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书笔记2000字1
原先只明白《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这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状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能够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必须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必须会胜利,只但是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方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状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之后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的这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好处。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2000字2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以上资料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8年第11期《军事成语与军事应用文写作》)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光,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就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2000字3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以上资料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8年第11期《军事成语与军事应用文写作》)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光,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就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2000字4
毛泽东,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很多人就会心生敬意,即使是他曾今犯下的错误也掩盖不了他创下的辉煌。我们伟大的毛泽东领袖,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拥有令人惊叹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潜力,亦怀有令人折服的文学创作潜力。在那个急需有人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他创造了令全世界都赞叹的军事奇迹!《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论持久战》等都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的军事思想财富。
《论持久战》明确的点出了中国与日本打的是一场持久战——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文中还明确指出“亡国论”、“速胜论”这些思想的错误性。毛泽东同志是站在一个超越了军事的角度来对军事行动进行表述。他的思想方向实现从政治层面着眼,再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思想理论来进行认识,使我们能看得更加深远更加深刻。以下就知我对其中的一些片段的认知和理解。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这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述的一段话。从中看来,我们平时看问题不能太片面也不能太极端,要学会全面的思考,而不要走两个极端,要权衡这件事情的利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透它,从而解决这件事。(。)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那些不顺心的事不必须就是坏事,因为事情都有两面性,换一个角度看,或许坏事就会变成好事,那我们应对这件事情的情绪自然就会好起来,进而就能够更好的处理这件事,做出理智,正确的决策。
“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这也是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段话,总有人会认不清中国此刻的实力以至于对日本作出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决定。这样就会影响我方的作战力。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应对困难时不要过度悲观也不要过于乐观,这都不是应对问题的最好心态,高估自我的潜力和低估对方的实力都是失败的隐患。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明白自我的优点和弱点,才能扬长避短或者是努力克服自我的缺点,从而游刃有余地解决自我面度对的困难。
“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平型关和台儿庄是抗日战争中少有的大捷,之后几乎就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人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就告诉我们:不能被一点点小小的胜利就冲昏了头脑,我们要冷静的应对一切。骄兵必败,这是历古以来的规律。冷静分析当前局势才是上上之策。
以上只是读了这篇文章后的一部分感受。此刻新世纪的我们,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以高昂的精神和用心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学习毛泽东思想,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2000字5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之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得到问题的根据,也就是论据,最后得出观点。因为时光关系,我只看了问题的根据和驳亡国论,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见大也。
在问题根据部分,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主要分析影响战争的因素: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的性质(进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比较。得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十分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十分精辟。
结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之后说出自我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之后举出针对性的根据。论证中,思路是抓住论证的需要的关键根据-----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抓住亡国论的根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主要是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一样,说明亡国论的根据站不住脚),同时带给自我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十分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超多使用了矛盾论,紧紧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总之,本文是一般论文的典范,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