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精选五篇)

黄飞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1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最近很热,书里罗列的诸多案例无非围绕书名展开举证和论述,事例朴实,以小见大,给阅读者提供了广泛的思考空间。

  为人父母,我读过后也感慨万千,更多地对于孩子培养的导向问题进行了反思。

  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一直延续到现在孩子的学习大环境,应试教育的导向一直未变,孩子的考试成绩变成孩子“好”“坏”的重要考量指标,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学习缺少了主动,更多的是被动接收教育灌输。即便成绩优秀,孩子能真正快乐吗?

  “你的一生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的天地有多大”。是啊,孩子的童年是一支画笔,可以挥洒出绚丽的色彩;孩子的童年是一张白纸,可以描绘出缤纷的图案。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或大或小,而这些才是孩子快乐向上的根源。

  我们无力改变现有的环境,但我们可以和孩子共同理解环境,尊重自己,更要尊重环境中的人和物。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诉说,雨露般地润泽孩子的心灵,坚定地支持孩子的正确追求。我们不求孩子的一时得失,我们渴求孩子情商的健康发展;我们不求孩子的一时得失,我们渴求孩子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成长”,仅仅两个字,却涵盖了自信、克制、坚持、努力等等诸多的人生哲理,这两个字不会是某个人生阶段的写照,而是整个人生的历练。

  孩子不仅仅属于我们父母,孩子更多地属于整个美好的世界。孩子最终的成功来源于积累,而孩子的成长来源于生活,孩子成长的动力离不开梦想。

  呵护孩子的梦想,陪伴孩子追逐梦想,即便不能成功,仍可笑对快乐征程!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2

  读凌志军先生所著作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差异,教育和成长牵动每个家庭成员的心,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现实教育有着明显的弊端,就像书中所说:我们的教育就像一条制造工业品的流水线,大家都遵循同样的程序同样的标准,进来的孩子形形色色,出来的孩子却一模一样,否则就得不到社会认同,实际上教育学生和产品制造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因为这样许多家庭陷入深深苦恼,读了这本书的有些家长会说:书中讲的都很有道理,也令人向往,可是现在社会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做出任何改变……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成才,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都是劳有所得的想法,但是有的时候做事就像剥一颗洋葱,你可以一层一层往里面剥而一直看不到最核心。成功不等同于成长,成功是最终目标,成长的过程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常常举例的都是一个又一个普通孩子凭借智慧加勤奋成为旁人眼中天才的真实案例,这样在孩子和家长之间一直达不到一个认同。

  但是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一件事情有它的弊端,必然也会有它好的一面,在学校现有教育训练学习体制下,我们仍有大批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学生不断超越自己,挑战极限,我们不能以偏盖全否认这一事实。

  考虑和看待事情不能过分放大消极面,缩小它的积极面,同样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这些学生并不拥有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也和我们没有不同,但是他们仍有很多的人走向成功,所以我们需要转换观念: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我们对教育的看法.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学习,做回一个主动的人。

  我们身边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谈论起学习和作业,即使成绩优秀但还是不快乐,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做正确引导和陪伴,好的学习不是把别人PK掉,而是我每天一点的进度是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学习好比走在登山的路上,不要只看最后的目标,而失去了享受一路登山风景的过程,让家长和孩子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帮助鼓励下,把我们现教育训练方式当作一种历练和锤炼,百炼成钢,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成长中体会,体会成长中蜕变的痛苦,体会成长中淬炼的忍耐,成功在远方,成长在脚下。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3

