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通用10篇)

黄飞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1

  曾经两次阅读过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可全然不知到说了些什么,就像一头误入雾林的小鹿,毫无方向地奔跑着。今天再次拿起此书,在翻开之前,心里不停地嘀咕,这次会不会也一无所获呢?庆幸的是,今天好像有点想法了,虽然不知对不对,姑且先记下来。

  《狂人日记》中说的吃人的人并非指真实的人,而是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中的消极成分。吃人的人只不过是这种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的傀儡,是已经被吃了的人。这种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传承了几千年,根深蒂固,新文化运动之前从未被质疑过。它是非常顽强的,及其顽固的,在吃人的人心中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它统治的地方——旧中国,他的势力是无敌的。仁义道德是它光彩的外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等等,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中,像一个铁牢一班制约束缚着他的“臣民”。而那些至圣先师,是专门传播这种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的人,是这种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的外化,其他人便是他的忠实粉丝。而这种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归根到底只为一个人服务,那就是封建独裁专制的统治者。它就像是西方教会中的教皇,代表着神,受万民敬拜。

  作者是一种新起的异端——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代表。他代表着自由、民主与进步。他企图改变甚至是以新代旧,也正因此而遭受到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的打击。就像作者说的“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从而导致了陈贵翁之流出来作冤对。“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就是千百年来未曾改变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陈贵翁之流就是所谓的吃人的人。不过作者之辈是新生的,势力是弱小的。作者一个人走在路上,一路上的人都给他怪眼色,以铁青的脸色相对,甚至连他的亲大哥也一样。新、旧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在当时是多么的瘦小!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害怕,他非常勇敢,信念坚定,作者勇气百倍的向别人质问起吃人的事,他敢于战斗,他是一个真正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当然,他不是也想吃人,吃掉吃人的人,他想改变吃人的人,使他们不再吃人。他最先企图改变他的大哥,却被大哥称作为疯子,甚至受到所有人的仇视。他没能改变他大哥,更别说其他像他大哥之一类吃过人的人了。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信念。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这是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呐喊!这是对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的呐喊,是对吃人的旧社会的呐喊!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2

  第一次读《狂人日记》时,我怎么都不能理解,看到狂人在一个周围都在吃人的环境里,我禁不住从头冷到脚跟,还以为这是一部恐怖小说,只是读了个剧情就放下书本,没再探究了。这个寒假打开《呐喊》再翻到《狂人日记》时,便带着“作者在表达什么?”的问题去读,读完后才理解作者并不是在写真正意义上的吃人,而是想表达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批判。可我还是对这种象征的写作手法理解不透彻,于是拿着书向爸爸求助。在爸爸的帮助下,大致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说本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由此我认为本文想表达以前中国的封建思想对人民的迫害,也就是所谓的“吃人”。作者没直接批评这种现象,而是塑造了一个人物,也就是“我”,狂人——一个代表着新思想的人物。

  首先,在狂人周围的村子里,像“赵贵翁”和“古久先生”都是以前封建权威的代表,在此是封建旧思想的象征。接着讲到“七七八八,交头接耳接议论我的人”,这些人也是被封建礼教压迫的民众,可对新思想的进入也一样排斥恐惧,就连街上的小孩子也被教得与我“冤对”。他们都想把我所代表的新思想扑灭掉。

  作者还着重描写了我的大哥—封建宗族势力的代表,记叙了小时候他同我讲“吃人的道理”,还让我也参与一起吃掉妹妹。现在轮到要合起伙来吃掉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礼教的灭绝人性的性质。

  最后,作者由人写到了历史,“历史书上歪歪斜斜的每页上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发现全是‘吃人’两字”。这也正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出的最强烈的批判,他们把吃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美化成仁义道德来宣讲,来愚民。

  小说结尾,在这个已经绝望的社会中,作者还是找到了希望——孩子。即使自己已经吃了人,无法传播新的思想,无法建立新的社会,即使那些孩子也被他们娘老子教得“冤对”我,但总有没吃过人的孩子。所以作者发出了呼喊:“救救孩子”。没吃过人的孩子,他们可以成长为新的人类,可以建立新的社会。

  鲁迅写这篇小说是100年前了,那时的中国是吃人的社会,他举目看不到一个没吃过人的孩子,于是发出了几近绝望的哭喊--救救孩子。那么100年后的中国,国民还在吃人吗?孩子得救了吗?

