,平静时“水则透明如无物,小船用两个人拉着,便在这种清水里向上滑行”;汹涌时“水吼得吓人,浪打船边舱板很重”;湍急时“可同一股火样子,太热情了一点,好像只想把人攫走。且好像完全凭自己意见做去”……这随性质朴的河水,滋养了包括沈从文先生在内的千千万万湘西人。于是先生发自内心这样赞美故乡的河:“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通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这让我想起了先生墓碑上“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铭文,先生包裹在慈悲与谦让中的一颗赤诚之心,应该就是在这清秀山水中滋养出来的,这也正是“智者乐水”的真实写照。

  对故乡河流的眷恋,令沈从文先生对河街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河街不是普通的街,而是雨后涨水能被淹没的街的总称。这一颇具湘西特色的景象,深深镌刻在沈从文的心中,以至于他在描写河街时用了《河街想象》这个题目。他笔下的河街简单而美好:有悄悄说话、用烘笼烤手的妇人,有卖纸钱的铺子,有插着白旗的小衙门,还有从窗口喊船的人……河街上萦绕着的歌声,“简直是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常德,这是靠近湘西的小城,曾经也有河街的盛景,可是历史的原貌只能留存于祖辈们的记忆里了,战火的洗礼、城市的变迁,让古老的河街化为了时间的尘埃。幸运的是,故乡的河街已被再建,每每徜徉于那仿古的建筑群中,吹着惬意的河风时,我心中就会飘过沈从文先生文字里的“极好的歌声”,这是乡土的歌谣,也是历史的回响。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这样的文字就像是纯美的童谣,流淌过我的内心,给我带来安宁和温暖。

  先生说“真的历史是一条河,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那就让我们乘上他文字的小船,在历史的岁月中感悟那流淌千年地纯美和爱。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15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两次重返湘西故乡的游记记述,给我们展现出湘西独具魅力的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的艰辛。

  湘西的人民是纯情的,善良的。书中《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记录了一个充满“野味”的友人,他爱说脏话,能骂出稀奇古怪的字眼,就像一本活生生的辞典。他讲着最不好听的话,但却对朋友有着最中肯的情谊,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湘西的人民也是善良的,有一次,作者同几位水手在船上漂泊,靠岸时,由于水手的工资微薄,因此作者便请水手们喝酒,便给拦头的水手钱,让他去买酒。可到后来,他却买给作者一袋橘子。这可见人性的善良。

  湘西的世界是美丽的,湘西的桃源县自古以来就有“世外挑源”之称,如《桃花源记》记载的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就是湘西,有着世外挑源的生活环境环境,有淳朴的人民,有清澈的河水,有让人难忘的橹歌,有充满野性的水手,有质朴的失足妇人。

  湘西的世界在作者笔下,虽有不堪,但也是美丽的,今作者沉迷,也令我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