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讲语文》读后感

黄飞

《张祖庆讲语文》读后感

  想象力是从人的生命根性中汩汩流出的,不需要刻意培养,只能靠悉心“牧养”。就像牧民们让小羊羔打小在精心养护的草原上自由驰骋,羊儿就会主动地吃到很多鲜嫩的草,久之,羊儿就长得壮壮的。孩子一生下来,他就有与生俱来的想象禀赋,只要我们不给孩子太多的束缚,让他们在想象的草原上自由奔跑,学生的想象力也会与日俱增!所以说学生想象力要“牧养”。当然,“牧养”不同于“圈养”,更不是“放养”。对于孩子的想象力发展,语文老师最需要做的,就是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的草原。

  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儿童写诗,诗写儿童”。儿童的语言也许缺乏成人的逻辑、成人的深度、成人的圆融,但那些幼稚的话中往往流淌着汩汩的诗情,这是成人所不具备的。

  儿童的表达方式,有时候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这种不着边际的话语,却极富想象力,有时就是一首无须雕琢的诗。如果我们老师从事理逻辑角度对儿童的语言进行修改,规范则规范矣,但是灵性却荡然无存。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诗”勃发着瑰丽的想象。但是他们的诗性也很容易摧折,需要成人小心翼翼地呵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儿童守护牧养想象的草原,因为草原是很容易被沙漠化的。而事实上,有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侵蚀、破坏草原的罪魁祸首。

  学生的想象只能唤醒。教师要靠自己充满启发性的语言,靠学生之间的'相互碰撞,靠留出整块充裕的时间,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想象之神,而不是用教师的告诉与解说去替代、束缚甚至扼杀学生的想象。这种召唤,就像是一味味药引子,酵化出学生想象世界的生动图景;又像是一块块吸铁石,吸附起学生心灵空间的每一个可资玩索的细节。

  凭借直观形象的材料,借此展开想象写作,是具象类想象作文的共同特征。教师要善于选择色彩明丽、形象生动、冲击力强的音画或实物,勾起孩子强烈的想象冲动,促使他们融通斑斓的生活世界与奇异的想象世界,进而打开美妙的想象之门。此刻,孩子们就会经历前所未有的想象体验,他们不觉得这是在作文,而是在体验生活,丰盈心灵,创造人生,作文成了他们留驻美好的副产品。作文完成之时即是高峰体验之刻。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主张,语文老师不要轻易在想象作文指导的时候,过早对孩子提出“想象要合理”。若如此,孩子们就会太多地揣摩想象是否合理,这样一来,他们的想象便会变得沉重而缺乏灵动。我想,只要孩子们的想象不是反人性的,不是极为低俗无聊的,就随他去。若真出现类似的倾向,老师可以通过评改与孩子对话,适当引领。我们要宽容孩子们的异想天开,宽容,有时是能够造就天才的。

  只要语文老师走近儿童,尊重儿童,蹲下来倾听来自儿童心灵深处的声音,慷慨地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的草原,那么,儿童的想象之门,就会悄然洞开。

  体验式作文,让学生通过体验,在体验中发现并揭示生活、生命的意义,获得内在的充盈,甚至是自我的解放,自我的实现,自我的发现。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在习作教学中,我更愿意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老师要把自己当作孩子习作的“第一读者”——在第一时间,用我们的赞美,点燃孩子的习作信心。我们是“第一个”读者,肩负“第一重要”的责任;我们在“第一时间”发出的信号,将有可能影响孩子终生。我们不反对精批细改,我们更倡导在孩子的习作后面写“读后感”。简单的“读后感”,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这是一种呵护:好好地欣赏而不是武断地指责;这是一种分享:热情地鼓舞而不是漠然地无视;这是一种尊重:平等地建议而不是粗暴地篡改。

  人生就是一部用行动不断书写着的书,学生的每一步,都是人生之书的具体章节。假如每一位老师都能以“第一读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都能热情洋溢地赞赏每一次超越,分享每一次成功,尤其在他们遭遇人生第一个六年学习的时候,给予最热烈的赞美,那么,孩子们便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前行的信念和动力!

  成长与感悟

  只有内心真正静下来,一个人才会优雅地活着。

  在艰苦的环境中,如果我们始终揣着一颗感恩的心,保持一种昂扬的生命状态,珍惜每一次机遇,就会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脱颖而出。

  人在最无力的时候,点亮自己的,唯有自己!

  即便穷得什么都没有,我也拥有整个西湖!

  在美丽的天堂生活,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而在崇拜的大师身边工作,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

  在这个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的年代,在这个忙碌成为生存表征的时代,努力做到和着时代的脉搏,触摸时代的心跳,有所节制地读网,沉静优雅地读书,耐住寂寞,甘于沉寂,享受寂寞,超越沉寂,也许是每一个理性者的自觉追求。

  我知道成长的路途上,不只是鲜花和掌声,我们需要“精彩极了”的肯定,更需要“糟糕透了”的鞭策。否则,人容易自我膨胀。

  一个人如果常回头看看,那么,也许他会走得更自信、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