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优秀范文

莉落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1

有一本书,刚出世就极度畅销,也引起了媒体的攻击,此为何书,《文化苦旅》是也!

我无意间在书店中发现了它,它里面的描写细致入微,使人身临其境,它里面的故事真实精彩,引人入胜。于是,我便在字与字间游览起来。

此书选取了几个比较典型的遗迹,来自于中国,南亚,欧洲等地,各地各有特色。作者孤身一人探寻,而读者们隐形般地跟随他的脚步,来到了一个又一个文化遗迹,受到了一阵又一阵的震撼,发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叹。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那篇《沙原隐泉》,刚开头,我就再一次感受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叹。在爬山之时,作者告诉我们“心平气和了,慢慢地爬”的爬山窍门。作者在山上看见一清澈的泉水,便升起疑问,为什么在这里会有泉水?在下山时,面对危险,作者则说“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的,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的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就是这一篇篇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个的道理。

而在此篇结尾,作者告诉了我,这山名为鸣沙山,这泉名为月牙泉。一见到“月牙泉”这名字,我另有所思:据新闻报道,月牙泉的水位一年比一年低,几年后就会干涸。月牙泉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啊,我们应该多多珍惜它,保护它。

此书中的苦旅,并不是旅行之苦,而是创造之苦。创造虽苦虽难,但毁灭却如此简单。但如果毁灭了就在也找不到当年的辉煌了。

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一份财富,创造美好明天!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2

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有风景描写,有人物描写,还有讲道理的片段,可谓无奇不有,应有尽有,十分精彩。

本文说了余秋雨从莫高窟道士塔到新加坡的旅行记录,从中还插入了一些道理和想法。从陆地到海上,从国内到国外,读了这本书,就感到全世界都有自己的足迹。

他旅行没有找旅行社,出行全靠双脚,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都雇不了。他一路讲课,在讲课的过程中旅行,行行止止。他走的地方大多都是文人墨客,古代文化气息比较重的地方,他写文章要青春活力,写出来却无比苍老,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他的少年精力。

他有一段我认为十分好的句子: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已是一种奢望。这段话讲了他认为希望只是一种奢望,不值得去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希望。

其实, 人们认为他游历世界,只是单纯的去异乡旅行,可我认为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3

说实话,读完这本书我心绪繁乱,想要说什么,却又说不出什么。熟悉却又陌生的地名纷纷从我脑海掠过,我想把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却又无法言说。

世界之大,我限于这一方境地,满心期待想去了解除故乡以外的美景,《文化苦旅》让我如常所愿。那华丽的笔墨描写了一个个我所熟悉却又陌生的美景。余秋雨先生一步一脚印踏过这些地方,他所描绘的画面及细节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他旅程过程中那些小事和心得更给予我一种真实。先生笔下之景,是历史与现在的结合,是故事与现实之间的转换,如今的金碧辉煌,那你可知过去又是经历了何种苦难,它们又见证了多少历史?

先生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写风景,它也在描写着过去。我一直不懂为何叫《文化苦旅》,而现在我懂了,他所描写的风景之下又隐藏了多少博大精深的文化。

先生到过很多地方,无名的小岛或是著名的景点,他所诉述的是我们能理解,却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是历史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当过去呈现在眼前时,我已经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文化与历史交织着呈现出一幅绚丽的景象,令我叹为观止,心中却也有着一股淡淡的悲哀。

在探索文化这一旅程上,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但我想说的是,这一旅程不仅仅只有苦,也有着甜。

先生说: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我说:中华文化的庞大,是我们无法言说的,但,总是有像先生一样的人,用笔墨或是其他方式,将它表现出来,即使仅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4

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软了下来,用各种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看着别人手里的书。《文化苦旅》,随笔性散文,无剧情,无任务,无结局,这种“三无”的书要怎么勾起我的阅读兴趣?于是在它在课桌里躺了两周之久之后,我终于翻开了它的第一页,带我走进了一个比现实美丽的城市。

好像又再次回到了莫高窟,回到了那个暮霭刚刚从地平线升起,弥漫于空中的时候,那个时候莫高窟不是旅游景点,就那么静静的、静静的耸立在当时中国战火纷飞的土地上,等待着是功臣也是罪人的王道士去挖掘它掩盖了几百年的瑰丽的美貌,那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遗产。沉溺于作者从自我角度的描述,其实我是去过那里的,当时并没有太大感触。可以这么说,在这本书之前我还从没有体会到文字有那么大的魅力,并不是华丽的、掉书袋的语句,他让我感到深深地惊配,还有身为中国人不可遏止的愤怒,王道士的那副嘴脸,那种一点点银子就把中国文化,中国遗产出卖的卖-可耻!可耻至极!没有限制性的文字让我展开了很多想象,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对这本书中另一篇令我记忆犹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没有介绍上海的景点,没有介绍上海的美食,却从一个很少有人写的角度入手:人。开篇便是写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与上海人的傲慢无礼、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于这么写,这本书出版比我出生还要早,但现在这个问题却是越来越严重,在上海两级分化尤为明显。他还写了徐光启,这位地道的“华亭人”,从他的角度写了很多上海的过去,让我这个虽然从小在上海长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着实长了见识。

《文化苦旅》,苦着寻找了文化,寻找了中国人的根源。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5

木窗、石板路、乌篷船和纵横交错的水道的一座座石桥,组成一座平和安静的江南小镇。

行走在中华民族多彩的文化形式中,关于“江南”这个话题的有很多,唐诗宋词赞美它,古代仁人志士政治上失意时归隐选它,现代影视拍个古装片的拍摄是它,它似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块圣地,一块远离喧嚣的城市,洗涤浮躁心灵的“世外桃源”。

当你乘船游览在小镇时,你会看到的不是摩天大楼,而是一排排粉墙黛瓦的矮屋,你会看到的不是一辆辆疾驰的汽车,而是一条条冒着炊烟的'乌篷船,你会看到的不是喧闹的城市,而是渔民划着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的淡泊安定。这是一种脱离了急促和浮躁的美,在漾着碧波的水面和清朗的江南小曲中,这种美显得格外生机盎然。

正如书中所说,江南小镇没有河边吊脚小楼的浑朴奇险,没有前险滩,后荒漠的气势磅礴,没有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只是他们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格外平稳、内敛,不张扬,那悠悠的景色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我愿悠悠江南永葆那一份清静舒适,传承中华民族的安然祥和。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6

最近我读了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可好看了,它里面讲述了余秋雨去过的地方的历史和经历,如我认识的有敦煌莫高窟。都江堰。三峡。庐山……看着这本书就仿佛把自己带入了各个地方的名胜古迹,我最喜欢的就是世界国代的历史古迹了,第一次我翻开这办书就看到莫高窟,我对它印象只有一点点,相信看了这本书,我将会受益匪浅,就这样我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作者以来到那,就一连住了好几天。第一天快进入晚上了,其他游客都走了。就只有作者一人还在山脚徘徊。想试这把白天观看的在大脑中整理一下。

书中写到敦煌莫高窟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许多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这么样的对比,要是没有层层积累,怎么会实用,怎么会知道,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了书不能死读的!这么多国家的名胜古迹的都是兴于一时,而我们国家的长城就不同了,,长城是代代修建。代代扩伸。这么多的名胜古迹,都比过我们国的长城,呵呵,看来我们中国可是很强大的!我国其他的如:阿房宫被烧毁了,滕王阁塌了,黄鹤楼在重修!可是成都的都江堰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读了一篇就受益匪浅,一定要接着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