  打开这本书,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这么一段话:“每个学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偶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横岗拨弄更不能等同于成长。成功是你的目标,成长是你达到目标的道路。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我们面对孩子的成长需要付出很多细节的引导,一点一滴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自己教育机智的灵活应用,让孩子们从老师鼓励的话语中找到自信,看清自我。明白自己只要努力也能爆发出很大的潜力。一个人要想成功,就是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当然挑战就有一定的难度,不一定每次挑战都能成功,但是我们要想最终走向成功,就一定要敢于突破自我,敢于尝试,每做一件新的事情都需要冒险。冒险的精神、承受失败的能力都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对于失败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这次考试全班第一名,下次考试可能就会全班第十名,但是他们依然能够笑得很灿烂。但是回到家就不行了,面对家长的暴风骤雨,他们开心的笑容收敛了,阳光的心态变得胆怯了。

  去年我教一年级的数学的时候,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家长。一年级的孩子单纯可爱,他们就像一股清泉,没有什么杂念,对待学习他们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课堂上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也会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从来不会考虑自己说出来之后,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让我很尴尬。课堂上不论他们会多少,都会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还会从情不自禁地说:“老师,我!老师,我!”但是真正等老师喊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竟然瞠口结舌说不出来。而且还会不好意思地扰扰头做回座位上。看到孩子这样的表情真的感到孩子多么可爱,多么讨人喜欢。

  我们这些成年人很多时候也会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也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教学中。但是有时候,个别同学的课堂回答也会偏离主题,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同桌告诉他之后,他自己也会用手捂住嘴巴不好意思地偷笑。很可爱,很纯洁的孩子,让老师我也禁不住想笑。但是我从来都不会批评他们,我都是告诉他们说:“只要你们能够开动小脑筋去想老师的问题,都是老师心中最棒的孩子,都是老师的宝贝。”所以尽管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出过洋相,闹过笑话,但是下次他们依然还是会大声地说,开心地做,尽情释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我很欣赏孩子们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展现真实的自我。

  但是家长就不一样了,他们往往看到的就是成绩,就是孩子是否成功。当看到别的孩子能够考到100分,而自己的孩子考到98分的时候,还会对孩子说:“你是怎么弄的,怎么就考这么一点分,你看人家咋都能考100分,你和他不在同一个班级里上课吗?你上课都干什么去了,下次再考这么少,回家就挨揍!”面对家长对孩子的训斥,我们老师感到很无语。有的老师也会小声说:“让你考试,你能每次都考100分吗?”你看,现在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多么苛刻。

  仔细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生活,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能做到每次考试都考100分呢?我们当时的成绩说不定还不如现在的孩子呢?家长为什么对自己要求很松散,而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很严格呢?比如当你让孩子成为全班第一,或者全校第一的时候,你想你能否做到全单位第一呢?你的业务水平,你的工作能力能否成为全校第一,或者全乡第一呢?有的家长自从参加工作之后很少读书,更不要说读自己的专业书了。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说:“我有那么多的家务事,还要照顾孩子,哪有时间读书呀!能够应付自己基本的工作,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就行了,那有时间去做额外的工作!”他们总是把自我专业的成长当成一种负担,不愿意给自己施加压力,再说一个人自从参加工作之后,就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了。也就失去了家长的督促,老师的管制,人一旦成为一个成年人也就变成了一个自然人,如果缺乏一定的自我克制能力,那么很难能够做出一定的成绩,也很难有一定的自我突破。

  就好像我们古人中状元一样,在没有中状元之前,每个学子都是辛苦读书,刻苦钻研的。但是一旦功成名就之后,就可以安然自得地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了,一次辉煌的成功足以让一个人吃喝一辈子。也就失去了奋斗的力量,和进取的精神。整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反正到月会有工资俸禄,让自己吃喝不愁,人也就在慢慢地懒散中失去了自我。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本书,也是我们成人自我教育的一本书,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真的应该给自己的孩子做出一个帮样,你要明白:“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我们怎能够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呢?

