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600字
生活就象一条河,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惊涛骇浪;生活是一种律力,有光有影,有晴有雨,趣味就在这变而不狂的曲折里,微微暗些,再明起来,暗的有趣,明的更明。懂生活才会创造生活,才会合理地安排一切,处世不惊,平稳地驾驭小船,胜利到达彼岸。
会生活首先要有目标,有毅力。老舍笔下的“母亲”,中年丧夫,为了抚尝养四个孩子长大成人,独自一人默默地挑起生活重担,起早摸黑,赚些小钱养家糊口,她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却也知道断文识字的重要性,省吃俭用培养儿子成材,在战乱时亦如此,老舍深情地将“母亲”比喻为“根”,儿女们均是离不开根的花朵,正是因为“母亲”的坚持,老舍最终成为了大作家。
会生活还要有梦想,我喜欢老舍的直爽,他去过很多城市,尝过不少美食,了解不少地域风情,结交不少文人知士,一圈下来还是觉得在杭州,青城山,北平,成都四个城市买四栋房子渡“春,夏,秋,冬”最适宜。我也常常梦想自己什么时候能驾驶诺亚方舟周游世界,遍尝各国美食,饱览各国风景,怎奈各种原因不能如愿,但能想想也过瘾。想到*主席教导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史命”,早日使中国变成世界強国,不受美国威胁,这也是梦,只要坚持,就有动力。
“真正的生活者”,是老舍先生记录自己生活的散文,文笔写的随意,自然。每天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琐事,他不厌其烦,平淡地坚持自己喜欢的写作,尽管有孩子们捣乱,他也能化解,既享受了儿孙绕膝的乐趣,又为新作构思辟开新径。我觉的这本书值的一读,作者娓娓道来均是生活中平凡事,但又能收获美好生活的小幸福,如果现实生活让你迷茫,不知所措,不妨看看老舍先生的生活态度,思考一下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一点一滴去尝试,去努力,懂的生活,才会有目标,会充电,不断增加自己能量,创造生活,融入社会,成为生活的強者!(黄永红)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600字
老舍先生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之一。喜欢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真实和自然。他的小说是现实主义的,而他的为人也是现实主义的。他不雕琢、不浮华、不暴戾、不过分浪漫、不自以为是,他总是那么自然,自然地让人舒坦。
如果说老舍先生的小说是源于生活,那么他的散文则是回到生活。中国画报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套青树文品系列,将老舍、朱光潜等大家的散文结集推出。而老舍卷的命名即为《真正的生活者》,我对这个命名十分赞赏,因为老舍先生正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真正的生活者。
写东西的人往往带有艺术家气质,要么恃才傲物,要么悲观厌世,要么指点江山、要么细如尘埃。而老舍先生则不,他首先是一个大活人,是一个生活中的大活人。他爱猫、养花、喜欢小孩,就和你我身边的人一样。他首先是过好生活、过好人生,然后再去做文章、写小说。所以本书的第一辑即为《一杯人间烟火》,写的就是他的母亲、家庭和孩子。其中有一篇《“住”的梦》,通篇写的是一年四季应该住在什么地方,哪里最“宜居”。这样的文章,恃才的人不屑写,傲物的人不会写,悲观厌世的家伙又写不出。老舍写,写他心中对生活的向往,但是这种向往又不是没有根基,除了结尾处调侃地说想“买飞机”,几乎每一句话都落在了现实之上。他把季节对应的城市写的都很美,而这种美又是实打实的。比如他写秋天的北平,先总结“北平的秋天便是天堂”。然后论北平的天气、吃食、花草,都让人神往,而且“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可见,老舍先生的“‘住’的梦”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完全不是当今人们“不去上海不知道钱少,不去北京不知道官小”的满脑子功利。所以,老舍先生的生活要比很多同时代和当代人高明。
除了《“住”的梦》,老舍还写过《我的理想家庭》,写的更是根植于现实的理想:七间小平房,院子必须很大,一夫一妻一儿一女,一家人身体都不坏,男的体面女的健美,孩子淘气而不讨厌。在老舍的理想家庭里,没有豪车洋房,也没有美女娇妻,有的只是健康快乐其实有很普通的生活——当然,老舍可能预料不到,在当下有七间小平房并且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已经是极尽奢侈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批评老舍贪婪或欲望太强,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七间平房一个院子并不是多么了不起办不到的事情。是我们这个时代把老舍那个时代的平凡变成了极尽奢侈,这是时代的问题而不是老舍的问题。即便是现在这个时代,有一套宽敞明亮不会半夜被炸掉的住房也是人们理想生活的一个必备条件,能不能实现就是另一回事。不过,当今的人们估计不会把有房有院有妻有儿当作一个“理想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就像老舍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说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讲恋爱,讲革命,讲志愿,似乎天地之间,唯我独尊”——这样的小伙子确实没办法去勾画理想的生活。而老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年近四十,“已具说理想家庭的资格”。而到了近四十岁的时候,人们的理想生活更多的是安稳、宁静和愉悦。
