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的阅读笔记1
发表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1.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liuxue86.com
2.“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3.(4.)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5.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论持久战的阅读笔记2
据传毛主席在延安窑洞连续七天七夜奋笔疾书,连右脚布鞋鞋底被烧出一个洞都没有察觉,终于完成举世闻名的《论持久战》。一方面由于好奇,另一方面为了完成作业,于是便选择《论持久战》,结果我不得不承认毛主席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智人。
《论持久战》全文共论述21个问题,前9个问题主要论述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12个问题主要阐述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去的最后的胜利。《论持久战》的每句每字都是精华,很难找出那一句作为其中心句,若一定要的话,蒋介石的总结很精辟:“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毛主席将马克思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虽然现在建党90年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论持久战》就无用武之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毛主席的精神永不过时。
论持久战的阅读笔记3
1938年5月,毛泽东再次把自己关在了窑洞里,他七天七夜没有出门,除了一天两顿稀饭和咸菜外,就是不停地抽着劣质的纸烟,埋头写作,以至于连棉鞋被火盆烤着了,他也浑然不觉,警卫员贺清华后来说:“七天七夜不睡觉,就是铁人也要熬倒了啊,主席当时真是拼了命了。”毛泽东就是在这七天七夜里写成了《论持久战》。
冯玉祥得到这本书后,立即自费印了3千册,分送国民党要人,而白崇禧读后,更是大为叹服,他还从中归结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两句话,如获至宝的白崇禧把在《论持久战》送给了蒋介石,而这一次,连蒋介石也不能不赞同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了。
抗战八年,国共两党携手共御外侮,而指导抗日战争的战略,则是由共产党人毛泽东提供的。
《论持久战》的核心理论有三:
其一,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必然规律,既,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其二,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其三,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事实上,在今天的工作中,党员干部们仍然可以将论持久战的思想运用于工作中。
其一,在工作中,有时候仍然需要以迂回的态度处理工作,不能一股劲的蛮干,遇到问题时,也应该以“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的心态处理问题。
其二,人民战争是抗战胜利的根本,而在今天的工作中,也应该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凡事以人民为先,以民为本,抱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去建设*道路。抗战中,人民的支持帮助党战胜了旧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以及国民党反人民分子。我相信在今天的工作中,我们也需要人民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其三,抗战中,我党实行运动战和游击战,跑起来打,在敌后完成进攻。在今天的工作中,我们可能不宜实行游击战的态度,但运动战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要多方面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处理工作,才能使工作完成的更优秀。
《论持久战》指导了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把它运用到工作中,我相信仍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让毛泽东思想永垂不朽。
论持久战的阅读笔记4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潜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潜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透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状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这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必须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论持久战的阅读笔记5
2018年12月26日,是伟人毛泽东诞辰125周年纪念日,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之一,开辟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纪元。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东方和世界的格局,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18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第四十周年,回顾四十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如伟人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尤其在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外部又面临波云诡谲的国际政治形势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以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勇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神之树常青,此时更需重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从中体会其战略思想,从其斗争精神和战斗意志中汲取力量,将“没有完成时”的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论持久战》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著名文章,不但中共及其领导下军队与组织视为指导性武器,连国民党也不得不佩服再三推荐的抗战文章。这篇的产生背景,在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战争持续十个月后,中国国内出现了“亡国论”和“速战论”两种论调。毛泽东经过认真研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战研究会上作此演讲。文章主要批驳了上述两种局限的、片面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观点。其文主要论述了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人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是一个小国,经不起长长期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失道寡助,中国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因此,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中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在作出这个论述之外,毛泽东对整个抗日战争的的战略布局作出了详细的规划。
第一,中国能够并且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依据。毛指出:“中日战争不是别的任何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在这场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四个基本特点。一方面,敌强我弱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加上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第二,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的发展进程。他指出: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这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第三,实行持久抗战的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的、灵活的、有计划的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一套系统的以弱胜强的作战方针,充满了军事辩证法的智慧。
第四,持久战的基础在于广大民众。“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时至今日,我们回顾毛泽东当年的战略思想或许认为抗战的胜利顺理成章,那是因为今日的我们是开了上帝视角俯瞰历史,身在那个情境之下,多数人在盲目乐观或是盲目悲观的情绪下,毛泽东能够冷静分析局势,对全局战略高瞻远瞩的把握,注定了这篇《论持久战》会如诸葛孔明茅庐《隆中对》一样名垂千秋!
今时今日,重温《论持久战》除了是纪念伟人毛泽东外,还有另外一层涵义,我们记住苦难的过去,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捍卫和平、开创未来!当前,**已经进入*,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重读《论持久战》,须知中国现代化事业需要久久为功,不断接续奋斗,必须在深刻认识我国当下国情,把握国际局势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夺取***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