  不仅中国家长、老师、学生需要关注成长,整个中国社会都应该关注“成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是否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还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教育领域赶上西方。美国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她永远最先进的教育体系,并能通过该体系吸引全世界的杰出人才。在那些成功的美国企业中,你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华裔、印裔、英裔、加裔员工,他们都是被美国的教育体系吸引来的。美国的教育体系不仅包括那些知名的高校,也包括深藏在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头脑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如鼓励孩子追寻爱好和理想,倡导合作、主动、创新等。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变革,中国的下一代需要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4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赠送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值得读。

  凌志军先生所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过程。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也没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就凭着他们对教育的看法与众不同。

  先来回顾凌志军先生在这本书中中介绍过的一个人物:他家境贫寒,但他也期望成功,可在高考时他栽了跟头,语文考了不及格,总分也很糟糕,连找份正式的工作都危险,可他不在乎人们对成功的定论,在成长中学习,一路摸滚打爬,成了令人羡慕的世界级科学家,他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沈博士走上演讲台感慨万千,他也曾经做过碌碌终生的思想准备,但成绩仅仅是一组苍白的数字,他随着成长的步伐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相继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哲学硕士学位,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他回顾成长的道路问心无愧,他说他没有达到事业的巅峰,但是他没有愧对成长,这就是成功。

  书中讲的是那帮被称为“微软小子”的人的成长故事,其实离我们很遥远:他们的学习经历几乎都非比寻常。有的是少年班,有的是小时候就出国留学,还有就是清华、北大的。他们生活的时代离我们遥远,他们学习的地方离我们遥远,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离我们更遥远。但这本书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向世人阐述了一个关键的观点:一个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是6-12岁。这个时期要想降成长,如果只靠学生,不可能;但如果有了家长和老师的协助,就有可能。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

  “成长”——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词,一个严肃而亲切的词,却将伴随我们一生,人生在成长中度过,在成长中绽放光彩。成功固然令人骄傲,但没有成长,成功又从何谈起呢?我们的知识、经验哪一点不是在成长的浇灌下开花结果的?人可以没有成功但不可以没有成长,成功就像一张证书,仅仅见证你的成长。成功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回首走过的风风雨雨,你满意,就证明你成功了。其实所谓“成功”,不是说你一定要得到“第一”、“第二”,而是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你的潜力。

  感谢凌志军先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他教会了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如何去教育学生。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其实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教给他们课本以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课本以外的东西,那便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去做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

  成才与成功的关系就如,在“人”这个庄重的字中,那一撇是成长,那一捺便是成功,如果没有成功,成长照样潇洒、昂扬,捺只是撇的一个分支,没有了成长,成功便摇摆不定。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5

  读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感触很深。“成功”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很诱人的字眼,人们都渴望事业有成,风光无限。可是,人们很少想到“有志者”为“事竟成”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阅读着书中一个个成功个例,不难发现他们的风光背后是不懈的求识和踏实。就如“深蓝”(——战胜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本特·拉尔森的计算机)之父——许峰雄,他在研发的8年中每日工作时间都超过16小时,其间无数的失败、无数的烦恼、无数的不眠之夜、无数的惊喜,促使他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了深蓝。从书中你能深深地领悟到,表面的风光并不代表什么,关键在于内心世界,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不朽的成绩。

  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阅读过程的片刻愉悦,更是为人们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让我从书中体会到如何让心灵得到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我总会情不自禁用自身与之对比,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与一次很好的自省。

  首先,要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审视自己、规划自己,才能不留遗憾,乐观面对人生。拥有诚信的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努力做到言行如一,言出必践,不辜负组织和他人的期望和信任。

  其次,从实际出发,不急功近利,而是有着高尚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一个独特而又有内涵的自己。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精益求精,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成功不见得就必须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成就,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而是要立足本职工作,爱岗精业,不懈地努力。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把诸多优秀人才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历程总结出来让我们分享。从中我找到了对生活的自信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尝试的勇气。积极地去尝试,虽说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放弃就等于失败。在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机遇,或许这时希望就出现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作好准备,时时保持上进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还未开始就放弃了努力,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机会;失去机会等于失去了成功的希望,这样就与我们的最初目标背道而驰,这是极为不可取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创造机遇,勇于面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