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后感800字

阿林

我有个宏大的愿望,希望大伙能坚持不懈地一起将《明朝那些事儿》直接顶入中学课堂,成为每个中学生必备的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明查破那些事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战火的硝烟灭掉了一个国家,也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朱元璋坐在自己的龙椅上,傲视群臣,满足地看着属于自己的江山、土地、财富,甚至权力!毫无疑问,他是个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必然会干出一番大事!不久,他以胡惟庸案为由,废掉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设立了内阁大学士。晚年的朱元璋,性情十分残暴,大兴文字狱,诛杀功臣,其目的只有一个——权利。权利可以改变一个人。因为童年的影响,他极其反感贪污受贿之人。从前他只是个牧童,忍气吞声;而现在,他是臣临天下的皇帝,有极大的权力,控制文武群臣不在话下。于是,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官员在一批批地减少,没有人知道自己能否活过今天。渐渐地,他嗜杀成性,他脱离了自己的初衷,甚至连昔日的战友也不放过。

历史是公平的,每个人最后都会迎来死亡。朱元璋死后几年,朱棣叛乱,夺得帝位,建文帝落难而逃,下落不明。朱棣不会忘了给他这一切的人——姚广孝。他帮助朱棣叛乱,为他出谋划策。他造反并不为图名利,他只是为了造反而造反,这是他自己的路,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他只是换了个方式证明自己。

朱棣为寻建文帝下落,派出了一支强大的舰队——郑和下西洋由此开始。郑和是一个正义的人,他代表的国家很强大,但他并非带来掠夺,他代表大明王朝建立了一座和平的丰碑。他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最终在第七次——也是在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去麦加朝圣,他在海洋上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在海洋上结束了一生。大名王朝之所以辉煌是因为它的背后有无数个怀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信仰,这是可贵的民族精神。

我认为,做皇帝是最不幸的。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皇宫中,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有时也会把他们牵扯进去,他们说错或做错了事,也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利器,捅向自己。他们只是为政治而生的,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有个性,有追求,有时还会成为大臣们政治斗争的傀儡。他们的一生很难说是自己想得到的,看似完美至高无上却又隐含瑕疵。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

人生若只如初见——朱祁镇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由于父亲朱瞻基的早亡,年仅九岁的他便登上了这个神圣的宝座。说起朱祁镇,也许有的人会对他恨之入骨,但我认为他虽算不上一个明君,不过可称得上一个好人

王振,一个深得英宗宠幸的太监,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抱负,将深信他的人,推向了深渊。英宗亲征的鲁莽,似乎铸就了这场战争失败的结果,而此时的王震却沉浸在青史留名的美梦之中,不能自已。

就这样,英宗将朝中之事托付给弟弟,便带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王振以错误开头,为脸面不知悔改,最终死在了樊忠的铁锤之下,用错误结尾。数十年之积累,数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扫而光。而这时,朱祁镇又是生是死呢?

在这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刻,朱祁镇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四散奔逃,而是镇定地坐了下来,等待着自己的命运时刻的来临。经过瓦剌君臣的商议,朱祁镇活了下来,他们要让朱祁镇成为向大明索要钱物的人质。

此时的文武百官早已乱了阵脚,不知如何是好,而他的弟弟朱祁钰也早已手足无措。而现在皇帝赎不回来可着实让人头痛,在百官的推拥下朱祁钰登上了皇位,皇位是有着魔力的东西,渐渐地,朱祁钰爱上了这种感觉。

朱祁镇瞬间从万人之上的天子掉到了连亲人都不管的俘虏,这种辛酸,谁能说尽?但他坚定一个信念,就是回家,他还要见他的爱人和他的孩子。渐渐地,也先失去了对他的兴趣,在伯颜帖木儿的帮助下,他被送了回来。

然而朱祁钰的行为,却让他伤透了心。他被囚禁在了南宫,但看到自己的妻子时,他觉得一切都释然了,权利、皇位、富贵,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比不上她。

七年如一梦,待到夺门之变,他从新以皇帝的身份,看着属于他的天下之时,心中无限感慨。

朱祁镇已经登上了天子之位,却仍能保持善良的本性,实属不易。而现在社会上的人们,又有几个还保有善良的初心呢?再一次望着皇位,回想着自己的经历,也许他会更勤于政事吧!

