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聚焦园区公共配套设施
近日,政协提案聚焦园区公共配套设施,下面是详细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政协提案聚焦园区公共配套设施
产业园区集聚着众多的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是江门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江门落实“珠西战略”的重要载体。打造、完善好产业园区,不仅将直接为江门增加招商引资的砝码,还能为江门取得飞跃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今年江门市政协将“一号提案”定为民进江门市委会提出的《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简称《提案》)。这份提案关注到江门市产业园区的公共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等情况,认为这影响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园区产业的集聚能力,建议从创新规划理念、明晰园区功能定位等方面进行改善。
实际上,为更好地带动园区整体发展,江门提出“产城融合”。江门市市长邓伟根曾在视察园区时表示,园区建设要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产城融合,产业支配着城市,城市也支撑着产业,这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当然,“产城融合”任重而道远。江门产业园区该如何做好配套,实现融合,留住高素质的产业人才?
现状 一区六园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51.32%
目前,江门有国家级产业园区1个,为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产业园区6个,为蓬江滨江新城、新会银洲湖新城、鹤山工业城、台山工业新城、开平翠山湖科技工业园、恩平工业园。这7大重点产业园区被称为一区六园,是江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数据显示,2015年,江门一区六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92.85亿元,同比增长20.29%;工业增加值475.3亿元,同比增长27.1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5.99亿元)比重达51.32%。
作为江门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和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一区六园已基本完成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电信宽带和土地平整等设施建设,俗称“五通一平”。如2015年江沙工业园示范区投资4.8亿元完成新建、扩建道路约12公里,在建道路约8公里,完成了园区内北产业基地的路灯、水利工程和污水管网建设,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除了一区六园之外,江门还有众多工业聚集区。民进江门市委会调查发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门市拥有各类工业集中区(点)(含村办、镇办工业集聚区)超过一百个。就园区整体配套而言,生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配套以“产城”依托为主。一是以城区为依托,如恩平米仓园区的交通、商业、教育等设施借助市区发展较快;二是以镇(街)驻地为依托,实行镇区合一,相互依托和促进,如江沙工业园区。
然而,随着一些园区的快速发展,园区内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提案》提出,据调查,江沙工业园区有40%的员工每天要从市区往返40公里上下班。还有资料显示,江沙园区企业员工中的70%和85%认为乘坐公交及购物“很不方便”,90%迫切希望增加文体设施;如台山火电、核电等园区内人口近1.4万人,但区内商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生活性配套未能满足需求。
案例 工人每天骑摩托车往返40公里上下班
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了位于蓬江区棠下镇的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园区。作为江门产业发展的重要战场,该产业园区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聚集了海信、康师傅等重大项目,形成了健康食品、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相关的配套企业纷纷落户,园区一片繁荣。
但是,记者通过走访发现,与蓬勃发展的产业相比,这里的生活气息相对淡薄。在园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该园区的生活配套区。该区只有一排临街商铺,由十多间商铺以及银行组成,并无大型超市以及商场。生活配套区有六幢公寓楼,据介绍,共有610套房源供企业管理层以及普通工人租赁。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园区投资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整个江沙工业园区共有1万人生产生活,在不久的.将来园区的员工总数将达到5万人左右。除去企业自身建设的宿舍、休闲场所外,这样的生活配套显然满足不了园区内工人的生活、休闲等需求。
来自湖南的小伙李明先,在园区工作,但在常安路租赁房子,每天骑摩托车往返40公里上下班。他说,虽然单位附近也有房子可租,但很多工友为了生活方便,宁愿在市区住。
在园区一家电子制造厂工作的梁雪娟也说,园区商业氛围不浓,大部分工友都到市区消费,不方便。李明先坦言,园区配套不足,生活不便,他有不少工友过完年后到中山古镇、小榄等地找工作。
其他园区也面临同样问题。开平市翠山湖科技产业园位于开平城区以北十多公里处,园区产业发展迅速,但生活气息依然不浓,园区不少员工需要往返20公里到开平市区居住和消费。
分析 规划不科学 产城融合低