  我问爸爸这个问题,爸爸说这个得自己找答案。我想我自己应该是没有吃过人吧。社会上粉饰太平,指鹿为马还是有的,但应该说还是给个人留出了充分的发展空间。赛先生可以尽情宣讲了,德先生则需要做些修正。鲁迅看到估计肯定不满意,但应该不至于绝望吧!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3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题记

  狂人何其狂也!竟以为兄弟亲友、左邻右舍都预谋着要吃他。狂人何其智也!竟透过礼教的重重迷雾看透了这个世界的吃人本质。狂人何其惨也!竟最终也免不了狂病“痊愈”,被世界彻底吃掉的命运。狂人啊,何不一狂到底?

  《狂人日记》仅记两天,却出现了32处“吃人”。在每一处“吃人”的铅字下面似乎都能看到一个颤抖的灵魂,它恐惧,它也愤怒。当狂人听说邻村佃户吃掉地主的心肝时,他“从顶上直冷到脚跟”,终于开始认清社会的吃人本质。周遭的人都向他露出獠牙,因为他不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逃脱了所有人共同的枷锁。愚昧而麻木的灵魂不能容忍这种对已经同化了自己思想的锁链的挑战,所以,不论用嘴,用手,或是其他方式,吃掉他,吃掉这颗渴望自由的心。

  “狮子般的凶狠,兔子般的怯懦,狐狸一般的狡猾。”这是鲁迅笔下赵家的狗,可这条土狗身上却深刻的显出人的影子。千年的封建思想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三纲五常和腐朽的文化在每一个愚民身上烙下的痕迹不可磨灭。每个人只是匍匐着,低着头,从不肯望望头顶上的太阳。他们认为老的,旧的就是好的;新的,没见过的就是恶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愿望令每一个人的理想便是衣食无忧,别无他图,可是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劳作只是为统治阶级提供了营养。长期的苦难与挣扎让人的心灵麻木了,空洞了,默默的接受了生来就受苦难的命运。腐朽的国家就由这一群行尸走肉堆砌,怎能不风雨飘摇?

  沉沉的奴气无孔不入,人们不敢越过礼教的束缚揭竿而起,推翻这痛苦的根源。可是“人还是要吃的”,被剥削者也需要营养,于是丧失了人性仅存的同情心与怜悯心,对位高权重者阿谀奉承,丧尽尊严,又对惨况更甚于自己之人残忍的侮辱与践踏,从中取乐。如同狂人的大哥,虽知四书五经,晓各方道理,却对邻村吃人一事抱有快意,对狂人的“不要继续吃人”的真知灼见嗤之以鼻,大发雷霆。可见人民不仅是封建国家这台巨大的榨取机器的动力,也是它坚实麻木的维持者。

  鲁迅笔下狂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可谁又能说现在不是一个缺少狂人的时代?

  法制建设漏洞百出,无数贪官污吏逍遥法外,真正被查的却只是冰山一角;食品安全检查年年进行,可面对满桌佳肴却依然难以安心下筷;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却依然鲜有强力措施。这样的社会虽不至于“吃人”,倒也并不太理想。我希望狂人出现,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我自己。

  愿我有一双狂人之眼。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4

  这几日,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这篇小说。

  我感到莫名的沉重。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文章可谓是字字珠玑、一针见血,我也从中体会到了当时国之动乱、黑暗,引起了我的.深思。

  日记中记载有一句话:我认识他们,他们都是吃人的人。结尾处还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救救孩子!日记中主人公对他哥哥的痛斥感染了我,那是暗讽他们是搜刮民脂民膏的人啊。主人公有正义感,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和那种人同流合污,于是提出了那样的见解。真是可亲可敬,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世,这样的见解都是先进的、有道义的!如果这样为国为孩子着想的人再多一点,或许我们的世界会更好吧。

  其实当今的世界很安逸,没有大型的战争,没有太多的流离失所,没有太过黑暗的灾难动乱,和平稳定,欣欣向荣!

