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谈美》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
中学《谈美》读后感1000字1
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
中学《谈美》读后感1000字2
出土的山顶洞人的项链表明,人类早在万年前便具备了审美能力。无论是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还是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青年对西方的崇拜到达了狂热程度。在社会更新的浪潮中,青年们只顾谈论西方美学,否定东方文化;悲哀的是他们中多数其实并不了解西方文化,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自己内心对于美学的渴求,只是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这种“木偶”思想与日俱增,东方美学地位江河日下,朱光潜先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唤醒中国青年的意识,创作了《谈美》。朱光潜先生在《开场话》中说到:“现在的青年不应该再有复杂错乱的心境了”。
作为当代青年,其实我们也一样面临“盲目”的危险,想想吧,在“听什么歌”、“看什么书”、“穿什么衣服”,甚至“说什么话”的问题上,我们很容易被流行的大众审美同化,从而丧失提升自己审美情趣的机会。
什么是美感?“美感是纯粹意象世界,超于利害关系,是高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的追求。”这就是美的含义。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最本质要求,而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艺术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具有宏大格局,这便使我想起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锤无用之情,终成一无用之人,却也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因为美感与实用无关,所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过是边塞黄昏的一片荒芜,却也是雄浑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画面也许简单,但却无比壮阔。
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对其态度有三。木商会看到它的货币价值,植物学家会看到它的生态价值,而画家则会观赏它的线条、颜色、种态。这实际影射了实用态度、科学态度和美感态度的不同。类比一下,我们对待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如果从实用态度来看,学习能让我们将来有高质量生活,能提高社会科技水平;如果从科学态度来看,可以使个人严谨,可以研究比较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果从美感态度来看,学习升华我们心灵的境界。
“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作为观赏者,我们需要“移情”,使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相融会贯通,在聚精会神中将我的情趣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书中举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其实,在班级养花的过程中也是有“移情”效果的,你会发现心情随花开花落或欢喜或忧愁,这种移情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
“艺术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前文提到画家对古松的态度)因此我们要打倒享乐主义美学。书中举例:“一个血色鲜丽的姑娘,一座希腊女神雕像,都具有美感。前者带来快感,而后者带来美感。快感是在满足实际需求后产生的,并非意志或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人的本质。”联系生活,我可以补充这样的例子,一瓶冰水和蓝色大海的图画都给人带来凉意,但二者给人的感觉却并不相同。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戴着面具的欲望”,这实际是极端的享乐主义美学。
艺术与游戏有很多相似点,同艺术一样,游戏也将意象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情境;游戏使参与者聚精会神;打游戏也需要“移情、物我合一”;游戏也是用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感情(例:同学们打游戏)。区别在于游戏只需要表达,而艺术需要作品的传承。游戏是艺术的缩影,艺术的老练和严肃注定了其千万年的延绵,成为人类不断追求的精神食粮。
而艺术最绝妙之处在于它的意象(留白)。从观赏者角度,我们需要“移情”,需要忘我,做到“得环其中”,用心感受作者流露于作品中的情感,而创造者也不能在情感中过活,需要跳出深层情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理智地进行创作。通俗讲,没有人身处你的境遇,没有人能真正体会、理解你的感受。所以一个好的作品是站在他人能最大限度体会的角度创作而出的。(例:在楼道被劫持要喊‘着火’而不是‘救命’,才能引起他人的足够注意。)这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时要有情感的留白,而观赏者凭借意象感受作品,产生自己的情感,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那么就能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我们可以体验一下意象的绝妙:提到“贫富不均”,只是一笔冷冷的总账,而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一副惊心动魄的图画。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举的一个例子:你有没有过总是觉得河那岸的风景更美,可去到了对岸后,又觉得不过如此——我总是喜欢远处的风景,朦胧的风景。原来,是因为远处的风景离现实更远。它与人生有距离,而我们近处的风景太过真实,不易引起我们的美感意象。所以我认为,这是因为现实有太多喧嚣琐碎,不可避免。但我们遥望远方时,我们看不到那些琐屑,还可以靠意象把它打造成一个完美的地方(沐浴后照镜子觉得自己更美了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也会更加羡慕他人的境遇,但他人也并非完美,也会有没有溢于言表的苦楚。
艺术来自人生,只要我们以严肃平静的心去感受人生,那我们必定懂得艺术。
中学《谈美》读后感1000字3
前几日闲来无事,本在淘宝搜索的书籍,却在房子的书架上寻得宝藏。
纵观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其一是谈对美的欣赏,其二是讲美的创造,最后引申到了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先生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论。这本书看完后,对人生与艺术,自己与美有了自己的感悟。
真正的美
美学书籍作为如今工作单位的培训用书,想必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基本的审美能力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必备的能力,对于工作,提升个人关于美“”的能力以及朱光潜先生透过艺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今后的工作生活作为更好的铺垫;对于生活,提高我们基本的生活质量;对于工作单位,为了提高整体团队的工作能力等。
书中开篇就解释了谈美的原因,“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要做到“免俗”。而探讨现如今美的意义,或者是美学的意义,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就是现代美学的美育,美学可以把人的存在纳入形式表达的方法,审美的本质就在于让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意味着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对人生的的深层把握。以我所学,美育能够成为可能的基础,是因为艺术主要就是负担人的感性认知以及美感意识的水平的职责。而审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才能摆脱生命的慵常性,复苏被现实麻痹的感知,重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而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被技术统治的时代,艺术成为了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大潮里,唯有通过美育获得存在的感知,得到真正的本真。
美的含义