看到产业园区在公共配套上的窘困,民进江门市委会花了半年多时间进行调研,走访了各市(区)主要产业园区,发现许多产业园区存在规划不科学、产城融合低、管理机制不畅、财政投入有限、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滞后等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江门市‘一区六园’仍属粗放型,缺乏科学的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功能划分不明确,功能单一,产城融合低,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提案》举例说,如江门市江沙示范产业基地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吸引着各项要素资源的汇聚,但整个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示范区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较低。调查显示,2014年整个示范产业基地(含镇等)范围内常住人口规模不足万人,造成就业与居住人口处于相对割裂状态,产城空间错位。
建议 创新规划理念 明晰园区定位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园区的配套除了关乎生产效率之外,也与企业最重视的“留人”问题密切相关。要留住高素质的产业人才,首先要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建设便捷的生活配套,解决人才就业的后顾之忧,也就是做好产城融合。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赵细康在参加“江门市产城融合发展理论研讨会”时提出,产城融合的核心其实是“双合”,包括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融合,区域空间与城市空间整合。
为了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使园区“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实现有效对接,《提案》建议,创新规划理念,明晰园区功能定位,将工业区置于整个“产业新城”框架内,在做好和完善总体、专项规划同时,确保规划项目的建设使用,明晰园区功能定位,结合江门市打造全省重型商用车产业、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大健康产业、新材料及新能源(装备)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等五大产业基地,制定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方案,统筹全市工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项目以及居住项目、生态项目的布局。
“江门市各园区缺乏市级统筹工作组机构而各自为战,各部门对园区工作虽有重视,但未形成合力。”民进江门市委会还建议尽快组建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协调统筹机构,并明确各组成部门的工作职责,统一步调推进园区各项工作,一方面加大对产业园区的投融资力度,科学统筹各项扶持资金集中使用;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创新投融资方式,筹集资金迅速加大“一区六园”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在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园区建设方面,民进江门市委会建议,积极引入工业房地产投资商,参与江门市核心工业园开发建设、营运管理及招商服务,实行社会化投资、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多元化产业基地建设的模式。大力鼓励社会资本、私人资本采取“PPP”投资方式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如学校、医院、污水处理、热电联供等有收益的项目。“甚至可借鉴佛山等地的做法,将现有闲置的工业厂房分层办理房产证和土地证,以引进中小微创新型企业或产业基地配套服务业。”
声音
五邑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刘志坚
提升水平应追求“产城融合”和“产业融合”
“广义上看,产业园区配套既包括常说的‘三通一平’直至‘九通一平’等如道路、给排水、通讯、通电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商业、科教文卫等综合服务配套。”刘志坚认为,江门产业园区配套不尽如人意,关键原因一是理念问题,就是将产业园区看成单一的产业功能甚至生产功能,导致忽视综合服务配套。二是规划问题,包括园区规划和城市功能区划,由于规划有先导性和约束性,规划缺陷会导致后来即使想配套都难以实现。三是资金问题,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建设基金投融资对财政实力较弱的江门来讲,配套设施建设压力很大。
深究江门产业园区配套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他表示,很多表象问题最终都与一个因素密切相关,那就是园区开发建设与行政区划的矛盾问题,这个问题在江门高新区表现尤甚。以前,由于高新区和江海区的关系反复多变和脱节,造成作为行政区划一级政府对权属关系在外的开发区关注不够或衔接不畅。“由此看来,江门近几年对一些园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体制理顺后,再加以理念提升、规划先行、融资改革,就能更好、更快的完善产业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刘志坚进一步分析说,“产城融合”是提升江门产业园区配套水平的有效途径。应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推进,根据不同功能区要求和工业园区自身实际,适度超前建好基础设施,健全公共平台体系,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同时,统筹做好城镇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另外一种融合是“产业融合”。当今世界正在显现出一种三次产业间相互融合之势,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使得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对服务业产生巨大需求。“如果我们重视和发展了园区发展所需的各种相关服务业需求,则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配套水平就相应得到提高。”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主任李卫忠: 从规划上就将园区作为“产业城”打造