老舍把自己的淡然归因于他的悲观。在《又是一年芳草绿》一文中,老舍开篇就说:“悲观有一样好处,它能叫人把事情都看轻了一些。这个可也就是我的坏处,它不起劲,不积极。”编者把老舍的一些幽默文章编入第五辑,名之为《悲观主义者的幽默精神》。其实,悲观主义和幽默是相辅相成的,正像老舍说的那样,悲观会把事情看轻,于是就更随性。“我打不起精神去积极的干……可是我不懒,凡是我该作的我总想把它作了。”“对作人,我也是这样。我不希望自己是个完人,也不故意的招人家的骂。”这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处世观,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生活者的处世观。因为要生活,所以不会把自己弄得那么累,也不会不尽自己的责任;因为要生活,所以不认为自己是完人,也不会到处去投匕首扔投枪。所以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篇。因为它是老舍的自我解剖,也是一个真正生活者的态度。不过,这一篇有些字句也让人看着心碎。比如:“我的悲观还没到想自杀的程度,不能不找点事作。有朝一日非死不可呢,那只好死喽,我有什么法儿呢?”这段话现在回头再看,颇有一语成谶的意味,让人心里格外悲凉。而一个真正的生活者,真的到了“非死不可”的程度,真的到了“有什么法儿呢”的程度,他又是多么地绝望。而能让一个真正的生活者绝望,又是多么可恨!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600字
《真正的生活者》这是老舍先生的散文集,里面配有老树画画所绘的画,文章处处所彰显幽默,画表现的洒脱,老舍先生的文章配上老树的画,这本身就是一件风趣的事,让人忘却了生活本身的沉重,予人体悟到一种轻松淡然,这就是“二老”对生活的态度。
老舍先生虽已西去,但这位人民艺术家创作的优秀作品却留给了我们,记述着老北京生活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形象鲜活跃然纸上,老舍先生用文字带我们体验情感的变化和生活的无常。终于,这本散文集能让我们能集中的读一读老舍先生与他的生活。对于自己的生活先生并不吝惜他的笔墨,他将自己书于其中,写成文字,让我们认识到大艺术家的人生,因为生活便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
对于生活,画画的老树亦有体悟,所以他的画淡然自得,画中人物那一席长袍、面目处的空白,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就如生活,我们知道生活,但却无法描述出它的样子,不如学老树,索性将它空了去,人还立其中,山水依旧、桃花春风且在画里;画的灵气,便让人识得了这人的面目,于是画中的人活了。这是老树的风格,同样也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
老树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说:“图像和文字是两种媒介,文字承载的是深度信息,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构成主要通过阅读书籍得来,文字信息的传递是从前往后的,是纵向的。而图像是没有深度的,永远是平面的,它的优点就是直观。
有趣的是,老舍先生在《观画记》一文中说王绍洛先生的画好,理由是自己认定好便是好,老舍先生在文中还对“客观”进行的解析便相当精彩,他认为客观并不是让别人代替你去观赏,他说:“都是傻事,我不这么干。我自己去看,而后说自己的话;等打架的时候,才找我哥哥来揍你。”天马行空的让人忍俊不禁,仅从字面读来,这不应该是一位文学家说的话,但这也正是像先生这样的大家才能说出这样不拘一格的话。
全文通读下来便会发现,老舍先生用这种幽默的方式向人表达一种观念,作为读者、观众,我们更应该要尊重自身直观体验的事实,而不必一味地去遵循固有的、僵硬的模式,在观赏过程中如果能够体悟的到作者的构思、意图,能与作者的心意相吻合自然是好,但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无法一一契合也不需要强求,但需对作品诚实相待,所以这种主观又是作品是否能在第一印象中打动观众的标准。
而老树对于画的认同便是直观,只有真正的行家,才能做到雅俗共赏,不论读者、观者是否懂得文字或画笔之中的章法,放眼望去便读懂了作者的心意,与作者心神相通,这便是好作品,而这却又是需要扎实的功底和极高的悟性才能达到的。
尽管老舍先生谦虚地说自己不懂画,但他那位画家夫人胡絜青女士对于他对画作的鉴赏能力却是非常的肯定的。真正的大家,就是一位通达之人,不论是字或画,还是对于生活,都是无障碍的。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幽默和淡然的“二老”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他们取材于生活,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焠炼提升,于是,寻常的生活也变得另有滋味了,而真正懂得生活的这些人,他们之间有着相互往来的东西存在着。
老舍的文与老树的画,两者间似乎在隔空对望、相得益彰。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600字
比起那些深重而远大的抱负或是期许,“生活本身”其实是最基本,却最不容易驾驭的课题。它容不得过分用力的“奋进”——毕竟全力以赴不可能成为人在每分每秒的状态;但倘若是随波逐流,不带有一点目的或是理想,“那样跟咸鱼又有什么分别!”
