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读后感600字

马振华

山海经读后感1

第一次知道《山海经》这本书是在那年热播的《轩辕剑》里,里面的角色“书香”是“书妖”原型就是《山海经》这本古籍,当时看到就觉得很惊奇,书香什么都知道,后来上网查了《山海经》才知道这是一本这样神奇的书,后来,就一直想看,但一直没机会。又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这本书。

全书共分有四个部分,依次是《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藏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文字晦涩难懂,记录一个事物往往只用两行字,却要你用很久的时间思考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有的时候甚至五个字中三个都不认识。不过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明白了,《山海经》也就只是《山海经》,没有人可以证实它是否存在,一切都是荒谬的,这种神物本不应该存于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知道这本书的来历,少有人去深究,却又有很多人去努力的证实其存在的真实性。不过即使验证了又能如何,既然已经知道了股市文化中明显的夸大成分,剔除也是剔除不清的。我们只能从这些文字、图画中去尝试窥视古人生活的情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科学……

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每一次看他都能获得新的知识。即使是这样,有些人的生平却会被我弄的一团糟,会不停质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过质疑归质疑,我自己无法解释。我只是沉浸在古人思想的空间中,去用心来看他们用心书写的图画,那种钦佩感会油然而生。而古人那种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是让我感到吃惊,这大概就是我们心心念念寻找的所谓的创新吧!可是时间确实改变了一切,我们那些美好的东西却被遗失在了那里。

《山海经》是古人智慧的凝结,这本看似平凡的书却一点也不平凡,它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历史的一种传承。它怪,它奇,它内容天马行空。但又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它似乎被我们遗弃了,中国的古老文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山海经》这本经典怎么能消失呢》我们或许可以静下心来去读一读它,它的魅力,它的文化是使我们终身受益的。

山海经读后感2

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山海经》了。

提到《山海经》,肯定有很多人会想:哎?这书名好熟悉啊。可是就是不知道是啥。刚开始我也有这种感觉,不过读了以后就明白了。

《山海经》包含了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族、植物、动物、矿产、医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书中记载的生物几乎是世上没有的,但也有一些是和动物很像的。比如“闾”像羊,“黾”像青蛙等。

为什么我会记得那么清楚呢?因为里面记载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生物,光想想就好笑。比如“酸与”,它有三条腿,二对翅膀,六只眼。三条腿,走路要怎么迈步呢?二对翅膀,飞行会不会操作不过来呢?

现在,有些文章中的“老饕”,就是出自《山海经》里的“饕餮”。它曾经把自己的身体吃了。现在人们用它来形容资深吃货以及懂吃的人。

读了《山海经》,我惊喜地发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这些语文书里出现过的神话传说故事,全出自《山海经》呢!

这真是一本奇妙的书,丰富的想像力,各种奇思妙想,让人捧起这本书就欲罢不能。

山海经读后感3

《山海经》约成书于4020年前,作者原为夏禹、伯益。全书分为《山经》、《海经》两大类,共18卷,3.1万字。书中写了各种奇形怪状、拥有超人神通的奇灵异兽450多个,内容有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矿物、医药、鬼神、祭神祭祀、氏族部落等很多方面。我之所以这么喜欢《山海经》这本书,是因为里的怪物很奇怪,有的怪物可以治病,有的怪物一出现会发生天灾,有的怪物名字就是自己的叫声。最奇怪的是在我心中印象比较好的西王母竟然是长相像人,却长有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善于长啸,篷头乱发,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其中还有2种奇异的动物让我难忘:何罗鱼——它住在一座谯明山上。谯水就是从这座山里发源。它长着十个身子,却只有一个脑袋,它发出的声音就像狗叫,人如果吃了它的肉,可以治好痈肿病。化蛇——阳水发源于中部的阳山。阳水中有很多化蛇,它长着人一样的面孔,豺一样的身子,还有一对鸟一样的翅膀,并且能像蛇一样爬行。它发出的声音如同人的呵斥声。少开口发音,这种动物很少开口发音。一旦发音就会招来滔天的洪水。

纵然你的想象力在丰富,你看到《山海经》中描述的景象、动物你还是会大吃一惊。展现于你面前的,是一个奇异花草、猛兽妖物遍布的神奇地方:招摇山上有多姿的桂树与美丽的玉石;吃上一口祝余,带上一株迷谷,你可以踏上不迷路、不饥饿得旅途;小心即翼山上那些蝮虫和怪蛇,还有什么狸力,可不是你家的小猪,叫声像狗,不要惹他。

许多听也没听过的山名、水名、树名,尤其是那些名字奇特的妖怪,都让人惊奇。说来是神化,但先人怎能将其记录的如此生动形象,不免让人产生对于另一个世界的联想。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中华悠久的历史。

山海经读后感4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书籍在闪烁,它们犹如悬挂在天空的小星星。虽然渺小,却挡不住那耀眼的光芒,吸引着无数人灼热而又坚定的目光。有这么一本书,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想象力丰富,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它被世人铭记,而它的作者却无人知晓。但我相信,他的灵魂与这部作品在一起,永垂不朽。这部作品犹如青松,屹立在文学界的顶峰,它的名字是——《山海经》。