“要做好产城融合,要从规划入手,从规划上摒弃建设‘产业区’的思想,将其作为一个‘产业城’来打造。”李卫忠认为,在规划理念上,不能就工业区论工业区,而要将工业区置于整个城市区域背景,从游离于中心城市发展体系之外的“产业孤岛”向具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与配套的第三产业的新城转型。
他表示,做好产城融合,要建立一个与主城区高度结合、高效运行的城市实体,通过城市居住、服务功能的植入,形成一个清晰和完整的城市发展结构;以产业带动园区发展、以居住平衡产业开发,强调居住与产业就地平衡,通过完善各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工业邻里中心,提升园区运行效率,形成一个集生产、居住、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城市系统。
他山之石
苏州工业园:生产生活无缝连接
苏州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园区的典范,在产城融合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也堪称一个样本。作为全国最成功的工业园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经历了“以产兴城”,进入“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的新阶段。园区在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信息化城市的征程中,不断丰富城市功能内涵,提升城市经营品质,在推动城市和产业的协调联动、互动并进中,塑造了当代工业园区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从园区的规划图可以看到,园区已被优化为金融商贸区、国际商务区、科教创新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实现了生产与生活的合理布局。同时,环绕金鸡湖,国际博览中心、东方之门、苏州中心等一大批金融服务、商贸商务、地区总部地标拔地而起,大型商场、购物街、娱乐休闲中心、体育中心等建成或在建项目星罗棋布,为居民提供完善配套服务的同时也散发出浓厚的商业气息。
产城融合互动是贯穿园区发展的一条主线,苏州工业园通过工业化快速发展带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而通过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提升,来支撑高端要素的集聚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共生共融。
2016年2月
政府工作责任落实清单出炉
微信微博公开事项落实进展
日前,“中国侨都”微信公众号推出“中国侨都—每月新政”栏目第二期内容,对2月份江门市制定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公布。本次公布的7则新政涵盖经济投资、小微双创、政府管理、民生保障等领域,既有真金白银的鼓励政策,也有详细周全的保障方案,“含金量”很高。
相关部门、企业、市民分别可领哪些政策“大礼包”,记者一一进行了梳理,具体盘点如下:
《2016年政府工作责任落实清单》印发
《清单》共确定227项工作任务,要求各责任单位狠抓落实,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清单》中提出要用好政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事项要及时作出回应,对重点工作、民生事项等落实情况、阶段性进展要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2015年江门市名镇及宜居城镇、宜居村庄评定结果公布
经评定,台山市川岛镇、新会区双水镇等2个镇获评为江门市名镇;新会区司前镇、台山市赤溪镇、开平市大沙镇、鹤山市龙口镇等4个镇获评为江门市宜居城镇;蓬江区杜阮镇北芦村委会、荷塘镇禾冈村委会,江海区礼乐街道办新华村委会等14条村获评为江门市宜居村庄。
江门出台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规定,各级财政部门一般应在支持创新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相关领域设立投资基金,并对政府投资基金的组织架构、管理的职责分工、运营机构的选聘、投资原则和要求、投资程序等作出规定。
市区企业上市最高可获50万元资金奖励
江门市决定,对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的市区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的市区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在香港H股成功挂牌上市的市区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该政策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期限两年。
江门将用2年时间创建法治政府示范区
根据已印发的《江门市创建法治政府示范区工作方案》,到2018年,该市将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同时,明确了7大项36小项主要创建任务,并确定了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有关项目的先行试点单位。
《江门市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印发
《方案》提出,从2016年1月起,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应按规定全部参加工伤保险;2016年底前,建设项目基本实现全部参保;2017年底,全部建筑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
《方案》中还明确了参保范围对象、参保方式、参保缴费比例、参保缴费办法和工伤认定办理等细节。
企业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可获社保补贴
根据新出台的《市残联、市财政局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行社会保险费资助办法》规定,该市将以用人单位为残疾人实际参保缴费情况为依据,按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项之和计算,补贴单位应缴部分,资助标准按当地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用人单位应缴部分的下限执行,补贴经费在当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支;残疾人职工个人应缴的部分仍由本人承担。