  只是偶尔想想,这个世界上依然有着不平等、缺衣少食、天灾人祸,我的内心就不安,是我杞人忧天了么,或许不是吧。

  带着我的思绪,我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收好,我的内心好似有一股力量在燃烧,我忽然感觉我的思维升华了,我应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没错,就是应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忽然想起了初中时接触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中国,对中国社会,对中国人的要求,也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承诺,更是我们需要硌守的信条!这是我们新一代、老一辈的全部。

  只是我们还是没能做好,但我坚信,我们的坚持会换来更好的明天,我们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我们的信仰在未来,会洒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从此,不,是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学习,想要为祖国做出贡献,想要为社会提供一份力。虽然革命的道路还有很长,但我知道,这是正确的路。也许它没有终点,也许它艰辛坎坷,也许它暗藏杀机,但它是正确的,是可以坚持的!

  貌似跑题了,只是忽然很澎湃,心情激动。我知道,未来的路还有很长,我更知道,路在脚下!

  其实呢,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为了控诉当时的地主阶级。他们搜刮民脂民膏,令百姓民不聊生,而主人公身为当中的一员,感觉到自身的罪恶,领悟了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他对此感到厌恶,同时也引起了他的深思。地主阶级靠剥削劳动人民为生,他们“吃”劳动人民的价值,吃他们的血肉,吃他们的精神,以此,养肥自己!

  其实我还是更关注“救救孩子”的这句话,它让我深思:是不是孩子是最重要的!我想到了很多,终究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可是我知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路很广阔,对不对?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5

  关上书,我深吸了一口气,眼前似乎还飘动着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那个黑暗、冷漠、血腥的年代。

  本篇鲁迅先生假借精神失常者的恐惧揭露社会的黑暗与冷漠。在狂人眼中看来,四周都是随时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自己的人,赵家的狗、狗的主人——赵富贵、还有一些未经人事的小孩仿佛都是吃人者,最为伤心的是自己的哥哥也成了其中一员。在这儿,我将吃人的人理解为万恶的旧社会。

  狂人进于癫狂,不停地做着噩梦,在境象中充满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助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生疑,都想控制别人,却又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为疯狂了,却又在疯的状态中说出一堆真话。

  文中第六节写到: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将一个黑暗的社会鲜活的呈现出来,狮子似的凶心当指社会统治者的狠毒,兔子的怯弱指的应当是软弱无知的群众,狐狸的狡猾我想猜的无误应指圆滑世故,当属墙头芦苇两边倒的商人们。于是这天便不知是日和夜了。

  文章最后一句:“救救孩子……”这呼声凄厉,甚而有绝望在内!绵绵不绝震撼这世人的内心。这正是鲁迅先生对“哀其不幸,怒气不挣”麻木民众的大声呐喊。

  在今天,我们恰恰缺少这种疾呼,环境的污染,地球的沙漠化,水资源的匮乏,这一切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凸显出来。谁都无法欺骗自己的眼睛,汶川、玉树频发地震、青海的干旱都足以彰显出可怕的惩罚。一只只孩童无望的手伸向天空,他们在离去的那一刻向世人呼救,而某些世人却沉溺在狂人的美梦中,不愿醒来。

  当年鲁迅正是看到人们这种难以根除的恶劣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如果认真阅读,你会发现,在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这长长的省略号一直延续到现在,所幸先生走后,现在已有一些人血腾腾的勇士站出来,他们以笔为旗、呐喊呼吁!让我们在这孱弱的声音中听到了一丝希望!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6

  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他那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曾影响过无数学者,而我也深受其之熏陶。

  《狂人日记》主要描述了在旧社会时,我觉得任何人都想吃人,而自己就是吃人集团的下一头猎物,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哥哥就是他们的老大,而自己虽然要被吃,却永远也要背负一个吃人的人的弟弟的罪名。当”我“觉得周围的人都想吃自己时,发现孩子也想吃人,也吃过人。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救救孩子!

