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上的星光党员事迹观后感1
哲学里说,每个人都应当有信仰,那么施星灿老人就是一个大爱的信仰者。
对于《武陵山上的星光》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对信念老人施星灿的事迹已有所了解,但真正静下心来融入影片,眼含泪花,看看身边一同观看的同事们,个个眼睛发红。施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那种大爱深深折服了我们。原本,震撼人心的东西远不需要惊天动地,润物无声同样会令人满面泣泪。
施星灿老人平凡而光辉的一生让我们深为感动。脑海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他能够坚守基层岗位,一干就是二十一年,又是什么让他将青春和生命都献给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平凡的人说是执着,善良的人说是责任,坚强的人说是毅力,我说是信念。
在现实生活中,比施星灿老人生活条件优越的人太多太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像他那样。我想这种差别归根到底是我们对党的信念与责任领悟的还不透彻。正如施星灿老人说的:“从入党的那天起,我就选择了永远跟党走,这么多年我的理想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他坚定理想信念,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把平凡坚守成伟大,把细小默化成崇高,他对自己的节俭称得上严苛,显得是那么的贫穷,而面对国家和人民的危难,他从不计较私利,经常慷慨解囊,却又是那么的富足。贫与富,俭与慷,这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词语,施星灿老人解读的却是如此完美。
从施星灿老人身上,仿佛看到了老领导胡苏副局长曾经跟我讲过他的“师傅”——一位基层税务所夏所长的身影。胡局长在刚刚税校毕业参加工作时,也曾迷惘于努力工作的意义。夏所长的回答让他记了一辈子:“咱就为了那两个红本,一个红本是党员证,一个红本是退休证。拿到党员证就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应该时刻记得自己的使命,为人民服务,忠于党,忠于人民;拿到退休证能光荣退休,不是每个公务员都能拿到退休证,退休证就是税务干部一生守纪律、讲规矩的最好证明!”
那位有三十多年的党龄、四十年的工龄的夏所长,在偏远的乡镇税务所一待就是二十余年。有屠户为了少交屠宰税,每次都把上好的新鲜猪肉悄悄放到他的宿舍,但他每次都提着猪肉在集市上挨家挨户的问直到找到送肉的人,然后当众将肉退回去,并且拉着屠户苦口婆心的宣讲税法。渐渐地大家都自觉按时交税,再也没有纳税人敢送东西给他了。夏所长多年来始终如一、坚守原则的做法,最终赢得了纳税人的理解和敬重。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共产主义的赤胆忠心和一名税务人员的浩然正气,这就是我们无数老一辈税务人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种甘于奉献、清正廉洁、务实进取的精神推动着我们新一代税务人更加奋勇前行。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青春正当时,我很荣幸自己是一名基层税务干部。站在最基层,站在最贴近纳税人的地方,希望可以将“扎根基层,奉献青春”这句话,由年轻时的誓言,变为回首一生的写照……
武陵山上的星光党员事迹观后感2
看过的主旋律电影很多,但喜欢的很少,故事简单、人物脸谱化、说教意味太浓是这一类型比较常见的问题。因此,看到《武陵山上的星光》的剧情简介时,第一反应是抵触的。但是被朋友按在影院里看到最后,意外的收获了非常多的共鸣和感动,这是一部出色、接地气的电影,并且用朴实无华的视听语言,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范浩军饰演的施星灿部队转业后扎根鄂西山区数十年,坚定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电影开场,步入老年的施星灿脸上爬满皱纹,浑浊的双眼透着坚定,他在演讲台上说“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它比我的生命更重要。”这个老人在漫长岁月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说出让当下年轻人不理解,并觉得些许“煽情”的话?我承认,看到这里就被吸引住了。
63年结婚,66年转业,40之后和故交聂开奉重逢,再到2014年突发心脏病去世,施星灿将毕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用自己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为自己的人生勾勒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电影最困难的部分应该是编剧。施星灿经历过祖国最困难的那段时期,见证了改革开放、国家一步步富强,50多年的时光中有太多值得记述的事情,电影细节非常丰富,能看出编剧和导演做了很多功课、收集了很多资料,在106分钟的电影里很难尽数,只能不断的做减法,留下塑造人物、彰显人性光辉最重要的部分。电影做到了,走出影院,几乎发生在施星灿身上的每一幕都历历在目,他在战友的环绕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为了能被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执拗的站在雪中等待领导批准,到了武陵山腹地的文斗,为了一块五毛钱的屠宰税他在风雪中单程80里路往返多次,为了工作他多年没回家,父亲去世都没能回去奔丧……
