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2000字
《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从来没有一本科研学术专著像《乌合之众》一样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受到世界大众追捧,一百多年畅销不衰,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书。书中向我们阐释了群体心理的众多特点及其形成的因素。他分析了群体心理的种种特征,每一卷都有清晰而严密的逻辑顺序,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在精彩的分析中插入典型的例子,使得分析更加让人信服。但是书中有些观点,我们也不能盲目的推崇,例如:群体就是有这种“脊髓中的本能”,而妇女、儿童和原始人都是不用大脑而用脊髓思考的动物,他们盲目、轻信、缺乏理智,感情丰富而毫无用处。对于勒庞如此偏激的论证,我们也应该理性的思考,对妇女的歧视的观点是本人尤其要进行批判的。但是《乌合之众》对大众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还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即使在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日本民众为何会在战争中沦为统治者的战争工具?为何民众泯灭良心,失去理智?在当今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网络暴民,如果你与他们的观点不一致,那么你就会被网络群体骂的体无完肤,甚至人肉搜索你。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理解、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乌合之众》在书中都做出了深刻的剖析。
至于一本书的好坏怎么去评判还是交给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专家吧,我只能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从自己的角度说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几点思考和认识罢了。
关于群体的时代。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群体的时代。就在一个多世纪前,民众的意见通常起不了多少作用。我们更应深思一下,自从古希腊之后,以民众直接参政为基础的民主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了2000多年。在当今这个时代,民众的声音已经取得了优势,成为统治阶层。不了解群体的特性,不了解历史,我们如何能顺应这个时代。
关于领袖。弗洛伊德也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中提到,领袖在集体心理中有重大影响。这里的领袖,绝不是那些江湖草寇式的人物。他要具备迎合信众的为事业而献身的勇气、不懈的斗志和高尚的利他主义。弗洛伊德也批评勒庞在研究领袖上有不周全之处,没有将编造领袖神话视为个人解除心理压抑的有效手段。勒庞是以历史的、西方政治学的传统,分析了领袖与群众的互动关系。这里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限,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可怕的问题,不具备高品质的人成为头领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历史上的--、墨索里尼、日本军国主义头领影响下的群众沦为战争工具。对于这些历史现象来讲,《乌合之众》在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
关于群体的限制。勒庞让我们了解了群体力量的至高无上、无可匹敌。他敏感地意识到群众崛起的时代所包含的危险。阿克顿爵士的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提醒人们对“一切权力”都有限制的必要,不管它是个人权力还是集体权力。那么如何限制群体的权力呢?
勒庞此书的主要功绩所在,他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还预见到一些当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趣味单一、大众文化低俗,受别人支配自我、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等等。当然,勒庞没能在本书中解决这些问题,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发现了这些问题。
在这里想再强调一下了勒庞的群体无意识这个观点,群体中的个体只要有一个发出了暗示,那么这种暗示就具有强大的传染性,暗示会很快成为群体的共识,并影响着群体的行为。
从这一点上,我们今天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前几天在当当网上买书,想买一些励志的书籍陶冶一下躁动不安的心灵,于是就打开了当当网开始挑选,但是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买哪一本,于是我就点开了励志书籍那个分类,并且果断地点击了按销量来排列,排名第一那本书叫做《断舍离》,下面有超过50多万的评论,评论从第一个开始就好的不得了,你知道的,现在网购看的就是评价,看的就是信誉,一本书下面的评论有50多万条,而且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好评,你说你买不买?况且还是销量第一?在书店里你都看到了这本书带着畅销的标签,你说现在你还能不买吗?但是这本书到底好不好?
