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王明刚

  《明朝那些事儿》可谓是网文界著名的长篇巨制。在网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后,也不出意外地出了实体书版。在这部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明朝年间发生的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人物为主线,同时运用了一些小说的写作方法和对人物的心理细腻分析,还加入了对人物、制度的独到评价。作者本人在开篇的引子中说,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本书算是什么体裁,只是想写一本能让人轻松了解历史的书。在我看来,《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语言通俗幽默,内容生动详实,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运用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的展示,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绝少拖泥带水。它又有着作者对历史的思考,的确达到了作者本人“写一部好看的历史书”的想法。在作者的春秋笔法下,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生动活跃起来,让历史变成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字字均欲跃然而出。人物不再是一个呆板的名字或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历史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拍案叫绝、欲罢不能。

  从所周知,历史是由人来书写的,作者不可避免的会在作品中融入其看法和观点。哪怕相同的史实,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分析、想法,书写的历史自然不会完全相同。《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在写作时自然知道这一点,像史书那样的写作方式在当今碎片化阅读时间里是吸引不了多少读者的。他在写作中能抓住历史的轻重缓急,详略得当,懂得取舍。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的文笔极具吸引力,能抓住事件有趣的一方面。就拿第一章开篇来说,他独辟蹊径地为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写了一份极不简单的简历,不仅简述了朱元璋的经历,还让这本历史有了现代气息,消灭了古今距离, 让历史获得了一种现场感,也使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一种写法其实为整本书奠定了一个叙述基调。从此往后, 戏仿、戏说、反讽、征引、调侃、挪用、诙谐并用、今词古用等等就成了此书的主要叙述手法。

  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古代史官所著的史书不会把所有的事都记录下来,单纯根据史料就想连贯的讲述这数百年的历史本来就很难,更别说把历史讲述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作者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添加了许多合理的想象和分析,这一点在许多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体现的十分明显。这部书中那些基于史书上的人物对话、情景,作者不仅将人物对话翻译,还加入了合理的动作、神态、心理、情节,让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情景剧,让文字成为画面,这部明朝的历史书,就如同一部长篇历史剧一样让人目不转睛。在我看来,除了上述内容,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历史的思考、分析、总结。作者不仅能够将历史讲述清楚,还能够结合古今中外的相关事例,可见他十分深厚的历史功底。在讲到朱元璋与王保保进行决战时,作者介绍了古代与骑兵对战的.方法,包括古罗马的重步兵和诸葛亮使用的绊马钉、木车、连弩;在介绍八股文时还提到了民国时期陈独秀考取八股秀才的事迹。从这些零零散散的历史知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渊博的学识和写作时的呕心沥血。

  明朝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年代。那个年代名人能人辈出。阅读这部书,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跃然纸上。朱元璋、徐达、常遇春、蓝玉、刘伯温、郑和、王阳明、张居正,魏忠贤、戚继光、崇祯、徐霞客、海瑞、袁崇焕.....名单太多,无法一一详述。那些印在正史上的刻板记叙,被本书作者用心血化成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瞬间:

  还记得马皇后用她的善良宽容仁慈保护了一个个朱元璋昔日的战友;

  还记得在明朝局势危急的时刻,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于谦;

  还记得朱棣篡位割下铁铉的耳鼻煮熟塞入他口中,铁铉一身正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还记得徐阶卧薪尝胆,隐忍十余年,除掉明朝第一奸臣严嵩;

  还记得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依然坚持改革不顾一切的张居正;

  还记得即使穷困潦倒也怀揣梦想,最后悟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之理的王阳明;

  还记得被敲碎肋骨铁钉入头的杨涟留下的震撼人心的血书:“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国,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还记得那些壮烈殉国,忠魂依旧守辽东的广大边军将士们;

  还记得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当我反复阅读这部书时,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是那一个个人物、一幕幕场景,带着我走进那段传奇的历史。合上书本,从历史回到现实,恍如隔世。感觉心里得到了什么。这段历史,这个世界,真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