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告别》读后感

阿林

《无处告别》读后感

  这么多天一直被陈染的文章渗透的神经兮兮,“我”的幽闭冥想症、黛二的无奈逃离与归来、寻找生存理由的送死信的老头、早晨眺望窗外,眼洞却又空又大的女人、还有缪一、麦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萦绕在我杂乱的心间。我想抛开他们却还是不由自主的把这些都紧紧的攒入脑中,我想可能和他们有共同点去寻找一个安静安全的栖息之所。

  我一直记得陈染的话,虽然不确定是否为本人的直接描写,但我相信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的主观臆想。创造一个人不外乎自己的形象或是假想敌或是崇拜向往的人。所以我深信书中的`每一个人都鲜活的存在着生活着。

  “我”是一个年轻的女孩,是个幽闭冥想症患者,难以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害怕亮光,那些光像是赤裸裸的将其暴露于人前,穿透身体看到先天孱弱的本性,当这些文字呈现在我面前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这是在说我吗?

  我和她一样喜欢一个人呆在小屋里,插上门,拉了窗帘,关上灯,就是我的世界;我曾经也想像黛二一样逃离这讨厌的城市,逃离这惯性一样无聊空洞的生活,可是她的逃离让我有了后怕,怕逃出一个幽暗的城市再次进入一个更加厌烦的空间,这样兜兜转转之后,还是在三个月末又逃似的回到这个曾经被自己狠狠诅咒过的城市。

  这已经不是一个生活地点的问题,我们已经习惯于固有的生活方式,习惯于惯性所以就更习惯于抱怨。我们不喜欢挑战,不喜欢再重新适应一个新的生活,有时候觉得像是固步自封,但是一种已经熟悉了的亲切我很难抛弃。我像是个陈旧的、迂腐的、传统主义下的奴隶,被固有的、惯性的生活奴役着,即厌恶着旧生活又懒惰于开辟新生活,连反抗都做的与世无争。我是多么痛恨这样的自己,但是庞大高傲的自尊心不容许我低下头,只有痛苦又微笑着慢慢生活。

  行走着,慢慢找寻我想要的生活,平静中播散着自己的爱。听说过一种“彪爱”公益活动,主题是要打破冷漠,大声把爱说出来,把人心的距离拉近。每一次这样振奋人心的活动会给我带来巨大的人身价值和现实行为的改变,结果也确实是这样。“彪爱”的意义很向上,我也觉得人们太冷漠表情太凝固,如果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将冷漠这面高墙推倒,变得热情亲切起来我会很开心。

  我一直向往着人心向善人人热情,这样走在大街上的人们会更多微笑更多开心,但这样的场面我只想看着却不想参与,或许在背后开心爽朗的我,被推进人流我的表情就会不自然给大家带去不协调,我还没准备好怎么跟人相处:面对孩子不知道怎样孩子气的逗他们开心;面对老人我又不知道怎样亲切有礼貌的敬仰,这些比我有更多的生活阅历的哲学家。

  我喜欢称老人们伟哲学家,因为我尊敬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只有生活历练才会把一个人磨砺的成熟稳重厚实淳朴,我害怕一不小心顾及不到礼仪讨老人家生气;甚至在面对同龄人时候也会觉得不安,我有点跟不上他们的语言潮流和玩的偏好。

  《 无处的告别》或许我已被你触动,但我爱那个我应该明白我不可能是黛二,我生活于现实之中,想要更好地生活或许应该有平静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