现阶段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这种手段的效果不再那么明显,甚至有新奇的手法将其取而代之,如网络推手(小红书)、口碑营销(当当网淘宝网的营销策略)、大众点评(大众点评网和其他点评网的兴起)等等,领导对受众的蛊惑转变为受众对受众的宣传,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惊叹群众的力量。
我们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必然身在群体之中,无处逃离也不必逃离,无论是否是乌合之众,我们都将面临选择。只是到底该选择人云亦云而麻木但轻松的快乐和安逸,还是该选择上下求索而清醒但劳累的思索和拼搏?这个选择,真的很难决择。希望通过此书,能帮助我们思考,从而做出自己的抉择。
乌合之众读后感2000字
二零一五年秋,我去芬兰阿尔托大学交换学习,年底买好了机票飞马德里和罗马。没几天,巴黎发生了恐怖袭击,行程被迫取消。今年刚定好了去巴黎的行程,“黄马甲”事件又闹的沸沸扬扬。父母反复叮咛巴黎危险,国内的许多公众号恨不得把法国渲染成人间地狱。但巴黎的同学却跟我们说没事,圣诞节一切如常。不管哪种说法,皆是一面之词,若非亲眼所见,就不可偏听偏信。
网上疯传的视频里一拥而上的疯狂场面让我想到曾经听过的一段话:“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
后来一查,此言原来出自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干脆翻出来读读。巧的是,庞勒就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法国在欧洲是个很特殊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法国先行,诸国效仿。法国人对于社会运动也常常表现的很激烈。从1789年到1870年,巴黎就发生了多次重要起义,还有后来1968年的“五月运动”。金融危机爆发的这些年来,国家经济下滑,百姓生活水平下降,政府又加重燃油税,民众的诉求得不到回应,也难怪会采取一些极端行动。
对于这些事,我不够了解,也不便随意评论。只是就书论书,谈谈感触,或者说仅仅是述而不作。
庞勒写过很多社会心理学的书籍,只有这本《乌合之众》最为出名。在我看来,他的言语很激烈,甚至带着些许偏见。但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极为精彩,很多观点鞭辟近里,入木三分。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体现出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的特征。在集体心理中,个人才智被削弱,从而个性也被削弱。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群体是一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庞勒在谈群体的时候也谈民族。他说,遗传赋予了每个种族中的每个人以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种族的气质。决定各民族命运的是它们的性格,而不是它们的政府。凡是与这种性格不符的模式,都不过是一件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庞勒认为社会组织就像一切生命有机体一样复杂,我们还不具备强迫它们在突然之间发生深刻变革的智力。对一个民族有致命危险的,莫过于它热衷于重大的变革,无论这些变革从理论上说多么出色。如果它能够使民族气质即刻出现变化,才能说它是有用的。然而,只有时间具备这样的力量。
除了谈民族,他还讲教育,文中提到了法国前公共教育部长朱勒.西蒙先生的一段话:“学习课程,把一种语法或一篇纲要牢记在心,重复的好,模仿的也出色——这实在是一种信仰行为,即默认教师不可能犯错误。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经验、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
庞勒认为当时法国的教育使得一个充分发展的人出现了,然而他也是一个精疲力尽的人。成家立业,落入生活的俗套,然而只要落入这种俗套,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职业中,仅此而已。这样的状况,中国又何尝没有呢。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整个教育体制。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一书中就有说道:“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民众之于国家,有着不可忽略的力量。庞勒说:“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虽然这本书首版于1895年,距今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但这样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我很欣赏这样有前瞻性且锋芒毕露的作家,敢于争锋相对,说出自己的观点,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在众人都强调真实的时候,庞勒敢说:“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真理。在历史上,表象总是比真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在大家都一边倒地宣扬人类“理性”的伟大之时,庞勒敢说:“在自然界,完全受本能支配的生物作出的一切动作,其神奇的复杂性令我们惊叹。理性不过是较为晚近的人类才具有的属性。无意识在我们的所有行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
在中国,最具有现实意义,最受欢迎的学说多半讲的都是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像《乌合之众》这种反集体主义的著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抛开政治立场不说,庞勒的很多观点至少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观内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