《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故事写了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手杖化为桃林的神话故事。故事中的夸夫是一位英勇无的人物,他向太阳挑战,与太阳竞逐,口渴了,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渭水,还不能解渴,又“北饮大泽”还没有赶到,就已经渴死在半路上。但是,他的精神无疑是不会消失的,他遗弃的木杖,竞神奇的化为了一片能供行人乘凉,果实能解人饥渴的桃林。故事充满了浪漫雄奇的英雄主义色彩。这个故事流传之远,对后世影响很大,夸父追日的故事已成为一种英勇顽强、不屈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

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因炎帝太忙的太忙,所以独自乘船来到太阳边,不想却被溺死。精卫死后化作一只鸟,对着大海说,“我要把你填平,不会再让你残害无辜的生命”。大海轻蔑的看着精卫,而精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和他丈夫儿子填着海。时间一久,大海开始缩小。最后把大海被填平了,精卫填海的故事正印证了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被夸父无畏的英雄气概所震撼,也为精卫那坚持不懈的精神赞叹。我敬佩后羿,因为天下原本有十个太阳,后羿看到天热的天气,民不聊生,便举起弓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为民造福。

读一本好书,不仅仅是读透它,更重要的是要尽自己所能去参透作者藏在这本书背后的那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或许有一天你放下这本书,闭上眼细细品味时,你就会发现,书中所说的道理,所体现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山海经读后感5

读罢《山海经》,我不由想到《庄子逍遥游》中的几个字,《山海经》者,“志怪者也”。《山海经》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古今之说法,不一而足。

书名“山海经”,但它绝不是一部经典,这个“经”应该是“经历”的意思,所谓“山海经”者,实为所“经历之山海”也。因此古之目录学家将其列为地理类,自然是无可厚非的。这一说法,虽不科学,却也有依据。看《山海经》时,我便发现《西山经》《北山经》中的山川远远多于《南山经》《东山经》中的,这便是我国地势西高冬低的最好体现。但是《山海经》所述之事物,实为怪哉,非常人所能辨也。所历愈久,人们便开始产生疑问,不把它当成一部地理著作了,而发现它与小说颇为相似。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山海经》,说它“盖古之巫书”。这一论断十分精辟,为后世所称道。我观之,亦深感恰到。在《山经》之末,都有祀神的记述,其用途十分明了。现在的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多的一部古书。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巫以记神事”,神事者,神话之别称也。与之相对的就是“史”,史以记人事。因此,我认为《山海经》就是一部记录上古神事的“史”书。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毕沅在他的《山海经新校正》中注释过。《山海经》的立名,是刘向,刘秀(歆)父子校书(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216年)才开始有的。而它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到汉代初期这个漫长时期中,作者非一人。《山海经》应是刘向父子的命名,可是司马迁《史记大宛传》中却提到了《山海经》,故毕沅称之“其名久也”。这里存在一个小小的误解。司马迁《史记》的原文是这样的:“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可是在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中引的这段话,却少了一个“海”字,紧接着又说:“史公之言,《山经》,《禹纪》,虚妄之言,凡事难知。”所以《史记》中《山海经》的“海”字很有可能是后世之人篡加的。再者史公所言“所有怪物”,应是《山经》所记的奇禽异兽,怪蛇怪鱼,还有稀奇古怪的花草树木等。而《海经》则主要记述的是异域的国度和民族,并非什么“怪物”。

中国古代神话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不像古希腊神话那般条理清楚。《山海经》便体现了这一特点。看《山海经》时,总觉得神话故事只是点缀,一笔带过,仅仅是记述的附带品。古时的先民更关心的似乎是奇珍异物的功用和祭祀山神的方法。中国古代神话的功力性明显要强于西方神话,这实在是与中国远古先民所居住的环境相关的。黄河流域的文明发源得实为不易,与其他的文明古国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古巴比伦有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埃及尼罗河的汛情可以为人们带来肥沃的土壤,而古印度的恒河两岸也都是沃野千里。而黄河流域的土地贫瘠自是不说,连年的洪水也威胁着先民。中国的'先民总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自然在叙述神事时更多地体现的是抗争和功用的意识。

我们总惊叹古希腊,古罗马的绘画,建筑,戏剧,史诗是如何如何的有艺术性,自愧不如的东方民族却总为着极其功利性的目的在进行着所谓的艺术活动。我们也有出色的建筑——都江 堰,可是我们从来不觉得它很美,只在乎它有多管用。艺术固然伟大,这却不是我们的先民奢求的。古希腊艺术兴盛的时候——公元前四五百年,中国正处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代,人民的性命朝不保夕,又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去搞“无用”的艺术呢?而百家齐鸣只不过是各国君主霸业的派生物罢了。因此,我们常在教课本上见到这样的话:“这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正因为灾害连年,战乱频繁,所以《山海经》中的神话才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