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有感
如今读书真是一种奢侈,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内心无法安静,不同的APP给我们带来太多资讯。每年给自己定的读书计划,很多时候都无法完成,但是我却在断断续续的时间里读了两遍《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每一次都感慨万千,都会不断地回想起自己的故乡。我脑海里浮现着春暖花开的季节,和小伙伴们三三两两在田埂间追逐嬉闹;硕果累累的秋天,和小伙伴们放牛、挖猪草捉迷藏……整个田野,充满了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时光流逝,我日夜思念的故乡正以一种我措手不及的方式衰落了,我曾奔跑的马路上没有了足迹,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放牛的绿草地变成了一片荒芜。
我生长在江西最南面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童年就在放牛、挖猪草、摘桑叶和小伙伴们的各种玩耍中度过。直到今天,那些挖猪草的小伙伴们和那段天真烂漫的日子还记忆犹新;那担着满满的猪草好似英雄凯旋归来似的成就感充满了那时候我们年幼的心,迎着落日,吹着晚风,唱着不完整的歌曲,一群小伙伴,踩着黄昏浩浩荡荡从田野归来的情景,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那在田野里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追逐的欢乐岁月,无论我身在何处,年龄几何,只要想起,内心都无比的欢喜。
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一书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故乡小堡村的历史,那是江西万千个自然村中的'一颗微粒而已;书中描述了它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描述了农村在不断的适应国家发展,这一过程的痛苦和辛酸。而书中作者例举的故事无一例外的在我生长的村庄上演,那些抵挡不了的砍伐、那些简单粗暴的拆迁……那些难以抗拒的变化、那些令人难过的变化、那些蕴含着希望的变化,当我通过这本书联想起自己故乡的这些年,似乎更加明白那些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进程中,浩如星海的无数个自然村消失了,我父亲退休前工作的农村小学,仅剩3名学生和父亲一名老师,在父亲退休那年学校因生源问题不得不关闭了。我相信在江西农村,有无数这样的小学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关闭。
作者极度悲观地认为中国式村庄很快就会消失,理由就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后代外出求学或就业,他们大多如我这般在他乡安家落户,村庄日复一日地荒芜萧条;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我先生从小生长的村庄正是在这股大潮中"与时俱进"地消亡了,每每经过,他总要向我讲述那里曾经的繁荣,村里有商店、学校、医院……村口有一条河,河边有很多大树,中午的时候一群淘气的男孩在河里摸鱼,河水清澈见底,他们在河里嬉戏玩耍,快乐无比;村里的妇女利用工休时间在河边洗衣服、拉家常;走过河边,高大的柳树苍翠欲滴,阳光透过树叶,斑驳的投下一点一点,倒映在河里那么美;而今,河水浑浊不堪,大树已不知何时被砍伐,由于无休止对稀土的开采,河边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杂草,鱼虾几乎绝迹;每一次讲起,都能深刻感受到他对村庄的无限怀念和对于村庄消亡的无比遗憾,仿如一个游子在离家数年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却找不到家门的悲伤……
我如书中作者一般深刻感受到乡村正在遭受的劫难,环境受到污染,青壮年人口流失,土地遭到荒废,许多农民在各种拆迁中失去了对土地的使用权,而在抗争中又遭到被弱肉强食的威胁;媒介发达的今天,经常都能看到关于农民用生命来捍卫自己土地的报道,那些粗暴至极的拆迁让手持农具的农民们感到无助,却又无可奈何,若不是绝望透顶,谁会拿生命去与比自己强大不知多少倍的人斗争?!尽管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获得了相应的补偿,但是却失去了作为农民最大的精神支柱—土地,那是绝望后的放弃。农民对土地的情感正如书中所说:"自古以来,农民相信传给儿子最好的财富就是土地,土地是一切的象征,勤劳的农民认为土地中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农民有了土地就有了活着的安全感。"据统计,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近20年,伴随着城市对土地的需求,已经有超过7千万农民失去了土地。我的父母也在这股发展的大潮中失去了土地,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劳碌耕种了一辈子比生命还重要的土地在特定的年代却像变戏法一样没有了。他们忧心忡忡的担心养老没有保障、种田无地使他们感觉失去了一切。我的父母和所有老一辈农民一样他们永远也成为不了城市人,虽然他们失去了比生命还重要的土地,城市的大门却并未向他们敞开;那些被冠以美名的"新农村建设拆迁",毁灭了多少农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以及多少外出求生的农民后代的心灵寄托!
虽然在发展中的农村有那么多令人担忧的事实,但是也看到许许多多农村,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复苏!对于农村的未来还是应该充满信心;我坚信,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从乡村走出去的村民后代,会更多的选择回到农村颐养天年,也会有更多的城里人因为厌倦城市匆忙的节奏而选择回归田园;广阔的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中国农村的衰落在某些特定时代不可避免,的确也有许多小村庄在时代的洗礼中走向消亡,但大多数会在许许多多农村后代中崛起,绝不会消失。我们欣喜地看到现代化电器包括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电脑,冰箱,太阳能,电磁炉成为了家家户户必备的普通家电。
无论城市生活如何丰富多彩,乡村才是众多农民的家,每年的春运便是最好的说明。那些在城市工作的人们,不远千里攀山涉水回到乡村,只因那里有自己热爱的家园与土地,不管它是否富饶,不管我们在城市有多大成就,而在于我们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成长的岁月,仿佛只有回到那里我们才能找到灵魂安顿的地方。
年过四十的我,依然会在每次回到家乡深感内心的喜悦,无比放松;乡村的生活非常惬意,慢节奏的日子是厌倦城市生活的治疗;或许多年以后我也会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回到那个我从小生长的乡村,修生养息、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