  我看完这一篇日记,很伤心,也很骄傲。伤心的是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揭露旧社会的丑陋,在抨击旧社会。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眼中的旧社会,这也是广大穷苦劳动人民眼中旧社会的写照。虽然文中的我是一个不吃人的人,可还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呀!何谓吃人,其实吃人指的是剥削百姓,鱼肉百姓。这时鲁迅先生的无奈,也是广大爱国者的无奈。兄的的唇边不但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还装满了吃人的意思,这怎能不叫人悲哀,这怎能不使人着急呢?

  在旧社会,也许有人会认为安是最好的,但我却认为不安才是最好的。只有在祖国危难时,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狂人日记》笔下的我对吃人的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这不是鬼话,而是真真切切的人话呀!即使亡国奴再多,但救国的人会更多,把亡国奴给消灭、埋葬,把苟安、苟存的思想从华夏大地上真正吃掉。鲁迅先生就如同在冬季的树,昂首挺胸,不被遭受的迫害和诬陷所妥协。

  《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道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确实,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没有受旧社会影响的孩子,或许还有。从此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也非常重视对孩童的教育。宋朝宰相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先生真正做到了,他在广大穷苦人民的心中永远是不朽的,永远是嘴高尚的。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7

  《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由作者鲁迅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创作,初次载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品中的狂人是一位有病的返回家乡的人。当他回到昔日的故乡时,故乡中所有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注视他,包括一些小孩,就连他大哥也对他有所企图,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他们交头接耳在议论我,似乎怕我,又想害我,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着我笑,我便从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原来他们正在筹划着一部“人吃人”的戏,而戏中那个主角即是被吃的对象,就是自己。就连自己的兄弟也加入他们的行列,特意请来一个演医生的侩子手来帮我看病。老头子坐着,闭上眼睛,摸了一会,便张开他的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地演几天,就好了。”其实我是知道这一切的,他们这样做分明就是让我养肥了,自然他们可以分多点吃。但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这场“吃人”的阴谋了却没有采取反抗呢?那是因为我也是吃人族中的一员,我的妹妹在她五岁时就被我的大哥杀来给家人吃了。可见,在当时那个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即使是家人,随时都有被吃的可能。

  作品中的语言非常冷酷、逼真,像一把血淋淋的刀,深深刺进人们的心墙。例如“前几天,浪子村的佃户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了吃,可以壮壮胆”“虽然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仅仅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缠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地发出一种呜呜的笑声。他们只会吃肉的!”闹荒是那个时代常有的状况,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贫穷,整天都要受地主的剥削与压迫。人们受封建社会遗留的策的影响,而不敢采取反抗,只在百姓之间相互欺压。而当看到吃人的时候,众人只会在一边看,但却毫无行动,因为可能众人也是吃人族中的一员。

  令我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人是“吃人”!“仁义道德”已经变成了“吃人”。可见,当时那个旧中国实质上是人吃人的社会。那些满嘴的“仁义道德”实质上也是为了愚弄大众。封建思想“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愚民的。从这篇作品中,我可以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是带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的,他的观点也是带有浓厚的反孔色彩。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8

  何为《狂人日记》?语颇错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曹雪芹曾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个偶然的巧合,使我能将其联系起来。一场杯具性的故事,一个杯具性的狂人。初看《狂人日记》,千言万语说不清我的想法,千丝万缕理不真切。这就是那么一个狂人,一个所谓的精神病患者。的确是荒唐,满纸的荒唐言,极度怀疑他的病入膏肓。然而,细细的揣摩,从一个时代的旁观者来看待他,却是越看越明白,越来越惊怕。

  那是一个愚昧麻木吃人的社会,国民的封建落后,残酷的封建礼教制度充斥着那整个社会。麻木愚昧的国民,没有人性可言,仅有那所谓的规矩,按老祖宗的规矩一点一点的行动。在这毫无自我想法意识的人群中,终有一个人清醒,开始有自我的想法了。他的确是个疯子,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却因为这样,他反而思考了,清醒了。他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他看到了那一群麻木淡漠,封建礼教的帮凶,忠实的实行者和坚持者,维持着规范着吃人社会的延续。