在对美的欣赏上,首先是态度问题,对一颗古松不同的身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无论何种感悟都是带有个人的主观,这也体现出艺术与人生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引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仔细观察生活,确是如此,生活中极平常的东西都带有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看到公寓旁边与楼齐高的参天大树,我们可能习以为常,而当我用审美的观点去看待它,它又是那么的特别。站在树底下观之,只觉望不到树尖,树干上都是风霜的痕迹,凹凸不平,却带有一种古朴美;有次站在楼顶观之,别有一番景象,居高临下,它是那么的孤立,独树一帜,显示出傲然挺立之感,不畏寒冬,心中不觉对此敬佩。当时正值我背书背的很烦闷,忽觉树都能如此不畏环境的艰难,何况人呢。我想这就是审美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体验。
艺术与实际人生也是有距离的,而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他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本来就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本来现实的结局完满的,而改写成文学作品后,去掉了完美,给了他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这就在于这样使得悲剧更深入人心,能够起到更大的艺术效果。我们感悟艺术作品的时候,也要记得这个适当的距离,书中的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跟鞋,表演时的声调不像平常,这都体现距离。而这个是适当的距离,距离太远变成无法理解,而太近则不像是艺术。所以朱光潜先生说“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要以主观的参与者退变为客观的观赏者。
朱光潜先生也谈到了几点对许多人对美感的误解。美学不是享乐主义,而这个享乐指的是快感,我们欣赏一件作品时候的快感,愉悦之感,并不就是美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这个也解释了我心中的的疑问,对于一件事物的喜欢,并不能说明这个事物是美的,正如“实验美学”的人做的实验,问受验者喜欢哪些颜色、条纹,而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不能以大多数认为而断定它是美的。另一个误解是联想带来的就是美,“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联想也不会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联想只是持有实际人的态度,在它的艺术本身以外去求它的价值,这显然是不对的。最后,考证和批评也不是对美的欣赏。当你看到一件文学作品,探析作者的一切,透析写作缘由,社会背景等,这可能会在无意之中磨灭了美。“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或许对待作品,我们应该不掺加杂质,以本真之心去看待,这样也能更好地阅读作品,得到其中的真谛。
在美的创作上,朱光潜先生谈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游戏说。“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把艺术变得更加具体化。游戏和艺术一样是把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也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游戏也带有移情作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这可能是受到席勒认为人有一种游戏冲动,这是以美为对象的艺术创造冲动。但是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同时,也使艺术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承担了太多的“说教”功能和“神圣”色彩,弱化了游戏的实践性、对话性和非功利性等。
总之,我认为在美的创作上,朱光潜先生提到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十分正确。以前看过一段话说,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拿读书的钱出去旅行,古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接着就有人回复说,你不读书,即使行了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说的不无道理,心中没有知识的储备,更不会说对美有任何感悟。现在的我们,应该打好基础,多充实自己,不管是知识上,还是能力上。正如书中所说,灵感是突如其来,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是不由自主的、突如其来的。“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也就是对美的欣赏上说的有一双审美的眼睛。要留心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事物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最后朱光潜先生说道人生的艺术化。以上见解可观之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紧密,朱光潜先生也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而他也把人生分为了实际人生和整个人生。实际人生只是整个人生中的一部分,艺术与人生都有一种完整性,都是以“情趣”为本体的生命精神的显现。朱光潜先生说,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我想这里的本色是指的有趣的,有源头涉水的生活,而不是机械的、干枯的生活,而是显露人生真性情的生活。
艺术和生活的创造之中都含有欣赏,朱光潜先生说:“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而我们对于生活也要怀有一定的严肃性,正如前文所说,在持出世精神与做入世事业之间、在超脱人生与淑世主义之间的圆融。或者说,严肃与豁达尖山的艺术与人生态度,还喻示着道德精神与审美主义的同一性。我觉得这种豁达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过度的在乎我们自己的得失,斤斤计较,殊不知这是在丧失生活的乐趣。
而朱光潜先生说的阿尔卑斯山谷公路边的标牌:“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里生活,恰如乘坐在疾驰而过的汽车上,“慢慢走”有的人认为是以时间换空间,把实用的人暂时变成审美的人,把路旁的风景变成审美的对象。“欣赏啊”,就是完成一次完满的审美经验,体验到真正的“美”。现实世界名缰利锁,人生很难自由超脱,而我们可以怀着美感的纯粹意象的世界,看淡我们名利得失和利害关系,做一个纯粹的本真的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我们也可以在自己心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从心中开始做一个本真的人,找到我们自己人生与艺术的联系。
中学《谈美》读后感1000字4
什么是美,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无非就是“好看”与“不好看”罢了。但是,直到我利用假期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谈美》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也是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写这封信时,先生就是“和平时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就是这样一段话,拉近了我和先生的距离。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美不仅在物,亦不在习,它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面。先生在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同样面对公园里的一棵古松,不同的人所“知觉”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木商会盘算这木料值多少钱,而植物学家只会觉得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画家便会什么都不管,就静静地欣赏它苍翠的颜色。这正如先生所言“古松的形象一半是人为的,一半是天生的。极平常的.知觉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间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这大概和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接着在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中,先生阐述了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正如北方人总会惊叹西湖的美景,平原人也会赞叹峨眉的奇观,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也会觉得面前新奇的事物值得玩味。就如有人觉得树的倒影才容易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是幻境,就好比看一幅画,自然会觉得回味无穷,艺术总要与现实保持一种“适应”的距离,大概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吧。