电影没有说教的意味,只是用冷静的镜头展现施星灿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而这一个个小故事太有力道了,看到最后,我理解了电影开头的那一幕,为什么施星灿要说共产党员的称号比他的生命更重要,因为他一辈子都在践行这句话。
另外必须要赞的,电影用编年体但没有记流水账,也不是假大空的歌颂角色,相反,施星灿每一个遇到的困难都很写实、很接地气,让人感同身受。
比如他工作后第一个奋斗的阵地文斗,到了才知道,这个地方是“手捧一只碗,装满一碗汤,白天喝太阳,晚上喝月亮。”从利川到文斗坐牛车要十几个小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老百姓缺少经济来源,税收任务完不成,施星灿面对很多困难,去聂开奉家收屠宰税、去没要收税等段落呈现出了工作的艰难,施星灿用实际行动带动了财税所其他同志的工作积极性,终于超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调到城关后的部分同样生动,精准扶贫也碰到很多阻力,当地村民不敢尝试种烟烤烟,施星灿把自己家里的积蓄拿出来给村民买种子,为此和周秀兰的矛盾也没有回避。
电影虽然不是大制作,但置景、服装、美术都非常到位,细节上也很用心,比如走完80里山路的施星灿能看到裤腿上的泥巴,聂开奉家的那场戏拍的特别好,房间里没有电灯,摄影借助炉火和蜡烛完成了人物自然又生动的刻画,他和施星灿喝酒炖的那锅肉也非常写实。而剧情上的前后呼应也让人心生感动,比如施星灿和聂开奉喝完酒,把他的钢笔送给了来弟,这支钢笔对来弟是莫大的鼓励,终于她成为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恩施民族学院当了教授;还有施继革的家里,墙上贴着廉政奉公四个字,显然施星灿的言传身教,让自己的女儿也承袭了他的优良传统。
看过电影之后,我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更加深了对他的认识,他在14年的基层财税工作中步行里程超过了6个二万五千里长征,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但当单位分房时,却坚持把三室一厅换成两室一厅,一住就是34年,去世的遗书只有“革儿保重,一切从简”八个字,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钱和书都捐了出去,留给女儿的只有自己的一身正气和永不磨灭的甘于奉献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当下年轻人缺失的,说到这里,要感谢导演,在充斥着各种商业片的大环境下,拍出这样一部真诚质朴、感人至深的电影,希望上映后能有出色的票房成绩。
武陵山上的星光党员事迹观后感3
《武陵山上的星光》直击心灵,言者唏嘘,听者落泪,更让我忆起青春税月,感慨坎坷人生,看清奋进方向。
经历了机构改革,繁杂的工作、巨大的压力,曾进退失据、彷徨不前:面临个人进退留转,有患得患失;工资奖金年年递增,仍嫌太少太低;公益活动,优先考虑自己……
与施星灿相比,有的人缺乏一颗艰苦奋斗的心、一份心系人民的情、一份博大无私的爱。拥有了那份心、情、爱,我们就会知难而进、永不懈怠,面对减税降费、机构改革、精准扶贫等急难险重任务,就会勇于冲在前面、干在前面,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心态,“只管登山不问高”的精神,问心无愧地干好每项工作。
观看电影《武陵山上的星光》,我脑海里想着大伯,因为施星灿老人的身上有大伯的影子。
我和大伯并不亲,记忆里他总是很忙。听亲戚们说,大伯是孤儿,旧社会差点冻死在街上,共产党来了他不光吃饱了饭,还读了书当上大队书记、供销社主任。
和施星灿一样,大伯一生有很多故事让人津津乐道,让我至今记忆深刻的,是一次全家人吃团年饭时,大妈又向大伯提出替表姐安排工作的事情,大伯发了好大的脾气:“我是共产党员!我怎么能这样做呢?!”在全家人噤若寒蝉的气氛中,小小的我第一次记住了“共产党员”。大伯过世早,但他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
我一直在想,像施星灿、大伯以及那些同他们类似的人,到底是如何让我们震撼不已却又被深深打动的?与我们这代人相比,他们向往的生活少了田园诗意,多的是责任与担当。对他们来说,很多时候牺牲并不是一种选择,就像母亲之于孩子,像个人之于集体,因为他们对“共产党员”这个称呼,倾注了全部的深情。
你来世间一遭,总要发光发亮。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做过的事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实现占有欲,都不会让你再觉得骄傲,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自豪。
施星灿老人离世5年了,他的事迹被拍成了电影《武陵山上的星光》,在影院里我再次被这位财税前辈感动。他牢记入党誓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牢记自己原本是苦孩子,是国家和党让他过上了好日子;牢记在战场上牺牲了的战友,感觉很满足很幸福;他把物质享受看得很轻,是因为他心中有火一般的信念。