  一个稍稍清醒的人,那个狂人,他期望别人都能清醒过来,打破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于是他想呐喊,叫唤于生人熟人间,期望他们能够清醒过来。只可惜狂人的呐喊并没有让人清醒过来:交喊于人群之间,而他们的回应便是“疯子”。当狂人妄图说服他的哥哥――绝对的封建主义卫道士时,那便更是悲哀了。顽固的卫道士,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去改变的。最终,连狂人的至亲都认为他是疯子。狂人的杯具性,就在于此。叫喊于熟人之间,而熟人无回应;自我不被自我的至亲理解。然而又不仅仅在于此。吃人的封建礼教仍在不停的延续着,小孩子虽然并不懂事,却也在其父母的教导下,自发的远离狂人,守卫那些旧制度。这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悲哀。最终,狂人不再“狂”,其病早愈,赴某地候补矣。一个原本已经稍微有点清醒的狂人,在应对强势的吃人礼教制度,他最终被同化了,成为了另一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这是最大最彻底的杯具啊!

  所以我读《狂人日记》,读狂人的巨大悲哀,看日记,看狂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也只能大致理解一下这“其中味”――杯具性的狂人啊!

  看似“满纸”都是“荒唐言”,然而字字都是“辛酸泪”,“都云作者”是真“痴”,却不知那“其中味”,我想代他说:救救孩子吧,那残酷的封建制度不能再延续下去了。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9

  《狂人日记》是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抨击出了社会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发表在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上。这篇文章也被收录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当中。

  鲁迅笔下的狂人可谓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如果放在现实中,绝对会是人们眼中的疯子。然而,当我们仔细品读时,却是发现了一些更深的东西。下头来说说我读完以后的感受,也许并不准确,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狂人日记》的“一”中主人公(下文以狂人出现)在日记中写到自我不见月亮三十多年,在现实中显然不可能。而这些别人眼中的疯言疯语在那里却是狂人精神醒悟的象征,也是文中其狂之开始。而对于赵家的狗看他两眼感到害怕,证明他生活在这种恐慌之中。

  在世人眼里,看疯子的眼光自然会有一些异样,无疑狂人正是众人眼中的疯子.主人公在痴狂状态下,觉得周围的人甚至赵家的狗看自我的眼神也是恶狠狠的,仿佛要把自我吃了。事实当然不会是其他人要把他吃了,别人要吃他只可是是他的一种在颠狂状态下的臆想而已。但若真的把这当作一种臆想,那便是真的在看疯子的日记了。在我看来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心理扭曲,却还要对下一代灌输封建理念,将下一代埋葬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之中。而在这样几乎人人都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中,被封建礼教毒害得太深的人们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们拉进“吃人”的圈子。民众的愚昧更是在对孝子应割肉煮了请生病的爷娘吃上体现出来。能够说实际上主人公发狂的阶段是他短暂的从封建礼教中醒悟过来的时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语,在当时只被人误解为是发疯是所说的疯言疯语。事实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时,他心里正苦涩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许是预料到自我在短暂的醒悟后,最终还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没,于是他在自我被吞没前的最终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现实与想象相交融的日记里,鲁迅先生表达了自我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这样的理解我或许达不到,我仅能借助先生的视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历史。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10

  本周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一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篇小说。

  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只是去想着如何去吃人。联系鲁迅先生所处在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是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防抗之力,而那时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残酷无情。生活在这样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国人的心早已沉睡,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发抗。

  整篇小说读完,给人一种扼腕叹息的感慨,鲁迅的小说真是对现实的批判到了极致。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直白简洁,故事内容发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小说的思想性很高,非常值得去看。

  正因为这篇小说有如此价值,所以当时一发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热议,被范翔的《新潮》杂志著誉为“疯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如今,我们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年青人,一定要时刻警惕国民精神的劣根性,不但要自己警惕还要帮助别人克服,共同成长,使大家都成为一个个真真正正的*接班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