谈“宇宙的人情化”,先生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入手;谈“美感与快感”则对比了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之不同。同样,谈“美感与联想”时,先生引用了“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读到这两句诗,我们都会不自主地联想到诗文中美丽的女子。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亦如先生所言:“美感是一种直觉,是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漫无缥缈,浮想联翩,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感体验。”
先生还从“情人眼里看西施”谈“美与自然”,从“依样画葫芦”谈“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以及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天才与灵感”。
最后一个章节,先生从“慢慢走,欣赏啊”谈到了“人生的艺术化”就像这本书一样,也应该是“慢慢读,慢慢欣赏”的,先生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应有的特点……”无疑,先生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更是美的一生。
我们常说,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据先生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就插上了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是啊,我们真的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塑造美,过一种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细细体味生活中的美。
所以,我要说,一部《谈美》不仅让我真正认识了美,还让我明白,努力向前,但也不要忘了适时地驻足,欣赏眼前的风景,品味当下的生活。因为人生路上,真的是要“慢慢走,欣赏啊!”
中学《谈美》读后感1000字5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我初二的时候。那时候的我,年幼懵懂,翻了前几页,却不能读懂,就认为我没有那么高的文化造诣,读不懂书中的奥秘,也不能理解朱自清先生书中所谈的“美”,便一直耽搁下了。时至今日,当我重新翻开这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已不似当年那般生涩难懂。
《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他曾说:“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说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
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然而作者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刚刚还在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显大师风范。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朱光潜从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父亲老早便开始教他做科举考试的”策论经文“,这就是议论文的一种了。”我从十岁左右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这种训练造就我的思想的定型,注定我的写作的命运。我写说理文很容易,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很难说的理我都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朱光潜自始至终都喜欢使用的写作形式,他追求的散文的审美效果,如同朋友之间促膝谈心,开诚布公,家常白话,娓娓道来。《谈美》的读者乃是中学生,朱先生在写作时必须放下身段降低高度,必须将抽象的概念和高深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所以朱光潜的说理文总是洞见源于生活,来自体验。读《谈美》,让我们觉得,美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
《谈美》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朱光潜的自我评论:”很难说的理我都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朱光潜谈美学,不像其他文学家那样用概念、用文字抽象地空谈,而是从真、善、美三大人类价值的基本分野入手,他把真善美三种抽象价值转化为”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将道理活生生地”化“在人人可以直接感受的经验之中,幽灵般虚无飘渺的”价值“拥有了形体,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仿佛生活中可以触摸的文具或碗筷。所以我觉得,《谈美》可能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关于美学的作品了!
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朱先生为我们揭示了”美感“获得一条重要途径——即”美和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朱先生先用自身的一个例子,认为距离自己远的东西比自己身边的东西更”美“,认为新奇的东西比熟悉的东西更具有美感。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说明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而若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无论是对于游历新境时所感到的美,还是历史上话题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实都是将事物独立于世俗之外,即使其与环境及一切条件绝缘,才能获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于功利的用途。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同样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美的艺术的创作,既不可过于主观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绝对客观而令作品趣味索然。所以,发现美的过程即是脱离实用性、逐渐走向客观的过程。人事景物,脱离了我们的日常实用,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才有机会被我们所发现。
在《谈美》的最后一章,朱先生强调了,美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谁知道如何把握一种”度“,谁懂得”和谐“的规律谁就能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那是一种驾驭生活的本领,要辛苦要勤奋,有所得有所失,得失来去全赖一种心境,心多宽路就多宽,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因为那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积极生活的态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有情趣的生活、带一颗感激的心珍惜生活。在欣赏事物的时候,当你发现事物别人说不知的美后,不仅使自己身心愉悦,而且让艺术细胞得以熏陶。在发现、感受美的同时,愉悦自己,享受生活。
当第十五章结束,对于朱先生说的人生的艺术化在本节中已经分析的及其透彻了。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现在人们都提倡要艺术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精致更有情趣,心态的平衡也是关键所在,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希望每个人都能擦亮自己的眼睛,用心发现生活生活中的美,用正确的方法品味点点滴滴的美,艺术生活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