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读后感800字1
咱们传统的圣人孔老夫子是个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总能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长叹生不逢时,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并竭力用实际行动去身一体力行。可惜的是,我们的历史,从来没有向我们描绘孔老夫子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钟情一浪一漫的理想的形象,而我们所关注的,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激一情的,恰恰是这个方面,而不是他老人家板着冷峻的面孔向我们说着之乎也者。
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一个心一性一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感悟神经特别敏一感的人,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我们完全不必十分认真地以为孔老夫子心向往之的“大同”世界是历史的真实,勿宁把它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我们也不必信以为真地以为孔子描述的夏商周小康社会真的就是那种模样,似可把它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体悟。
但是,这当中展现了一种理想境界同现实存在的鲜明对比,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核心是为公和为私,天真淳朴和一陰一险一奸一诈的强烈反差。在这种对比和反差当中,孔老夫子还没有一浪一漫到完全不顾现实的地步:尽管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同”社会,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札崩乐坏,却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会虽然黑暗.毕竟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亮之处。
实际上,社会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则。生不逢时固然可叹,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真实处境,人们只能在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环境中进行选择。再大而言之,从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权世袭的私有制的转变,既是一种必然,也是难以用好与坏的简单标准来评价的。
人作为群居的社会动物,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恐怕最要紧的还是要有一种公平合理的规则来制约人们的言行。这是从整个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来说的。而从个人的角度说,风习则是重要的。人心是淳朴还是险恶,人伦关手是和睦还是疏远,人们为公还是为私,对个人的生存状态影响重大,不可不加关注.理想固然不可没有,但在现实面前,是不可奉行“驼鸟政策”的。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800字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部《大道之行》读罢,颇有收获。几名中国当世的学界新锐在书中探讨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一些"大"问题,视角独到、勇气非凡,其中有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不落窠臼,引人深思。
《大道之行》之中阐述分析的都是事关中国发展的"大问题"、"大思维"、"大方向"、"大策略",其中卷三给我留下较深印象。书中直言,国家治理分三层:高层、中层和基层,我们属于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最基层,是基础,是稳定器……"基层事务不是靠钱解决的,也不是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能解决的,而是高度依赖群众信任的基层骨干来实现的",基层党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掩卷沉思,不由再一次联想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命题。事实上,目前中国面临着很多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做的就是坚定信念,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使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踏实沉稳地走好每一步。不可否认,当下一些党员缺乏宗旨意识,使得原先密切的党群关系有些疏离,书中对于这些问题并不讳言,而是直面问题,列出了良方。在看过之后,我再一次深切感觉到要干好工作,办好事情一切的根源在于"以群众为根本",关键是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过,"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公务人员,只有真正领悟了群众立场的真谛,才会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人民群众无论何时都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依靠,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当前海事"三化"建设正酣,这一方面要依靠上层决策,通过明确方向、路径、方法来推动;另一方面要依靠群众,海事工作的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我以为,"三化"建设,是事关海事前进方向、努力目标,关乎海事事业长久发展的大计,要让"三化"建设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需要正确的决策与坚决的执行来推动。而正确的决策必然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的意见也必然可以带动群众的拥护执行。其三,就是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搞清楚"我是谁"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工作之余,公务人员也是一名普通群众,我们每天也面临着柴米油盐的问题,也需要衣食住行,认清自己、定位好自己,不要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才能坚持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同样,对于人民群众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古人说,"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官有所畏,业有所成".邓小平同志也讲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要怕党、怕人民群众".八项规定、五个禁止是对我们的时时刻刻的警示警醒,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在宣传教育后也更加清楚,关键是要执行到位。
简言之,无论何时都要"信仰人民相信党",这是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的我读罢此书后的最大感悟。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800字3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出自西汉戴圣辑录、编纂的《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里的句子,句子的意思是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构想了美好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年人应有的作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时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是大同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为实现这样的社会生活而奋斗着,奋斗着……。*新中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人民是*生活的主人,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生活水平都逐步提高了。各种慈善机构相继成立了。如老年人协会,(还有养老院)、孤儿院、残联协会等等,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的思想逐步得到落实。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因为它充分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就在*公德正在得到认同和颂扬的同时,却正遭受一些人的亵渎。
一次,我到县城去玩。在餐馆吃午饭时,碰到了这样的一件怪事:一个老奶奶从门外走来,老板说:“老奶奶又来了,真是小猪儿好卖,天天来呀”!接着是招呼老奶奶坐下,连忙给老奶奶打来饭菜,让老奶奶吃。因为老奶奶是壮族,老板用汉话告诉我们几个宾客,老奶奶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很有钱。分家后,老奶奶轮流着跟四个儿子住,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让老奶奶成了无人供养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在老大家住,还差四五天才满一个月,可老大就叫着让老二接走。这到没什么,最让老奶奶受不了的是,每次让老奶奶吃饭,汤汤渣渣就是一碗“咚”地,砸在老奶奶的面前,说:“来,吃饭!”。老大如此,老二老三老四也是这样。
老奶奶边吃饭边用壮族话对老板表示感谢,说没有老板了,她可能就活不成了。老板用汉话给我们说,他没有母亲,老奶奶就是他的母亲,他要做老奶奶的儿子。我听了老奶奶的遭遇,停了老板的话,心里有一股激流在涌动,眼睛湿润了。临走时,那个老板又说:“只要老奶奶一要钱,他就给,每次都是五元”。我在想,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不供养自己的老人,而别人却要供养呢?怪哉!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得到体现?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800字4
《大道之行也》它是选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6大道之行也》可谓是当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也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读完本文理解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文中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一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一爱一;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大道之行也》的中心观点是:作者通过对自己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的政治理想。
文章可分层理解第一层:是(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一性一说明。第二层:是(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大道之行也》中的理想社会不也是现今共产一党一努力创建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吗。真是期待真的有那么一天,有这样的一个社会。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800字5
从孔子回答言偃的话来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则“大同”社会当指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其实又不然,因为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世正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会之间划上等号,则孔子的“大同”说就成了一种历史倒退的主张。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上,决无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何以见得呢?
我们细读论“大同”这一段文字,便不难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传闻中五帝之世的社会实况,而是包含在实况之中的“大道”——确切地说,他是将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并利用它们来揭示人类社会所应普遍遵守的法则。例如,他从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这两件事实中提炼出“天下为公”的观念,指出了社会权力的归宿(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从舜举“八元”“八恺”一事中提炼出“选贤与能”的观念,指出了社会管理者产生的途径。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二者决不可同日而语。此外,还要看到孔子将这个理想社会定名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郑玄注云:“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