带着恰到好处的理想上路,恐怕是一个“真正的生活者”理智的选择。手上这本散文集《真正的生活者》,辑录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配以老树画画的插图,相得益彰之余,也引读者生发有关生活、有关理想的喜不自禁与唏嘘不已。
作为一本后人选编的散文集,《真正的生活者》在篇目的选择与安排上都是颇见用心的。全书共分为七辑,其中“一杯人间烟火”和“所谓生活,大致如此”两辑,写的是家庭、家人,写生活与“朴素的生活理想”:“七间小平房”、“一妻一儿一女”、“女儿顶好十二三岁,不准大也不准小”、“儿子顶好是三岁,既会讲话又胖胖的会淘气”。其间篇目大抵如此,饶有趣味。
而到了“半生师友半生缘”、“走过许多的路,行过许多的桥”两辑,一辑写人,道尽人事变迁流离与自己的真实感怀;一辑写景,尽管渴慕安定持重的生活,但“自经丧乱”,四处颠沛,倒也领略了许多处的风景。也大概只是老舍有心,才能在纷乱的现世里,记下风光安然自娱的情趣,来抒发自己的向往与哀愁吧。
至于接下来三辑,“悲观主义者的幽默精神”辑录的是老舍善于创作的幽默小品,但其中几篇,因已显露其悲观情绪,而有了几分黑色幽默的意味;“却是八方风雨”着重写了他在战乱之中的流亡生活,在“八方风雨”中四处流落,却也不忘写文以自我宽慰;最后一辑“老牛破车”则是老舍的创作谈,写了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缘起与相关琐忆。
卡夫卡的话,其实是很多遭遇纷乱的写作者所坚守的信条:“在时代的风暴与碎片扑面而来时,我只能用一只手勉强遮挡,用另一只手匆匆记下我看到的一切。”(卡夫卡,《日记》)而一个聪明的写作者,是应当与所谓的时代保持“彬彬有礼的距离”——一方面,是他并无力抵御时局的裹挟而令自己不于此迷失;另一方面,则是他要书写的,应当是有关“生活”的实际与真相——这些,大致也只有“真正的生活者”,才可以写就吧。
与小说相比,老舍写下的这些散文,其实是他自己有关生活最直接的独白。生活的悖论,在于无论人是否用心经营,最终的结局其实都是相似的。看起来决定分别的“生活过程”,浑噩之人反倒不必经受理想幻灭的痛楚——可说到底,挥霍时光的空虚,与享用旨趣的愉悦,倒也是不小的分别。
至于真正的生活,其实并不在生活本身。想必“真正的生活者”,总要有所向往,才能让一切归于平静吧。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600字
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的这本《真正的生活者》算得上是我第一次拜读老舍的作品,以前零星看过或听过一些早已忘到旮旯头了。
老舍的书是第一次看,老树的画也是第一次看,拿到此书的第一感觉:简单又舒服。老舍的文和老树的画相得益彰。文字因为画多了几分洒脱,画因为文字添了一丝生活感。
老舍写的东西确实朴实通俗,不像有的作者,用词华丽长篇大论,也不像有些文人,总飘着。老舍先生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接地气。但老舍写的东西也不总是乐观的,他的文字里夹杂了许多现实和无奈。
本书共6辑,每一辑都是一个主题,我把它们简称为:家、我、友、路、思、笔。真真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人间万象,思绪不断。
特别是“一杯人间烟火”这一辑,家长里短大小事都要解决,哪有文人们描述地那么阳春白雪。就租房一事而言,想住大院就得在北京待着,要去其他地方,非得腰包足够厚。好不容易找到个大院,邻居又是知识分子的,没想到门口确实大垃圾箱。
就像青春期的女孩子爱看言情小说,总以为情节中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就是生活。慢慢长大才发现:生活其实就是柴米油盐;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生活就是每天睡前都觉得累得活不下去了,第二天一大早照样早起去上班。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总有些缺憾,总有些无奈,但是你没办法。因为生活还得继续。
老舍先生整本书没说什么国家大事,也没讲任何忧国忧民的论调,全部都是衣食住行几样大事,加上人情事故,两三段话讲一个小事,就像是一个老者向你回忆过往,一句絮叨,一声叹息,偶尔带着点无可奈何和烦忧,但
想看波折,没有!想看痛苦,没有!想看道理,没有!想看鸡汤,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