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读后感

阿林

  一本书籍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寻找心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内心与这个纷扰世界和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对惊喜的不可预知,感动我的到底是什么呢?

  也许是行走在都市,内心却静谧无比,对欢乐人潮那种旁观的寂寞;也许是面对生活用经历苦涩后人生见解学会品味自嘲、笑对起落坎坷……

  《玉米》这本书分为三个中篇小说,分别是《玉米》、《玉秀》、《玉秧》。

  作者不藏不掖,真实而真诚,朴实而直白地描写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夹在乡村和城镇中间成长的三个姐妹——玉米、玉秀、玉秧,被男性的世界团团围拢,众多意外在这种围拢中名正言顺地发生,封闭的悲剧,没有出口,又似乎找不出根由。

  作者的叙述像电影的摄影机,时而拉近,让我们看清楚主人公的面目表情从而进入她们的内心,时而拉远让我们看清楚主人公身处的环境和背景。

  读者可以毫不费力的置身于作者搭建好的情境之中,仿佛与玉米们共同呼吸在王家庄,在玉秀巧笑嫣然的一瞬而恍惚。

  整个故事以文革时期为背景,最大限度地被限定在了“家”这个概念之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写得如此残酷,没留下一丝火种,只有无边的罪恶与沉沦。

  在那个蒙昧的时代,所有人都被裹挟在洪流中,向无边的黑暗越坠越深……他们所表现的恶,究竟是时代的恶,还是人性的恶?

  小说和生活是有交集的,读小说,更多的.时候,是这些细节让我抓狂,也让我更加了解世事,在小说里,特别是经典小说里,有数不清的阴暗,也有数不清的奋斗,更有数不清的苦难。

  难道这不是生活的本质吗?哪里有人能逃脱,自圆其说的谎言,或者说应付差事的怜悯,或者明哲自保的虚伪,那都是不切实际的。赞美的反面就是揭露,揭露的目的,是让读者宽容。懂得宽容,才懂得慈悲。

  《玉米》这本书这露骨的揭露,阴暗的记录,让我吃惊,也让感觉,一个女人再没有得到思想和人格解放前,可怕的不是她们的遭遇,可怕的应该是这个世事。

  人的生存,最先认识的是自己,最难摆脱的也是自己,人一生都在和自己较劲,却得不到一个明晰的、确定的结局。

  一个理性的人生相较于一个感性的人生是否能更幸福一些呢?成熟的玉米是否比懵懂的筱燕秋更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抑或,对于玉米而言,什么程度的幸福才是她要的幸福?幸福本身是可得的吗?

  毕飞宇说:“我一直想弄明白,人应该是怎样的,很遗憾,我没有找到答案。”假若有答案,或者有求出答案的公式,那么人就能知道自己是怎样的,我们就不会丢了自己。可惜没有,命运是不可知、不可求的,它甚至不可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