一切回到了起点,人生若只如初见。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

《明朝那些事儿》帮我顺便巩固了一下原来的历史知识。知道四大名著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却没有细细探寻过,原来后三部都是明朝的作品,而且明朝当时也有四大名著《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也有一部禁书是《西游记》。还有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著名的医生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原来王守仁之所以是圣人,是完完全全有资本的,当你知道了他的为人处世,所作所为,当你知道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还会平倭寇,他不畏权贵,不怕陷害,所有棘手的事到他这里都能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厄运都要绕着他走,你也许会想到,守仁这个名字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叫的。

关于明朝,我所知道的是建国朱元璋,亡国崇祯朱由检。受以往历史影响,想当然地以为:崇祯,亡国之君嘛,定是类似于夏桀,商纣,周幽王,或是残忍暴虐误国,或是荒淫无耻误国。没想到事实恰恰相反,他勤政,低调,冷静,为了国家殚精竭虑却无法挽回明灭的命运,一般的皇帝是薨了后,才由大臣之类的借皇帝之名写罪己诏,而崇祯的五封罪己诏,都是在世时所写。他太想领导他的国家走向正轨,他太不想明朝在他手中灭亡,可是事情的发展由不得他,,前世的积怨在他这一世爆发,东墙拆了补西墙,东墙塌了,西墙也没补住,塌了。于是大明亡了。

从朱元璋建国时期的纵横捭阖,意气风发,一言九鼎,至高无上,到朱由检时期的忙忙碌碌,捉襟见肘,疲于应付,涕泪横流;从万历年间一次进贡皇服十五万套到崇祯走路很慢,因为衣服是打了补丁的,走的太快,会露出来——“节俭是节俭,面子还是要的”。直让人看的唏嘘不止,掩卷长叹。

古人和今人差不多,皇帝和平民也差不多,要不然也不会有嘉靖流放了杨慎,时不时问问身边大臣杨大人近况如何,得知他过的不好心里就好过多了;古人和今人差不多,辽王母亲老拿门卫的孙子和辽王比,看人家孙子居正,年龄和你差不多,条件不如你,看人家的学习再看看你,于是演出了一幕仇杀……似乎舞台上台词没变,只是后台换布景了。

历史是个大舞台,这个舞台上一点都不缺少演员,明代的舞台上,从来不缺乏大腕,真真的豪华阵容,只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4

早在小学,这本书就被同学们传阅,当时对史事并不怎感兴趣,所以不大在意。当推荐书目出现这一本时,便立马问以前的同学哪本最好看,她说,大结局,悲壮凄惨。

顾名思义,《明朝那些事儿》是以明朝史事为内容,大结局则讲述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史称崇祯皇帝。

崇祯刚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惧,因为贱人魏忠贤魏太监。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乱贼。处事妥当,思前顾后以及强大的政治头脑使猖狂两朝的魏太监下了台。

读到这,不仅钦佩崇祯处事有方,然而在后文中与民军及清军的对抗之中,我想说,他用人不周,处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过于信人。前后认识反差很大。

说到文章,它很诙谐,很幽默,而读者在大笑之中却能品味出历史带来的古韵古味。而且明月时不时加入自身体会,更为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发着袅袅茶香,浅尝初试,舌尖感到略微苦涩,但苦涩中夹带着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读者说,如此奇文亘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意犹未尽。正是如此,读者能在书中畅快淋漓,受益匪浅。

这样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从古至今争议颇多的皇帝,书中的崇祯是个失败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终毁于他手。但是,我认为,他做到了皇帝的职责,在位约莫十三年,尽心尽责,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难料,尽管崇祯一心想稳住天下,但由于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导致悲剧发生。

在我心中,他是个成功者,为何?为书中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崇祯做到了。

一朝悟书,一暮思书,思何?思崇祯之年,战乱不断,改朝换代,崇祯亦无奈。欲平江山,奈何惨之。余虽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点点星辰叹息,与我一起,为夕叹矣。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5

岁月不饶人,明朝时期的事情发生了种种事情,看完了这两本书,我深有感触。这部书是当年明月,也就是石悦写的明朝“通史”。这书从明朝开国的朱元璋说起对当时的十七帝王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充分的体现出当时政治思想与当时开国皇帝建立的帝国进行了详述。

第一部中写的是朱元璋生于乱世当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依靠,没有后台。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他历尽千辛万苦,一次次的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一次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后继续战斗,一直坚持着。

也可以说在当时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

在读到第二部结尾时我的感觉只是当时的蒙蒙凄凉,它讲到郑和下西洋,修着《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南安等,后来永乐帝于北伐蒙古归来的路途上病逝。

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读到这里我也只是觉得当时的“悲惨”,也只是慢慢的看下去。大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而导致了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丧于一旦幸亏忠臣于谦奋力救回了明帝国,但随即又有两位皇帝争夺王位的“夺门之变”后都被害身亡了。

读到这里我才晓得了什么叫历史小说的精彩与其对此使读者的眼球应接不暇,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