老人的事迹似乎难以置信,好像美化过了,可我知道都是真的。如果不能像老人那样身体力行,可以仰望,可以见贤思齐,如果认为那是假的,是对老人的亵渎。 看完“信念老人”施星灿的传记电影,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多次泪流满面。施星灿的信念是流淌在血液中的,他的情感是深扎于基层和群众中的,值得每名党员干部学习。
我是土生土长的丹江人,对生我养我的这方热土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分管过纳税服务、所得税管理、税收征管,不管什么职务、在哪个岗位,我始终关注家乡经济发展,重视培植壮大税源。2000年接受心脏搭桥手术后,我更感恩来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更加珍惜在税收岗位上的每分每秒,激情满怀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与工作为伴,谱写二次生命的奋斗之歌。
武陵山上的星光党员事迹观后感4
5月20日是加长版“税收宣传月”最后一天,因观看电影《武陵山上的星光》变得难以忘怀,难忘施老用生命书写的信仰,难忘物资匮乏时期人们相依相助,难忘始终不灭的责任之灯,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淳朴故事,恰是当下最珍贵的品质,电影最感动我的有两个镜头。
第一个镜头是施老为收一块五毛钱屠宰税,在高寒山区风雪兼程。饿了用冷馒头充饥,渴了抓冷雪解渴。施老用行动换得了农户信任,双方不再是单一的征纳关系,更是朋友、亲人。
听前辈们讲,六七十年代,在山区收税,徒步远行、方向莫辨、饥寒交加,直白的镜头令我深深地震撼。九十年代骑辆老式自行车背个旧挎包,为几十块钱税款累得大汗淋漓、说得口干舌燥。
而现在可以说是“指尖送税”。互联网、通讯设备、金三系统、电子税务局叠加,大部分业务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就能完成,大大节省了征纳成本,提高了办税效率。但取得纳税人的理解支持,不能完全依靠冰冷的键盘和鼠标,还要像施星灿那样用最原始、最真诚的方式——一双脚、一颗心入户走访、上门问需。
第二个镜头是妻子的忌日,步履蹒跚的老人独自走过车水马龙的街道,买来妻子生前最喜欢的蛋糕。
工作中施老是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税务干部;家庭中是温柔体贴的丈夫、言传身教的父亲。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和妻子因革命理想相识相知相恋,又因党员责任从北京来到偏远的贫困山区,相爱相守一生。
影片中妻子对丈夫的爱,就是对他一心为公、清贫乐道的理解和支持,对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一起经营着温馨的小家。而丈夫的表达就含蓄的多——几十年磕绊和热闹过去了,你走之后黑白照片前跳动的微弱烛光,便是我隽永而悲切的怀念。
电影带给我的感触是立体的、丰满的,既有时代呼唤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又有着平凡日子中的细微感动。施老一直在走,走向妻子渐白的双鬓和眼角的皱纹,走向女儿如竹拔节般的快速成长,走向蓬勃发展的*新税。
武陵山上的星光党员事迹观后感5
《武陵山上的星光》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全是施星灿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爱情故事。她为了他,从大城市来到山沟沟;他在乎她,无法生育就凭着一个孩子。艰难过,困苦过,平淡过,喜悦过。一直不变的,是相亲相近,相濡以沫。爱情是难厮守,便相思;宁相思,毋相忘。几十年风雨,青丝成白发,记忆深处,只有那首老歌曲里的他和那张老照片里的她。
电影讲述的是亲情故事。亲情,就是电话那头的一声“好好工作”,和电话这头的潸然泪下;亲情,就是“我来给爸爸洗脚”和“爸爸给你骑大马”;亲情,就是我给妈妈过生日和“我会陪着爸爸”。父母亲情在,此心便有安处,哪怕天下为家。
电影讲述的是友情故事。或许是“三顾茅庐”的执着,或许是对搭救之恩的感激,亦或摔碗酒摔出的情谊。在救与被救之间,都生出了友谊的种子。友谊之树长得愈加壮实,见证了你风雪之中送酒去,也见证了耄耋老人和你的最后别离。
电影讲述的是初心故事。这种初心,经受住了朝鲜战争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住了金钱地位待遇的考验,经受住了十年动乱的考验,这种初心叫党性,革命战争的硝烟中离不开它,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离不开它,兴税强国的理想里也离不开它。在你的身上,我们始终都能看见它。
电影讲述的是税情故事。为国聚财是责任,为民收税是使命。风里雪里,不变的是收税人的职责;悬崖绝壁,不变的是老税官的步伐。征收税款,培植税源,从煤矿到果园,从茶山到烟田,从财税所到国税局,从一元五角到数百万税款。收税生涯,他一直在路上。
电影讲述的是变化故事。从泥泞山道到宽广的马路,从一驾马车到车马如龙,从土坯陋室到广厦万间……他带来了数不尽的发展变化,他离去却什么也没带走,只留下“一切从简”。停歌罢舞,泪如雨下,土苗儿女忘不了他,干部群众怀念着他。
武陵山上的星光灿烂,闪烁的就是施星灿和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